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衡字平子、“击鼓骂”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轼、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东坡、板桥等)。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古代人的字的起源

古代人的字的起源

古代人的字的起源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①同义反复。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

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

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

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

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古人的名和字由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

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

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那么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说文5种:“名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

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孑L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

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日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名”是供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

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白虎通义·姓名》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

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

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

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

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

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

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秦观。

长幼。

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作者:————————————————————————————————日期:ﻩ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

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

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

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

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

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

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

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

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

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

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

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

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

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

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古人的“字”

古人的“字”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始15岁)全面而准确。

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同义互训。

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

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子骞。

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

颜回,字子渊。

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

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子明。

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

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

“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臣仲归,字子家。

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

齐公子固,字子城。

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

鲁人冉耕,字伯牛。

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

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

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

孔子的儿子孔鲤,(同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

(反义相对)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

(辨物统类)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

(以排行入字)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增美辞。

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学》钦佩西抒情怀的手段。

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导读:本文古人的名、字、号,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

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

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说,在早期的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能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

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间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我报名来区分你我了。

可见,人名的产生是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有关,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所有场合都可能区别人的个体,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取名的依据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和天干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

春秋时期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可见那时的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古时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名。

命名的方法,鲁国大夫申缔将其归纳为5种:“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

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

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

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

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

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

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子骞。

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

颜回,字子渊。

据《说文解字》解释
“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

予,我也,意思相同。

张衡,字平子。

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

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

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

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

轲、舆都是车。

反义相对。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

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子明。

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

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

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连类推论。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

“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臣仲归,字子家。

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徐干,字伟长。

《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

《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

《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

《礼记》日:“诚则明矣。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

《尚书》说:“谦受益。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据义指实。

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

齐公子固,字子城。

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

鲁人冉耕,字伯牛。

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

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

永锡是“永锡难老”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

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辨物统类。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

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

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

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梁鸿,字伯鸾。

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

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

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

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