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
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
较重要的派别有: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
”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
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纽约伍尔沃斯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州大厦 屋顶加上塔楼,墙面装饰丰富, 借此炫耀资本家实力和财富。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4、CIAM的几次会议
❖ 第六次大会:提出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 需要的具体环境。
❖ 第八次大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象设计--新建筑是否要与历史 建筑形式相呼应。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屏障很少, 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 角组成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4、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
“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 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 5、代表作品: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
1、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建筑派的内涵 3、新传统派的出现
❖ 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 ❖ 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 ❖ 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
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 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第五章 二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
2005年12月19日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本章主要内容及重点 1、主要内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2)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
2、重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 (2)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二次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次战后,政治形势的变动,经济的盛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局部地区战争等多种因素,都直接与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活动。
经过战后恢复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尽管有的国家曾受到经济衰退或能源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世界⼀些国家的建筑也很活跃。
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
60年代以后,⽣产的急速发展,⽣活⽔平的迅速提⾼,各种标榜个⼈与个性的社会思潮兴起,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及⼏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去世,各种设计思潮应运⽽⽣。
出现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促使建筑向讲求形式,标新⽴异的⽅向发展。
⼀、”理性主义”充实与提⾼特点:在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法,讲求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活情趣需要,⼒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建筑有关的在形式上、技术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问题统⼀起来考虑,创造出⼀些新的切实可⾏的新经验。
代表作品: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学研究⽣中⼼,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
西⽔桥⼩学与阿姆斯特丹⼉童之家,采⽤“多簇式”设计。
何塞·昆西公⽴学校,⽤多⽅协商、共同研究的⽅法设计出的具有特点的建筑。
1957年西柏林汉莎区的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规划布局⾃由,注意朝向、阳光、通风,房屋位于绿化中,环境宜⼈,住宅类型多样。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特点:在设计⽅法上属于“重理”的⼀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即对结构的合理运⽤和忠实表现)和⾃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其特点是⽤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
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法与⼿法的实例。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 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它言不惊人,貌不 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 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 决了实际需要的。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 向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
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 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 (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 (Parametric Planning)。 其具体表现是多种我样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业 技术接近于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尽 管它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他的“机器美” 还是尽量想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
时代背景
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
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 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 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 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 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 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 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
“粗野主义”倾向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
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 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 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马塞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
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
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 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 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 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 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 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 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 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 条件有尖的。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
不关注建筑形体 的几何图形,以 基地地形和内部 交通的高低错落 为构图方式。
重点表现服务设 施:天桥、汽车
道、电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形式直率, 暴露功能、结构、 材料、设备交通等 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三)战后思潮的分期:
1)第一阶段: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叶, 2)第二阶段: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 3)第三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今,
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以后
有机主义 现 代 建 筑 国际主义风格 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理 性 主 义 再 提 高 粗 野 主 义 典 雅 主 义 注 重 高 度 工 业 技 术 技 术 精 美 倾 向
a)马赛公寓大楼----柯布西埃 b)印度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柯布西埃 c)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1949--1954) d)公园山公寓----学生----1961 e)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1959--1963) f)仓敷市厅舍--丹下健三 g)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伦敦国家剧院 h)莱斯特大学工程馆----斯特林----(1959--1963) i)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斯特林----(1964--1968)
后现代主义
现代建筑之后
人 情 化 与 地 域 化
第 三 世 界 对 地 域 性 和 现 代 性 探 索
个 性 与 象 征
四)主要设计倾向:
A)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 “理性主义”的特点:
(1) 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 (2) 把建造过程视为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 (3) 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 使用功能; (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简单的、冷漠 的、数学的理性美。 (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