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

CHINA PACKAGING | ARTTHEOTY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简单的几何型风格和功能主义、技术至上论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设计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性,是对现代主义的觉醒、反叛和矫正。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用隐喻和象征、多元化和文化装饰主义以及新旧糅合折衷的设计手段,从新的角度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超越性、创造性特点。
襄破锅: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特征;人性化设计;多元化;折衷主义【作者简介】1. 肖发展,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
2. 樊宇翔,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环境设计1班,研究方向:设计艺术。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 风格特征■文/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肖发展樊宇翔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对工业社会的自我反省进入了高潮,对 300年工业文明和现代主义普遍不满,希望以新人文背景下的真实复杂 情感代替单一纯粹的功能主义审美形式,提倡以人的多元性发展来代替 科学逻辑所提供的单一选择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这种思潮 既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觉行为,也是对文化艺术的积极超越和矫正。
试 图将技术生产方式从现代主义的逻辑中摆脱出来。
后现代主义(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 设计运动始发于建筑领域,因为建筑和设计与生活的距离 最近,对文化和思想变革的感受和反应也更加真实、敏锐和迅速。
从六十年代开始,年轻的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冷峻和与人疏离 的风格产生厌倦,人们对密斯•凡德罗那种充分展示力度和刚性的火 材盒式建筑造型强烈不满,当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一种“国际式风格”的时候,人们充满压抑而无可逃遁。
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于1966年 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想。
“1977 年,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发表《后现代建筑的语言》,更直接地 宣称:‘现代建筑己经死亡’,并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话语体系作了系 统的探索[1]”。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课件

象征主义与装饰主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通过象征主 义和装饰主义元素,强调建 筑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多元文化与混合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融合了不同 地区和文化的建筑元素,形 成独特的混合风格。
代表建筑作品
高迪的建筑作品
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是后现代 主义建筑的典代表,如圣家堂 和巴特罗之家。
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
后现代主义建筑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其过于庸俗和不切实际,而另一些人则赞赏其创意和艺 术性。
结语
后现代主义建筑秉承着创新和突破的理念,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多元 化和个性化,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惊艳的作品出现。
弗兰克·盖里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而闻名,如迪士尼音乐大厅和古 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
齐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
齐哈·哈迪德是著名的女性建筑师, 她的作品包括广州歌剧院和意大 利马克斯·伟尔斯科办公楼。
影响与评价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建筑界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建筑》PPT 课件
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一种前卫而引人注目的风格,追求创意和独特性。本课件 将介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特征、代表作品以及其影响与评价。
简介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新兴风格,注重创新与独特性。 它强调色彩、装饰以及形态的丰富多样性。
特征
软线条与曲线造型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使用曲线 造型和柔和的线条,与传统 直角和直线造型形成对比。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创新,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元素的引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历史元素。
设计师通过运用历史符号、装饰和建筑元素,将现代建筑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罗艺术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引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尖拱、石墙等,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当地特色的融入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当地特色的融入,强调建筑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将当地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例如,印度新德里的巴哈伊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文化,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展现出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的单调和乏味。
设计师通过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例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轮船和贝壳,通过独特的曲线形态和材料运用,展现出极具创意的建筑形象。
四、功能性考虑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和设计的独特性,但仍然注重建筑的功能性。
设计师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内部功能的需求,将各种功能设施以创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具有独特的形式。
五、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共生共存。
例如,德国慕尼黑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场馆融入自然环境中,同时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简洁、功能性和材料真实性为特点。
下面列举了十个现代主义建筑的案例。
1. 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是奥斯卡·纳尼亚设计的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建于1958年至1970年。
它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设计语言,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
2.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勒·柯布西耶设计,于1952年完工。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成为了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之一。
3.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卡尔·戈特哈德设计,建于1788年至1791年。
它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以其庄严的形式和精细的雕塑而闻名。
4. 荷兰鹿特丹库伦斯塔荷兰鹿特丹库伦斯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奥马·哈德德设计,于1984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倾斜外墙和玻璃幕墙而闻名,成为了鹿特丹市的地标之一。
5. 日本东京银座塔日本东京银座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阿尔贝尔·尼古拉斯设计,于1968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金属质感而闻名,成为了东京的地标之一。
6. 巴西里约热内卢纳罗·德·弗雷塔斯国立博物馆巴西里约热内卢纳罗·德·弗雷塔斯国立博物馆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奥斯卡·纳尼亚设计,于2006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曲线形状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成为了巴西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7. 美国纽约双子塔美国纽约双子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亨利·纳尔逊设计,于1973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双塔形式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8. 德国法兰克福主教座堂德国法兰克福主教座堂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埃米尔·冯·索克设计,建于1867年至1877年。
它以其庄严的形式和精细的雕塑而闻名,成为了法兰克福的地标之一。
15-后现代主义建筑

15-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流派:1)隐喻主义:①针对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反传统、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
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2)文脉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
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
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提纲: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和发展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特征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价值4.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环保的关系5.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设计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源于欧美的一种建筑设计风格,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反叛和挑战。
它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和创新理念,重视建筑表现性和情感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强调文化地域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探索,是建筑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潮流。
在国际上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尝试。
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特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具有以下特征:曲线、斜线、复杂的外部形态、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流线型形态、大胆的用色方案等。
这种风格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建筑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这种风格在细节上也充分表达了建筑师的个人特点,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其明显的风格特点。
3.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文化多元化,将建筑美学和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并赋予建筑更多的情感投射,使人们在空间中获得更平衡、更和谐的感受。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建筑与自然以及城市环境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现代城市中建筑与环境分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这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环保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不局限于建筑自身,也充分考虑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概念融入了建筑空间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来水的回收利用、能源的使用等等,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减少环境污染。
5.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不仅仅注重外观的创新,也强调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
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和体验设计,实现了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强化了社交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案例中的极具代表性的办公建筑、文化建筑等等都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于公共领域重视和注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
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
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
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
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四.后现代建筑分类1. 戏谑的古典主义“戏谑的古典主义”(Ironic Classicism)或译为“嘲讽的古典主义”。
也有人称为“符号性古典主义”或“语义性古典主义”。
是后现代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类型,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大师都在这个范围内。
使用部分的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和符号是其基本特征,而表现手法却具有折衷的、戏谑的、嘲讽的特点。
从设计的装饰动机来看,应该说这种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有密切联系。
与传统的人文主义风格不同在于嘲讽古典主义,或者狭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明确地通过设计表现现代主义和装饰主义之间的无可奈何的分离,而设计师除了冷嘲热讽地采用古典符号来传达某种人文主义地信息之外,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因而充满了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调侃、游戏、玩笑色彩。
2.比喻的古典主义“比喻性的古典主义” (Latent Classicism),这种风格其实也是狭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类型。
它基本采用传统风格作为构思,设计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
它与“戏谑的古典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派设计家对于古典主义和历史传统具有严肃的尊敬态度,绝对不开玩笑。
他们取古典主义的比例、尺寸、某些符号作为发展构思,因而具有比较严肃的面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派的作品更能为大众接受。
3. 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是一个从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
它的特点是把整体破碎化(解构)。
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
4. 新现代主义建筑“新现代主义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回应,以简单和平民化的设计,表达实用和廉价也可以达成艺术和精神上需求,而不一定要花俏昂贵的过度设计和建材浪费、功能折损。
讽刺的是有时新现代主义建筑也被归类为后现代,因为凡是不同于现代的都算是后现代。
5. 奇异建筑“奇异建筑”奇异建筑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一个流派。
其特点是各不相同。
有人说它的创作目的就是成名,把建筑当作游戏。
五.代表人物1.戏虐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查尔斯·莫尔(Charles Moore)•麦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矶崎新 (Arata Isozaki)•特利·法列尔(Terry Farrell)•查尔斯·詹克斯 (Charles Jencks)•弗兰克·以色列(Frank Israel)•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2.比喻的古典主义人物:•杰奎琳·罗伯逊(Jaquelin Robertson) •塔夫特建筑设计事务所(Taft Architects)•佛列德·科特与苏斯·金(Fred Koetter and Susie Kim)•劳伦斯·布斯(Laurence Booth)•马里奥·博塔与马里奥·坎比(Mario Bottaand Mario Campi)•凯文·罗奇 (Kevin Roche)六.理解和感悟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四、解构主义1.基本概念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
解构主义建筑师将周围日益纷杂、疯狂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当中。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