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2

1949
2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筑设计总 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学习苏 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十大国 庆工程;设计革命。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民族固有之样式 ”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在中国范围内初步 建立统一的政权。为提高民族凝聚力从而走向强 国的道路,国民党提倡宣传民族主义文艺。1929 年,国民党政府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推行 南京“首都计划”。同年又在经济中心上海推出 “大上海计划”。这两个计划的核心目的都是 “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同时要求在建筑 上“应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以“树风声而坚社 会之信仰”。这样,在官方的倡导下,“中国固 有式”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他认为 有四种做法,一种就是中而新,一种就是中而 古,一种就是西而新,一种就是西而古,他说 这么四种,他认为比较好的是应该中而新
中国近代建筑
1840—1949
传统中国社会的崩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文化的侵略、干扰毁灭了中国人多年来 形成的中国思想的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辅仁大学,北京
上海圣· 约翰大学
长沙雅礼大学
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 中国近代少有的繁盛期,经济迅速发展,近 代化进程加快,中国近代建筑也随之达到鼎盛。 建筑技术 砖混结构 钢混结构 建筑制度 建筑思潮 这一时期建筑思潮有两个特点: ①折衷主义建筑为主流,这与国际潮流一致; ②中国建筑思潮剧烈演变时期: 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ⅰ ↓ 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ⅱ ↓ 以装饰为特征的中国建筑 ↓ 西方近现代建筑
当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建筑1002 赵雷20100621093学习了现代建筑思潮这门课程,我对建筑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课下又看了建筑革命的书籍,再结合网上的一些资料,我总结了对着门课程的概要和自己的理解。
在西方近代建筑的前期,建筑仍沿着传统的路子延续着,流行着体现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哥特复兴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还有融各种传统样式于一身的折衷主义等。
总之,都是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企图加以创新的努力。
结果却是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时代的新局面。
这种趋势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不但在欧洲流行,也传到了美国,以及西方列强的各殖民地和中国的租界区。
但在19世纪中叶到近代结束以前的近代建筑晚期,也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期,一部分建筑采用了新材料、新设备。
新结构方式和新施工方法,人们的建筑观念也开始更新,不在古人那里讨生活。
这一趋势从欧洲开始,几乎同时也在处于迅速发展的态势之中,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流行。
关于建筑艺术的各种探索随之展开,终于迎来了一战以后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一次伟大革命。
但是,如果说以“合理主义”、“理性主义”和“国际式”为代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着眼点,还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对传统进行革命,来不及在精神层面进行更多努力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人们所谓“国际式”和缺乏人情味又产生了不满,迎来了当代建筑以“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有一次发展。
但“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负面因素也被进一步放大了,形成了一股实际建造的并不多而经过炒作声势却不小的各种各样的“先锋派”。
然而,现代主义的核心精神至今并没有消失,自身也在向着精神性的充实方向继续发展着。
可以预料,如果我们不把“现代主义”特指为开始期的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现代主义”将不会消灭,只会发展。
建筑的革命在我看来分为:近代建筑是建筑革命的前夜,主要包括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现代建筑是理性的宣言;当代建筑是情感的呼唤。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育摘要:建筑教育发展史是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的近代化历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加以研究,提高我国建筑教育水平,培养我们自己的优秀人才,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建筑,关键词:近代建筑发展形式教育纵观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建筑建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通过对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促进我国建筑教育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概述1、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始于19世纪中期,比世界发达国家整整晚了近200年的时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近代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西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即是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
其中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
1925年,吕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的教育相对中国近代的建筑要晚的多,中国代建筑教育发展迄今不到百年的历史。
20世纪初,一批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在中国大学里创立了建筑教育,引进了先进的国际建筑教育制度和课程内容。
梁思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中国代建筑的教育不仅受到西方建筑思想和风格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势必会出现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教育理念,也同样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风格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思潮

建工15-12
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遗迹。该建筑物为德国样式,因 建立山坡顶部,显得突兀雄拔,三层砖木结构,有一定的 建筑艺术价值。最初为萍矿总局办公大楼。1916年汉冶萍 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盛宣怀,将大楼命 名为盛公祠。
董家渡天主堂圣堂正面为巴洛克式风格。室内更多地采用文 艺复兴时代的风格,平面呈长十字形,中央主廊较多,两测较 低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极为宽敞。同时室内装饰也添加了中 国文化的风韵。室内浮雕呈现中华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 双钱、地坪铺大方砖,为早期天主堂延袭中国装饰习俗品范例, 点击添加标题 体现当时东西文化在建筑上的交融。
点击添加标题
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企业。为解决材料和设备问题,后用马丁炉改 造全厂冶炼设备,以制造钢轨。由于此项改造耗资巨大,1898年向德国资本 求贷,1899年与日本签订"煤焦铁矿石互售合同"。1904年又以大冶矿山作抵, 不断向日本资本借贷。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 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董家渡天主堂 教堂正立面为 三段式。下段 以四对爱奥尼 克式柱划成三 间──使大门开 有三个入口。
董家渡天主教堂是中国 第一座可容纳2000余人 的大型教堂,其规模之 大,为当时全国之首。 董家渡天主堂又是上海 教区第一座主教座堂, 座圣堂由范廷佐辅理修 士设计的,仿照罗马耶 稣会总会的圣依纳爵大 堂建造,期间由于各方 面的原因,工程建造长 达6之久。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 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 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 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 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钢产量已居全世界第一。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08近现代建筑史参考答案

技术矛盾所致。从现代建筑发展看,东西方都历经了装饰主义,相似在于都以局部性的装饰,适应新建筑功能、结构、材料的要求。但欧洲新艺术是面向未来的,以装饰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复兴建筑,面向的是过去(传统)。
主要代表作分析,如南京中央医院(附图略)
2、芝加哥学派的意义
①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和表现力,作了有益的探索;
②首次将建筑的功能问题,提到主要地位。
③探讨了新材料(钢铁、透明玻璃)、新结构(框架)、新设备(电梯)的运用;
④创造了一批高层建筑作品,以简洁的立面,符合工业化时代精神,为现代建筑起了示范作用。
3、阿基格拉姆小组
20世纪60年代英国形成的极端崇拜和表现新技术的建筑小组。因出版刊物阿基格拉姆Archigram得名。阿基格拉姆推崇自动化、电子技算机、导弹等尖端技术。试图用先进技术解决社会生活的流动、变化和城市发展问题。阿基格拉姆还通过设计方案、办展览表达主张。如赫伦《行走城市》。
福州大学2007~2008学年第2学期考试A卷
课程名称近现代建筑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浪漫主义建筑的特征
①浪漫主义文艺夸大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作用,在建筑中
一改新古典主义建筑以柱式为基础的构图法则。
②尽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为此从西方中世纪或东方建
筑吸取语汇;
③强调回归自然。
代表作用英国议会大厦、封蒂尔修道院、丘园等。
二、默图(每小题5分,共30分)
1、红屋(透视)
2、爱因斯坦天文台(透视)
3、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
4、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透视)
5、摩尔意大利泉水广场(透视)
6、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透视)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A. 仿古做法的” 宫殿式”
B. 折衷做法的” 混合式”
C. 新潮做法的” 以装饰为特征的 现代式”
• (1)总述: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 式”的传统复兴的潮流.这股潮流先由外国 人发起,后由中国人引向高潮.中外建筑师在 这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做了种种设计探索, 是中国近代值得重视的一项建筑活动.
中国近代建筑思潮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 洋式建筑
• 折中主义基调
• 传统复兴
• 三种设计模式
• 现代风格
• 多渠道起步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从风格上看,近代中国洋式建筑有两种 1. 早期流行 殖民地式 这种建筑以带有外廊作为其主要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有两三 面外廊的或周围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2. 欧洲古典式建筑 (1) 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 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反映
• A. 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 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 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 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 形成建筑整体的折 衷主义风貌.如上海后期汇丰银行(1923年) • B. 在同一幢建筑中,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 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 风格式样的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 风貌.如天津劝业场(1928年)
• 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 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
崖城传统的外廊式民居
1923年汇丰银行(新古 典主义)
天津劝业场
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
•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 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 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 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 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 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 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 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 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 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 洋式建筑
• 折中主义基调
• 传统复兴
• 三种中主义阶段
从风格上看,近代中国洋式建筑有两种 1. 早期流行 殖民地式 这种建筑以带有外廊作为其主要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有两三 面外廊的或周围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2. 欧洲古典式建筑 (1) 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 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的一个表现 (2) 西方折衷主义有两种形态,在中国近代都有所反映
• A. 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 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 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 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 形成建筑整体的折 衷主义风貌.如上海后期汇丰银行(1923年) • B. 在同一幢建筑中,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 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 风格式样的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 风貌.如天津劝业场(1928年)
• 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 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A. 仿古做法的” 宫殿式”
B. 折衷做法的” 混合式”
C. 新潮做法的” 以装饰为特征的 现代式”
• (1)总述: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 式”的传统复兴的潮流.这股潮流先由外国 人发起,后由中国人引向高潮.中外建筑师在 这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做了种种设计探索, 是中国近代值得重视的一项建筑活动.
崖城传统的外廊式民居
1923年汇丰银行(新古 典主义)
天津劝业场
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
•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 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 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 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 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 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 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 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 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 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
• (3) A. 西方折衷主义在中国流行了很长时间,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 具有深远的影响. • B. 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 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 有法式之间矛盾所做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仅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 框框,没有上升到新形式的创造.在建筑形式美很高水平的后面,存在 着严重忽视建筑功能,技术,经济的倾向 • C. 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中国,必然增加了新的矛盾. 第 一,总体水平颇高的西方折衷主义的传入,对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 建筑体系,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而且这种交 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建筑先进体系的高品味,高素质的建筑文 化的输入和引进,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第二,这一批西方折衷主义建 筑的引入,除了少部分是中国业主和建筑师主动引进的以外,大多数 是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相悖. 从中国的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盛期的 发展,但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坐标上看,则已经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 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衷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