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合集下载

外国建筑史-ch11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外国建筑史-ch11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2)通用空间
范思沃思住宅
–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 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 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 全部是开敞的
–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 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 复加的地步。
–是密斯“少就是多”的 完美体现。也是他国际 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 度的标志。

国际主义风格的另一个体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1939-1958) 密斯认真研究了该建筑的浅黄色砖和暴露的黑色钢梁柱,一丝不苟,做到 精美的程度,这种处理的实质在于其规则性、艺术性而不是功能性。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 行政、 办公、 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实习工厂 图书馆 学生宿舍 –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 –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 教学楼 (勒〃柯布西耶)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密斯〃凡〃德〃罗)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 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包豪斯教学特点: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强调各艺术间的 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 和新结构的 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 活。
三、革新派建筑师在战后初期对新建筑形 式的探索
–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在运行
– 坚持创新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与构成主义 • 战后初期经济拮据的状况促进了建筑讲求实用的倾向; • 新的建筑类型要求新的建筑形式; • 战后的社会思想状况给建筑革新提供了有利的气氛。

第11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11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校舍(1925年,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为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而建的 新校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 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 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 线。它有多个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个 而是两个。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 色。建筑体量也是这样。总之,它是一个多 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
第五节: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
格罗皮厄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教育和现 代主义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在二 战后被推崇为五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早期的活动




1883年出生于柏林,青年时 期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 学习建筑; 1907~1910年,在柏林著名 建筑师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 中工作; 1911年,格罗皮厄斯与A.迈 尔合作设计了法古斯工厂; 1914年,格罗皮厄斯在设计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 的办公楼是又采用了大面积 的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

大体上是一个立方体, 墙板、屋顶板和楼板 伸出,形成横竖相间、 错落有致、纵横穿插 的造型,不透明的墙 片与透明的大玻璃窗 的虚实对比、明暗对 比、透明与反光的交 错,造成活泼新颖的 建筑形象。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俄国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 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 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主义。 设计思潮: 在建筑造型上,虽然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同样地坚持运用建筑的 最基本要素——梁、柱、板、门、窗或各种结构构件来进行造 型。但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 而构成主义派,在构图上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 由于风格派比较容易被接受,故又有国际构成主义之称,而构 成主义则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伽勃。

外国建筑史-ch11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外国建筑史-ch11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构成派—俄国
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成的 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 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 构物。

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 设计:塔特林 设计思想:用构成来表现,用 造型自身的规律,将建筑分解 成一些要素来进行构成。
风格派

代表作 风格派荷兰乌德勒支住 —荷兰

由荷兰的 青年艺术家组成,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 设计:里特维德 形象的 组合和构图。又被称为是“新造型派”或“要素派”。 由简单的立方体,光板片, 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 穿插成的建筑。 风格派和构成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密斯同样崇尚绝对主义绘画 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 座绝对主义的殿堂; 然而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从 俯视的角度,而是当你走进 4)技术精美。密斯在60 这个美术馆,只有八根柱子 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 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 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 屋顶,盖在所有人的头顶上, 形成巨大的压迫感。 联邦德国的 柏林新国家艺 术博物馆:整个建筑空旷 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 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 钢铁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 墙,简单,是当时世界建 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

城市设计方面:城市集中主义
–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 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 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 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包豪斯教学特点: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强调各艺术间的 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 和新结构的 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 活。

外建筑史04

外建筑史04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美国馆,椭圆形平面,面积10000㎡ 1975年,密执安州庞提亚克体育馆,跨度168m,面积35000㎡
2008年,中国北京水立方
休斯顿圆形体育馆
21
战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发展。在工厂大量预制构件,运 到工地装配,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手工劳动力,如大板 建筑。 轻质薄壁幕墙受到欢迎,尤其是玻璃幕墙;60年代中期,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被广泛采用。 专门的工业化全装配建造体系。从专用体系到通用体系 的发展,使建筑工业化体系越来越高。

30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 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 上。它打破了旧建筑的框框,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 有所创新。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31

在同一时期,日本建筑 师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 主张强调事物的生长、 变化与衰亡的原则,竭 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 来解决问题。 丹下健三设计的山梨文 化会馆是一座新型的以 工业技术为特征的建筑。
13
纽约帝国州大
厦, 1931年建成,
102层,高
381m。
在70年代前,纽约帝国 州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 的纪录。
纽约帝国州大厦
14
纽约利华大厦,1952年建,22层, 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
汉考克大厦, 1968年建, 100层, 高373,矩形平面,椼架式筒壁。
15
1973年纽 约世界贸易 中心大厦建 成,由并列 的110层的双 塔建筑组成, 高411m。
阿尔托还是一位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尤其在弯曲木家具方 面。代表作有帕米欧扶手椅,椅子采用的曲线和它的柔软 程度都十分宜人,而且易于清洁。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
“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 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它言不惊人,貌不 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 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 决了实际需要的。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 向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
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 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 (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 (Parametric Planning)。 其具体表现是多种我样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业 技术接近于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尽 管它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他的“机器美” 还是尽量想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
时代背景
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
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 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 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 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 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 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 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
“粗野主义”倾向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
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 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 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马塞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
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
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 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 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 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 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 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 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 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 条件有尖的。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盒子结构建筑也是预制装配式结构采用的方法之 一,它是近几十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建筑 形式,也是当今装配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与大板建筑相比更为先进,它是把一个房间连 同设备装修,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 形式完全作好,然后运送到现场一次吊装完毕。
• 2.发展工业化建造体系
• 通过50年代以后十几年的发展,各国将工厂预制构件 和施工现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最理想的施工方式, 从而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建造体系。这些体系从专用到 通用体系发展,使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英国 有轻钢构架CLASP学校建造体系。在美国有SCSD学校建 造体系、 Techcrete 住宅体系。法国有凯默斯住宅体系。 都是经过多年研究,发展起来的严密的建筑体系。
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 1984年,纽约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大楼建成, 这是美国现代主义建 筑大师约翰逊的作品。 这座大厦套用了欧洲 文艺复兴建筑的某些 样式,使这座80年代 的商业大厦具有古典 的装束,这个转变说 明约翰逊加入到后现 代主义建筑的行列之 中,同时他也为高层 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天地。 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
• 5.大跨度建筑
• 大跨度建筑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1889年巴黎世界博 览会上展出的法国机械馆,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结构体 系——三铰拱,跨度达115m。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 大型公共建筑,又促使大跨度建筑结构向前探索。除 了传统的梁架或桁架屋盖外,比较创新的结构有各种 钢筋混凝土薄壳与折板、悬索结构、网架结构、钢管 结构、张力结构、悬挂结构、充气结构等等。
纽 约 渥 尔 华 斯 大 厦
• 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建成,造型呈板式, 为今后发展板式高层建筑奠定了基础。 • 1952年,史欧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纽约利华大厦高 22层,全部采用玻璃幕墙,为板式建筑的设计采用 了新手法,使玻璃幕墙建筑风靡一时。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外国建筑史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倾向 (一)强调理性主义倾向; (二)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倾向; (三)粗野主义倾向;(四)典雅主义倾向;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六)建筑的民族化与人情化倾向; (七)追求个性化及象征性的倾向。 二、晚期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主义
建筑饰面多用石砌、清水墙或粗糙的混 凝土构件组成。
(四)典雅主义倾向
1、主要流行于美国;
2、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
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 严感。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1、简称重技派,主要活跃在六七十年
代的欧美;
2、在建筑表现上坚持采用新技术,并
在建筑美学上力求表现现代结构、现代 设备等现代科技成果。
一是以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为代表, 在设计中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也称之为 “密斯风格”。 二是利用建筑结构形式及结构构件去再现建 筑艺术的表现方式,意大利的奈尔维是其代 表人物。

(三)粗野主义倾向
1、是50年代下半叶到60年代中流行的
一种建筑设计倾向;
2、粗野主义建筑形象多为表现粗犷,

5、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美国是高层建筑的发源地,既节约土地又可 炫耀财富,经多年实践,其建筑造型艺术、 结构体系变革、施工技术现代化等一系列领 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美国的建筑发展和建筑设计的探索息
息相关,早年的芝加哥学派为美国的现 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7、70年后,美国的建筑思潮转入多元
(代表: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

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

不关注建筑形体 的几何图形,以 基地地形和内部 交通的高低错落 为构图方式。

重点表现服务设 施:天桥、汽车
道、电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形式直率, 暴露功能、结构、 材料、设备交通等 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日本的文化建筑很注意结合 日本传统手法。如京都文化 会馆和东京文化会馆,设计 者是前川国男。1963年由大 谷幸夫设计的国立京都国际 会馆,造型近似传统神社叉 形架,既象征国际合作,又 具有耐震稳定作用。 • 日本的建筑发展同其经济发 展一样,非常快速。在建筑 设计思想等方面受西方影响 较大,同时也有不少建筑师 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手法在 新建筑上应用。
• 3.日本
• 二战后,日本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住房间题,当 时的日本缺房户达420万户。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 日本政府便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30万户,以应 急用。此后的10年间,住宅建设速度不快,直到 1955年才开始了大规律的建设。 • 为了纪念死难者和制止战争,1949年由丹下健三 设计纪念碹门和两层楼纪念馆。1954年恢复日中 友好后,在藤泽市建造了中国作曲家聂耳的纪念 碑,设计者是山口文象,纪念碑造型平稳,象征 着作曲家与人民溶于一体。
• 战后德国首先着手住宅建筑。建筑设计以现代建 筑为主要潮流,受现代建筑师巴特宁、夏隆等一 些人的影响,前西德的建筑趋向现代化,出现了 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如在柏林的爱乐 音乐厅,设计人夏隆,在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公寓(设计人夏隆),西柏林国际会议大厦。
柏林爱乐音乐厅
• 意大利的战后重建也是 从住宅建筑入手的,住 宅以多层为主,60年代 以前的住宅以解困为主, 70年代以后,住宅建设 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意大利还是较早发展高 层建筑的国家,在50年 代就已出现了高层建筑, 如1958年建成的皮瑞利 大厦,因其结构体系的 特殊而享有盛名。1957 年建成的罗马小体育馆, 其网格穹窿薄壳屋顶也 是享誉国际的杰作。
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 • • •
本章学习要点 1.高层建筑主要结构体系 2.大跨度建筑主要结构体系 3.晚期现代主义 5.后现代主义
• 11.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 是建筑上步伐都是很大的,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建筑思想 的活跃开阔了空间。
• 11.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 1.西欧各国
• 战后初期的恢复阶段,是以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城 镇开始的。许多国家开始着手各城市的规划及设 计工作,在这方面,尤以英国与荷兰做得比较出 色。
巴黎拉得方斯大拱门
拉得方斯建筑群
• 巴黎,为限制城市无限的 膨胀,在巴黎四郊建设了5 个卫星城镇,目前都己形 成相当的规模。如在巴黎 西郊的拉得方斯卫星城, 该城从 1958 年开始到 1964 年完成规划,新的城市面 貌建筑风格同巴黎老区截 然不同,它有最先进的技 术设施,高层和超高层建 筑林立,全城有完善的交 通组织系统,整个城市分 区明确,井然有序。在建 筑设计方面,战后“现代 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 为法国的主要风格。
京都国际会馆
• 4.前苏联
• 前苏联主张建筑形式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 一,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形式, 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1950年兴建了第一批高层 建筑,其中包括26层的莫斯科大学和斯摩棱斯克 广场上的高层行政大楼。70年代初,前苏联在莫 斯科加里宁大街规划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其造 型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前苏联一直重视纪念性建 筑物的建设,二战后,一批纪念二战胜利、怀念 英雄的纪念性建筑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构思新颖, 寓意深远。
• 盒子结构建筑也是预制装配式结构采用的方法之 一,它是近几十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建筑 形式,也是当今装配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与大板建筑相比更为先进,它是把一个房间连 同设备装修,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 形式完全作好,然后运送到现场一次吊装完毕。
罗马小体育馆
• 2.美国
• 由于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失,美国在居住建筑方面 可以有选择地对多种建筑类型进行探索。居住建 筑中有低、多、高层多种层数;住宅按标准有低 标准的活动房屋,也有豪华的别墅花园。随着私 人轿车的普及,美国的郊区住宅建筑在60年代极 为兴旺,这样可以解决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环境污 染的现状。美国的卫星城镇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 膨胀、合理分布工业而设,它是为了满足富裕阶 层消闲舒适生活而建设的。如位于华盛顿市以南 29km的雷士顿新城。 •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雷士顿城中心平面
• 美国的建筑发展和建筑设计的不断探索息息相关。 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芝加哥学派, 并为美国的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首先它突出了 功能在建筑中的地位,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 中的应用,为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 一些建筑大师也对美国的现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 响。如赖特、密斯、格罗披乌斯等都在美国大学 任教,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法国的勒· 柯布西 耶、芬兰的阿尔托和瑞士的吉迪安等也经常到美 国讲学。70年代以后,美国的建筑思潮已转入到 多元化时期,尤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影响 最大,后又流行折衷主义思潮。
莫 斯 科 斯 摩 棱 斯 克 广 场 的 高 层 行 政 大 1.1.2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 1.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
•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将建筑主要构件在 工厂加工制作,然后送到现场进行安装,如大板 建筑。大板建筑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发展趋 势,许多国家都推广这种建筑体系。
广 岛 和 平 中 心 纪 念 馆 与 纪 念 碹 门
日本藤泽市聂耳纪念碑
• 60年代以后,日本的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 体育建筑、高层建筑等类型都有突出的发展,建 筑的新结构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大型的商业建筑一般设计成多功能的,把办公、 旅馆、影剧院、停车场等结合一起。 • 日本虽是东方国家,但受西方影响较大,西方的 建筑思想也渗透进来。总的看来,日本战后的建 筑发展,一直走着现代化建筑的道路,但在建筑 创作与继承传统方面也出现争论。如日本建筑师 丹下健三、武基雄等主张立足自身,发扬本国建 筑传统;另一派是以前川国男、吉贩隆正等为代 表的西洋派,他们多数留学欧美,主张全面继承 西方建筑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