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古代人称呼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古代人称呼名和字有什么讲究我们现代人的名字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古人除了“姓和名”还要比我们还多一个字。
为什么古代人除了自己的本名,还要取一个字呢?实际上这也是个礼仪的问题。
古代对于别人的称呼也十分讲究,在一般的交际场合,如果双方还不太熟悉就直呼对方的名会显得十分没有礼貌,所以刚开始大家都以字相称。
等相处一段时间后,觉得大家可以交个朋友或者都已经比较熟悉了,这时候就可以相互称名了,不过前提是你们要是同辈,不同辈那就又有别的说法了。
所以到底在哪些情况下能够直呼对方的名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字的提及率一般都会比名高。
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备,他的字叫玄德,早期大家也都以玄德称呼他,当然等刘备地位高了以后称呼就又不一样了。
根据古代礼法,直呼别人的名是一件非常失礼的行为,所以才用字来代替。
同辈之间只有在认识比较久,或者两人关系比较密切的情况下才能直呼对方的名字,这才是被认为礼貌的表现。
上对下、卑对尊、臣对君、子对父母统统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就是大不敬。
但是反过来,上对下、尊对卑、军对臣、父母对孩子就可以直接叫你的姓名,老师也可以叫学生的姓名。
这应该也算是最基本的礼仪了,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爸妈可以叫我们的名字,但我们不能直呼爸妈的姓名。
而且在古时候,如果面对君王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可能就要一命呜呼了,历史上应该没几个君王能容忍这种臣子的。
所以古人记人名也比较辛苦,除了本名还要记一个字,如果喊错了还需要承担很严重的后果。
但是在有一种情况下,可以不顾尊卑级别,你就能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那就是在你面对敌人的时候。
大敌当前,军中气势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还跟对方依照辈分行礼那也有点太不顾自己威风了。
当然还有一种自谦的表达,你可以自己叫自己的名字,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
而且君王用这招往往能够俘获人心,唐太宗就经常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自称世民,这样不仅能拉近关系,还能让大臣对他更加死心塌地。
不过在先秦时期,名和字都要说出来,先说字在说名然后连起来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作者:谢英杰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5年第12期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当然也包括人)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地指出一个东西、指认一个人,否则,将分不清物品、辨不出人。
名字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对人的一种称呼。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和古代人的名字含义是不一样的。
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姓名,而在中国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的。
相传远古时候,婴儿要在出生三个月后才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中国古人“名”的由来。
这可能是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出生满三月,才能确定能否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
这种直到婴儿三个月时才取名的习俗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民间仍保留着,只不过取“名”的权利已不再是父亲一人的“专利”,而是婴儿所有亲人的“民主”表决。
这个“名”是小时候在家供亲人长辈称呼用的,通常叫“小名”或叫“乳名”“奶名”等。
先秦之前,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与时下不少集体“成人宣誓仪式”不谋而合的是,在古代,也有“成人仪式”,只不过是家庭或家族举行的。
男孩到了20岁的时候要就举行“结发加冠”之礼(有点类似现在的“成人仪式”),表示成人,这时候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也要举行“结发加笄”之礼以示成人和可以嫁人了,这时候她们也要取字。
所以,古时候男女都要取字的,大家熟知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她的字就叫“璇卿”。
古人有名,又有字,那么名与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流行的说法是,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等方面的联系。
就目前而言,它们的关系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同义互释。
名和字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中说,“广平日原”,所以,“平”“原”两字可以互相解释。
再如大家熟知的岳飞,字鹏举。
而“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高飞之意。
2.意义相近。
字和名意思相近(往往暗含同类物体),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
名与字的区别

古人名与字的区别2007-09-10 22:24古人名与字的区别现代的人介绍自己,通常是会讲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古代,「名」、「字」,可是有很明显的分际。
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因此,古人出生三个月以后,确定这个小孩能活下来,才由父亲正式取「名」。
「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
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一般说来,尊称、敬称以及卑幼者对尊长者,要称「字」;自称、谦称和尊长者对卑幼者,要称「名」;平辈之间,除了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法称名之外,一般要称字,否则即是不礼貌的行为。
民国以后,由于「名」、「字」分别代表一个人生长不同时期的称呼,因此,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于「名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便将「名字」连称。
「字」通常由「名」衍生而来,因此不管是老师赐字或自取,字与名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说来,名和字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同义互训。
这是说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者可以互相解释。
如,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亮」与「明」,当然是同义的。
以此类推,孔子的学生宰予字「子我」,班固字「孟坚」,名字也都是同样的意义。
二、反义相对。
这是说名与字的意义相反,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
像是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等,都是要人在进退、光晦之间,时时谨记其中的利弊,拿捏分际。
三、相关联想。
有些「名」、「字」并不一定相同或相反,而是有因果关系或连属的关系。
像是白居易字「乐天」,是取「乐天」才能「居易」的意思;而苏轼字「子瞻」,则取凭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来做扶手的横木)瞻望的意思。
四、原名变化。
这是单纯把原有的名作一些简单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不规则的。
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桧字「会之」等,多半是加一个虚字或变易字型,就成为「字」了。
名与字除了表示称呼之外,还能够表示亲属关系。
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名或字中共享一个字,表示同辈关系,现在一般兄弟姊妹名字,大多使用这种形式;万一是单字的话,就共享同一个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
古代人名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1.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
“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韩愈——字退之。
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
梓,一种树木。
“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
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当然也包括人)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地指出一个东西、指认一个人,否则,将分不清物品、辨不出人。
名字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对人的一种称呼。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和古代人的名字含义是不一样的。
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姓名,而在中国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的。
相传远古时候,婴儿要在出生三个月后才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中国古人“名”的由来。
这可能是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出生满三月,才能确定能否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
这种直到婴儿三个月时才取名的习俗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民间仍保留着,只不过取“名”的权利已不再是父亲一人的“专利”,而是婴儿所有亲人的“民主”表决。
这个“名”是小时候在家供亲人长辈称呼用的,通常叫“小名”或叫“乳名”“奶名”等。
先秦之前,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与时下不少集体“成人宣誓仪式”不谋而合的是,在古代,也有“成人仪式”,只不过是家庭或家族举行的。
男孩到了20岁的时候要就举行“结发加冠”之礼(有点类似现在的“成人仪式”),表示成人,这时候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也要举行“结发加笄”之礼以示成人和可以嫁人了,这时候她们也要取字。
所以,古时候男女都要取字的,大家熟知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她的字就叫“璇卿”。
古人有名,又有字,那么名与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流行的说法是,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等方面的联系。
就目前而言,它们的关系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同义互释。
名和字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中说,“广平日原”,所以,“平”“原”两字可以互相解释。
再如大家熟知的岳飞,字鹏举。
而“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高飞之意。
2.意义相近。
字和名意思相近(往往暗含同类物体),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
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字孔璋。
东汉许慎的《说文》说:“琳,玉也;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这种形式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
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演示文稿

9
三国 曹植
名植 字子建 《玉篇.木部》:
“植,树也”, 《广韵》:“建,
树也”。 “植”与“建”皆 为“树立”之意。
10
唐代 孟郊
名郊 字东野
《说文解字》: “野,郊也”
“子”、“东” 为衬字。
11
1、晋朝 陆机
名机 字士衡 “机”、“衡”
皆为北斗中星 名
14
㈢意义相反
15
1、宋朝朱熹,
名熹,字元晦。
《声类》曰:
“熹,亦熙字也, 熙,光明也。”
《楚辞·九歌·山
鬼》:“杳冥冥兮
羌昼晦。” 王逸
注: “晦,暗
也。”
16
宋代晏殊
名殊 字同叔 “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
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
在现代汉语中也 有“特殊”一词, “叔”表排行
17
元代赵 孟 頫
名孟頫 字子昂
“頫(俯的繁 体)”、“昂” 同“仰”
王羲之《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子”为衬字 18
㈣引经用典
19
1、唐代 陆羽
名 羽 字鸿渐
《周易》 :
“鸿渐于陆,
陆 羽
其羽可用为仪”
20
2、三 国曹操
曹 名操 字 孟德 操 《荀子。劝学》
学子讲坛第七期
简述古人“名”与“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取字的几种方法
主讲人 : 汉语言093陈国斌 致和书友会
1
主要内容
一、古人取“字”之原因 二、古人取字的方法? 三、我们自己如何取字? 四、为大家一些建议。
2
《礼记•檀弓》称:“幼
名、冠字,周பைடு நூலகம்也”
古代名与字的关系

古代名与字的关系
在古代,名与字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
1. 意义相同: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2. 意义相近: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例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3. 意义相反: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例如,曾点,字皙。
4. 意义相顺: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例如,徐干,字伟长。
总的来说,古代名与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意义关系上。
无论是并列、辅助、矛盾还是扩充,都反映了古人在命名时对意义和内涵的重视。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荀子。劝学》)
现在有“道德情操”之说
纪事
纪事 :取可资纪念或有所触发的事或物为名字
孔子
• 名丘,字仲尼。 •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才生下他,故名
“丘”字“尼”以记其事。
祟教 东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人们多取释道事物以为名字。
王维
• 名维,字摩诘。 • 维摩诘,为梵文的音译略称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取字的方法
1.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辅 2.名与字意义相反 3.名与字互为因果 4.名与字互相推导 5.引用经典 6.纪事 7.崇教
古人的号
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起的。号也称为别称、别号。人们往 往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或者住地来起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 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古人的谥号
衬字
以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 另一个为辅,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作用。
①涵义丰美之字: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公、翁、卿、倩、彦、 伟、休、 道、孝 ……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意义相同或相辅
诸葛亮,字孔明 周瑜,字公瑾 陶渊明,字元亮 杜甫,字子美
孟郊,字东野 欧阳修,字永叔 曾巩,字子固 杨过,字改之
意义相反
朱熹,字元晦 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互为因果 相互推导
辛弃疾,字幼安 马致远,字千里
张九龄,字子寿 李贺,字长吉
引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 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 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敦煌 陈国斌 名 国斌 “斌”同“彬”,文 雅也 可取字:文 雅 雅 之 季 雅 愚 之 季 拙
1、参加适当的社团 2、处理好人际关系 3、应该充分利用图 书馆。 4、学好英语。
山居秋暝
老 舍
拆字 合则为名,拆则 为字。 南宋诗人谢翱 名翱 字皋羽 老舍原名舒庆春 名庆春 字舍予
四、何谓“衬字”
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 (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另一个为辅, 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 作用,例如: ①涵义丰美之字: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 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 ……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二、取字的方法
1、意义相同 2、意义相辅 3、意义相反 4、引经用典 5、齐 贤 6、纪 事 7、崇 教 8、拆 字
张 衡
祢 衡
东 汉 张衡 名 衡 字平子 三国 祢衡 名 衡 字 正平 《汉书•律历志》: “衡,平也”。 现代汉语中:“平衡” 一词 “子”与“正”是衬字
三国周 瑜 名瑜 字公瑾 三国诸葛瑾 名瑾 字子瑜 《说文解字》:“瑾瑜, 美玉也” “公”与“子”是衬字
3、三国 陈琳 名琳 字孔璋 《说文解字》: “琳,美玉 也”、“璋, 为玉器” “孔”为衬字
陈 琳
㈢意义相反
1、宋朝朱熹, 名熹,字元晦。 《声类》曰: “熹,亦熙字也, 熙,光明也。” 《楚辞·九歌·山 鬼》:“杳冥冥兮 羌昼晦。” 王逸 注: “晦,暗 也。”
宋代晏殊 名殊 字同叔 “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 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 在现代汉语中也 有“特殊”一词, “叔”表排行
齐贤 因为仰慕某 一古人,遂以其姓 名或名字以为自己 的名字 宋代范仲淹, 名仲淹,字希文。 淹,即指江淹, 江 字文通,
孔子
纪事 取可资纪念 或 有 所触发的事物 为名字 春秋孔子, 名丘,字仲尼。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 尼丘山才生下他,故 名“丘”字“,人们 多取释道事物以 为名字 唐代王维, 名维,字摩诘。 维摩诘,为梵文 的音译略称, 佛教经典《维摩 诘经》
学子讲坛第七期
简述古人“ 简述古人“名”与“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取字的几种方法
主讲人 : 汉语言093陈国斌 致和书友会
主要内容
一、古人取“字”之原因 二、古人取字的方法? 三、我们自己如何取字? 四、为大家一些建议。
《礼记•檀弓》称:“幼 名、冠字,周道也” 孔颖达疏:“始生三月 而始加名,故云幼 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 名,故冠而加字”
元代赵 孟 頫 名孟頫 字子昂 “頫(俯的繁 体)”、“昂” 同“仰” 王羲之《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子”为衬字
㈣引经用典
陆 羽
1、唐代 陆羽 名 羽 字鸿渐 《周易》 : “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曹 操
2、三 国曹操 名操 字 孟德 《荀子。劝学》 有“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 是之谓德操” 现在:有“道 德情操”之说
唐代 孟郊 名郊 字东野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野,郊也” “子”、“东” 为衬字。
1、晋朝 陆机 名机 字士衡 “机”、“衡” 皆为北斗中星 名
2、五代 李煜 名煜 字重光 《汉书,叙传上》: 汉书,叙传上》 “煜其间者,盖不胜 哉”, 颜师古注曰:“煜,光 貌也” 《文选,左思<吴都赋 >》:“常重光” 李善注:“重光,谓日 月画上也” 可见:“煜”为光, “重光”为日月,二者 相辅。
春秋 颜回 名回 字子渊 《说文解字》: “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子”是衬字
颜 回
·
东汉 班固 名固 字孟坚 《尔雅•释诂》: “坚,固也” 。 《说文解字》: “凡坚牢曰固” 现在汉语中: “坚固”一词 “孟”是排行
三国 曹植 名植 字子建 玉篇.木部》 《玉篇.木部》: “植,树也”, 广韵》 《广韵》:“建, 树也”。 “植”与“建”皆 为“树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