合理选择给药时间

合集下载

病人给药时间管理细则

病人给药时间管理细则

病人给药时间管理细则(一)长期医嘱的给药应在规定时间前后2小时内完成,后一次给药时间按相应时间间隔调整,不能按时给药的以给药错误处理。

如特殊情况(手术、检查等)延误给药,待医师评估后,方可用药;如不能使用,应由医师在临时医嘱单上开具停用医嘱。

(二)根据医嘱需准点给药(如每4小时给药、每6小时给药、每8小时给药等)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药。

(三)特殊用药遵具体医嘱执行。

(四)紧急抢救医嘱给药:开医嘱后即刻给药。

(五)口服给药1、原则上当天常规医嘱,下午给药。

如有特殊情况,应由医师在医嘱单上加开临时医嘱(st)。

2、每日一次给药(qd)给药时间为:8:00。

相同药物与次日的给药时间应间隔12-24小时。

3、每日二次给药(bid)给药时间为:8:00-16:00。

相同药物每日每次给药时间应间隔 6-12小时。

4、每日三次给药(tid)给药时间为:8:00-12:00-16:00。

相同药物每日每次给药时间应间隔4-6小时。

5、每日四次给药(qid)给药时间为:8:00-12:00-16:00-20:00。

相同药物每日每次给药时间应间隔3-6小时。

6、一般临时医嘱(st):在医师开具医嘱后2小时内执行。

(六)静脉给药1、首次给药时间:原则上在医师开具医嘱后2小时内执行。

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

如有多组静脉输液,根据轻重缓急,按序使用。

2、每日一次给药(qd)给药时间为8:00:相同药物与次日给药时间应间隔在12-24小时。

3、每日二次给药(bid)给药时间为8:00-16:00。

相同药物每日每次给药时间应间隔在6-12小时。

下午三点后开具的bid医嘱当天默认为给药一次,如需两次给药,应由医师在医嘱单上加开临时医嘱(st)。

服药时间的合理选择

服药时间的合理选择

服药时间的合理选择口服药物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除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剂型、配伍以及相互作用等诸因素的影响外,还应注意服药时间,以便在确保药效的同时,使用药更加合理、有效。

1餐前(空腹)服用的药物餐前15~30分钟,基本呈空腹状态,胃空速率稍快,达峰时间短,加速药物吸收。

胃内pH为1.2~1.8。

1.1消化道疾病用药1.1.1增加食欲药如苦味健胃药及其制剂(龙胆、姜酊、大黄)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1.1.2抗酸药如碳酸氢钠、胃舒平、三硅酸镁、次碳酸铋、胃膜素、胃必治等胃壁保护药,可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壁,中和胃酸。

解痉药和止吐药在空腹时可提高药物作用部位的浓度。

1.1.3胃肠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

1.1.4利胆药如硫酸镁(小剂量)、胆盐等。

1.1.5止泻药如鞣酸蛋白,较快通过胃进入小肠,遇碱性肠液分解出鞣酸,起收敛止泻作用;药用碳、思密达等,便于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及气体。

1.1.6盐类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等。

使药物迅速入肠刺激肠壁发挥作用。

服药后4~5小时致泻,不宜睡前服药。

另外,服用后应多饮水,因浓度过高排便迟缓。

1.1.7肠道抗感染药如磺胺脒、诺氟沙星(餐前比餐后服用的血药浓度高2~3倍)、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黄连素等。

1.2补益药物如人参制剂、鹿茸精等。

1.3肠溶制剂较快通过胃入肠,不为食物所阻,从而加快吸收。

1.4食物能延缓胃排空,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卡托普利餐后比餐前服吸收减少30~50%。

头孢克洛总吸收相同,但餐后服用药物峰浓度仅为餐前服用的50~75%,且达峰延缓45~60分钟。

食物能延缓胃排空、降低生物利用度还有利福平、异菸肼、氨苄西林等。

2餐后(饱腹)服用的药物餐后15~30分钟,基本呈饱腹状态,胃内pH值上升约为3.0~5.0、分泌液增加、肝血流量增加。

消化道内存的食物,通常推迟药物吸收,主要是降低药物向吸收膜的扩散速度,进餐后一般吸收慢,显效亦慢。

2.1无特殊要求服药时间的药物2.2对胃粘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硫酸亚铁、金属卤化物(碘化钾、氯化钾、氯化铵、溴化钠等)、痢特灵、强力霉素等。

中药给药时间

中药给药时间

中药给药时间
①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
0.5-1小时给药。

②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③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④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⑤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⑥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⑦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⑧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⑨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⑩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

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八、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八、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八、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1.怎样理解一天3次服药?大多数患者认为“一天3次就是每天饭前或饭后服药”。

其实这是错误的。

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白天药物在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1天3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1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同样,“一天2次”指的是每隔12小时服药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

因为早究竟是何时,晚又是何时,没有统一的概念,时间误差较大。

所以广大患者在服药时要注意服药的时间要求。

2.饭前或饭后吃药有区别吗?为了使药物在体内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同时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在服用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地安排在饭前、饭中或饭后服用。

宜安排在饭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对胃无大的刺激,饭前胃空,服药后能充分吸收,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迅速发挥药效。

如健胃片、痛痉平、安胃灵、654-2等胃肠平滑肌解痉药物就宜在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对胃肠道有明显刺激的药物,最好在饭后服用,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巴氏合剂、苯妥英钠、氯丙嗪等;有些药物需要和食物在一起,才可以及时并且最大地发挥作用,为此,这些药物宜在饭中服用,如胃酶片、淀粉酶、稀盐酸等;为了使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高浓度,有些药物宜在清晨服用,临床使用硫酸镁导泻就安排在早晨空腹时服药。

3.服药后马上睡觉好不好?许多人有在晚上临睡前或卧床服药的习惯,认为服完药后立即休息,能帮助药物的吸收。

其实,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当饮水量又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引起食道损伤。

许多患者药物性食管溃疡者就是因为曾在近期睡前服过胶囊类药物,如抗生素胶囊、感冒胶囊等而造成的。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时应坐着或站着,服药后不要立即仰卧,稍停留片刻,利用药物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其快速通过食道,以免在食管内滞留,延缓药物的作用及损伤食管黏膜。

讲究用药时间、次数、剂量及途径

讲究用药时间、次数、剂量及途径

讲究用药时间、次数、剂量及途径随着医学和临床药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给药方案需进行重新评价和改进。

新的给药方案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

给药时间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可达到最佳疗效,并可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

如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

故血脂调节药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采用每日量睡前顿服代替每日3次服药,效果更佳。

给药次数以前认为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每日剂量一次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案不合理,主张每日剂量分2~3次给药。

其理由是,每日1次给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过短,间隔时间过长,特别庆大霉素血药浓度过高可致肾、耳毒性反应发生。

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抗菌药物都有抗菌后效应,即细菌停止接触抗菌药物后仍处于抑制状态。

庆大霉素、青霉素和异烟肼等都有显著的抗菌后效应,且此种作用随细菌接触药物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庆大霉素在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后效应可延长至4~8小时。

国外最近的研究发现,庆大霉素在每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量一次给药后药物的体内外杀菌活性和疗效均优于多次给药,且肾、耳毒性也低于1日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

这是由于肾皮质(庆大霉素在肾脏的主要蓄积部位)摄取庆大霉素时如血药峰浓度相对较高,肾皮质对药物的摄取并无明显增加,因而摄取的药物百分比相对较低,故每日1次给药肾皮质药物蓄积较少。

持续静脉给药时,血药浓度维持在某一较低水平,因而有较高百分比的药物被肾脏所摄取,造成肾皮质药物蓄积量较多。

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都推荐采用每日(总量不变)给药一次的治疗方案。

青霉素类的疗效也与血药浓度峰值有关,缓慢静滴,峰值均低于50μg/ml,对全身严重感染效果差。

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峰值高低与滴速及剂量有关,剂量相同、滴注时间短者,峰值高;滴注时间相同,剂量大者峰值高。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引言在医疗领域中,静脉配置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静脉配置药物的时间管理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合理的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内获得适当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的目标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内按照正确的剂量给予患者。

通过合理管理药物时间,可以避免过早或过晚给药导致的治疗效果降低,以及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的原则1. 了解药物的特性在进行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时,首先需要了解所使用药物的特性。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代谢特点,因此给药时间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空腹或饭后给予,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持续给药。

2. 考虑患者的状况在确定静脉配置药物时间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状况。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及时给药以保证治疗效果,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延后给药以避免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的饮食、睡眠、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也需要考虑在内,以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时间。

3. 协调多种药物的给药时间在一些情况下,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静脉配置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协调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避免相互干扰或产生不良反应。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需求并制定合理的给药计划。

4. 遵循医疗机构的规定不同的医疗机构可能有不同的药物管理规定,包括给药时间的要求。

医护人员需要熟悉并遵循这些规定,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静脉配置药物时间管理的具体措施1. 确定给药途径和方式静脉配置药物通常采用注射或輸液的方式给予。

在确定给药时间之前,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需要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式。

2. 制定给药计划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给药计划。

给药计划应包括给药时间、剂量和给药途径等信息,并应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

3. 监测给药效果在给药之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效果。

合理用药六大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六大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六大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六大基本原则包括:
1. 合理选药: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应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用药方便等特点。

2. 合理用量: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合理确定用量。

3. 合理用药时间:药物的使用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病程和治疗需要进行调整,既不能疏漏,也不能过长,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4. 合理用药途径: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例如,口服给药途径适用于大多数药物,但对于有消化道吸收问题或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途径如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5. 个体化用药:考虑患者的生理特征、病情和其他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6. 药物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效果。

安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安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安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药物的正确给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药物的安全给药方法和注意事项:1.口服给药:-选择合适的口服给药时间: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或饭后空腹服用,而有些药物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注意服药剂量和间隔时间:必须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嘱咐服药,并遵守药物的最大剂量和服药间隔时间的限制。

-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一些食物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吸收,患者应避免与这些食物一起服用药物。

2.注射给药:-准备注射器和药物:注射器和针头必须干净且无损坏,而药物必须正确储存和准备。

-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和方法: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注意注射的角度和深度:使用正确的角度和深度注射,以确保药物进入正确的层次。

-注意注射速度:按照医生嘱咐的速度缓慢注射,以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药物逆流或血管损伤。

-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应定期更换注射部位,以降低注射后疼痛、红肿和感染的风险。

-处理废弃的注射用具:注射器、针头和废弃的药物容器必须正确处置,以避免传播感染或伤害他人。

3.外用给药:-选择适当的外用给药方式:根据病情和医嘱选择药膏、喷雾、贴剂或搽剂等合适的外用给药方式。

-清洁受药部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洁受药部位,以去除污垢和污染物,然后彻底干燥。

-涂抹药物:在干燥的皮肤上涂抹或揉搓药膏,但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刺激皮肤或破坏药膏。

-遵守用药频率和用量:严格遵守用药频率和用量的限制,以免过量或缺量。

-避免涂抹在眼睛或口腔周围:避免将外用药物涂抹在眼睛或口腔周围,以免刺激或误食。

除了以上常用的给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在使用新药物之前,患者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等信息。

-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患者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必须按照医嘱严格使用药物。

-药物存储和处置:药物必须储存在阴凉、干燥和不易触及儿童的地方,过期或不需要的药物必须进行安全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选择给药时间
药物防病治病的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理状态、遗传因素和精神因素等;药物的剂量和剂型、给药途径以及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长短和持续次数等,也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甚至改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为了使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在用药时间上也很有讲究。

机体不同的生理活动按一定的时间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如胃酸分泌、胆固醇合成、糖皮质激素分泌、血糖含量、哮喘发作、癌细胞分裂、增殖及心血管疾病等。

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选择最佳用药时间,使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理节律同步,可达到最佳疗效,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产生不良反应、耐受性,使临床治疗科学化。

人的血压在日内发生波动,一般在上午6-10时、下午16-20时较高,午夜最低,呈“两高一低”的现象。

若在两个高峰之前的30分钟给药,可使药物吸收后在血中浓度高峰与血压高峰相遇,控制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疗效。

故一日服用一次的药物,服药时间宜选择清晨7时左右。

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缓释片、复方降压0号、氨氯地平、缬沙坦、福辛普利、吲达帕安片等;若一日2次用药,宜在清晨7时和下午16时。

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高峰在上午8时左右,中午开始下降,午夜零点降至最低。

宜每日上午7-8时一次服用的药物有可的松、泼尼松;对作用时间长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等,还可采用隔日疗法,将两天的剂量于上午7-8时一次给予,对长期服药的患者这种给药方法的好处尤为显著。

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高峰为上午6-12时,如早晨服用同样剂量的硝苯地平可明显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硝酸酯类药物在上午服,可明显扩张冠脉,午后则弱;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上午8时和12时服用,可减少患者心搏数,抑制心脏病发作。

硝酸酯类在上午6-12时血药浓度高,对患者心电图ST段具有有利的影响,宜在早晨醒来时或起床后立即服用。

近年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对地高辛和西地兰等强心药的敏感性以凌晨4时最高,比其他时间高40倍,故宜在上午8-10时服用。

早上7时服用赛庚啶,疗效维持可长达15小时以上,而下午9时给药,仅维持6-8小时,其他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睡前30分钟服用,疗效最佳,副作用小。

人体胆固醇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故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采用每日睡前顿服,代替每日3次服药,效果最佳。

夜间或清晨,易诱发哮喘。

一日1次的抗哮喘药多在睡前半小时服用为宜,如氨茶碱缓释片、长效β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班布特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若需服2-3次可采用晨高夜低给药方法。

胃酸分泌从中午开始升高,夜间20时急剧升高,22时可达峰值。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都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宜在疾病的急性期,早、晚各服一次药;待缓解后,宜改为每晚服药1次。

人的痛觉以上午最迟钝,而午夜至凌晨最为敏感,故阿片类镇痛药,以临睡前服用为宜。

总之,药物的服用次数,不宜千篇一律地采用每日3次或将每日剂量平均分配,而要根据机体对药物反应的生物节律性来确定给药时间,尽可能使药物的疗效发挥更好,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