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谏逐客书-李斯》知识点梳理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谏逐客书-李斯》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3.而陛下说之/娱心意、说耳目者(同“悦”,喜爱)4.西蜀丹青不为采(同“彩”,彩饰)5.傅玑之珥(同“附”,附着,加上)6.藉寇兵而赍盗粮(同“借”,借给)三、一词多义1.用①而穆公用之/疏士而不用(动词,任用)②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动词,采用、采纳)③百姓乐用(动词,被役使)2.举①举地千里(动词,攻占)②举孝廉不行(动词,举荐)(《张衡传》)③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鸿门宴》)④莫令事不举(动词,成功)(《孔雀东南飞并序》)3.治①至今治强(形容词,社会安定,有秩序)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动词,治理)(《陈情表》)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动词,部署)(《赤壁之战》)4.制①包九夷,制鄢、郢(动词,控制)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动词,制服)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岳阳楼记》)5.负①客何负于秦哉(动词,辜负、对不起)②秦贪,负其强(动词,倚仗)(《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动词,失败)(《六国论》)6.致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收罗)②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劝学》)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获得)(《送东阳马生序》)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思想情趣)(《兰亭集序》)7.就①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动词,选择、取用)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③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劝学》)④连辟公府不就(动词,赴任、就职)(《张衡传》)8.于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苑(介词,从)②此五子者,不产于秦/必出于秦然后可/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介词,在、从)③客何负于秦哉(介词,对、对于)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介词,到)⑤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介词,与、跟)9.之①而穆公用之(代词,他们,他)②孝公用商鞅之法/获楚、魏之师/是使国无富利之实(助词,的)③由此观之(助词,衬字,不译)④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以①窃以为过矣(动词,认为)②民以殷盛/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介词,因为)③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介词,凭借、依靠)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今逐客以资敌国(连词,表目的,来)三、古今异义1.使之西面事秦(古义:向西。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⒊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 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⒋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⒌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⒍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留侯论
一、重要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二、重要虚词
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⒋而非有平生之素 ⒍不称其志气
⒎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⒏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 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 一、重要实词
⒈始舍于其址 ⒉有碑仆道 ⒊其文漫灭
⒋则或咎其欲出者
⒎而无物以相之 ⒑予亦悄然而悲
⒌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⒍细大不捐 ⒎焚膏油以继晷 ⒑张皇幽眇 ⒔上规姚姒 ⒏恒兀兀以穷年 ⒐补苴罅漏
⒒独旁搜而远绍 ⒕长通于方
⒓障百川而东之
⒖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⒘遂窜南夷 ⒛纡余为妍 ⒙冗不见治 21、卓荦为杰
⒗跋前踬后 ⒚命与仇谋 22、卒老于行
23、优入圣域
25、岁靡廪粟
24、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越州赵公救灾记 一、重要实词
⒈灾所被者几乡
⒊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⒉可僦民使治之者
⒋公敛富人所输
⒌有是具也
⒍无得闭粜
⒎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⒏处疾病之无归者
⒐使在处随收瘗之
⒑或便宜
⒔死者殆半 ⒗盖灾沴之行 ⒚予故采于越
⒒事细巨必躬亲
⒕公所拊循
⒓民不幸罹旱疫
⒖所以经营绥辑 ⒙则有间矣
⒘治世不能使之无
⒛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 22此不著
⒌往往有得 ⒍夫夷以近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必修上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

必修上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

必修上下册中的文言文实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
1. 上册
(1)“不”:表示否定意义,如“不可”、“不敢”、“不然”等。

(2)“之”:表示代词或介词后面的名词,如“之后”、“之前”、“之间”等。

(3)“乃”: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乃”、“故乃”等。

(4)“而”:表示并列关系,如“而且”、“而已”、“而况”等。

(5)“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多种含义,如“于是”、“于今”、“于此”等。

(6)“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如“以便”、“以免”、“以至”等。

2. 下册
(1)“吾”:表示“我”的意思,如“吾辈”、“吾人”、“吾曹”等。

(2)“夫”:表示转折、强调、说明等,如“夫何故”、“夫人之道”、“夫子之言”等。

(3)“乎”:表示疑问、感叹、呼唤等意义,如“何乎”、“哀乎”、“呼乎”等。

(4)“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如“所以者”、“一者”、“是者”等。

(5)“然”:表示肯定、同意、认可等,如“如此而已然”、“然则”、“必然”等。

(6)“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对象,如“所以”、“所在”、“所见”等。

以上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频繁,掌握了这些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多种含义。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通假字句子解析鼓瑟希.同“稀”,稀疏莫.春者同“暮”,“暮春”即春末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童子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师旅加之以师旅..古义:军队。

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

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风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端、章甫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冠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小、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4.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将要、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名词,方形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名词,地域、边境知不吾知.也动词,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动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同“智”,名词,智慧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动词,比得上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作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词,振作青春作.伴好还乡动词,当作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与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遂与.外人隔绝介词,和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比风乎.舞雩介词,相当于“于”,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何伤乎.语气助词,呢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一说同“已”,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为国以.礼介词,用以.俟君子连词,表顺承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是“长”的状语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为国以礼“以礼”是“为国”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齐桓晋文之事》1.通假字句子解析王说.,曰:……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同“网”,这里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蒙城六中高二语文组陈士锦
一、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1、通假字;
通假字又被称为“借字”,是指因音同或音近而用以代替本字的字。

一般表示为“某字”通“某字”。

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这里的“蚤”通“早”
(2)乃瞻衡宇。

《归去来兮辞》这里的“衡”通“横”
2、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异体字也被称为“重文”或“俗体”。

一般表示为“某字”同“某字”。

例:(1)“峯”同“峰”。

(2)“羣”同“群”(3)“邨”同“村”
二、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1、使动:指的就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主语怎么样,一般表示为“···使···怎么样”。

(客观上,外在的事物)
例:(1)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2)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2、意动:主观上认为/以为···怎么样,或者把···当作···(主观上)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以···为愉快,乐:以···为乐
三、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正常情况下,宾语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在谓语的前面,因此就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会出现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宾语前置。

(这是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现象)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奚、焉、安、谁”等。

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中就“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该是“之何”。

(2)之二虫又何知?“何知”中的“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知何”。

(3)彼且奚适也?“奚适”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适奚”。

(4)复驾言兮焉求?“焉求”中的“焉”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求焉”。

②疑问代词作介词“以、与”等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要放在介词前面。

例:(1)奚以知其然也?“奚以”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以奚”。

(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为”中的“谁与”中的“谁”这个宾语前置了。

③在有否定词“莫、不、无、未”等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之夭阏”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夭阏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有”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有之”。

2、介词宾语后置
例:(1)问征夫以前路。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这里的“于星火”这个介词宾语后置了
3、状语后置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在这里后置了。

4、定语后置(助词“之”的定语后置,“者”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例:(1)都督阎公之雅望。

“之雅望”后置了,意思是有很高声望的····(2)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这里的“之利”和“之强”就后置了
四、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常见的)
判断句的肯定形式
1、···者,···也
例:(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南冥者,天池也。

2、···者
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3、···也
例:(1)野马也,尘埃也。

(2)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4、不含“者”、“也”的判断句
例: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一般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
例:(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五、古代汉语的代词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尔、若、而”等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等
指示代词(常见的有“是、此、斯、之、然”等)
例:(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曷、奚、焉、胡、安”等
无定代词
常见的无定代词有:“莫、或”等
例:(1)莫之夭阏者。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六、古代汉语中一些“虚词”常见的一些意义
1、于
(1)在,例: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向,例: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比,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以
(1)让、使,例:既自以心为形役。

(2)用,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拿,例:问征夫以前路。

(4)因为,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5)连词,表示顺承,例:聊乘化以归尽。

(6)把,例: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7)在,例:奉宣室以何年。

(8)连词相当于“而”例:奏流水以何惭
(9)表示目的,来,例:谨拜表以闻
(10)连词,表示修饰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而
(1)连词,表示转折例:门虽设而常关
(2)连词,表示并列例:觉今是而昨非
(3)连词,表示顺承例:鸟倦飞而知还
(4)表示修饰例:时矫首而遐观
4、之
(1)指示代词“此、这、那”等的意思例:之二虫又何知
(2)代词例:莫之夭阏者
(3)动词,到、往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5)助词“的”例: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5、为
(1)向、对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替、给例: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3)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货殖列传序》
(4)被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5)因为、由于例: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6)做、成为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