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字号

高二语文组王淑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设计思想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梳理探究过程突出语文科特点:紧密结合语文必修中古诗文作者的姓名字号进行梳理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人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如此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大戴礼记.五帝礼》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投师孔子门下,孔子因为他体态和相貌很丑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碍于他“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徒,但澹台灭明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二、探究合作

1、姓氏的演变过程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什么是名?什么是字?

2、名是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由父亲命名。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义相同的。如: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同”与“异”都是反义。

3、什么是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谥、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4.古人称谓习惯

1:【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2:【称郡望】

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

《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4:【称爵名】

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兼称】

1:《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2:《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

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