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建筑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文化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仅关乎建筑外观的美观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建筑中融入精神内涵,通过设计来表达一种思想、理念或情感。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讨论建筑师如何通过设计手法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一、建筑风格的选择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首先表现在建筑风格的选择上。

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强调宗教信仰与超越性的力量,现代主义风格则追求简约、功能与科技的结合。

建筑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建筑风格来传递对特定价值观或情感的追求,从而表达建筑设计的精神内涵。

二、材料与结构的运用建筑的材料与结构也是表达精神内涵的一种重要手段。

不同材料的特性与质感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使用原木材料可以传达自然、温暖的感觉,使用大理石材料则可以表达高贵、庄重的氛围。

此外,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通过线条的运用和空间的布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

建筑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材料与结构,来准确地诠释设计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三、色彩与光线的运用色彩与光线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表达工具,它们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感官体验。

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传递不同的情感。

比如,蓝色代表宁静与安详,红色代表激情与活力。

建筑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色彩设计,来表达建筑设计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

光线的运用也是表达精神内涵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光线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情感,例如柔和的暖光可以营造温馨、舒适的感觉,而明亮的冷光则可以展现现代、科技的氛围。

四、空间与布局的设计建筑的空间与布局也是表达精神内涵的重要元素。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的组织,建筑师可以引导人们的行走路径以及情感体验。

例如,狭窄的过道可以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而开敞的大厅则可以营造开放、自由的氛围。

根据设计的目的和主题,建筑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空间和布局来表达特定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中国现代特色建筑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瞩目焦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 建筑背景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建筑界受到西方现代派建筑思潮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批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的新型建筑。

2. 设计理念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建筑师们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色彩和造型,同时融入了当代建筑风格和技术手段。

3. 表现形式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摩天大楼和商业综合体,也有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场馆。

这些建筑作品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代表建筑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有几座代表性建筑值得一提。

首先是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它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现代建筑,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和玻璃幕墙,犹如一颗夜晚的明珠。

其次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还有深圳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它是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园区,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元素。

5. 对外影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许多中国的现代建筑作品成为了世界建筑界的瞩目焦点,吸引了众多国际游客和建筑专家的目光。

6. 持续发展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正在不断推进。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投身于现代特色建筑的创作中,希望通过建筑作品展现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

结语: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兴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时代。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国建筑师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空间。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理念。

他们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这些理念在中国当代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中国当代建筑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们在设计中尽量保留自
然环境的原貌,借鉴自然的美感和规律,打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例如,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光线和通风系统,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营造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其次,中国当代建筑师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他们在
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建筑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最后,中国当代建筑师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他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现
代科技和材料,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功能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在建筑外观和结构设计中运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当地文化
和历史、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这些理念使他们的建筑作品既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展现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将会不断创新,为中国建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

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

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

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

”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

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 个人情感的归属。

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

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和新实践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和新实践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和新实践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已经开始注重新思维和新实践。

建筑界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它也应该是文化、理念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和新实践。

1. 环保节能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普及,环保建筑变得越来越普遍。

建筑节能、待建筑材料选择、能源管理等问题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重视。

一些新兴城市,如深圳,在建设计师开始主导了一个有机的设计方法,把大半个城市巧妙地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满足居民的需求。

2. 理念引领设计随着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开始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理念。

房屋设计、建筑内部装修、景观设计和装潢都考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将中国文字、颜色和纹饰等元素融入到建筑中,既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新时代的新风貌。

3. 建筑空间升级现代建筑突破了单纯的建筑材料,更多地关注到建筑空间的创新。

空间被重新定义,其意义也得到了提升。

更好的空间设计考虑了建筑的自然特性、空气质量和视觉效果。

如今,建筑空间的设计不再只是建筑结构,而是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氛围和信息。

4. 新的技术和材料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新的技术和材料,是一种新思维和新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

建筑工程领域也不断实验和尝试,以找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建筑厂商也会致力于寻找更绿色、更环保、及其适用的建筑材料。

总之,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高水平、全方位的领域。

现代建筑设计不仅考虑了美学因素,同时更注重审美与功能的平衡。

设计者们尝试传递自己的文化和体现时代的特点,这使得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当代建筑设计将呈现更加和谐平衡、更具未来感的象征和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一、引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传承和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当代表达方式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建筑风格、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

其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包括汉唐风格、宋元风格、明清风格等。

这些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建筑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三大件、天井、廊柱、柿子墙等。

装饰艺术方面则包括了彩绘、雕刻、漆器等。

三、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当代建筑不再局限于传统建筑风格,而是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然而,在现代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被融入其中。

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立面设计,设计师从中国传统藤编工艺中获得灵感,将藤编和钢筋混凝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立面效果。

这种将传统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

传统建筑文化的数字表达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建筑文化的数字化表达提供了条件。

数字化表达方式包括数字化建筑模型、数字化还原等。

数字化建筑模型可以模拟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装饰等,生成形态、结构以及性能分析。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全面的表达,在保持传统文化之余,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建筑文化的活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其文化精髓。

传承者通过积极参与建筑文化活动活跃建筑文化的传承。

活动类型包括学术研讨、文物保护、传统工艺展示等。

举个例子,北京中轴线文化节就通过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北京中轴线上的传统文化。

这种表达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四、结论当代建筑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在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保持活态传承。

当代建筑思潮5

当代建筑思潮5

• 3· 类型学方法 •
类型学方法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依分类的视角而不 同。其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类型学在考古学中 取得巨大成就。在建筑学,则始于新古典主义时期迪朗对
的建筑平面类型的研究。
法国建筑师、理论家迪朗运用轴线和网格作图,把各
种建筑的基本几何形式和基本结构部件进行排列组合, 以图表的方式建立了方案类型生成的图式体系。
• 新理性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 筑思潮,冠以“新”,是相对意大利20 世纪20 年代出现的理性主义建筑流派。 • 一 ·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 • • 1· 起源及发展 理性主义是20 世纪20 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 筑思潮。它试图将意大利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 代建筑语言。

1926年,米兰戴拉尼等成立了理性主义七人集
罗马万神庙平面图
新理性主义的代表罗西 设计的佩鲁贾社区多里 购物中心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 架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从历史中寻找“原型” 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 型学,从地区中寻找 “原型”的新地域主义 的建筑类型学。
博塔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被誉为西班牙建筑诗人的拉菲尔。莫奈 欧也是一个新理性主义的代表。 莫奈欧设计的洛杉矶圣母大教堂,运用 当代技术和宗教的更新观念,以自己的 方式重新诠释这些传统。
博尼芳丹博物馆平面图 E形的平面构成两个朝向河面 的开放院落,有扶壁支撑的 中段和外包锌板的拱顶塔楼 成为戏剧性的交点,似乎在 暗示着有洗礼堂或钟楼与之 相连。也许最为有力的是那 些工业元素:包锌的穹顶, 烟囱般的交通体,方格玻璃 窗,钢丝网拱,仿佛仍在追 忆着片土地作为制陶工厂的 历史。
其他代表建筑师
博塔设计的斯塔比奥圆形住宅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行业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城市的角度看,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而在建筑的设计理念方面,中国建筑已经逐渐摆脱了从
国外借鉴而来的影子,逐步获得了自主性,拥有了自己的思想特点与文化背景。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了解其发展和趋势,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推广和建筑设计的
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和趋势,分析当代建筑实践中的主要设计理念和手法,探寻中国建筑特色的文化源泉和演化轨迹,为中国建筑的设计和推广提
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的主要思潮,总结其发展趋势。

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了解建筑设计流程的实际
情况,以及探究他们在设计中的文化意识和特色。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并能够对中国建筑设计文化的阐释和推广提供新的角度和路径。

同时,本文所得研究结论将
有助于促进建筑师们的文化意识提高,加强中国建筑特色的突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建
筑的国际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

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
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
开始的。

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
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1.21986年-1990年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

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

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1.41994-1999年走向整合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论坛,对风格流派明显减少,对技术重
视明显增强。

表现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在介绍或评价建筑作品时,也介绍再以“创新”为题,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创优”的追求---杨秉德的“不追流派新潮,但求尽善尽美---宜昌三峡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齐康的“环境脉络中的建筑形态构成---东南大学榴园设计研究”等。

1.51999年-至今理性创新
这个时代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受到关注。

2)传统情结依然不了。

3)从业素质备受重视。

4)创作论坛超越风格。

5)理论探讨多维多层。

6)建筑技术普遍忽视。

世纪之交中中国建筑界主流社会热点话题的转变表明中国的建筑开始对建筑本体的追问。

一种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超越文化、民族等所有的差异。

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地所提供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

而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只有取向的理性创新,是超越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精神之后在建筑本体意义上的理性重建。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

2.1简洁造型倾向
广州白天鹅宾馆于1983年建成使用,宾馆采用客房楼与低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m的主题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上以阳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
化,有较强的韵律感。

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

同时我们在肯定这栋建筑清新的时代建筑形象以及采用时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应该看到,作为高层宾馆建筑,其立面造型中的主要因素---阳台本身并不合乎建筑的功能。

2.2玻璃幕墙倾向
1983年建成的长江饭店,以其全玻璃幕墙的崭新形式(国内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和在立面造型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旋转餐厅而成为效仿的对象,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形式作为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手段而迅速在国内得到传播。

但在对新材料的构造、新设备的运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首先中意并采用的仍然是新形式。

2.3后现代建筑倾向
清华大学建筑馆,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处理采取了后现代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放置了代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段,一为古希腊雅典帕提侬神庙爱奥尼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断。

深圳南油文化广场设计,设计者汤桦明显受到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其拼盘式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一般建筑的“先锋”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品评。

2.4高技派倾向
高技派在国门打开后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同时被引入,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远不及后两者引人关注。

高技派在国内的传播是有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即使与西方建筑发展隔绝,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产生了采用先进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年-1961年)和浙江省人民体育馆(1965年-1969年)等建筑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证券大厦,由东西两塔楼和中央横跨63m的天桥组成巨门式对称形体,表达了上海新时代的建筑形象。

2.5生态建筑倾向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全球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

面对全球范围内绿色思潮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建筑时代精神刻意表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eco-tech成为时代精神的主体。

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外墙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起到了节能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科技魅力,塑造出新的“时代感”。

2.6 解构倾向
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解构主义建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建筑的理解,尽管在中国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文本、中心、中心的缺失、颠倒、变构、移植等却成为中国建筑界熟悉的话语。


初具有解构意味的作品也是深圳大学的大学活动中心,“冒着语言混乱的危险进行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语言在对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却创造出一个非理性的建筑形式。

结语: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作为一种思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成为当代中国建筑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中。

中国建筑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的确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但如果我们放眼全球,我们却不能不发现,尽管我们对时代精神追求了这么多年,但目前还很少有中国的某位建筑大师在世界上获得高级别的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设计奖项。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是否是表达时代精神的建筑观念与当代世界建筑的时代精神不一致,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具体原因,这需要广大建筑设计者们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以研究性的态度去反思、去改善、去精益求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