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囚绿记
项目
内容
课题
囚绿记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囚绿记(4)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囚绿记(4)

3、囚绿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赏析句子的方法,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以物征事)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暗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陆蠡寻找他生命中的那一抹绿色。

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及情感线索——整体感知1、正音(同学们在预习文章时读音有疑问吗?)2、解题。

(1)集中注意力,快速有效阅读;(2)本文的题目是《囚绿》,绿指什么?作者如何囚绿?为什么是囚绿?明确:常春藤;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三、研读文本。

1、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和囚绿相同形式的短语概括。

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填空法)2、概括囚绿前常青藤的特点?生命力蓬勃,旺盛,无拘无束。

3、找出文中囚绿后描写常青藤的语句。

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⑵.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⑶.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⑷.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4、概括囚绿后常青藤的特点?柔软而蓬勃,向阳,固执。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章的重要句子,学会赏析的方法,分析“绿”的特点——感受“绿”之美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赏析。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教案 第1单元第3课 囚绿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教案 第1单元第3课 囚绿记

课前预习一1、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二一、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

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

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

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

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

二、了解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

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

三、整体感知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

三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摺叠()瞥()揠()苗助长蕈()菌涸()辙脉()络脉脉()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涸澈葱笼攀援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揠苗助长:淅沥:婆娑:葱茏:猗郁: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课文既然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2.在作者眼里,绿枝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材概述: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阶段。

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写出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精神的赞美。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绿色,我们由衷地喜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蓬勃。

自古以来,吟咏绿的诗人有很多,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也有不少,请同学们说出两句来。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今天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二、品析文章标题(一)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具体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我”租住北平公寓小屋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4-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4-人教版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筛选信息,并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品味关键句——从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习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同时更要讲究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根据学生学情,我将教法确定为:(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诗歌导入。

(绿意映诗词)2、师生研讨,确立思路。

(按照“绿”“囚”“记”的顺序解读)3、感知文本,合作探究。

A、“绿”(解读“绿”的特点)B、“囚”(怎么“囚”,“囚”的结果,情感变化,知作者,象征手法)C、“记”(知背景,标题用意,品味主旨)4、总结回味,布置作业。

(小结文本主题和阅读手法,象征仿写)5、师生共勉,情感升华。

五、教学评价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教学构思与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散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2、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3、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书目推荐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学习《囚绿记》,不妨先阅读散文集《囚绿记》的序言,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文本教学1、情景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在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

《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2、、文意概括(1)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提示: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确“一片绿影“情有独钟(喜爱绿色的举动).(2)作者为什么对这“一片绿影”如此倾倒?提示:因为绿色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提示:让学生了解囚绿的动因,“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喜爱绿色的举动)(4)被囚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提示: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意在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泛泛而谈而抓不住要点(喜爱绿色的举动).(5)请根据被囚常春藤的特点,尝试着归纳出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一是象征它是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二是象征着作者憎恶黑暗和罪恶、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三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4.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文中快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教学方法】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新授
1.解题
“囚绿记”记叙性散文记叙囚禁绿色的经过。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绿”具体指什么?
常春藤
(2)运用“囚绿”相似的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3.分组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不是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时,我们可以:
a、抓描写句,品特点
b、抓抒情句,悟内涵
c、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一)描写句
(1)“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美丽
(2)“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
(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固执
(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
总结:常春藤具有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二)抒情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做铺垫。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


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自耦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4)“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三)背景句子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三、总结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四、作业
写一个景物,力求写出它的特点,并赋予它特殊含义。

五、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1.抓描写句,品特点
2.抓抒情句,悟内涵
3.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体方法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在文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的每日一练。

教师提供出一个高考易错成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

并通过造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义,以及让学生自己造句,来达到掌握理解的目的。

这样可以为学生积累成语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铺垫。

二、内容安排逻辑清楚。

这节课贯穿三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层层递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在总结中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明确。

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一、教学环节中的导入遗漏。

在明确完教学目标后,我直接就进入到新课,把导入新课环节遗漏掉了。

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二、内容讲解的深度不够。

在文章的整个讲解和引导过程中,我对问题的深度给学生挖掘的还不到位,应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三、语句使用过于随意。

课堂的语句使用过于随意,都很通俗易懂,没有文学性。

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我有些过于在乎课堂的整个进度,导致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并没有完成留给的思考问题,我就开始讲解,从而使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进度。

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一、课堂上语句的使用。

语句使用应该追求优美具有感染力,能使学生被老师整个深深地吸引。

二、课堂上的每环节都应具备。

每个环节的存在它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应该多学习、多积累,使自己能成为“长流水”,去慢慢填满学生的“半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