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合集下载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

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

较重要的派别有: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

”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

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外国建筑史-ch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赫茨贝格
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 功的实例。 由多个3-5层标准化尺度 的正方形组合而成。 各单元支点在各边的中 心,单元转角建筑处理 自由、开敞。 各边均留有出入口、绿 化、广场、停车等便利 设施。 表现了战后理性主义更 加注重建筑使用者的物 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大厦包括一个 12层、能同时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

容纳 10000人工作的 保险业 “高技派”( High- Tech) 务大厅 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 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 局的 写字楼。 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 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 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 与建筑思潮
联合国总部大厦


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 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 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 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 通过了以勒〃柯布西耶方案 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 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 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 现代建筑风格在 20世纪中期得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 到广泛的认同。 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 馆四栋建筑组成。 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 地上39层,高165.8米。其 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 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TEAM-X:CIAM第九次会议中以史密斯夫妇、范艾克为首的一批青年建筑师公开批评了雅典宪章的问题,介绍了他们正在研究的关于城市设计的结构原则,以及居住区除了家庭细胞之外的需要。

于是大会决定了在第十次会议中将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并成立了一个以第九次会议中积极分子组成的小组,为下次会议做准备,这个小组后来被大家称为TEAM-X。

2.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设计方法“重理”,能创造性的综合解决建筑形式、功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感情需要,形式多样化,有“功能主义”之称。

代表实例: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皮博迪公寓——塞特尔。

3.粗野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建,并把他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演变起了较大作用。

4.讲求技术精美倾向: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流行的,以密斯为代表。

设计手法比较“重理”,建筑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外形纯净透明,构造施工明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有柱子,整个建筑清澈的反映其材料、结构和内部空间。

代表实例:范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密斯·凡·德罗、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5.典雅主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

吸收古典主义构图特点,比例公正严谨,造型简洁轻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庄重精神,与粗野主义齐头并进,但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代表实例:新德里美国大使馆——斯通、纽约世贸中心——雅马萨奇。

6.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20世纪50年代至今都流行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坚持在设计中大力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建筑风格。

15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思潮

15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思潮


40—70年代的建筑(jiànzhù)思潮
• 2 粗野主义倾向
• 1〕根本特点:追求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 鲁组合(zǔhé)所带来的粗野的艺术效果
• 2〕代表人物:柯布西耶等
• 3〕代表建筑: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法〕

仓敷市厅舍〔丹下健山 日〕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斯特林 英〕
• 美〕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悉尼歌剧院(Sidney Opera,1957-1973年)
伍重〔丹麦(dān 〕 mài)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悉 尼 歌 剧 院
东馆〔贝聿铭 1969-1978〕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东馆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纽约(niǔ yuē)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小沙里宁 〔TWA 1962年〕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纽约(niǔ yuē)世贸大厦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40—70年代(niándài)的建筑思潮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 1〕根本特点: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 而且在美学上竭力鼓吹表现新技术。
• 2〕代表人物:福斯特等
• 3〕代表建筑: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
鲁 道 夫 设

(shèjì)














1959-1963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仓敷市厅舍〔丹下健山 日〕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D14第十八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二)

D14第十八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二)
2、运用抽象的象征 朗香教堂(1950-1953年)
内景
外 国 建 筑 史
轴测剖面 平面→
第十八章(二)——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2、运用抽象的象征 朗香教堂(1950-1953年)
内景
外 国 建 筑 史
圣坛
第十八章(二)——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2、运用抽象的象征 柏林爱乐音乐厅(1956-1963年)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5、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1956-1962年)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1956-1962年)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5、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1956-1962年)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6、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1971年)
• 平面正方形; • 屋顶由4片近60m高的双 曲抛物线形壳体组成; • 室内外具有高峻的崇神 气氛; • “高度技术与高度感人” (high tech and high touch)。
外 国 建 筑 史
内尔维(P.L.Nervi)设计
内景↑→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2、空间结构 罗马小体育宫(1957年,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内尔维(P.L.Nervi)设计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罗马小体育宫(1957年,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外 国 建 筑 史
第十八章(二)——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战后建筑概况
典雅主义—以日 裔美国人雅马萨奇 (山崎实)为代表, 代表作是“911” 事件中被炸毁的纽 约国际贸易中心双 塔; 建筑艺术处理, 底下九层开间加大, 上部采用哥特式连 续尖券,称为70年 代的哥特复兴。
战后建筑概况
粗野主义—一种发展表现主义的现代建筑,强调结构的体 量和材质原本的表达,代表人物:柯布西耶、保罗·鲁道夫 等; 路易·康以理论著作为粗野主义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意大 利设计较注重文化特征和艺术性, 并有强大理论和评论支持其发展。 如布鲁诺·泽维《走向有机建 筑》。
《Domus》杂志中文版创刊封面
战后建筑概况
• 北欧 P.171 瑞典 — 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有机功能主义; 丹麦 — “人情化”与“地域性”,代表建筑: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 荷兰 — 组团与住宅区规划;结构主义,探索“居住单 元”,如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塔式风格
代表:马利纳城大厦
60层,高177m,两座 并列的多瓣圆形公寓。上部 40层为公寓,下部19层为车 库。 双塔旁有一幢10层大 楼,内有办公、游泳池、溜 水场、影院、商店、礼堂等。 故称玛利那城。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汉考克大厦 — SOM事务所
芝加哥 汉考克大厦
战后建筑概况
• 日本 P.172 柯布西耶的影响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晴海公寓 国际主义和民族传统相结合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 的京都文化馆和东京文化纪念馆;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国际 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小体育馆。
京都文化馆
东京文化纪念馆
战后建筑概况
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小体育馆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 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1954----以基地地形和 内部交通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
公园山公寓---学生设计---1961---“街道平台”,公寓外形简朴而 粗犷,是它的内容直映。
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 兰根姆住宅----斯特林和戈文----1958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1959--1963) 仓敷市厅舍----丹下健三
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
斯大厦等。
新德里总督府
纽约伍尔沃斯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州大厦
屋顶加上塔楼,墙面装饰丰富, 借此炫耀资本家实力和财富。
20世纪50年代涌现的七种设计倾向—— 既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英国建筑师斯特林60年代的作品,开始摆脱粗野主义的牵制,设 计风格比较讲求功能、技术与经济,在形式上没有框框,自由与 大胆,可谓“野而不野”。
60年代下半期以后“粗野主义”逐渐销声匿迹。
4、代表作品: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柯布西埃,五六十年代;
亨斯特登学校---史密森夫妇---早期(有密斯的影子)
卡雷住宅
休斯顿银行大厦

约翰逊
晶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教 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
堂 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
生院,师从密·斯,早期作品明
显受密斯·范·德·罗的影响;
50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
转向新古典主义。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雅马萨奇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 雅马萨奇----尖璇
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 美国馆(1959)——雅马萨奇
瑞典建筑师----厄斯金----体育旅馆----完全自然融合的建筑
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香川县厅舍、仓敷县厅舍----观点:“ 地方性是包括传统性的,而传统性是既有传统又有发展的”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公寓----按着北非的气候与当地人的生活 特点而设计的象蜂巢似的房屋。
沙特阿拉伯在达兰的石油与矿物大学校舍(1976)----尖镟。
第六节、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涵义:
指在50年代末活跃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地采用与表现预制的装 配化标准构件方面的倾向。
特点:
“高度工业技术”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 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和 参数设计。
实例:
专题研究住宅---埃姆斯--1949--最早的预制钢结构架的居住建筑之 一
第五章
二战后40~70年代的 建筑思潮
主要内容:
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
重点:
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 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
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建筑派的内涵 新传统派的出现
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 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 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
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国新德里大使馆----斯东----1955----外观庄重典雅,金碧辉煌 ;
西雅图世博科学馆----雅马萨奇----1964----尖券; 世贸中心----雅马萨奇----1973----尖券。
谢尔屯艺术纪念馆----约翰逊----(1958--1966)----古典、新颖 ;
作品:
珊纳特赛镇中心的主楼----(1950--1955)----是它以上主张观点 的代表作
卡雷住宅----(1956--1959)----空间复杂,层次很多 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1959--1962)
其他国家和地区
丹麦建筑师----雅各森---苏赫姆的一组联立住宅----既现代化而又 乡土 风味浓厚的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 湖滨公寓 西格拉姆大厦 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划 克朗楼 西柏林国家美术馆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钢铁构 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五节、 “典雅主义”倾向
1、涵义:
如:山梨文化会馆----丹下健三----1967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皮亚诺和罗杰斯(1976)——全部 暴露的结构与设备。
山梨文化会馆(1966)
东京都新市政厅 圣玛丽亚大教堂--丹下健三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 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 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 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 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多西尼织造厂主车间---E·埃尔曼---1951---探求把轻质高强的预制 装配式钢构架坦率而悦目地暴露于外的结构系统。
兰伯特银行大楼---SOM---(1957--1965)---尝试用标准化的预制 混凝土构件来建造承重外墙的实例。
“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玻璃幕墙”:
于60年代甚为流行。 如汉考克大厦、所罗门大厦等。美国空军士官学院中的教堂——SOM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人情化和地域化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第二节、对“理性主义”进行充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 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 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 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 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理性主义”的缺点:
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对“理性主义”的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这是二战后相当普通的一种倾向,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
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斯东----1958----悬索,镀金柱廊、白 色漏窗;
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约翰逊、哈里逊、阿伯拉莫维茨( 1957-1966)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雅马萨奇----1959----体现他主张的“ 亲切与文雅”建筑,一致尖璇,尺度宜人;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新德里)——斯通 建于1955年,是“新典雅主义”建筑作品的代表作。为适应印度干热 的气候,主体建筑采用了封闭的内院式建筑,内外均设柱廊,并在其后 衬以白色漏窗式幕墙,整个建筑端庄典雅。
3、粗野主义的发展: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出自 柯布西耶之手,
由英国史密森夫妇提出,认为“粗野主义”不单是形式问题,而 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 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 料,还要暴露它的服务性设施”。
“典雅主义”——( 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 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 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又称“新古典主义”。
赞成者认为:它给人一种象古典建筑似的有条理、有计划的安定感, 并能使人联想到业主的权力与财富的雄伟感,反对者认为:它在美学上缺 乏时代性、创造性、是思想简单,手法贫乏的无可奈何的表现。
设计特点: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 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设计原则——“少就是多”: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 屏障很少,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 直线、直角组成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
“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
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
发展情况: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
年代末开始降温,现在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
代表作品:
第七节、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 的倾向
涵义:
这种倾向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技术又要 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
发展: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最先活跃于北欧之后,在日本等地也有所 发展。
代表人物:
芬兰的阿尔托----他肯定了建筑必须讲经济,批评了两次大战之间的 “现代建筑”,说它是“只讲经济而不讲人情的技术的功能主义”,提倡 建筑应该同时地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感情需要。在造型上,不 局限直线、直角,喜欢用曲线笔波浪形,在空间布局上,主张有层次感、 有变化;在房屋体量上强调人体尺度。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大楼 鲁道夫(1963)
外墙是用有竖向条纹的毛面 现浇混凝土装饰,突出水平与垂 直构件的相互交织,错落。
第四节、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涵义: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最先流行于 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 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强调巨大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快、粗鲁地碰撞在一起: 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伦敦的国家剧院
功能、结构、材料、设备、交通完全暴露;
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莱斯特----(1959--1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