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的意境之美共7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第一篇: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天开人作----------《园冶》心得《园冶》,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

《园冶》以一种诗化形态表述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术,因而人们难于发现其理论性内涵。

后经陈植等人整理才能呈现如今方便后人学习的著作。

此书全面总结了古代丰富的造园经验,并第一次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论,被后世沿为造园之标准。

对于今日的园林业而言亦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诗在我看来,园冶与其说是一部造园艺术理论专著,倒不如说是计成其人的文人情感及个人价值观的写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营园游园的情感体会。

但他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关重要。

纵观全书,除却门窗、墙垣、装折等章节的严谨细致介绍略显枯燥的工匠之气,其余文章都仿佛出自一位诗人文者之手。

其言辞时而清新淡雅(“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时而意味深情(少系杖头,招携邻曲。

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时而洒脱倜傥(“少以绘名,性好搜奇”“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想必有着这般性情的人所营之园也似他的文采般感染人。

曾有一位造园大师说过,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园设计者,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

我理解为,即使没有诗人般的文笔,也要有诗人般的情怀,怀着浪漫的美好的心情去设计去营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让游人的心灵体会到不同于其他园林的感受。

然而,时至今日,怀有诗人情怀的造园者有多少?而能与造园者心灵鸣合的游者又有多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方文化入侵导致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渐渐流失。

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我们怎样取胜?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才是世界的。

盲目跟风而丧失自己的优势最后只能变得不伦不类。

画《园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依时为景,寄心于境——《园冶》借景理念探析

依时为景,寄心于境——《园冶》借景理念探析


巧 借 空间
l | 内景
中 国传 统 园林 的借 景从 实 际 理法 上 来 分, 可 分为 借 内景和 借 外 景 。从 借景 方法 来 分就 可分 为远 借 、邻 借 、仰借 、俯借 。借 内 景 是赏
景 观, 从而 达 到空 间层 次上 的 变化 与丰 富, 引起 人们 不 同 的心理 感 景 ,风声 雨声 ,风雨 吹动 击打 植物 ,风 吹 竹动 ,芭 蕉夜 雨 ,这 些 应 。如 苏 州拙 政 园的游 廊 ,通 过廊 上 的花 墙漏 窗使 得 两面 的 山水 来 自 自然 的声 音 ,在 不 同的景 色 中营造 出不 同的意 境 。雪 景大 多
景色 相互 衬托 、相 得益 彰 。 2 . 外景 于冬 ,傲 雪 凌 霜 ,雪 压 枝头 ,都 为意 境增 色 。另外 , 因为 气 象变 化常 常 与特 定 的 时 间发 生联 系 , 在 人 的 常识 中特 定 的 气象 变 化 是
在 《 园冶 》兴造 论 中 : “ 借 者 : 园虽别 内外 ,得景 则无 拘 远 在 特 定 的 时间 内发 生 的 , 中 国园林 的设 计者 们 藉此 触 发 灵感 , 创 近 ,晴 峦耸 秀 ,绀 宇凌 空 ;极 目所 至 ,俗 则屏之 ,嘉则 收之 ,不 作 出许 多臆 绝 灵奇 的作 品 。气象 变 化做 为 随机 的一种 借 景方 式 , 拥 有 一 种充 满 生命 活 力 的变 化 不 尽 分 町睡 ,尽 为烟 景 ,斯 所 谓 ‘ 巧而 得 体 ’者 也 。 ” 借 的意 义 : 使得 园林 景 物 异 常丰 富 多彩 , 园林 虽 热有 内外 之 分 ,但 能观 赏到 的 景色 是没 有远 近之 分 的 ,晴 之 美 。 朗 的天 空下 山峦 秀 丽高 耸 ,青 红色 的 古朴建 筑 凌空 而立 ; 眼睛所 能看 到 的地 方 ,不美 丽 的就 遮挡 住 ,美 好 的就 收入 眼 中 ,不分 草

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园冶》

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园冶》

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园冶》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园冶》计成像园冶民国版本园冶注释园冶全释园冶插图计成故居吴江静思园计成亭园冶冶序余少负向禽志,苦为小草所紲。

幸见放,谓此志可遂。

适四方多故,而又不能违两尊人菽水,以从事逍遥游,将鸡埘、豚栅、歌戚而聚国族焉已乎?銮江地近,偶问一艇于寤园柳淀间,寓信宿,夷然乐之。

乐其取佳丘壑,置诸篱落许。

北垞南陔,无可易地,将嗤彼云装烟驾者汗漫耳!兹土有园,园有“冶”,“冶”之者松陵计无否,而题之“冶”者,吾友姑孰曹元甫也。

无否人最质直,臆绝灵奇,侬气客习,对之而尽。

所为诗画,甚如其人,宜乎姑孰曹元甫深嗜之。

予因剪蓬蒿瓯脱,资营拳勺,读书鼓琴其中。

胜日,鸠杖板舆,仙仙于止。

予则“五彩衣”,歌紫芝曲,进兕觥为寿,忻然将终其身。

甚哉,计子之能乐吾志也,亦引满一酌计子,于歌余月出,庭峰悄然时,以质元甫,元甫岂能己于言?崇祯甲戌清和届期,园列敷荣好鸟如友,遂援笔其下。

石巢阮大铖题词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

异宜奈何?简文之贵也则华林;季伦之富也则金谷;仲子之贫也则止于陵片畦,此人之有异宜,贵贱贫富,勿容倒置者也。

若本无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绝少鹿柴文杏之胜,而冒托于辋川,不如嫫母傅粉涂朱,祗益之陋乎?此又地有异宜,所当审者。

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

否则强为造作,仅一委之工师陶氏,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于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所苦者,主人有丘壑矣,而意不能喻之工,工人能守不能创,拘牵绳墨,以屈主人,不得不尽贬其丘壑以徇,岂不大可惜乎?此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为不可及;而更能指挥运斤,使顽者巧滞者通,尤足快也。

予与无否交最久,常以剩水残山,不足穷其底蕴,妄欲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悉致琪花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焕然改观,是一快事,恨无此大主人耳!然则无否能大而不能小乎?是又不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

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

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

”关键字:园林艺术古典园林园林意境诗画同源融合与发展引言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园冶》全文--古籍--word打印版

《园冶》全文--古籍--word打印版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江苏仪征所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

”遂播名于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闻而招之。

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延予銮江西筑,似为合志,与又于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

”时崇祯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园冶》赏析

《园冶》赏析

相地
• • • • • • • • 第一篇《相地》包括: (一)、山林地 (二)、城市地 (三)、村庄地 (四)、郊野地 (五)、傍宅地 (六)、江湖地 它列举山林、城市、村庄、郊野、宅旁、江湖 等不同环境中的园林选址和景观设计要求。
立基
• • • • • • • • • 第二篇《立基》包括: (一)、厅堂基 (二)、楼阁基 (三)、门楼基 (四)、书房基 (五)、亭榭基 (六)、廊房基 (七)、假山基 重点叙述各类园林建筑以及假山选址立基的艺 术和技术要领。
简介
• 《园冶》一书是明代著名的造园专家计成 积几十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 园林学著作。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 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 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 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此书为后世 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 仿的范本。
计成其人
•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明万历十年 (1582 年),卒年不详,是我国古代杰出 的造园艺术家。
• 计成早年学画,工山水,也喜欢吟诗。由 于他的多才多艺,故而促成了他在造园方 面的杰出成就。
计成
关于《园冶》
• 《园冶》初名《园牧》,由郑元勋题词,阮大 铖作序。 • 时有进士曹履吉(字符甫)来江都访汪士衡,汪 在寤园招待曹,约计成相陪。曹元甫对寤园很 欣赏,询问计成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可将关仝、 荆浩的画境实现成真?计成遂呈著作手稿于客。 曹元甫过目,脱口而出:“此乃前无古人的开 创,称牧虽不失谦虚,称冶却当之无愧!”计 成终于崇祯甲戌年将书付印,更名《园冶》, 时年五十有三。他在书尾〈自识〉中表示,欲 将书传给两个儿子计长生、计长吉,希望他们 能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糊口。
•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 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 不露斧凿的痕迹。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本文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其中独树一帜且具有重大成就的独特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从这个时期之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但是在《园冶》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园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是明末著名造园家,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人。

《园冶》的撰写,是计成先生在闲暇时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图式而最终完成的,他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撰写出此书,该书可以说是计成先生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经典著作。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质就是“自然人化”后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造园时,要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存在机理和形态特点去构筑景观样式,以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在书中,计成先生从园林的掇山、理水、相地、花木等方面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天成和人工制作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此掇山、理水,可以说是《园冶》一书中创造山水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正是通过山石、流水的经营布局彰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园冶读后感800字

园冶读后感800字

园冶读后感800字《园冶》是明代著名园林艺术家计成创作的一部关于园林艺术的专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部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园林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法,还阐述了园林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园冶》让我认识到了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计成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美轮美奂。

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感。

同时,他还强调了园林艺术的空间处理,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曲折迂回的小路和丰富多样的植被,营造出一种既具有层次感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园冶》让我明白了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

在书中,计成将园林艺术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认为园林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他主张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的特点,顺应自然的规律,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同时,他还强调了园林艺术的精神性,认为园林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这种哲学思想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敬畏之心。

《园冶》让我学到了很多园林设计和施工的方法。

在书中,计成详细地介绍了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等。

他还介绍了许多具体的设计技巧,如借景、障景、点景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今后学习和欣赏园林艺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园林施工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如选材、布局、施工等。

这些内容让我对园林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实践的欲望。

《园冶》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园林艺术专著。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园林艺术的美,还让我明白了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方法。

我相信,通过学习《园冶》,我会在园林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冶》的意境之美明末著名园林理论家计成所著《园冶》,是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

全书共三卷,卷一包括总述“兴造论”、“园说”2篇及分述“相地”、“立基”、“屋宇”、“列架”、“装折”5篇。

其中“兴造论”为总论,提出园林之造为艺术之作的园林建设宗旨,在认识上颇具高度;“园说”阐述了园林建造的总体原则;“相地”等5篇分说了园林建筑中的园地勘察、平面布置、建筑种类、屋梁构架和园林装饰。

卷二论“栏杆”之制,并附有图式。

卷三有6篇,分别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

《园冶》一书成于崇祯七年(1634年),后流传至日本,易名为《夺天工》,得到了日本造园界的推崇,被称为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

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论精髓历来为中国园林建筑界所重视,可谓我国园林建筑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园冶》的造园思想不仅重视“技艺”,更重在“赏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园冶》的美在于将造景与造意融为一体,将宏观设计指向园林意境,其意境之美的独特性更体现出了园林建造中声、画、意三合一的审美意向。

意境的创造使有限走向了无限,使人世通达宇宙,使远山多致、片石生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当代学者叶朗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

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1](P441)。

《园冶》的意境之美确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艺术典范。

一、宏观设计与园林意境“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P244),这一“借”字道出了宏观设计的要诀。

《园冶》的宏观设计思想就体现在“借景”上。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2](P2)正是有了“借”,方可悟得“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2](P62)。

譬如,门窗建筑在宏观设计的视域下就并非一个独立个体。

要想在对门窗的鉴赏中品出园林意境之美来,就要在门窗设计中使其面向自然并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之景使园林产生“触景生奇、含情多致”之效。

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诗句虽非针对园林之美,却也巧借自然景物传达出宏观视域下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之美。

宏观设计正是这样一种开放性设计,它能把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纳入建筑当中,让山月当窗、荷香洗廊、曲径通幽,以达到巧夺天工之效。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惯有的整体性审美思维,这一开拓性审美思维对中国古代园林意境的创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

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

[2](P14)宏观设计让邻家梵音传入幽室,让远处山峰并为画窗,远近之间的余空之虚又给予园林鉴赏者莫大的联想与想象空间,而意境正是从这样的联想与想象展开的。

所以,宏观设计让园林建筑由现实之“小”通向了理想之“大”,使人产生了超出园林建筑本身的宇宙遐想,进而创造出一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在《园冶》的园林建造思想中,宏观设计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实景之间的互借与搭配,更重要的还在于实景与虚景相辅相生、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所谓“静故了群动,虚故纳万象”,“虚”的意义就是审美空间在心灵上的放大。

“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2](P27,14)。

“虚”是园林建造中浮动的心弦,牵连着观赏者游离于实物的美好联想,牵连出人与自然相融的秘密,园林意境的本质是要营造与了悟这一隐秘在生命中的律动。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通别院。

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3]虚实相生是宏观设计赋予园林艺术创造的活水之源,园林意境也由此被拓展开来。

建山林,要纳鸟为朋,逗留几番花信;筑屋宇,要奇亭巧榭,引柳风荷香。

宏观设计的造化之功就体现于为园林意境设“象”,使人观山若见瀛壶之仙,临水似得濠濮间想,把宏观设计思想巧妙地运用在园林建筑艺术当中,这是《园冶》意境之美的独特表现。

二、声、画、意三合一园林之所以由小达于大,就在于循乎自然,表现造化之生机。

没有这种生机活态,也就没有由小至大的转换机制。

这种生机活态作用于鉴赏者的心灵中,使人们产生超出园林自身的远思逸致。

而品园者之所以能够在心目中完成这种转换,就在于与造园家有共同的文化密码,有共通的文化心理结构。

由近及远、由小见大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根基。

在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中,拳石有峥嵘,勺水有曲致,一叶可知劲秋,一沤可会海意。

[4]宏观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转换机制,它让咫尺园林从有限走向无限,开拓了园林意境的审美空间。

而声、画、意三合一的审美之维,则又让《园冶》意境之美表现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

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

花落呼童,竹深留客”[2](P36)。

鸠声、雨声、马声、风声、呼童声恰成一曲天籁之音,林、岸、花、竹绘就了一幅田园之画,画里有声,声里有画,声画并茂,展现出风雅韵士的山林情怀――而“意”,即所谓园林之趣,也全都藏在了这声画里,藏在了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之中。

《园冶》中诸如此类的妙造实在很多。

如“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曲曲一湾柳月,?m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2](P15,47,25)……声轻画淡,极尽田园之意,道出了园林造景重在造意境的秘诀。

园林建筑为凝固的艺术,好的建筑总能给人以聆听音乐与欣赏诗画般的想象和享受。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互相包含。

例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园林建筑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而具有诗情画意。

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和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5](P31-32)《园冶》的意境创造正是深得声、画、意三者通达之美,使得凝固的园林建筑有了生命感。

“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

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

红衣新浴,碧玉轻敲”[2](P244),声音拓展着画面,画面追赶着声音,声已为画料,画已为声谱,声音与画面一起诉说着欣赏者的生命意趣。

声、画、意合一,使园林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三、《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

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

”[1](P276)意境确在于表现宇宙生命的永恒与造化之工,勾勒出大自然气韵生动的活的图景,但就此以为这是意境的美学本质则不甚准确。

探索意境的美学本质,一定要回溯到人自身的价值发现与生命理想之中,意境从来都是人在宇宙中的自我反思,其美学本质并不具有唯一性。

当然,也不可因此以为意境的美学本质就缺乏统一性。

笼统地讲,意境的美学本质就是人于宇宙生命的律动中体悟出自身存在的理想、价值和信仰,进而汲取其存在的力量。

《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在其园林建筑中有着丰富的表现。

作者计成生逢一个局势动荡的乱世,“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与当时许多人一样怀有隐居避乱之心。

“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与世故觉远”[2](P248)。

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恰能拂去他俗尘之念,使其寄情于山水草木并豁然开怀,《园冶》意境妙造的意义也正始于此。

“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安闲莫管稻梁谋,沽酒不辞风雪路。

归林得意,老圃有余”[2](P15,31),其超然豁达的生命信仰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

《园冶》意境总给人以“寻闲是福,知享即仙”般的田园之想。

“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宅遗谢眺之高风,岭划孙登之长啸。

探梅虚蹇,煮雪当姬。

轻身尚寄玄黄,具眼胡分青白。

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2](P47,37)。

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像陶令、庾公、谢眺、孙登那样,怡然自得地悠游于天地之间。

《园冶》意境的创造不仅道出了园林建筑对人生境界自我反思的意义和必要,同时成为了园林欣赏者沟通宇宙、并在宇宙中把握生命价值的理想之径。

畅游于《园冶》的意境之美,或有濠濮间想,或若瀛壶之仙,“宛然镜中游也”。

“白云拥抱着山石,清风荡漾着绿林,山月与弹琴人相与优游,流水游戏着心灵的轻柔”[6],这正是人世的真理与宇宙的妙谛,哪里还需另做一番断想?《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正体现于此。

四、结语《园冶》作为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意境之美,其意境的创造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造景胜在造意境”的秘诀。

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灵魂,正是有了这一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才打破了建筑区域本身的局限性,开始由咫尺山林的实体空间走向浩瀚宇宙的心灵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有限走向无限。

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5](P72)《园冶》的意境之美,正是大自然的全幅生动图景。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