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
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
较重要的派别有: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
”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
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二次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次战后,政治形势的变动,经济的盛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局部地区战争等多种因素,都直接与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活动。
经过战后恢复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尽管有的国家曾受到经济衰退或能源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世界⼀些国家的建筑也很活跃。
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
60年代以后,⽣产的急速发展,⽣活⽔平的迅速提⾼,各种标榜个⼈与个性的社会思潮兴起,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及⼏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去世,各种设计思潮应运⽽⽣。
出现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促使建筑向讲求形式,标新⽴异的⽅向发展。
⼀、”理性主义”充实与提⾼特点:在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法,讲求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活情趣需要,⼒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建筑有关的在形式上、技术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问题统⼀起来考虑,创造出⼀些新的切实可⾏的新经验。
代表作品: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学研究⽣中⼼,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
西⽔桥⼩学与阿姆斯特丹⼉童之家,采⽤“多簇式”设计。
何塞·昆西公⽴学校,⽤多⽅协商、共同研究的⽅法设计出的具有特点的建筑。
1957年西柏林汉莎区的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规划布局⾃由,注意朝向、阳光、通风,房屋位于绿化中,环境宜⼈,住宅类型多样。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特点:在设计⽅法上属于“重理”的⼀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即对结构的合理运⽤和忠实表现)和⾃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其特点是⽤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
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法与⼿法的实例。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外建筑史04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美国馆,椭圆形平面,面积10000㎡ 1975年,密执安州庞提亚克体育馆,跨度168m,面积35000㎡
2008年,中国北京水立方
休斯顿圆形体育馆
21
战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发展。在工厂大量预制构件,运 到工地装配,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手工劳动力,如大板 建筑。 轻质薄壁幕墙受到欢迎,尤其是玻璃幕墙;60年代中期,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被广泛采用。 专门的工业化全装配建造体系。从专用体系到通用体系 的发展,使建筑工业化体系越来越高。
30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 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 上。它打破了旧建筑的框框,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 有所创新。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31
在同一时期,日本建筑 师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 主张强调事物的生长、 变化与衰亡的原则,竭 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 来解决问题。 丹下健三设计的山梨文 化会馆是一座新型的以 工业技术为特征的建筑。
13
纽约帝国州大
厦, 1931年建成,
102层,高
381m。
在70年代前,纽约帝国 州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 的纪录。
纽约帝国州大厦
14
纽约利华大厦,1952年建,22层, 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
汉考克大厦, 1968年建, 100层, 高373,矩形平面,椼架式筒壁。
15
1973年纽 约世界贸易 中心大厦建 成,由并列 的110层的双 塔建筑组成, 高411m。
阿尔托还是一位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尤其在弯曲木家具方 面。代表作有帕米欧扶手椅,椅子采用的曲线和它的柔软 程度都十分宜人,而且易于清洁。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
不关注建筑形体 的几何图形,以 基地地形和内部 交通的高低错落 为构图方式。
重点表现服务设 施:天桥、汽车
道、电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形式直率, 暴露功能、结构、 材料、设备交通等 系统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雅主义” 四、 “典雅主义”倾向
1、涵义: 涵义: “典雅主义”——( 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 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 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又称“新古典主义”。 赞成者认为:它给人一种象古典建筑似的有条理、有计划的安定 感,并能使人联想到业主的权力与财富的雄伟感,反对者认为:它在 美学上缺乏时代性、创造性、是思想简单,手法贫乏的无可奈何的表 现。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新德里)--斯东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新德里)--斯东 )-- 建于1955年,是“新典雅主义”建筑作品的代表作。为适应印度干热的 气候,主体建筑采用了封闭的内院式建筑,内外均设柱廊,并在其后衬 以白色漏窗式幕墙,整个建筑端庄典雅。
休斯顿银行大厦 水 晶 教 堂 约翰逊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39 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 师从密·斯,早期作品明显受密 斯·范·德·罗的影响;50年代中 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 主义。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 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 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大门廊之内有坡道, 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 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色彩。怪异的体 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 不协调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 调。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大楼 鲁道夫( 鲁道夫(1963) )
4、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柯布西埃,五六十年代; 亨斯特登学校---史密森夫妇---早期(有密斯的影子) 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1954----以基地地形和内 部交通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 公园山公寓---学生设计---1961---“街道平台”,公寓外形简朴而粗 犷,是它的内容直映。 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 兰根姆住宅----斯特林和戈文----1958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1959--1963) 仓敷市厅舍----丹下健三
美国范斯沃斯住宅 坐落在美国芝加哥城郊,由密斯·凡德罗在1945年设计,历时5年建成, 其面积虽仅数百平方米,功能十分简单,但却因构思独特而成为世界现代 建筑史上的著名作品。
西格拉姆大厦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 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 大方形空间而已,钢铁 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 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雷诺兹金属公司大厦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流行于美国; “粗野主义” 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 夸张表现,而后者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对材料与结构的“真 实”表现,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 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典雅主义” 讲求钢筋混凝土 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典雅主义” 比较 “典雅主义” “讲求技术精美的的倾向”, 粗野主义” 与 “粗野主义” 以及 追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的精美。 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
强调巨大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快、粗鲁地碰撞在一起: 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伦敦的国家剧院 功能、结构、材料、设备、交通完全暴露; 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莱斯特----(1959--1963)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莱斯特---(1964--1968)
马塞公寓
马 塞 公 寓 - 居 住 单 位
二、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1、涵义: 涵义: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最先流行于美国, 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 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2、设计特点: 设计特点: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 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少就是多” 3、设计原则——“少就是多”: 设计原则 少就是多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屏障很少, 简化结构体系 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 净化建筑形式 角组成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密斯风格” 4、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 “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 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 5、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 划、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6、发展情况: 发展情况: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 60 年代末开始降温,现在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 年代末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二战后40 70年代的建筑思潮 40~ 第五章 二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 ---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 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005年12月19日 2005年12月19日
本章主要内容及重点 1、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4、作品实例: 作品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哈佛大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塞尔特 )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5、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建筑形式五花八门; 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6、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理论上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 反对外加装饰,提倡适用和实际,以空间的容量和体量在组合 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为准则; 提出四向度构图手法 。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2)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
2、重点: 、重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
(2)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
1、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建筑派的内涵 、现代建筑派的内涵 3、新传统派的出现 、 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 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 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 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 斯大厦等。
2、“理性主义”的缺点: 理性主义”的缺点: 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3、对“理性主义”的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 理性主义”的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这是二战后相当普通的一种倾向,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 一些充实与提高。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搭配,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 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积累了一些切实 可行的新经验。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国新德里大使馆----斯东----1955----外观庄重典雅,金碧辉煌; ·西雅图世博科学馆----雅马萨奇----1964----尖璇; ·世贸中心----雅马萨奇----1973----尖璇。 ·谢尔屯艺术纪念馆----约翰逊----(1958--1966)----古典、新颖; ·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斯东----1958----悬索,镀金柱廊、白色漏窗; ·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约翰逊、哈里逊、阿伯拉莫维茨(1957-1966)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雅马萨奇----1959----体现他主张的“亲切 与 文雅”建筑,一致尖璇,尺度宜人;
三、“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
1、涵义: 涵义: “粗野主义” 是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2、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勒·柯布西埃、斯特林(英国)、鲁道天(美国)、 前川国男、丹下健三(日本)。
3、粗野主义的发展: 、粗野主义的发展: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出自 柯布西耶之手, 由英国史密森夫妇提出,认为“粗野主义”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 同 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 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 暴 露它的服务性设施”。 英国建筑师斯特林60年代的作品,开始摆脱粗野主义的牵制,设计 风格比较讲求功能、技术与经济,在形式上没有框框,自由与大 胆,可谓“野而不野”。 60年代下半期以后“粗野主义”逐渐销声匿迹。
外墙是用有竖向条纹的毛面 现浇混凝土装饰,突出水平与垂 直构件的相互交织,错落。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比较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粗野主义” 与 “粗野主义” ,两者有 何不同? 何不同?
前者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 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 后者则是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与粗野 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 们的粗鲁结合”。
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涵义: 、 理性主义”涵义: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 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 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 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 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 雅马萨奇----1964----尖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