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思潮-弗兰克·盖里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哲学思潮的延伸。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拆解、重组和反转。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材料多样、构造复杂、空间开放、功能多元。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1.形式多变。

解构主义建筑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形式可以是曲线、斜线、破碎、交错、反转等多种变化。

2.材料多样。

解构主义建筑不局限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是钢、玻璃、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构造复杂。

解构主义建筑的构造往往比传统建筑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空间开放。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5.功能多元。

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和工作,还包括文化、娱乐、商业、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1. 劳伦斯·威斯曼的威滋曼博物馆(1987年)威滋曼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其外观破碎、交错,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弗兰克·盖里的格栅建筑(1992年)盖里的格栅建筑是一座独特的商业大楼,其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格子,内部空间则是错落有致的多层结构,给人以惊奇和美感。

3. 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2005年)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是一座以红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外观独特、光彩照人,内部空间则是开放、明亮、舒适。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变化,解构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

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

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

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

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

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

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

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

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

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图1:埃菲尔铁塔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建筑摆脱改变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了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人们需求的崭新建筑形式,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后现代建筑简介

后现代建筑简介
该博物馆保存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 有当代艺术收藏品,许多展品由金属 杆悬挂着,看起来似浮在空中。按照 老式,博物馆在沿大厅四面旳墙上展 览艺术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老式 旳惯例。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
班牙毕尔巴鄂市(Bilbao)始建于1323年,因优良旳港口而逐渐昌盛, 在西班牙称雄海上旳年代成为主要旳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 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后来再次式微, 1983年旳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 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 名旳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 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
古根海姆博物馆旳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是将博物馆旳名字装饰了一下。平滑 旳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它们好像更像一座巨大旳雕塑而不是建筑物。
建筑物旳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旳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
螺旋旳中部形成一种敞开旳空间,从 玻璃圆层顶采光。美术馆提成两个体 积,大旳一种是陈列厅,6层;小旳 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大厅是 一种倒立旳螺旋形空间,高约30米, 大厅顶部是一种花瓣形旳玻璃顶,四 面是盘旋而上旳层层挑台,地面以 3 %旳坡度缓慢上升。参观时观众先乘 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 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旳陈列品就 沿着坡道旳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 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 旳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 常规旳一间套一间旳展览室要有趣和 轻松得多。
实际上,有关“当代主义”和“后当代主义”旳界定,历来 都是含混旳、模糊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后当代主义建筑产生旳背景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必考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必考题

1.(一)古典复兴※时间: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P4)。

※古典复兴建筑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深受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1)政治上:在18世纪前的欧洲,装饰繁琐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反应了封建王朝王公贵族的奢侈与腐化的生活。

这引起了讲究理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它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那些繁琐与陈旧的东西.他们在探索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试图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于是,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成了当时的创作源泉。

2)考古发掘:对古典建筑的热衷,自然引起了对考古工作的重视。

随着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珍品的出土,人们认识到了它们的优雅典美与雄伟壮丽,于是,人们开始摒弃繁琐、矫揉造作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极力推崇希腊、罗马艺术的合于理性,认定应当以此作为新时代建筑的基础。

(三)折衷主义※时间: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特点(概念):折衷主义越过了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和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合成各种样式。

所以折衷主义也称之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总体形态上仍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在建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认为解决。

※影响与代表作:在欧美的影响非常深刻。

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与20初又以美国较为突出. 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P10)、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巴黎圣心堂※发展: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一次大检阅。

法国大革命以后,古典主义大本营的皇家艺术学院,经调整扩充后改名为巴黎美术学院,它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整个欧洲和美洲各国艺术和建筑创作的领袖,是传播折衷主义的中心.20世纪前后,“新建筑”运动产生并发展,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折衷主义思潮逐渐衰落。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叙事和权威观念进行了挑战和解构,展现出多元、混杂和反思的特性。

1.1 拆解现代主义的元叙事后现代艺术家拒绝接受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宏大叙事,即认为历史和社会有一个统一的进步方向。

他们认为这种元叙事是主观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压迫性的。

因此,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以此来揭示和质疑这种叙事的权威性。

1.2 多样性和混杂性:拼贴与引用后现代艺术中的多样性体现在它对各种风格、媒介和文化的包容性上。

艺术家们常通过拼贴和引用不同元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混合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对文化边界和艺术边界的消解。

1.3 对权威和中心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权威和审美标准,拒绝承认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理论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自我表达和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权力结构的虚伪和多变,鼓励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读作品。

1.4 语言游戏与自我指涉后现代艺术常常利用语言的游戏性和自我指涉性,让作品在意义的构建上产生自我参照和循环。

这种手法使得艺术作品的含义变得开放和不确定,鼓励观者参与对话和解读,而非被动接受。

1.5 现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后现代主义艺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艺术家们经常在作品中融入超现实的元素,或者通过模拟和仿造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这种方式促使观者重新思考现实的本质,以及艺术在反映现实中的作用。

总之,后现代主义艺术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传统进行反思和挑战的艺术运动,它拒绝单一的真理和权威,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2.1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与大众文化的挪用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将大众消费品和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艺术创作。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评析

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评析

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评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概念2.阐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1.建筑领域2.绘画领域3.雕塑领域4.摄影领域三、代表性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及作品评析1.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2.塞尔盖·特卡乔夫(Sergei Tchoban)3.杰夫·昆斯(Jeff Koons)4.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四、我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发展及代表作品1.发展概况2.代表性艺术家及作品五、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对传统文化的反思2.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3.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讨六、结论1.总结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及影响2.展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后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艺术,简单来说,是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反动。

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界限,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和解构主义。

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呈现出以下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建筑、绘画、雕塑、摄影等领域。

1.建筑领域:弗兰克·盖里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如巴黎的“玻璃博物馆”和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都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奇幻与独特。

2.绘画领域:塞尔盖·特卡乔夫的画作以极具个性的画风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而著称。

3.雕塑领域:杰夫·昆斯的雕塑作品如《兔子》和《气球狗》等,以极具讽刺意味的造型和材料运用,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雕塑的特点。

4.摄影领域:达米恩·赫斯特的摄影作品以对现实生活的解构和再构为主题,展现了后现代主义摄影的魅力。

三、代表性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及作品评析1.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被誉为“后现代建筑之父”,他的作品以极具创意的造型和材质运用,颠覆了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1997): 地点:西班牙 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1997 设计:弗兰克〃盖里(F.O.Gehry)
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弗兰克〃盖里(F.O.Gehry)
• • • •
• • • • • • •
• •
1929 年出生於加拿大多伦多 1949年考上南加大建筑系 1956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研习都市计画 1953-1958他随著洛杉磯之Victor Gruen与Pereira & Luckmen,及巴黎之Andre Remondet等建筑师见习 1962年成立他自己的公司 1972-1989在哈佛大学、莱斯大学及加州大学担任客座评论师 1974被遴选為美国建筑师师协会(A.I.A.)之学院会员 1982.1985.1987.1988.1989拥有耶鲁大学建筑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教授的职位 1984担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讲座 1987成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之一员 1989获得普立兹克(Pritzker)建筑奖,同年被提名為在罗马 之美国建筑学会理事 1992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 1994成為Lillian Gish Award之终身贡献艺术奖项的第一位得 奖人。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它是工业城毕尔巴鄂(Bilbao)整个 都市更新计划中的一环。当初斥资一亿美金动工兴建,整个结构体是由加州建筑师盖里 (Frank O.Gehry),藉助一套v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 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两万四千平方公尺,陈列的空间则有一万一千平方公尺,分成十九个展 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公尺乘以30公尺见方。这项文化名 胜已经吸引许多人前来毕尔巴鄂参观,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博物馆活化 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这多),也为该市盈率带来新生。 1997年,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它以奇美的 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 “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Modern archit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现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
Modern archit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弗兰克〃盖里(F.O.Gehry)
•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 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 筑而ecture ideological trend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 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 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解构在建筑上: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 各种各样的一一, 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 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 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 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 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