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经络腧穴各论-脾经腧穴
针灸推拿学--足太阴脾经络与腧穴

直刺0.5~1.0寸。
腹外斜肌
14.腹结 Fùjié (SP 14)
【定位 Location】 在下腹部,大横下1.3 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
府舍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浅层布有第十、十 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 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第十、 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 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腹直肌 脉。
【刺法 Method】
太白
直刺0.3~0.5寸。
4.公孙*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 脉交会穴,通冲 脉
【定位 Location】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 骨基底的前下方 。
公孙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展肌→短屈肌 →长屈肌腱。浅层布有隐神经的 足内缘支,足背静脉弓的属支。 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 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商丘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 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 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Indications】
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
2.足踝肿痛。
商丘
【刺法 Method】
直刺0.3~0.5寸
6.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 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
阴陵泉
三阴交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 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 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 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针灸腧穴各论——主治、定位、操作汇总

腧穴各论——腧穴主治、定位、操作汇总1.十四经脉主治概要1.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2.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5.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8.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9.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0.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1.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2.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3.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14.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2.常用经穴的主治手太阴肺经1.中府【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②肩背痛。
2.尺泽【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挛痛。
4.列缺【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5页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液、承浆、合谷。 3、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
香、金津玉液、地仓。 4、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
宣、金津玉液。 5、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
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5页
金津、玉液
6、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 (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6页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
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7页
球后
【临床利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3}、睛明、 太阳。 4、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 太溪。 5、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 睛明、新明、光明。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脾经穴详解优秀PPT资料

腧穴功能配性伍子:宫出血:血海;便承患鬼本q血d浆,邪穴.:连、古作点申续聚代祟刺脉治泉认(出、疗、为 人血足3风精 中~:三7府神 、次0里.5、疾 上。;~2曲患 星红m池为 、斑l,、
半身不遂、崩漏、尿血:三间阴性使交肢、;痛少多可商梦单、、用申梦此脉魇方):法。厉。但兑;
先针针刺后仅灸起,辅小助艾作柱用各。灸
1.胃肠疾病:腹痛、胀,肠鸣,胃痛,呕吐,腹
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体诸重食湿不欲肿能不满胜振,衣等皆”;属,于嗜 2.生殖系疾病:各种妇科病卧脾,,”男怠,惰性“—病湿—;淫脾于虚内症者状,。
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
3. 四肢肌肉疾病:四肢无力; 内生也”。
4.泌尿系疾病:水肿、遗尿、癃闭、下尿肢治急疗、外痛经等; 5.外经疾病:下肢痿废不用、痛、麻疾、三病阴的拘交重挛。穴等:;
第七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一. 足太阴经脉
1. 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
属脾络胃,与心、咽、舌有联系。 2.循行要点: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旁,主要循行下肢内 侧前面、腹部、胸部(脾大络:分 布于胸胁部)。
3. 支脉: 1条(十二经脉中唯本经有1条“大 络”)。
4.气血多寡:本经属多气少血之经。
化湿通络——体重节痛、脚气、消渴、痿证等; 《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立愈”;
箕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直上6寸
止咳健脾——咳喘、食不下;
。 八腹脉股交 沟会肿其穴痛::他公气孙冲主(、通太冲冲治脉;)—; —足肿足痛、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脾虚泄泻:商丘、阴陵泉;
腧穴配伍: 健脾利水——腹胀、泻,水肿,黄疸,尿失禁、不利等;
二.腧穴分布: 11穴——下肢内侧; 22穴——侧胸、腹部。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经络腧穴各论-脾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本经有穴通路起自隐白, 止于大包,单侧21穴。
主治概要: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 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病证。
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重灸隐 白)②癫狂,多梦,惊风;③腹胀,便血。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 在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 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胀, 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逆气里急。
三阴交 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交 会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②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不 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 便不利,水肿;③下肢痿痹;④头 痛,眩晕,失眠,健忘。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针刺方向不同,针感不同。
阴陵泉 合穴 健脾利湿要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痢 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 尿失禁;②膝痛。
血海 【定位】 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 ②风疹,湿疹,丹毒;③股内侧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经络腧穴

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操作:直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操作: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
可灸。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取法:沿甲底部引水平线与沿指甲桡侧缘引垂线交点处。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注意:胸背部的腧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孕妇慎用。
曲池: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灸:直刺0·8~1·5寸。
可灸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刺灸:斜刺或平刺0·2~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体内:属胃,络脾。
入上齿龈。
地仓定位: 口角旁0.4寸,上直瞳孔。
操作: 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 2.颊车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 泄泻 黄疸 ②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膝关节痛 刺灸: 直刺 1 ~2寸。 可灸。
5、血海
•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 寸,股四头肌内侧 头的隆起处。 •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 刺灸: 直刺1~1 · 5寸。 可灸。
6、大包
(脾之大络)
• 定位: 腋中线上,当 第六肋间隙处。 •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 . 8寸。 可灸
小结与反思
1.本次课主要讲述足太阴脾经的主治 症候与临床常用腧穴。 2.采用课件图示与示教相结合的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复习与思考题
2、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 主治:胃痛 呕吐 腹胀 腹痛 泄泻 痢疾 • 刺灸: 直刺0 5~1寸。 可灸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小便 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慎用。
• 1.三阴交与公孙主治有何异 同? • 2.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的定位?
经络腧穴各论
足 太 阴 脾 经腧穴
目的要求
• 1.掌握足太阴脾经所讲述的常用穴位
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经脉循行
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 趾甲角0.1寸。 主治: ①崩漏、 月经 过多、便血尿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 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