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色龙》课堂实录看语文教学
变色龙讲课教案上课实录 - (有成套PPT、导学案)

变色龙上课实录一、导入视频导入。
大家认识这只动物吗?(变色龙)它有什么特点?(身上的颜色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它为什么要变化?(为了适应周围环境,保护自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叫《变色龙》。
但它可不是一篇科普文,而是一篇讽刺小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就像变色龙一样善变。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类人。
二、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点名学生读)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点名学生读)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四、每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变色龙》写于什么时期呢?(点名学生读)时代背景简介:《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huàn)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五、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预习情况(点名学生读)醋栗盛满米粟盛大戳穿畜生杀戮畜牧业2、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变色龙》教学实录

《变色龙》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小说——《变色龙》。
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人呢?生 1:有啊,我邻居家的叔叔,对有权有势的人就特别巴结,对普通人就很冷漠。
生 2:我想起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老师在的时候就表现得特别乖,老师不在就调皮捣蛋。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
其实,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少见。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变色龙”。
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变色龙》,看看作者是如何生动地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是 19 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以小见大,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变色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师:这篇小说创作于 19 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下,警察制度腐朽,官僚主义盛行,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创作了《变色龙》,通过对一个小警官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小说围绕什么事件展开?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学生阅读课文)生 1:小说围绕一条狗咬人的事件展开。
生 2:文中出现了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巡警、将军家的厨师等人物。
师:很好。
接下来,让我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师:同学们,在这篇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首先,当奥楚蔑洛夫听说狗咬了人,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生 1:他立刻摆出一副官架子,说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师:对,这时候他的态度是很严厉的。
但是,当他听说狗的主人可能是将军家的,他的态度马上就变了。
八年级语文《变色龙》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八)(表六)执教者:学校:时间:班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变色龙》课型:教读一、教学过程记录1、导入以图片导入:出示变色龙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内容(1)变色龙,在文中指的是谁?(2)奥楚蔑洛夫因为什么事儿而被称为变色龙?(3)案情回顾(4)你做法官,你会如何处理这个案件?3、品对话,分析人物(1)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呢?(2)在整个过程中,奥楚蔑洛夫变了几次呢?(3)课本剧展示(4)分析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形象(5)为什么小说以“变色龙”为题?(6)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变色?(7)为什么警官大人喜怒无常,却没有丝毫不自在?4、作业(1)第7个思考题(2)阅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职员之死》二、观课报告杨老师的课条理十分清晰,环节设置紧密,内在逻辑合理,教学流程流畅,又不缺乏生动。
在学生的互动学习和探究上,尤其做得好:比如,采取了同桌之间互相复述故事的形式;运用类似警察判案的形式,回顾案情,并且让同学当一回法官参与到案子的判决过程,找证据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断这小狗咬人案。
杨老师利用表格的形式,非常清晰明了地呈现了故事发展的过程,以及小说中人物的表现的变化,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不同人的表现以及由此表现而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和心理。
奥楚蔑洛夫对狗的不断变化的判断,杨老师用波浪曲折的箭头来呈现,也很直观地给学生感受到当事人善变的态度。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课本剧的表演。
同学们表演得都很投入,把人物的形象基本都表演出来了,更加深了同学们对小说的理解。
不过这课本剧也得运用恰当,不然很容易变成为活动而活动,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任何的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否则宁愿不搞活动。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变色龙》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变色龙》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变色龙》课堂实录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形状特点和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次,学会观测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变色龙的形状特点和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次。
四.教学预备: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布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
它有很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揭开。
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
而变色龙可以依据四周的环境转变自身的颜色。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伙伴。
〔出示变色龙的图片〕二.初读感知1.让我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伙伴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觉变色龙。
〔2〕我们端详变色龙。
〔3〕我们放回变色龙。
”请你依照课文的表达顺次,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局部小组学习: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局部。
2.读完第一局部,你了解了什么?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
”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
2.指读。
3.观测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留意点。
4.描红临写。
五.安排作业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变色龙的形状特点和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次,学会观测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变色龙的形状特点和其生活习性等。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第7课 《变色龙》教学实录

从小人物看大社会——《变色龙》教学实录执教者:唐山市税东中学陈晓东上课时间: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地点:山西省晋城市李寨中学授课学生:山西晋城李寨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文本类型:主题性文本课堂特色:长文短教,选点切入,纵深开掘设计理念:语文课要讲学生不懂的,或者讲学生觉得懂但是并不真正懂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意识到碧波深处有珍奇。
课前五分钟,学生齐读课文。
师:先读到这里,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声音很洪亮,给陈老师一种震撼。
哦,今天啊,我们从晋城市出发,这一路上,山高路远坑深,且一路风雨相伴。
我向同行者感叹,这样的天气,虽然是咱们全县的活动,恐怕也不会来多少人吧!但是,今天看到在座的几百位老师,我不禁心生感动。
我记得君姐写过一篇文章,叫《风雨兼程为语文》,今天我们从全国各地,从全县各处,风雨兼程,只为了心爱的语文。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的孩子们。
今天本来是休息的时间,忙碌了一周,每个人都渴望着得到一个放松。
可是大家因为我们今天的上课,我们的孩子们没有办法休息。
我希望我们每个老师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孩子们,谢谢你们。
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来自河北省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市——唐山,老师们,我们一起去看看(投影出示唐山世园会的图片)。
从5月到10月,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唐山召开,我代表唐山,代表我们朴实热情好客的唐山人民欢迎各位朋友来唐山游玩。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作者是谁?(请同学板书,教师订正)。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变色龙这种小动物,(师投影出示变色龙的投影片),这种小动物有一个特殊的功能,他们为了躲避敌害,皮肤的颜色能够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
一、整体感知投影出示: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生: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遇到狗咬人事件,奥楚蔑洛夫对于这个事件的五次判定,最后奥楚蔑洛夫难堪地离开。
师:总结的不错,他已经有意识地按照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奥楚蔑洛夫难堪地离开,还有一个结果是什么?生:赫留金被周围的人嘲笑。
第6课《变色龙》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变色龙》教学实录微镜头一、还原警官身份师: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在文中是一目了然,我们能从他的变化和判定中读出他的内心变化吗?生1:奥楚蔑洛夫最初是公正严明,想要秉公执法。
因为事情发生后,他是主动挤到人群中去,“挤”看出他想要履行他的职责。
而且在听了赫留金的讲述后,他的一番话讲得合情合理。
生2:我觉得最初不是为了公正执法,是为了显示他的官威。
也是“挤”这个字写出他要在众多人群中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还说“我要拿点颜色出来”“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这些语言看出他并不是秉公执法的官吏,而是要施展自己官威的人。
师:太妙了。
发言的同学都注意到奥楚蔑洛夫的身份,他在文中是以什么身份出场的?生3:警官。
师:文中是怎样书写的?生3: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获得哪些信息?生4:从“新的军大衣”看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可能新上任,“没收来的醋栗”看出他的职务类似城管,是个小官。
生5:“穿着”“拿着”是外貌描写,刻画出奥楚蔑洛夫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模样。
“身后跟着个巡警”说明还是有点权力的,“没收”看出他在百姓之中的权力还蛮大的。
师:这样看来,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官职虽小,权力也大;同时他虽在百姓之中权力极大,但也只是个低层的官员。
镜头二、还原警官职责师:我们继续回到案件的最初。
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是一件民事案件,作为警官,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民事案件?生1:应该先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做决定。
师:好一个“来龙去脉”!你向同学们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就是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奥楚蔑洛夫有做到这点吗?生齐声:没有。
师:他是怎么做的?生3:,他听了赫留金的控诉后,马上说:“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
《变色龙》教学实录及反思多篇

《变色龙》教学实录及反思多篇《变色龙》教学实录及反思1这节课,我的重点就是学语言,用语言,表现语言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种小动物:(生齐读)变色龙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谁来读给我听呢?我点了一个几乎没举过手的前排就坐的学生(我们班学生很少举手,即使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他们都懒得抬抬手,于是我就随机点了他) 生1: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我们面面相觑,原因是大家都感到他的朗读只有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于是,我请他又读了一遍。
生1:再读第一自然段师:好些了,但我想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读这一段?生1同桌起来读了,也是一字一句地读。
我心想肯定很多人根本没预习吧,于是就给了时间让他们自由读一遍,读完了他们停下来了,我说,既然都停下了,说明都读完了吧,请生1再读一遍好吗?大家感觉他这次读好些了,我提醒道:请问这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学生提到“中非”)请圈出“中非”这个地名。
好我们请生1后的学生接下读课文。
生2:很平淡地读了一下第二自然段(这是我们班的一贯风格: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人说,他们是擅长考试的孩子,因为期中期末考试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就是上课各忙各的,很少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
不过,通过今天的尝试,我知道是我没有去调动他们的热情,这是我以后每节课必须认真去做的事:课堂上,教师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激情)。
我轻轻问了句:他的声音能“震惊寂静的田野”吗?教室里有人摇头了,我想听到震惊田野的声音,谁能呢?有人挑战了,很好,一个读过了,又有人举手了,终于一个凄惨的声音让其他跃跃欲试的人都放下了手,笑声在课堂上第一次爆发!我知道,我们已经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师:我们继续,该轮到谁了呢?生3站起来,很急切地读了声“什么事?”(他是我们班唯一平常有点活力的人,悟性较高,所以,在此没有费“周折”)生4紧接着就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提醒:为什么“怪蛇”上要加单引号?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理由:1这句话本身就用了双引号2这里的“怪蛇”并不是真正的蛇!!接下来的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读了“在哪里?”我也学着她读了一遍,大家伙都笑了,该怎么读呢?很多人的热情又上来了,于是课堂的第二个小高潮出现了。
《变色龙》课堂实录

《变色龙》课堂实录第一篇:《变色龙》课堂实录《变色龙》课堂实录孟范亮课前师生交流:【幻灯1】师:读了几遍?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随便说。
(生说,师尽量不点评,了解学生解读程度)师:有何问题?(生说,适当板书:大衣的问题;赫留金的手指到底是怎么破的。
)正式入课,出示内容:师:《变色龙》这篇小说一读就懂,是“由一只小狗引发的血案”,就像一个舞台剧,而且是独幕剧。
写的最精彩的是什么?人物语言。
读懂人物语言,你就读懂了一切。
这节课【幻灯2】(读:我们学习用还原的阅读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语言,把握形象,探究主题)例示学习,授之以渔:师:看这句话【幻灯3A:席加洛夫将军?哦!】你来读。
生:席加洛夫将军?哦!(疑问的语气)师:没错,就是表示疑问嘛,但是放到具体语境里,【幻灯3B:“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有人说。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疑惑吗?生:知道狗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有点胆怯。
师:恐惧、害怕是吧!谁能把这种惊慌害怕的心理读出来,(生举手)我给你个提示啊——“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生:席加洛夫将军?(读的很好)师:喜欢周星驰吗?记得他有个经典表情吗?(师示)带上这个表情再来一遍。
(师提示→生读→师提示→全体学生带上表情都来一遍自己读自己)师:你看他生怕得罪——席加洛夫将军。
师:再看“哦”。
这个女孩读对了【幻灯3C——哦(ó):表示疑问,惊奇;哦(ò):表示领会,醒悟】在这里当领会、醒悟讲。
那奥楚蔑洛夫醒悟明白了什么呢?生:这条狗的主人有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变色龙》课堂实录看语文教学
作者:张丽琴
来源:《教育》2016年第03期
《变色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从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到放生变色龙介绍了这种小动物的特征。
在公开课中,许多老师抓住变色龙的形态、习性,突出变色龙捕虫的描写作为解读文本的重点。
这当然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众多的公开课听下来,难免有千篇一律之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没有完全在这篇课文的解读中发生,我想对于这篇课文是不是除了一般教师强调的重点,再揣摩并从中发现深层价值?笔者仔细研读发现,这篇课文总体措辞较平实,注重写实。
看似就是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所以很多教师以此为重点研读文本。
结果学生只是从浅表的文字描写上,知道了有关变色龙的知识而已,对于文本“通过语言的表达技巧”却被忽略了。
而语文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在文本中体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逻辑严谨的表达
文章的开头“一天清早,大雾弥漫”,如果不写“大雾弥漫”可不可以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陷入了沉思。
当他们不能解答时,我叫学生读第二段:“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
这时有学生恍然大悟,说如果没有“大雾弥漫”,很可能不会有小李忽然碰到变色龙的情况,正是因为“大雾弥漫”,视线不清,手才容易碰到“怪蛇”。
所以,这里的“大雾弥漫”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
我不禁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叫好,趁热打铁道:“那么,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学生们紧张地寻找。
但没人能回答。
”我又提示:“就在这第一、第二自然段里找。
”一会儿,一名同学回答:“第一自然段中紧张地采摘四季豆,正因为‘紧张地采摘’,动作快才容易忽略叶子上的变色龙。
”我说:“对,这个紧张不能省略,这正说明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摘豆上,所以手碰到变色龙又在情理之中……”还没等我说完,有一名女生举手说:“还有第二自然段中‘寂静的田野’,正因为‘寂静’小李的叫声才容易被大家听到,而且更显得‘惊悚’,才有后面的‘大家以为他碰上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我备课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细品还真有道理呢!我说,同学们,我们写文章要注意重点之一就是严谨的逻辑,如何用文字表达观点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每一个词语都不能乱用,你的文字能直接影响到文本的因果推理。
恰在情理的表达
《变色龙》这篇课文,有很多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暗藏玄机”,我们的写作常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明“情理”对于文本的重要,没有“情理”文本说服无法立足。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就“恰在情理的表达”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挖。
课文第六自然段,“大家在绿
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我抛出问题:这里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找不到,能用原文的句子作为理由吗?大家展开了讨论。
结果有同学回答,因为它是变色龙,所以找不到。
我说,这个理由不充分,因为一开始大家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最好用课文的句子来证明。
接着有同学说,第七自然段中“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能够证明“没见到‘怪蛇’”,确实“很难发现”。
我肯定了该同学的回答,并补充说:课文先说了没有找到,后面交代了找不到的原因,有着“前果后因”,找不到当然合乎情理。
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我提问第八自然段:“变色龙!变色龙!”中非工人一看就叫了起来。
写谁看了叫起来?同学迅速回答“中非工人”,那么可不可以写成“大家”呢?立刻有学生回答不可以。
理由是变色龙是本地特有的物种,只有中非工人才比较熟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
我肯定了学生回答,接着问: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对应的句子?课堂在静静地默读中向前推进。
不一会有同学指出:第十一自然段“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更说明了“中非工人”对本地小动物的熟悉。
我说,看似简单的对人物身份的提及,却是不可忽略的,这正是合乎情理的表达。
在我的启发下,接着又有同学找到了课文最后一小节“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最后这句看似一笔带过却至关重要,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明白道理,对我们爱护自然是正确的导向。
严密呼应的表达
前后不着痕迹的呼应能够使文本浑然天成。
《变色龙》这篇课文,很多地方有着这样的特点,我也把它们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在学习变色龙的外形和捕食的部分,请学生找出具有呼应特点的句子。
有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对应了第十一自然段的“似睡非睡地”。
我接着问:这后面还有吗?他马上找到说:第十二自然段又提到“似睡非睡的变色龙”。
我问:这不是太重复了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后说,这里的三处对应不重复,恰恰通过呼应的表达写出了变色龙“以静制动”善于变色掩藏自己的特点。
接着,同学们又自己找到了第九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描写“眼睛”的对应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和十二自然段描写“舌头”的对应,还有十五自然段和题目的呼应。
同学们沉浸在词句品读的“发现之旅”,既紧张又兴奋。
我最后总结:一篇课文,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它的精彩描写,还有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就是要在这里寻找宝藏。
这篇课文挖掘了“表达”的宝藏,以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时候要学会从更多角度读词品句,学会联系分析事物的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