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军进关之后 多尔衮曾经想与南明划江而治?
范文程劝多尔衮入关名句

范文程劝多尔衮入关名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几句话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有时候一句正确的指令,就能让船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而范文程劝多尔衮入关的那些话,就如同这样关键的指令。
想当年啊,大清还在关外,虽然有着勃勃野心,但对于入关这件大事,还是有所犹豫的。
多尔衮那也是个有谋略的人,可也得权衡利弊呀。
这时候范文程站了出来。
他对多尔衮说:“乃者有明,流寇踞于西土,水陆诸寇环于南服,兵民煽乱于北陲,我师燮伐其东鄙,四面受敌,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这话说得,就像一把锋利的剑,一下子就挑破了当时明朝的现状。
就好比一个摇摇欲坠的房子,四面的墙都开始垮了,住在里面的人还能安稳吗?范文程用这几句话清晰地给多尔衮描绘出明朝当时内忧外患的惨状,就像给多尔衮看了一幅明朝即将崩塌的画卷。
范文程还说:“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嘿,这话说得真妙啊!这就好比两个猎人都盯着一只猎物,一个猎人已经被其他野兽搞得狼狈不堪,另一个猎人这时候不趁机下手,还等什么呢?他这是告诉多尔衮,大清真正的对手不是看似强大的明朝,而是已经让明朝千疮百孔的流寇啊。
这不是明摆着的好机会吗?就像看到树上熟透了的果子,就差伸手去摘了。
再听听他说的“今者,上天眷佑,正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
”这简直就是在给多尔衮打强心剂啊。
就如同一个教练在比赛前对自己的队员喊:“现在就是上天给咱们赢的机会啊,伙计们,上啊!”他这是在激励多尔衮,这么好的机会,是上天恩赐的,可不能错过啊。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不是就像把到手的金子扔了一样愚蠢吗?从这些名句里啊,能看出来范文程多有远见卓识。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舵手,给在迷雾中犹豫的多尔衮指明了方向。
要是没有范文程的这些话,历史的走向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说不定大清入关就会延迟,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被改写。
我觉得啊,范文程这些话之所以成为名句,就是因为它们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地给多尔衮点明了方向。
清代皇帝传略之摄政王多尔衮

清代皇帝传略之摄政王多尔衮李鸿彬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子。
崇德八年16 43年八月,皇太极猝死,年甫六岁的福临即位,由多尔衮及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率大军进关,同年九月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称皇父摄政王。
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是清朝入关后的实际创业者。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病死。
父死母殉的不幸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
他统一女真诸部,形成新的满族共同体;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保卫满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后金政权,为清入主中原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他个人和家庭却是不幸的,如胞弟舒尔哈齐投敌叛逃被幽死,长子褚英阴谋夺权被处死,宠妃富察氏窃藏金帛被勒令离弃,爱女穆库什婚姻不幸遭受凌辱等,在这一幕幕家庭悲剧中,多尔衮的生母乌拉纳喇氏,亦遭到不幸。
乌拉纳喇氏,名阿巴亥,她是海西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满泰死后为其叔布占泰收养。
乌拉部在吉林乌拉街一带,辖区辽阔,人口众多,又有貂参之利,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实力最强者。
当时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海西女真,对乌拉部采取团结拉拢的联姻结盟政策,将自己的侄女和女儿许给布占泰国为妻。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布占泰亦运用同样的手段,以缓和乌拉与建州的矛盾,亲自把年方12岁的侄女送往建州费阿拉城,嫁给比她大3l岁的努尔哈赤为妻。
阿巴亥,聪明美貌,强大的乌拉部为其后盾,因此努尔哈赤不敢轻视慢待,到来后便立为地位较高的侧福金即侧妃,在诸福金中最受宠爱,二年后就由侧福金晋为大福金即大妃。
到了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她被告发与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比阿巴亥大七岁之间有不正当的暖昧关系。
努尔哈赤对代善这种欺君蔑父的行为十分痛恨,不久就废除他作为后金汗的继承人。
而对阿巴亥,怕丑事外扬有失自己的名声,虽然暂时没有追究,但是夫妻间出现了很深的感情裂痕。
一波未平,另波又起。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每一个巨大成功背后,都有痛苦的挣扎,1643年是满清很多人痛苦的一年。
1643年,满清即将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的前一年。
英明神武的皇太极同志却意外去逝了,没有任何遗旨。
一时间,巨大的阴影笼罩着白山黑水的大地之上。
这位满清基业的奠基人确定了如下三大块。
1、皇太极对于八旗的改革,发挥八旗的军民全作效能,融合满汉族群,确立八旗教育、生产的制度性变革。
2、初步树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内阁统摄多尔衮领六部处理国家事务。
3、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基础已打好,只就等下一步入主中原了。
此时的驾崩,让整个满清国家机器陷入了巨大的纷争。
此时,是向上的腾飞,还是向下的沉沦?历史在这里打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多尔衮的画像前车之鉴——北方政权的制度缺陷与汉政权儒家的皇嫡长子继承制不一样,少数民族政权的继承这一块总是有制度缺陷。
金朝一样,金太祖完顔阿骨打一死,继位的金太宗是他弟弟完顔吴乞买,可金太宗死后,金太宗的后继之君却又是完顔阿骨打的儿子金熙宗,转来转云,结果国势日衰,只得与宋室和议。
蒙古人也是如此,容阔台之子贵由汗死后,开始闹,转到了拖雷系的蒙哥汗,蒙哥汗一死,又开始争,最后由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打了二年仗才分出胜负,蒙古帝国从此分裂。
北方政权经常为了皇帝继承一事上杀得血流成河,腥膻无际,四分五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局势就是这么个局势。
现在建州的形式是这样的。
中央集权思想下,已倾向于汉人的皇子传承帝位的影响。
大清在组织结构、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已经明显地汉化了。
同时建州又保留着原有的议政王大臣制度。
八旗双雄争霸的局面对峙但努尔哈赤一直传承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却是确立这件大事的惯列安排。
现在存在两派势力对峙。
1、多尔衮的实力派。
皇太极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征朝鲜,平蒙古、三征明朝,献传国玉玺,请皇太极称帝,几乎全由多尔衮一手操办,功勋卓著、雄才大略。
1)多尔衮作为最重要的亲王,统摄六部,这是深孚众望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讨伐喀尔喀,多尔衮负责留守,多尔衮修筑了辽阳都尔弼城,
修筑完成后,命名曰屏城,然后又修筑了盛京至辽河的大道。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
大将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贝勒豪格在多尔衮亲率的左翼军中。左翼军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掠
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
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
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八月十四日,礼亲
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
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
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
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并与弟弟多铎换
旗,成为正白旗旗主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
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
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
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 并在
历史趣谈:多尔衮不做皇帝 是为了孝庄还是甘愿做周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尔衮不做皇帝是为了孝庄还是甘愿做周公?导语: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何没能当上皇帝?有人说多尔衮没有称帝是因为和孝庄皇后的个人感情,为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也有人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忠臣,是大清的“周公”。
那么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针对这几个说法,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有没有还没有定论那,说多尔衮是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的,岂不是太轻率了。
据《清史稿》来看,书中从未提及多尔衮与孝庄有特殊关系。
(从一些影视资料和众多野史来看,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似乎是大家公认了的,但是据《清史稿》的记载,并未对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特殊关系”有所提及),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更是无中生有。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写的《太后下嫁考实》一书中针对太后下嫁的各种所谓依据,一一予以驳难。
因此多尔衮为了孝庄而放弃帝位的说法并无现实根据,只不过人们对于风流韵事,更愿信其有罢了。
福临执政前期,多尔衮确是尽心尽力地拥护和培养,没有不忠的表现。
但是在辅政期间,多尔衮重用宗室,擅权执政,尤其是顺治二年(1647年),多尔衮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他竟然把国政当成家政,将议政王会议内容,随便告诉自己的侍卫等人。
自己也以朝廷自居,所以种种行为表明,多尔衮根本不是什么“周公”。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室中争夺皇位的行动都生活常识分享。
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

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满语“聪明机警”)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与兄阿济格分别持有正白旗15个牛录,阿济格年长为旗主,因阿济格代多铎说亲,被废旗主,多尔衮继而成为正白旗旗主)。
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
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
后顺治帝夺其“成宗义皇帝”号。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多尔衮一世骁勇,征战四方,是值得满蒙人民永远纪念的人物。
人物生平: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少年时期多尔衮十五岁时,皇太极矫旨,迫其母阿巴亥(乌拉纳喇氏)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的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
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
在努尔哈赤晚年她是最得宠的人,被立为大妃,努尔哈赤给她的三个儿子分别掌管三旗。
可是这位薄命的红颜佳丽在三十七岁的盛年,因努尔哈赤的病逝而殉葬,香消玉殒。
(清史原文: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
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
多尔衮简介

多尔衮简介篇一:多尔衮之妻小玉儿简介小玉儿是怎么死的多尔衮之妻小玉儿简介小玉儿是怎么死的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会出现多尔衮的老婆是小玉儿,这小玉儿是什么来头,她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小玉儿从小就爱上了多尔衮这个潇洒的男人,为他做了许多许多,也一直相信通过自荐的努力和付出,终有一天会得到他的爱。
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最后生无可恋的小玉儿选择用什么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多尔衮之妻小玉儿小玉儿,这是一个在历史并不存在的人物,是文学作品里的人,她的身份就是多尔衮的老婆。
虽然小玉儿不是真实的人物,但她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在历史上是有她的原型的,这人是多尔衮各位妻子中的一个,一位来自蒙古的。
后人通过历史的记载以及其他方面内容的佐证,认为小玉儿的原型是皇太极收养的一个蒙古女儿,后来成为了多尔衮的老婆。
因为小玉儿的原型是来自草原上的,所以人们在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把她塑造成了孝庄的姐妹,从而突显出剧情跌宕起伏的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
小玉儿是怎么死的那么这位文学人物小玉儿她最后的结局是如何的,她是怎么死的呢?在孝庄秘史里面,她是选择上吊自杀来总结生命的。
一直以来小玉儿都知道多尔衮喜欢的是自己的姐姐,但世事难料,他们二人被迫分开了,而自己也是被大汗利用才可以和多尔衮结婚的。
不过她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利用,因为能嫁给多尔衮是她的心愿。
所以在结婚后,为了能得到丈夫的爱,她花了各种心思来讨他欢心,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得到一顿责骂。
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小玉儿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怎么做也得不到多尔衮的爱,生无可恋的她最后选择了自杀。
小玉儿一生都在追随着多尔衮的脚步,费劲心思去讨得丈夫欢心,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最后了结了自己悲哀的一生,又是一个受感情所困的女子。
篇二:正说多尔衮正说多尔衮简介:多尔衮清太祖的第十四个儿子,他辅佐了顺治皇帝,最为关注的是他和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多尔衮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他命运又如何?请看下文:多尔衮似乎有点陌生,但他在清朝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历史趣谈:满清多尔衮本来可以当皇帝为何拥立顺治为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满清多尔衮本来可以当皇帝为何拥立顺治为帝
导语: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多尔衮他是清成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多尔衮他是清成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请看下边。
清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
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
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
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
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
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但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是另一个竞争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军进关之后多尔衮曾经想与南明划江而治?
导语: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大顺军,李自成由太监王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大顺军,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崇祯帝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下令将朱由检“礼葬”,葬于田贵妃墓中。
京师失陷,天子殉国,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辗转向南。
此时大顺国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据四川一带,大清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
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皇帝的自尽,标志大明王朝的覆灭。
但淮河、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仍然是明朝政府的属地,而且尚有五十万大军。
陪都南京,作为明朝发祥地,有现成的一套朝廷大臣及其健全的机构,所以很快就形成了南明政府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但惟一缺少的就是亟需要找一个皇帝。
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
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意思是弘扬光大,重振明室,再度中兴。
南明时代开始。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孙、福王朱常洵的长子。
朱翊钧当年本来一心想由朱常洵来继承他的皇位,但终因拗不过李太后的懿旨,最后还是由长子朱常洛来接他的班。
这样一来,朱常洵就只有带着他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