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ppt导学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课《囚绿记》课件 (共19张PPT)PPT语文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课《囚绿记》课件 (共19张PPT)PPT语文课件


记蠡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对常青藤感情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 2.能通过阅读和讨论延伸出“绿”的象征意义。 3.能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 : 1. 由绿延伸出来的象征意义。 2. 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 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 泉。陆蠡是他的笔名。三本散文集 《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 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 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 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写作思路:
遇绿(1~ 3) 赏绿(4~7) 囚绿(8~11) 放绿(12~13) 思绿(14)
哪几段直接写“囚绿”?“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 (用 “__绿”形式的短语概括)
1.寻绿(1—4)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 2.观绿(5—7)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3.囚绿 (8—12)文章主体,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写出
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4.放绿(13)不屈服黑暗,向往光明。 5.怀绿(14)惦念牵挂。
线索: 对绿的感情(找依据)
• 一般的喜欢——生的喜悦——曲解——同情—— 尊重 赞美——祝福——怀念 (感情变化)
• 称呼变化 绿色-----绿友----绿囚 -----绿友
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 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 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 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 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 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 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 哈佛大学。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 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 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 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 中国的“海伦·凯勒”。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PPT课件

1942年3月,陆蠡与张 宛若女士结婚,三个月 后,他英勇就义。
6
重点字词
陆蠡(lǐ) 婆娑(pósuō) 囚系(xì ) 涸(hé)辙 猗(yī)郁 蕈(xù n )菌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 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意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 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 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 记
2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 文本探究
3
课文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能力目标: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文本探究五 3.在作者的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的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 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 “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象作者所说 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 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 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得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 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 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 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么的固执啊!”它是“永 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 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释绿
思绿
13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 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课件

3.在“囚绿”的过程中,随着常春藤状态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以及 对常春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完成下表。
常春藤状态
作者心情
对常春藤的态度
浆液丰富
生的欢喜;喜悦
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像病了似的
不快 可怜;恼怒
牵进 幽囚 移锁
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找出具体例子分析。
门虽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 并不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润,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全文围绕一个“绿”字展开。
2.课文围绕“绿”写了哪些内容? 一、寻绿(1~4):交代绿的由来 二、赏绿(5~7): 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囚绿做铺垫。 三、囚绿(8~12): 囚绿的过程。赞颂常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四、放绿(13): 释放“绿”,点明主旨。 五、怀绿(14): 对“绿”的思念之情。
陆蠡(lǐ)(1908一1942),字圣泉,天台 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 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 通诗文,有“神童”之称。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 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 lǐ ) 婆娑( pósuō) 囚系( xì )
涸( hé)辙 猗( yī )郁 蕈( xùn)菌
词语释义
了截:直截。 涸辙:干涸的车辙。 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猗郁:茂盛的样子。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是围绕那个字展开的?
(1)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 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纤细的脉络、嫩芽。下雨的 时候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课件(共58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课件(共58张PPT)

有人说:绿色是雨水的种子
将醇美的甘露化作一片爱意
有人说:绿色是阳光的种子
把宽厚慈祥化为茁壮的生命力
有人说:绿色是无私的化身
层层绿叶只为衬托花儿的美丽
囚 记
陆 蠡
触摸绿之魂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 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 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 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 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 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 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 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 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 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从小失去听力, 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 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 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 业生、中国的“海 伦· 凯勒”。周婷婷被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 取,她已奔赴这所世 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 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 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 凯勒”
永 远 向 着 阳 光 生 长 !
永 不 屈 服 于 黑 暗 !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 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 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 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 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 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 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 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 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 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 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 向上。
北京市人,“文 化大革命”初期响应 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 农,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后返回北京, 顽强生活,潜心文学 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 瑰》《合欢树》等等。
傅雷
中国天才青 年诗人---海子 在诗歌和人生的 理想幻灭后,万 念俱灰,把头枕 在冰凉的铁轨 上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3 囚绿记(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3 囚绿记(共26张PPT)
学习文章,我们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 ,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 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 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 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 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绿的特点: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 方向” ——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 人” ——坚贞不屈

讨?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 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 有更深层的寄寓?谈谈
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
绿 由的性格
不屈服于黑 暗的性格
(物)
对光明、自 由、和平的 向往 坚贞不屈的 民族性格
(志)
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
表达思想感情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 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 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 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 的执着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 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 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 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红颜色的字注音:
陆蠡 lǐ 猗郁 yī
瞥见 piē 移徙 xǐ 蕈菌 xùn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 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 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结构短语概 括。
遇绿(1~4) 恋绿(5~7) 囚绿(8~12) 释绿(13) 怀绿(14)
文章以绿为线索, 自始至终紧扣一个 “绿”字,由“遇 绿、爱绿、囚绿” 到“释绿、怀绿”,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 都体现着作者对绿 的深爱。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囚绿记》 (共18张PPT)PPT语文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囚绿记》 (共18张PPT)PPT语文课件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 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 它繁茂苍绿。
体味这句话语言的含蓄优美。它暗示了什么?
(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 与向往。)
绿

蓬勃、 向阳、 固执


言 生命、希望,永向光明、 征
志 顽强抗争的精神
以小见大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 启示? 1、写作手法方面: 2、人生启示方面: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 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 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 美丽和辉煌!
课后练笔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选取自己喜爱的 某一植物(或动物),自拟题目,叙述与 之接触、相处的经历,写不曾扬帆,何以至远方。 35.自己选择的路,别说爬,死也要死在路上。 45.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 1.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3.贪图省力的船夫,目标永远下游。 46.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力争冒出新笋。 60.无论何时,都要做好独自生活的准备。 98.带着自己的梦,以一种骄傲的姿态走下去。 83.漫漫长路,荆棘丛生,待我用双手踏平。 10.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杞人忧天;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乐而忘返。 81.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67.人活着,就会有落寞;前行,就会有坎坷;动心,就会有情伤。话再漂亮,说不到心上,也是枉然;情意再浓,不懂珍惜,也是徒劳。有 人惦记,再远的路,也是近的;有人挂念,再淡的水,也是甜的;有人思念,再长的夜,也是短的;有人关怀,再冷的天,也是暖的。
常春藤的变化: 1、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 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柔弱但却蓬勃) 2、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向阳、 固执)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 变成嫩黄,……好像病了的孩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件(共25张ppt)

2.本文围绕“绿”来叙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赏绿(5~7) 2
3 囚绿(8 ~ 12)
1
寻绿(1~4)

4 放绿(13) 5 怀绿(14)
二、赏囚绿之韵
3、快速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 ,品味作者情感变化。
绿影 ——“瞥见”
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出作 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情感:欢喜
社被日本宪兵查抄,为了追回书刊,他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遭逮捕。日本 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此 后,陆蠡受尽酷刑,但英勇不屈。2个月 后,被日特务机关秘密杀害。年仅34岁。
——柔弱
5、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
是生命,是希望, 是慰安,是快乐。 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被囚的只是“绿”吗?
被囚的只是“绿”吗?
• 社会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 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 的消息。
常春藤一样的陆蠡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
囚绿记
陆蠡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 散文家、翻译家。
其作品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和 《囚绿记》、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一、品囚绿之味
整体感知
1.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 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 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 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课件(共62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课件(共62张PPT)
•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 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 孤独,……(择绿的原因)
• ②(第7段)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
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
你,因为你是
”的句
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
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 中“绿”是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的象征。
永不凋零的绿叶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
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 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 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 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 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 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 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 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 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 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 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 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 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 赞誉。
2020/7/14
北京市人,“文 化大革命”初期响应 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 农,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后返回北京, 顽强生活,潜心文学 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 瑰》《合欢树》等等。
2020/7/14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 6月1日),是美国一位 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 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 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 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 文(Anne Sullivan)的 努力,使她学会说话, 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 快。
•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 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 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 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 “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 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 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 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 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 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 定开释这绿友。
• 涸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捉鱼,比喻取之不 留余地,不顾长远利益,也作竭泽而渔。 • 急不暇择:形容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 •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 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
• 一、课文主旨 •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 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 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 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

• •


• 名句背诵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 句四首》)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 南春》) (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 《城东早春》) (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月夜》)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
• (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 (7)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 楼春》) •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洲》)
• 语林撷英 • 固执·顽固 • 两者都含有“不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思。“固执” 侧重指坚持自己原有的东西,多用来形容性格、性 情、作风等,另“固执”还有动词的用法,后面带 宾语。“顽固”侧重指不愿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 多用来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有形容词用法。
• 卡片摘录
• 一、作家作品 •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 台。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写有大量 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1942年4月, 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 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 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 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年仅34岁。
• 5.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 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 【答案】(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 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 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 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 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 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 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 2.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 • 《囚绿记》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文章没有故事, 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 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 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 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 族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 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读后,使 我们不仅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 受,而且感受到作者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
jiāo 娇 气 jiǎo 矫 情 jiāo 骄 傲 yī 猗 郁 涟yī 漪 qǐ 绮 丽 yǐ 倚 靠 yǐ 旖 旎
• • • •
三、词语集释 缘引:攀缘,牵引。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攀缘:抓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 上爬。 •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 猗郁:茂盛的样子。 • 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 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 例句:①在众多迎接新年的花朵中,我将挽一枝清 秀的水仙远离尘世的喧嚣,且让那些花朵娇艳去, 我独留恋心中开放的水仙。 • ②人们流连忘返于山山水水之间,歌颂武夷,赞美 武夷。刘白羽先生的直抒情怀十分感人:“武夷收 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多少人对武夷山充 满了留恋之情,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 留恋·流连
• 二者都有舍不得离去的意思。“留恋”是动词,不 忍舍弃或离开。“流连”是动词,留恋不止,舍不 得离去。但两者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一样。 “留恋”,侧重指不忍舍弃或不愿中断某种联系, 其对象多为祖国、故乡、亲人及宝贵的时间、生命 等。“流连”多指玩乐时留恋不止,因而其对象多 为名胜古迹、风景区或其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从语 法讲,“留恋”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十分等)修饰, 可以带宾语(如留恋故土);而“流连”就没有这些 用法。
基础积累 一、字音辨识 1.公寓 ( yù ) . 揠 苗助长( yà ) . 淅沥 ( xī lì .. 幽 囚(yōu ) . ) 涸 辙( hé ) . 葱茏 ( lónɡ ) . 囚系 ( xì ) . 婆娑 ( suō ) . n) 蕈 菌( xù .
n) 嵌 (qià .
o朝 拜 chá . 2.朝 霞 zhāo 朝 . 蠡
细 xiān 纤 . 纤 n 纤 绳 qià . 系 绿
lǐ 陆蠡 lí 以蠡测海
xì 囚系 .
围裙 jì 系 .
n jì 禁 jīn
幽禁 . 情不自禁 .
洲 lǜ 绿 . 林 lù 绿 .
二、字形辨认
•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 有《罗婷》《鲁滨孙漂流记》等。陆蠡的散文,善 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 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 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 • 二、背景探寻 •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 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 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 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 呐喊。
•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 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 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 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 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 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 作人来写的。
• 二、结构图示
• 三、疑难解说 • 1.诵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指出本文描写的对 象和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 【答案】“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现象,作者围绕 “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 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赏绿”“囚绿”“放绿” 和“怀绿”。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 山,点明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 写起,娓娓道来,逐层展开。
• 课文内容 •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 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 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 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 发散迁移 • 别说贫瘠里没有财富,别说黄沙变不成黄金,别说 瀚海没有彼岸,别说通天的路太遥远——勇于探索, 不断追求,身后就是掌声一片。 • 欲上九天揽月——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月球;欲下五洋 捉鳖——潜艇在大洋中游弋;望长城内外——戈壁崛 起新城,沙漠喷出火焰……
•最后以怀念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 蓄隽永,发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 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 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 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 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 2.联系上题把握行文线索,结合全文,思考作者 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呢? • 【答案】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 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写绿的五个层次中,“囚 绿”是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 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 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 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 抗的反映。
• 例句:①当时,老师、同学都劝说他参加高考后再 去北京,可他就是不听;家里人都反对,可他就是 固执,坚决要去,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想 做什么。 • ②季羡林先生在《衣着的款式》一文中也曾说: “在衣着方面,我是著名的顽固保守派。我有几 套——套数不详——深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虽然衣 龄长短不一,但是最年轻的也有十年以上的历史 了。”
•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 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 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 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 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 四、写作特色 • 1.精巧的构思,跌宕摇曳的结构。 • 这篇散文结构精巧,变化摇曳。文章以对“绿”的 情感为线索,以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为 行文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结构的跌宕摇曳, 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 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 【答案】(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 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 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 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 (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 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 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放绿。 •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 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