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概括: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4.深入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地下森林的形象。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练习形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认知和感受的短文,以检查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书籍:《地下森林断想》课本、相关教辅材料等。
2.多媒体:PPT课件、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等。
3.教具:生字词卡片、短文写作纸等。
七、结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地下森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
初中语文_1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学生们虽对自然有不少的了解,但大多不能深入思考自然,尤其不能从生命的角度去反观,对生命的敬畏程度很不够。
至于对镜泊湖的地下森林更是不知道。
在写法上对托物言志不陌生,但很少能熟练运用。
赏析语言大多从修辞入手,在本节课结合句子打开他们赏析品味语言的思路。
在教学中,播放地下森林景观的视频,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利用电子白板检查学生预习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展示作者背景资料,辅助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及表达的感情。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引导学生的求知,同时注重在教师的意图、理念下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达成了学习目标。
整堂课有学生的朗读,有默读,有个人的自主思考,也有小组内的合作探究。
学生发言积极投入,学习热情极高,积极主动性强。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语言的品析,体会了文章丰富的意蕴,在学生谈感悟环节中我们更是感到他们已经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在于顽强不屈的奋斗。
相信他们会内化这种精神,伴自己一路成长。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
文章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阅读这篇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测评练习: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瘠.薄沉湎.孱.弱黑黝.黝愤懑.随堂练习:1.赏析描述“峡谷”面貌的语句:“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质知识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讲解分析: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地下森林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图片、资料等,加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九班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11《地下森林断想》学案楼德一中张静老师寄语: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袅袅鼎盛万籁俱寂啾啾镜泊湖嶙峋瘠薄沉湎吝啬愤懑孱弱2、说明以下词语。
浩瀚:沉默不语:鼎盛:万籁俱寂:沉湎:隐姓埋名:自主理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行”,并作一些说明;再说说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感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环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索: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拓展延伸:6、同学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课内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旧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静静。
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
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或许鸟儿拂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或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都说阳光是公正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腔作势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新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九年级 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11、《地下森林断想》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袅袅(niǎo)鼎(dǐng)盛万籁(lài)俱寂啾啾(jiū)嶙峋(lín xún)瘠(jí)薄沉湎(miǎn)徘徊(pái huái)窥(kuī)测愤懑(mân)孱(chán)弱2.解释下面的词语。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3.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②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③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
④烧焦了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⑤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⑥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4.作者链接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品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认识地下森林的神奇与伟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或视频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提问:你们对地下森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地下森林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成果。
4. 品读课文(1)教师引导: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描绘的画面及感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学生谈自己的感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描绘。
3. 搜集更多有关地下森林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1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走进作家】张抗抗,当代女作家。
成名作《爱的权利》,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灯》《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难点解析】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
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11《地下深林断想》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层次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1-2)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3-20)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21-27)四、理解分析,合作探究(一)精读欣赏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2 .第二自然段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在文中找出原话)?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
她在感叹什么?(1)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2)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3)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3.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二)精读赏析第二部分1.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2.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品格”。
(三)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2. “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
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3.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五、拓展延伸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
它给了作者什么“启迪”?请你代作者写几句格言警句。
六、作业从书中或网上搜集X抗抗的有关作品,总结她的作品特点,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11《地下森林断想》学案楼德一中张静教师寄语: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袅袅鼎盛万籁俱寂啾啾镜泊湖嶙峋瘠薄
沉湎吝啬
愤懑孱弱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沉默寡言:鼎盛:万籁俱寂:沉湎:隐姓埋名:自主理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拓展延伸:6、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课内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
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
可是它却不。
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
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
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
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
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
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
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一粒、几十粒、几百粒。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