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字依据

合集下载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1/ 14---------------------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的葛姓迁到阳都(今山东沂水),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汉字的演变ppt课件

汉字的演变ppt课件

代表作品
李斯的《泰山刻石》、唐代李阳 冰的《三坟记》等。
隶书
起源与发展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逐渐流行于汉代。隶书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其字形扁平、书 写方便,逐渐替代了篆书成为官方文书。
特点与风格
隶书的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结构严谨。不同地区的隶书 风格略有差异,如秦隶较为粗犷,汉隶则显得秀美。
03
代表作品
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
行书与草书
行书与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草书则是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行书和草书都是为了满足快 速书写和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连贯流畅,字形较为潦草,能够快速书写并表达出动 态感。行书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间。
对于汉字文化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0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02
汉字的形态、音韵和语义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其他文
字无法替代的。
汉字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对世界
03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字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汉字的应用和 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汉字需要不断进 行规范化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和人民。
应当加强对于汉字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 广,提高公众对于汉字文化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培养更多的汉字文化传承人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总结与思考
对于汉字演变的总结与回顾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说文5种:“名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

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孑L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

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日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名”是供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

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白虎通义·姓名》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

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

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

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

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

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

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秦观。

长幼。

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在中国古代,取名和起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名字和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古人非常注重取名和起字的规则,以期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让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有所成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取名和起字的规则。

一、名字的规则1. 名字的来源古人取名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辈或祖先的名字中取名;(2)从古代的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名;(3)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名;(4)从人物的品质或才能中取名。

2. 名字的组成古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姓和一个名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字。

名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姓氏要尽量简单明了,易于辨认;(2)名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名;(3)名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4)名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名字的寓意古人取名时,一般会给名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名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二、起字的规则1. 起字的来源古人起字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母或师长的字中取字;(2)从自己的性格或才能中取字;(3)从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字;(4)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字。

2. 起字的组成古人的起字一般由一个字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号。

起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字;(2)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3)字的形象要美观,不能太过朴素;(4)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起字的寓意古人起字时,一般会给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起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三、名字和起字的搭配古人取名和起字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名字和起字的搭配要和谐、协调,不能出现不搭调的情况。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为什么古⼈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常能听到“常⼭赵⼦龙”、“燕⼈张翼德”等称呼,其中“⼦龙”、“翼德”都是⼈物的“字”。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是每个⼈物出场时都会在其旁边标上姓名和字。

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起名要有“字”呢?其实,“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现了,到了周朝,“字”这⼀制度开始盛⾏,许多著名的历史⼈物都有⾃⼰的字。

根据《礼记·檀⼸》的说法,男⼦在加冠后便正式步⼊社会,需要和许多⼈打交道,互相之间如果只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迎来⼆⼗岁的男⼦,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个“字”。

在与⼈交往时,互相称对⽅的字以⽰尊重。

⽽男⼦⾃⼰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来叫。

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亲昵;当⾃⼰称名字时,则表⽰谦逊。

步⼊社会,采⽤更多的是⾃⼰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互称对⽅的字,显得即尊重⼜⽂雅。

⾄于字的内容,则⼤多是表⽰德⾏或解释⾃⼰的本名,因为它是⽤来“表德”,所以⼜被称为“表字”。

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关的意义。

著有著名的《颜⽒家训》的北齐⽂学家颜之推认为,⼈名是⽤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现⾃⼰的德⾏和愿望,⽤字来约束⾃⼰,从⽽起到督促的作⽤。

其实,字刚刚诞⽣时,并没有特别严格和约定俗成的制度,于是民间的字既有后世⼴泛的两个字,也有仅⼀个字的。

⽐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

还有西楚霸王项⽻,⽻其实是他的字,项籍才是他的本名。

后⼈为了表⽰尊重,便称呼他们的字,渐渐的,许多⼈甚⾄不知道他们的本名了。

⼀⾔的字并不多,⼤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

⽽两⾔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

⽐如家中有兄弟数⼈,那么其字的⾸位往往是⽤“伯仲叔季”来表⽰长幼。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孙坚⽣下四⼦,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荀子。劝学》)
现在有“道德情操”之说
纪事
纪事 :取可资纪念或有所触发的事或物为名字
孔子
• 名丘,字仲尼。 •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才生下他,故名
“丘”字“尼”以记其事。
祟教 东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人们多取释道事物以为名字。
王维
• 名维,字摩诘。 • 维摩诘,为梵文的音译略称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取字的方法
1.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辅 2.名与字意义相反 3.名与字互为因果 4.名与字互相推导 5.引用经典 6.纪事 7.崇教
古人的号
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起的。号也称为别称、别号。人们往 往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或者住地来起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 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古人的谥号
衬字
以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 另一个为辅,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作用。
①涵义丰美之字: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公、翁、卿、倩、彦、 伟、休、 道、孝 ……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意义相同或相辅
诸葛亮,字孔明 周瑜,字公瑾 陶渊明,字元亮 杜甫,字子美
孟郊,字东野 欧阳修,字永叔 曾巩,字子固 杨过,字改之
意义相反
朱熹,字元晦 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互为因果 相互推导
辛弃疾,字幼安 马致远,字千里
张九龄,字子寿 李贺,字长吉
引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 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 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的“葛”姓迁到阳都(今山东沂水),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是可以因事因地因时而变换的,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

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

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

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①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

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又如唐代书法家禇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

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着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元末戏曲家高明(着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名和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明显,有的隐晦。

如明朝的唐寅字伯虎,“寅”、“虎”是干支生肖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清代曹寅字子清,“寅”、“清”却取自《书经》里“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这句话,这就比较隐晦。

有的人不只一个字。

如前述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等。

2 古人起字是依据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

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嬴、朱常询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

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

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和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同样的意思)、“木穴国人”(木穴合写为“宋”,表示不忘故国)。

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两个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

《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外,历史上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

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

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

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3 古人起字是依据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

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

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

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

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亿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

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上述这些起着姓名作用的地点名称、官职名称等,大都是他人、后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本人自己并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