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到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抽象、功能主义、突破惯例,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先进的技术思维。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强调“Less is more”,简洁而不简单,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建筑物的外形要有突出的几何美感,总体上以直线和几何形状为主,光和颜色也被视为一种材料,可以用来强调结构和形式。
现代主义建筑在给人们带来锋芒毕露,充满创意的同时,也代表了人类理性、自信、奋斗和探索进取的精神。
它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建筑的传统看法,不再追求表现个人风格和奢侈装饰,而是在功能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尽可能地实现科技和艺术的融合。
当时的社会时代是诞生这种建筑风格的催化剂,现代工业、机械化、全球化等新一轮的变革使人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其强调工程和材料性,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也卓然出众,理性思维被具象化地体现出来。
现代主义建筑在其兴盛阶段,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风格。
但是在其后继的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建筑也开始引起反感,其同质化的形式,功能性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争议等等问题日益显露。
随着建筑思潮的变迁,形态多样的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演变成其他建筑风格的起点,新的思想和理念逐渐提升了建筑师的视野,建筑创造和设计方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风貌,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反思和追求,同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创作技术,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笔。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 建筑领域的结构主义:
1)按照结构主义者的观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 过于冷漠、不明确、中性化,也不适合居住; 而表现主义或典雅主义却相反地过于主观化、 感情化和怪异。结构主义者追求介于两者之间 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 个在非层级的结构框架下,有相当复杂性的规 则体系,并允许个人从中选择。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结构主义建筑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 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针对千篇一 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以及雅典宪章粗暴地 分离城市各项有机功能的做法,凡.艾克借用法 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无意识 结构”理论来融合社会心理与实体形式之间日 益割裂的矛盾,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 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兴起:
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 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形学派开始的感知 场概念。此后在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逻辑 等各学科领域中,都在谈结构主义。
(2)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
a.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 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1)数量美学
结构主义建筑为寻求世界永恒的秩序结构,提出 了整体 性与人性的创作,这使它具有超越人文 化学因素的建筑广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一.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建筑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1.1现代风格的诞生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1.2 民族建筑形式形成初期早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
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3类:①复古式建筑②古典式建筑③折衷式建筑。
1.3 50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1.4 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
1.5 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着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
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
1.6 多元风格──80年代的新趋向进入80年代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1.7 二十一世纪科技环保新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深入,现代建筑逐渐融合高科技和环保概念,逐渐向高科技与环保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建筑设计流派的分类
一.现代主义
1.什么是建筑?(房屋和建筑) • (1) 由物质空间来实现的精神秩序 • (2) 建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的思想,它体现人的精神
•
能量和力量,是人的命运和生命的物质形式与表达方 式 (3)真实的风格是"内在精神特质(本质)"的显现
2.秩序是什么? • 康回答说: “Order is”
3.建筑设计的本质
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 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 形式。
现代建筑兴起
• 技术、审美、效率
现代建筑死亡了?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定义
•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
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强调材料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过 设计使其更好发挥;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 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同样,它 认为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最重要,设计应 从平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 上来。
西方建筑设计思潮
主讲教师:孙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多媒体图像展示,文献阅读,
课堂提问
教学目标:
1)西方现代派建筑师设计思想和设计作 品的深入阅读 2)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设计概念和 思想富有内涵 3)最终目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会一定 的设计手法
内容结构
一.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观点和作品 2.现代主义大师简介 (1).路易.康 (2).卡洛.斯卡帕
求。 • 建筑就是在光线下各种形体的巧妙、正 确而杰出的组合。 • 萨伏伊别墅单纯的主要体量将住宅与宽 广的自然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而它的 内部体量则实现了私人领域的拓扑关系。
图根特哈特住宅
• 所有的交接点和细部都有着组织空间的
功能 • 框架为主要楼层提供了规则的韵律感。 十字形铬柱体现了整个系统的精确性和 普遍的开放性。 • 密斯的名言,即 — 座“清晰”的建筑应 该使自由的平面具有可能,也就是说, 具有意义。
现代主义的景观与规划
• 功能主义非常关注人类环境,并对人居问题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 国际式的重要代表作—德国斯图加特的魏森霍夫社区
现代主义的建筑
• 1914年 勒·柯布西耶 多姆·伊诺住宅 • 自由平面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
新建筑五点
萨伏伊别墅
• 对空间自由度的要求和对基本形式的要
• 表达意义同时需要是精确的符号体系,也
就是每个句子都相当精确地“意味着”某 个事物的符号体系为了让某—个语句能够表 明某—个事实,则这种语言必须是结构化的, 并且在语句的结构和事实的结构之间存在 某种共通性。
康的建筑思想
路易· 康
自然不能创造艺术,作不出人所创造的事物.人以自然作为创造的 手段 , 并把自然法则一一分割开 . 但自然从不如此行事 , 它在种种 和谐下工作,我们称之为秩序.
我试图发掘“秩序”(Order)的含义。我对此深感激动,写了许多 许多话来描述它。我写什么总感到不够。即使我写了很多,譬如 说二干页关于什么是“秩序”的文章,我仍不会对这类状况感到 满意。然后我停止下来,不再说什么,只是讲,“秩序就是秩 序。” 某一建筑平面是一组房间构成的社会.而一座城市,其平面不见得比 一座建筑平面复杂多少. 我认为一个平面是许多房间组成的社会.在一个真正的平面关系中, 所有的房间交谈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二.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三.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四.解构主义 五.建筑学说
1.建筑类型学 2.建筑现象学 3.建筑符号学
六.建筑心理学
文献阅读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贾倍思 《型和现代主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赵巍岩 《当代建筑美学意义》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万书元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郑东军 黄华《建筑设计与流派》 天津大学出版社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设计史》 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 《密斯.凡德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大夏《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各明星建筑师的专辑或作品
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
萨 克 生 物 研 究 所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
对于空间功能的意义,区域划分和次序的规定有 了清晰的解释
孟加拉国议会大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主义
• 在其主要部位采用某种古典构图手法。 • 于是有人把康称为新历史主义或新古典主义。在
实践上,即使他自己的作品,也都明显的与某些 传统,主要是西方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 们属于历史的若干卷。其中既有Beauxarts的强烈 余韵,又有现代运动和勒.柯布西耶等的强烈影响。 他的新古典主义,有别于战后达到鼎盛的现代建 筑主流,首先背离了这一主流,从而影响了一代 建筑师。他的新古典主义,尺度恢弘,形态凝重 中多几分冷峻,他的新古典主义又是相当新的。
多元主义建筑形式的基本目的在于获得建筑和场所的个体特性, 这一结合也标志了他们对地域特征加以区分的愿望——这种地域特征 不单单有关地理因素,还关乎潜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历史和文化的背 景。这些因素在现代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已经被遗忘,当时新的全球 环境让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同时脱离了自己的场所,而加入到对开 放空间的征服中来。有鉴于此,今天的人们有着一种强烈的即使是潜 在的希望,希望“重返家园”,虽然这种回归的前提是不能丧失现代 主义存在的基础——自由。不论是无家可归还是孤立主义,都不能对 创造共同的、有意义的世界作出任何贡献,因此在多元化的建筑中, 场所、路径和领域的概念重新获得了它们的重要地位;空间个性 (spadalidentity)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
魏森霍夫社区
• 德意志制造联盟(Werkbund) • 将地中海村庄一般的多样性和现代建筑的
流动空间概念结合在—起。 • 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群。
• 多种多样的舒适感、人体尺度 • 密斯:精确的优雅 • 奥德和斯塔姆:克制的简约 • 夏隆:动态体量
• 从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一种现代生活形
式的居住设计,到技术和经济问题的解决, 魏森霍夫社区都体现了一种伟大的集体成 就,它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建筑学的朝圣地。
空间概念成与失
成功之处: • 1.开放空间 • 2.流动的空间
缺失之处: • 拓扑空间。 • “为生活而设计”。
建筑的表达性处理
• 现代建筑已经从一般类型和基本原则的束
缚中解脱出来,并且正在逐步地实现着自 由和秩序的真正结合 (由功能主义过渡到 多元主义)
皮尔·路易吉·奈尔维
• 奈尔维的建筑是完全结构性的,正体现了密斯·凡·德·罗的
名言:“当技术达到真正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凌驾于建筑 之上。”奈尔维将覆盖的拱顶或水泥板变成迷人的密肋网, 在结构中“建造”出一种力量感。他的柱子也同样地体现 了结构的作用,它们根据静力分布变化着截面,成为造型 元素之一。
•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基本的特征
•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对艺术的追求
密斯
意义与建筑
• 布朗库西的作品是一种真
正的原型:如在他的《鸟》 中,用一种简洁的整体形 式从各个方面表达出鸟对 竖直向的征服。
• “建筑不能没有意义”。一个人不能有墙而
不懂墙的意思,反之亦然。建筑中到处都 是墙,它是符号也是工具。和艺术不同, 建筑既有意义,也同时反对意义,因为它 必须有功能。
朗香教堂
• 创造一个“强烈向心性和冥想的容器”。 • 室外祭坛显示了场所和环境之间的象征联系。 • 这种封闭和开放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它作为教堂的功能,还创造
了—个真正的“意义中心”, • 建筑兼有的防御性和延伸性特征之中蕴藏的象征的不确定性,意 味着所有的形式都有双重特性,或者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它是一个向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开放的洞 穴,这证实了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等式: “在世上”(on Earth)就意味着“在天堂 之下”(under the Heavens)。
• 体现着—种在新的、更加深远的意义上对历史 •
价值的回归,并向人们提供了—种不仅是空间 上的,而且是时间上的立足点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真正的空间个 性是不存在的。因此,如何与时间相结合成为 了建筑特征与表达性的一大问题。
勒·柯布西耶
• 在战后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真
正现代的纪念性,也就是说,其建筑通过 造型象征了那些给予了它们所处社会以个 性的特征。
路易斯·康
• 将建筑变为某种超越功能容器的东西的意图在路
易斯·康的作品中同样显著。尽管他的作品不像 勒·柯布西耶那样充满动感,但他成功地表现出一 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诗意。斯卡利这样评价道: “康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像赖特的那个时期 一样,建筑又重新起步了。”’康的基本理论是 建筑必须成为它“想成为”(wants to be)的那个 样子。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一个主题的形成,这个 主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构成一种生长模式 的出发点。
•
卡洛·斯卡帕
• 他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
历史感。 • “卡洛· 斯卡帕是运用光线的大师,是细部 的大师和材料的鉴赏家。 • 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建筑 师,而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有着建筑房 屋冲动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