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
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 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折射。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彩虹、放大镜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折射定律。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如光纤通信、眼镜等,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折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光的折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学生互评。
3. 评价标准: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光的折射现象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光具座、玻璃板、水、激光笔、量角器等。
2. 教学课件: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案例分析等。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光学部分,具体内容为《光的折射》。
本章详细介绍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并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并运用斯涅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玻璃砖、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理论知识讲解(1)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定义。
(2)讲解斯涅尔定律,推导折射定律。
(3)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变化。
3. 例题讲解结合具体例题,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4. 例题解析5.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2)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2. 答案:(1)略。
(2)根据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n2分别为空气、水的折射率,θ1为入射角,θ2为折射角。
已知空气的折射率n1=1,水的折射率n2=1.33,入射角θ1=45°,代入公式计算得折射角θ2=33.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斯涅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在光纤通信、眼镜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
光的折射教案(优秀

光的折射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第九章光学第二节“光的折射”。
详细内容包括:1. 折射现象及其定义;2. 斯涅尔定律及其应用;3. 光的折射率;4. 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的折射现象;5.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的基本原理;2. 掌握斯涅尔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了解光的折射率的概念,理解折射率与介质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斯涅尔定律及其应用、光的折射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砖、水、白纸、图钉;2. 学具:激光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砖、水、白纸、图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从空气进入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方向的变化;(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的折射现象;(3)教师提问:为什么光在进入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方向改变?光在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2. 例题讲解(1)讲解斯涅尔定律;(2)举例说明斯涅尔定律的应用;(3)讲解光的折射率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率与介质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光从空气进入水的折射角;(2)让学生分析光从空气进入不同介质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3)让学生根据光的折射率计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4. 小结(2)强调斯涅尔定律和光的折射率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及定义;2. 斯涅尔定律;3. 光的折射率;4.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求折射角;(2)光从空气以45°角进入玻璃,求折射角;(3)已知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 m/s,在某种介质中的速度为2×10^8 m/s,求该介质的折射率。
江苏高三一轮教案物理:光的折射 新人教版

江苏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光的折射一、知识点梳理1. 光的反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 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注意两角三线的含义折射率 (光线从介质Ⅰ——介质Ⅱ)12sin sin v v r i n ==折射现象的光路可逆性3.折射率: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
(1)折射率的物理意义:表示介质折射光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折射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介质、光源(频率)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vcn ,式中n 为介质的折射率,n >1,故v <c 注意:(1)介质的折射率rin sin sin =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决定,同时光的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而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2)某一频率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但折射率不同,所以光速不同,波长也不同(与机械波相同);不同频率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折射率不同,所以光速不同,波长也不同(与机械波的区别).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
4.折射时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1)光通过棱镜时将向棱镜的横截面的底边方向偏折 (2)通过棱镜成像偏向顶点(3)实验表面,一束白光进入棱镜而被折射后,在屏上的光斑是彩色的,说明光在折射时发生了色散。
(4)光的色散规律:红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的要小,而紫光的偏折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大。
说明透明物质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是不同的。
波长越长,折射 率越小。
5.应用(一般方法):分析光的折射时,一般需作出光路图,以便应用折射规律及光路图中提供的几何关系来解答。
Ⅰ Ⅱ在实际应用中,常见方法是:①三角形边角关系法;②近似法,即利用小角度时,θ≈tanθ≈sinθ的近似关系求解。
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及折射现象的观察。
2.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光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砖、水、塑料尺、激光笔等。
2. 教学课件:光的折射现象图片、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激光笔射向玻璃砖,让学生观察到光在玻璃砖中发生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实验1:让学生将激光笔射向玻璃砖,观察并记录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
实验2:改变入射角度,重复实验1,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实验3:换用不同种类的透明介质,如水、冰等,重复实验1和实验2,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定律。
3. 应用光的折射定律:问题1:解释筷子在水中看似弯折的现象。
问题2:分析眼镜镜片是如何矫正视力的。
问题3:探讨光纤通信的原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
5.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光的折射定律。
2. 调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举例说明。
3. 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六、教学拓展:1. 光的色散:引导学生了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色散现象。
2. 全反射:讲解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会完全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实中的应用。
2.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巩固光的折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光的折射》经典教案

《光的折射》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2.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总结折射规律。
2.难点: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根筷子放入水中变弯的现象,引出光的折射问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光的折射的概念,指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2.实验探究:
1.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的变化。
2.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3.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比较它们的关系。
3.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
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拓展应用
1.解释海市蜃楼、水池变浅等现象的成因。
4.总结
1.回顾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5.布置作业
1.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方法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方法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3.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及计算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现象;
2. 折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折射定律的应用;
2. 折射率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引入光的折射概念。
2. 展示实验器材:光的折射实验装置。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2. 讲解折射定律及相关公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折射定律。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2.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和准备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练习与讨论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
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技能。
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光的折射-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光的折射-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运用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 光在界面处的折射规律; 2. 实验观察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 让学生正确理解折射规律,理解角度、反射角度和折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并总结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包括以下方面: 1.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 2. 光在界面处的折射规律; 3. 折射规律的实验验证; 4. 光线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中的折射。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法: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折射规律,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归纳总结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折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探究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实验来引入光的折射,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理论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光在界面处的折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实验验证,让学生掌握折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归纳总结,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4. 练习作业(2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折射规律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运用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学生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程度;2. 学生运用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
光的折射
一、知识点梳理
1. 光的反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 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注意两角三线的含义
折射率 (光线从介质Ⅰ——介质Ⅱ) 1
2sin sin v v r
i n ==
折射现象的光路可逆性
3.折射率: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
(1)折射率的物理意义:表示介质折射光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折射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介质、光源(频率
)
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v
c n
,式中n 为介质的折射率,n >1,故v <c
注意:
(1)介质的折射率r
i n sin sin =
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决定,
同时光的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而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2)某一频率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但折射率不同,所以光速不同,波长也不
同(与机械波相同);不同频率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折射率不同,所以光速不同,波长也不同(与机械波的区别).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
4.折射时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1)光通过棱镜时将向棱镜的横截面的底边方向偏折 (2)通过棱镜成像偏向顶点
(3)实验表面,一束白光进入棱镜而被折射后,在屏上的光斑是彩色的,
说明光在折射时发生了色散。
(4)光的色散规律:红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的要小,
而紫光的偏折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大。
说明透明物质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是不同的。
波长越长,折射 率越小。
5.应用(一般方法)
:分析光的折射时,一般需作出光路图,以便应用折射规律及光路图中提供的几何关系来解答。
Ⅰ Ⅱ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方法是:①三角形边角关系法;②近似法,即利用小角度时,θ≈tanθ≈sinθ的近似关系求解。
记住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1)折射率的测定
(2)利用折射定律结合几何知识解答的折射问题 (3)多向思维方式理解、应用关键物理量n
①像似深度h /
=H/n ②全反射n C /1sin = ③折射率与波速度的关系v
C n =
6.光的全反射现象、反射条件、临界角
全反射产生的条件是:(1)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两条件必须同时存在,才发生全反射。
临界角是一种特殊的入射角.当光线从某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其临界角的正弦值为
c
v n C ==
1sin 。
注意:
(1)临界角的含义: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
(2)规律:一旦发生全反射,即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3)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两个不同的介质。
二、例题精选
【例1】如图所示,一储油圆桶,底面直径与桶高均为d 。
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 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 。
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在A 点沿AB 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C 点,C 、B 相距
4
d ,由此可得油的折射率n = ;光在油中
传播的速度v = m/s 。
(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答案6
25
C 5
23
(举一反三)、由某种透光物质制成的等腰直角棱镜ABO ,两腰长都是16 cm .为了测定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将棱镜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并使两腰与ox 、oy 轴重合,如图所示.从OB 边的C 点注视A 棱,发现A 棱的视位置在OA 边D 点.在C 、D 两点插大头针,看出C 点坐标位置(0,12)D 点坐标位置(9,0),由此可计算出该物质的折射率为 .
答案 4/3
【例2】如图所示,为用透明介质做成的空心球,其折射率为n ,内、外半径分别为b a 和,用a b >>内表面涂上能完全吸光的物质,当一束平行光射向此球时被内表面吸收掉的光束在射进空心球前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答案22a n π
【例3】某三棱镜的横截面是一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90°,∠B=30°,∠C=60°,棱镜材料的折射率为n ,底面BC 涂黑,入射光沿平行于底面BC 面,经AB 面和AC 面折射后出射.求(1)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延长线间的夹角δ;(2)为使上述
入射光线能从AC 面出射,折射率n 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1)因为入射光平行于BC 面,i=60° 由折射定律有
n
i =α
sin sin ,所以n
23sin =
α
光折到AC 面上时,
n =β
γsin sin
由几何关系可得:A+β=90°
n
n 234sin
1cos sin 2
2
-=
-=
=ααβ,
2
3
4sin sin 2
-=
=n n βγ,
30
2
34arcsin
302
--=-=n γδ
(2)要使有光线从AC 面射出,应有sinr≤1:即
12
342
≤-n ,得32
.1≤n
【例4】如图所示,一玻璃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细的单色光束从空气射向柱体的O 点(半圆的圆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2,已知玻璃折射率为3,入射角为450(相应的折射角为240),现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将半圆柱绕通过O 点垂直于图面的轴线顺时针转过150,如图中虚线所示,则:
A . 光束1转过150
B . 光束1转过300
C . 光束2转过的角度小于150
a b O
150
450
入射光线
1
2
D.光束2转过的角度大于150 答案:BC
【例5】如图所示,只含黄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 ,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内,被分成两光束OA 和OB ,若OA 和OB 分别沿如图所示的方向射出,则: A.O A为黄色,OB 为紫色 B.OA 为紫色,OB 为黄色 C.OA 为黄色,OB 为复色 D.OA 为紫色,OB 为复色 答案:C
【例6】如图所示,一束白光以较大的入射角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在屏上形成从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 A.红光最先消失. B.红光紫光同时消失 C.紫光最先消失. D.红光紫光都不消失 答案:C
【例7】一点光源发出一束光经一平面镜反射,打在天花 板上,平面镜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当入射角为α时,光 斑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已知天花板到平面镜的距离为h ) 答案:2
cos α
ωh
【例8】太阳照在平坦的大沙漠上,我们在沙漠中向前看去,发现前方某处射来亮光,好象太阳光从远处水面射来的一样,我们认为前方有水,但走到该处仍是干燥的沙漠,这种现象在夏天城市中太阳照在沥青路面时也能看到。
对此有以下解释:
①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②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③形成原因是越靠近地面处折射率越大; ④形成原因是越靠近地面处折射率越小。
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
O
A
B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