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提问法3、对比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整体感知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高中语文 2 故都的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 故都的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理解围绕中心选材及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析语言、品味意境,鉴赏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理解围绕中心选材及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回忆描写秋的名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X禹锡)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浔某某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小结: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因此达到了极致而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来赏析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看看现代作家郁达夫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呢?二.介绍作者,积累词语。

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某某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某某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案
(四)
自主探究
阅读1、2段,说说作者笔下故都、南国的秋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感情。
引导、评价、明确:
1、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前两个更多是客观、后者更多是主观感受),南国的秋(慢、润、淡)2、文中对二者的描述构成对比,表现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
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五)
合作探讨交流
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
第一课时
单元(章节)课题
写景状物散文
本节课题
《故都的秋》
三维目标
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炼的课题
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一)
导入
回忆并背诵学过的《沁园春-长沙》《天净沙-秋思》,说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秋
强调并借此导入:共同看看郁达夫是怎样描绘秋?
回忆、展示、分析
(二)作业检查
郁达夫及其作品。
抽查
根据资料明确
(三)再查预习
诵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的景物。
评价、示范
以自由接龙的方式读课文,听读的时候勾画文中描写的景物。
引导、评价、明确:本文是作者“悲凉的颂歌”。于秋,他热爱眷恋;于心,落寞悲伤;于世,悲凉。
学生小组内讨论分析“悲”“颂”,展示交流,并做笔记。
课堂检测方案
学案:补全文章脉络。
课后作业布置
新新学案:“阶段三”和“研讨与联系二”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

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

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一、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总起(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最后两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结构图示:三、课文内容探究(一)理清行文脉络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提示: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提示: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征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提示: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弱的残声”,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柘寺的钟声”,是高亢、幽远、清亮的。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一、明白得本文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照的。

二、明白得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假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秋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古往今来,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述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窗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现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述秋季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季。

有的刻画了秋季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不同凡响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如何?下面就让咱们一路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那个地址玩耍,高高的前门恍如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每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咱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能够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只是,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伙儿明白,北京此刻是咱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可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4: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漂亮,因此许多人都喜爱春天,很多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季,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忧伤,咱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2、解题
“故都”指明描写的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秋天的特点,为课文的讲解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五、具体探究:思考探讨
1、读第1、2自然段,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感觉。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比烘托,进一步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展示北国秋的图片(课件)
2、具体探究:秋院静观
秋院静观 一椽破屋
一碗浓茶 衰败景象,极具京韵的悠闲
碧绿的天色 清阔
②、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清、静、悲凉
②、辛弃疾话秋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检查预习
二、新课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得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们追求的意境,不少的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从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2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创作特色;
2、反复诵读,抓住 “清、静、悲凉”这条线,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找出五幅秋景图。
重点
抓住文眼,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找到五幅秋景图。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六、梳理内容
文眼: “清、静、悲凉”
第一部分:总起(1~2)抒发了作者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第二部分:分写(3~12)记叙+议论
五幅秋景图:1、秋晨落叶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蝉鸣图;
4、秋雨话凉图;
5、秋日胜果图。
第三部分:总结(13~14)总结全文,再一次表达自己眷恋故都之秋的内容。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Βιβλιοθήκη 式位置也可以变动。三、走近作者
郁达夫: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名作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等。
四、追溯背景
五、释题
故:代表深切的眷恋,热爱之情
秋:是中心语,是描写的主要内容。
文章标题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和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整个题目点出地点和节令,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