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教案(全国)(2)精品版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

小说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及作用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17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试题)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2.3 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目标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常见的小说情节作用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作用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二题点必备知识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于全文,侧重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情节的常见题型1.梳理情节梳理情节是小说中的常见考点,要做好这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从事件的发展顺序入手。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可根据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梳理。
同时注意在具体的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可能出现颠倒、交错或者省略的情况。
例如,《祝福》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祥林嫂的死,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2)从线索入手。
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脉络,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作线索。
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3)从人物的情感变化入手。
人物的心理情感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4)从场所的转换入手。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同的情节。
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以梳理出情节。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就可根据林冲活动的地点来梳理:酒店...——风雪山神庙...复仇。
..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遇故交——市场2.分析、探究情节构思第一,把握情节叙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情节叙述手法包含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1)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2.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题点1 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
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4 小说阅读(教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
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说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拓宽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轮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小说阅读相关知识,并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如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寓意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对小说的评论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选取几篇适合年龄段的小说作为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选定的小说,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3. 教师准备讲义:编写一份讲义,包含有关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教学要点和课堂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小说基本阅读技巧a.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享各自读过的小说,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b. 教师梳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引导他们总结出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例如如何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等。
c.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学生的回答,形成小说阅读技巧的列表,供学生参考。
2. 小说阅读活动设计a. 学生独立阅读:在课前,学生根据分配的小说,独立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b.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围绕小说的主题或人物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问题引导,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c. 讲解和点评:每个小组代表将一轮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听讲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提供正确的答案或解读。
d. 写作练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撰写一篇小说评论文章,展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教学反思和总结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小说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b.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指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提高的途径。
概括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4.3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目标准确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分析探究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
小说阅读“形象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形象的作用,作答时却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 “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
分析或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作用,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来考虑。
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
人物形象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不尽相同。
第一,主要人物的作用(1)对小说情节的作用。
主要是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注意主要人物的思想、个性发生变化时,情节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2)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注意是否有突出或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3)对社会的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第二,次要人物的作用(1)在情节上的串联、推动作用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行为举止,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主要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次要人物的见闻,把小说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次要人物有时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任务。
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在人物形象上的衬托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都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突出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这样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突出。
如《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就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1.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精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1 小说阅读(教学案)

专题3.1 小说阅读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
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案(全国)(三)揣摩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表现人物的手法:(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
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
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
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3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解题思路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1)表达方式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3)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小说常用开头结尾(1)小说常用的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小说的结局※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答题模式:小说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4.分析小说的标题(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3)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
(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