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第六章专题二古诗鉴赏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2高考语文 专题过关练(二) 古代诗歌鉴赏

2022高考语文 专题过关练(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过关练(二)古代诗歌鉴赏一、诗歌1.(2021·湖南一起考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注]苏轼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苏辙,此时,苏轼、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韵分别作诗回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形容诗人看待自己的心态时所用的口吻与《自题金山画像》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口吻相同。

B.颈联的“齐物志”“济时心”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更展现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

C.尾句写景兼抒情。

把“涛水相激的声音”比喻成“万鼓齐鸣的响声”,表现了涛声之大,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秋景图。

D.全诗从“子玉寻访”“彻夜长谈”等角度来表现二人之间感情之深,语言朴素无华,但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

B[B项,“更展现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错误。

颈联说自己不敢有济世之心,是抱怨自己的仕途不顺,表现自己的壮志难酬。

](2)中国古代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请结合全诗简析此诗的写作意旨。

(6分)解析首联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暗含了对柳子玉寻访的感谢。

颔联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

结合注释分析颈联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中间两联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

尾联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①“犹可厌”等语表达作者自嘲时暗含了对柳子玉寻访的感谢。

②在悲慨时光易逝、自己年岁已高时也暗含了作者与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③在对时局不满中暗含了对柳子玉居官卑微、不幸遭贬的同情。

④借对柳子玉南行的鼓励和祝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诗鉴赏精练六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诗鉴赏精练六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

核心题点精练六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好其思想感情是命题和复习的重中之重。

考生在答感情题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感情概括不准、不全;二是不会分析情感,或者分析空泛。

问题的存在都指向了把握思想感情题最关键的两点。

那么,如何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呢?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洪尊师不遇刘长卿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营造了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洪尊师道行高深,为下文描写“洪尊师”的居所做铺垫。

(2)①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

②层次清晰(“道书”“玉案”是俯视,“仙帔”“青霞”是仰观)。

③虚实结合(“鹤老难知岁”是虚实结合,“梅寒未作花”是实写)。

(3)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孟浩然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①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

②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人教版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

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②屠苏:屠苏酒。

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

“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题集附答案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题集附答案一、题目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情感。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套古诗词解析的复习题集,并附上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核心知识点。

二、题目一:请解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答案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送别好友的场景,展现了自然风景与人情之间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之情。

诗中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之处的壮丽景色,烘托出友情的深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写景、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全诗情感热烈,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刻画了作者对友谊的真挚表达。

三、题目二:请解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答案二:《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京城的景象,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繁华的都市风貌,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了比喻手法。

诗中通过"百战"、"赤壁"等比喻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其次,运用了对偶手法。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对偶结构,使诗歌更具音韵美和节奏感。

另外,诗中运用了景与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总体而言,《登鹳雀楼》凭借其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艺术丰富的特点,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四、题目三:请解析《江雪》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

答案三:《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雪纷飞的场景,以及描绘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展示了自然景色与人情境界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体悟。

在意象方面,诗中通过描绘江雪纷飞的场景,表现出凛冽的气候和江雪飘零的景象,给人一种冷峻、寂寥的感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全国)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六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

(全国)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六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

(二)语言 其实,古诗难懂不只是因为距离我们时代、生活较远,更在于难懂 “诗家语”。古诗语言高度凝炼、跳跃省略,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障碍。 对此需要: (1)反复咀嚼。古诗言少意丰,对于习惯“快餐阅读”的考生来说很 不习惯,要打破这个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把每个字放在嘴中嚼 三遍,嚼出汁、味来。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 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 ”“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 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 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 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 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第六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
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 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 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 再做题张水部”)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 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答案

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考点要求]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标题交代了要写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点(“望汉江”),点明了观察的地点(“金陵”)和角度(远“望”)。

(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是第一层,写远望汉江气势浩大的景象,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歌颂大唐皇帝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最后两句写自己躬逢盛世却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3)读注释,挖暗示注释④的暗示是:这两句用典,含隐喻自己之意。

鉴赏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诗的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诗的后四句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答此题,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再思考其作用。

诗歌以金陵为中心,抒发眺望长江的感想,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诗歌中的写景,一般的作用是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并突出主旨;具体到这首诗,要联系“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的意思,即为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铺垫蓄势,使诗歌的主旨更加突出。

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出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豁中国”写出了江水横流的情景,“飞迅湍”表现了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题型归类:诗歌形象及其作用概括题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白经常用历史上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本诗中任公子的典故是在“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之后抒发的,结合注释的意思可知,诗人用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目前国泰民安,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以此来歌颂大唐帝国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但是,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也流露出诗人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题型归类:领悟诗歌情感题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四句是如何描写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以金陵为中心,远望汉江,充分调动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回”“豁”“飞”等动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阅进士就试”)。

(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使用了“群英”“战士”“贤”“公卿”等表情感态度词语,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鉴赏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

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

考生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

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

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题型归类:“五选二”式客观题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

“赏析”意谓要从表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考。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题型归类:赏句题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1.(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标题交代了赠与对象(曹霸)、诗的内容(“丹青”,即绘画)、体裁(引)。

(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叙写曹霸绘画过程的诗句是:意匠惨淡经营中,赞叹其画技高超的诗句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曹霸画技高超的赞美之情。

鉴赏《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

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和曹霸在成都相识,杜甫十分同情曹霸的遭遇,写下了这首诗。

试题中节选的八句,为描写曹霸画马过程的精彩片段。

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不相同,无一肖似逼真。

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红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

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作画。

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那画中之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相形失色。

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曹霸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倾注了诗人的热烈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题有两问。

第一问问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其实是在问曹霸画马的结果如何,诗句用比较,将曹霸所画之马与其他画工所画之马进行比较,突出了曹霸所画之马的脱俗超群、与众不同。

将末句的意思说出来即可。

第二问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其实是问曹霸画马的过程、步骤。

体现在诗文的第六、七两句。

第六句写凝神构思布局,第七句写落笔画成。

一般可能会丢掉第二个落笔画成的过程,这是难点。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