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胆
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肝俞+胆俞+脾俞

肝俞 Gānshū(BL18) 肝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肝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7、 第8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7、第8胸神经 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7、第8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3
肝俞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痉挛,胃出血等。 (2)眼科病症:结膜炎,青光眼,视网膜炎,夜盲症等。 (3)神经精神病症:神经衰弱,癫狂痫等。 (4)血液系统病症:贫血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胆俞 Dǎnshū(BL19) 胆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胆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
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10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3
胆俞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等。 (2)神经精神病症:神经衰弱,癔病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脾俞 Pǐshū(BL20)脾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脾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位于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11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布有 第11、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 为第11、12胸神【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胃癌,胃出血, 肠炎,痢疾,肠出血。 (2)血液系统病症: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运动系统病症:胸、背、胁肋疼痛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 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等。 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 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功用】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 ,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强间穴治头痛;配只支沟 穴、太冲穴、风池穴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 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完骨
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找法:触摸耳垂后面, 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 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 穴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 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 、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 之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曲鬓
位置: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颊颔肿,牙关紧闭,鬓角痛, 小儿惊风。现多用于颞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视网膜出血等
刺灸法:横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太阳、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冲阳、颊车,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配廉泉、合谷,有清热开窍的作用,主治暴喑。
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良穴——胆俞穴

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良穴——胆俞穴胆俞穴是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同时它也是胆腑的背俞穴,本穴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的含义,在临床治疗上,对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黄疸等肝胆疾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胆俞穴对治疗老年人出现口干口苦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日常生活中可以把胆俞穴作为一个保健肝胆的养生用穴,坚持每天按揉。
胆俞穴位于背部,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姿势,以第十胸椎棘突端下方为中心点,左右二指宽的地方就是胆俞穴的位置。
按摩方法:将拇指按压到胆俞穴的位置上,按压时力度要由上而下,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每回压5次,每天压5回。
针刺方法:斜刺0.5-0.8寸。
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有时针感可以感觉到向肋间扩散,注意不能深刺,避免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条灸10分钟左右,或艾炷灸3-7壮。
一、治疗肝胆疾病按摩胆俞穴,可以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目黄、黄疸等很多肝胆疾病。
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按摩胆俞穴,可以缓解胃炎、食道狭窄、胃胀、腹胀、反酸、口苦舌干、咽痛等各种消化系统的疾病。
三、治疗胸胁痛如果胸胁部位因胸膜发炎、岔气、跌打等原因引起的疼痛的症状,按揉胆俞穴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四、失眠如果有失眠多梦,睡觉怕惊易醒的症状,也可以试试按揉胆俞穴,失眠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五、各种疼痛按摩胆俞穴,也可以有效缓解并治疗头痛、坐骨神经痛、肋痛、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疼痛。
1、呕吐,胃炎,胆道蛔虫:胆俞穴位配伍阳陵泉穴、太冲穴。
2、黄疸,胆囊炎:胆俞穴位配伍日月穴,此为俞募配穴法。
3、咽痛,肺痨,潮热:胆俞穴位配伍膏肓穴、三阴交穴。
本文为健泰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岛健泰堂门诊部是以原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德旭、中医科主任王泽山为首席专家,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诊治方法,以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为特色,以治疗各种疑难病为追求。
对各种皮肤病: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重度痤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虫媒性皮肤病(如蜱虫、恙虫、蜂、蝎、蜈蚣蛰伤)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等)、颈肩腰腿痛、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少阳胆经上

2019/7/8
13
上关 Shangguan(GB3)
【定位】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
上缘凹陷处。
【取法】
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在耳前,
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直上方取穴。
【穴名释义】上,下之对。关,机关, 关节。穴在耳前下颌关节之颧弓之上 方,与下关相对。
【特异性】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27
率谷 Shuaigu(GB8)
【功用】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
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
1/3与上2/3交点处。
【取法】
正坐或侧伏,在耳后乳突后
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
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名释义】浮者,满而溢也。今 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 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 简称本穴为“浮白”。
【特异性】
2019/7/8
30
天冲 Tianchong(GB9)
【功用】祛风定惊,清热消肿。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炎,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经络腧穴各论-11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

局部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
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风市(GB 31)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简便取穴法:垂直 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 等下肢疾患 2.遍身瘙痒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 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操作:为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以及枕大神 经的会合支。
完骨(GB 12)
定位:位于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1 喉痛,等头面五官疾病; (2)颈项强痛; (3)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 的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 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 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外神 经分支。
辄筋(GB 23)
定位:渊腋穴前1寸,第4肋间隙。
主治: 1.胸满,气喘;2.呕吐,吞酸; 3.胁痛,腋肿,肩背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脏器。
局部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 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居髎(GB 29)
定位: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处。 主治:1.腰腿痹痛,瘫痪 2.疝气,少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部为股外侧肌;有旋 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布有股外 侧皮神经 。
环跳(GB 30)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 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1.腰胯疼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 2.风疹。
足少阳胆经

侠溪: 有较强的泻热作用。
足窍阴:(1)泻热;(2) 醒脑 开窍;(3)止痛平喘
足临泣
侠溪
足窍阴
特定穴 共性 4特性
输穴,八脉交会 荥穴 穴、通于带脉
井穴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痛、耳鸣、耳聋。
2痛证:胸胁胀痛、膝股痛、足跗疼痛等。
11. 环跳(GB30)
【作用】
祛风湿,强腰腿
【主治】
1 腰胯疼痛、腰腿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 2 风疹 【刺灸】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 放射。可灸,
12. 风市(GB31) 【作用】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 1 瘾疹、全身瘙痒 2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起于目外毗,上抵额角,下耳后,经颈、肩部,向后会大 椎,向前入缺盆。
✓ 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其支者:从目外眦下行到大迎,再向上 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至缺盆 ,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属胆, 经胁肋内,至气街,绕阴部,至髋关节 部。
1妇科病:月经不 1惊悸;
调、乳痈。
2乳痈;
2瘰疬。
3热病。
1咳逆; 2热证。
刺灸
直刺0.3~0.5寸 直刺或斜刺
寸。可灸。
0.3~0.5寸。
浅刺0.1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后及颞
部,下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外侧,止于 第4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 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经络腧穴各论-胆

1、头面五官病:清泻肝胆之火 。 2、外经病:足跗肿痛、膝股痛、胁肋痛 3、热病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总结
瞳子髎、听会、阳白 头临泣 风池—治风要穴 肩井 日月—胆募穴 环跳、风市 阳陵泉—胆下合穴、筋会 光明—络穴 悬钟—髓会 足临泣—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侠溪—荥穴
侧头、项背部(21穴) 侧腹、侧胸部(8穴) 下肢外侧中央(15穴)
1、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睛明、丝竹空、攒竹
2、头痛—头维、印堂、太阳 3、口眼歪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眼周穴位比较
穴名 瞳子髎 睛明 丝竹空 攒竹 定位 目外眦,眶外缘处 眉梢外侧凹陷中 归经 胆经 三焦经 主治 头痛、青盲 迎风流泪、夜盲 癫痫、头痛 前额痛、眉棱骨 痛
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5、风池﹡:治风要穴(祛外风、熄内风要穴)
【定位】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膀胱经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 膀胱经 迹处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耳鸣,耳聋—翳风、听宫 2、口眼涡斜—颊车、地仓、下关 3、偏头痛—太阳、率谷、头维
【操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耳前三穴位比较
穴名
胆经44个穴位详解

胆经44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胆经44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瞳子髎穴拼音:tónɡzǐliào拼音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别名解析:(1)瞳子髎。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解析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
髎,孔隙也。
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
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
太,大也。
阳,天部的阳气也。
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
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
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
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
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
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
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
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意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意义地。
运行: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运行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气血关联: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关联取穴: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取穴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
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 风池方向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 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
精品文档
6、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
【定位】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
1.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2. 乳痈,乳少,难产。
精品文档
足少阳胆经
❖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精品文档ຫໍສະໝຸດ 股骨大转子点精品文档
9、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
(1)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2)遍身瘙痒—风池、曲池、血海
【操作】
直刺1~1.5寸。
精品文档
10、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精品文档
腧穴分布规律
侧头、项背部(21穴) 侧腹、侧胸部(8穴) 下肢外侧中央(15穴)
精品文档
1、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睛明、丝竹空、攒竹 2、头痛—头维、印堂、太阳 3、口眼歪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精品文档
眼周穴位比较
精品文档
8、环跳﹡:下肢痿痹瘫要穴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1)腰胯疼痛,坐骨神经痛 (2)下肢痿痹,中风后遗症、偏瘫 (3)风湿疼痛 (4)荨麻疹、遍身瘙痒—风池、曲池
【操作】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
精品文档
穴名
定位
归经
主治
瞳子髎 目外眦,眶外缘处 胆经 头痛、青盲
睛明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膀胱经 迎风流泪、夜盲
丝竹空 眉梢外侧凹陷中
三焦经 癫痫、头痛
攒竹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 膀胱经 前额痛、眉棱骨
迹处
痛
精品文档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耳鸣,耳聋—翳风、听宫 2、口眼涡斜—颊车、地仓、下关 3、偏头痛—太阳、率谷、头维
1. 合治内腑:为治疗肝胆疾病的首选穴位(胆道疾病反应点) 黄疸、口苦、呕吐、 胁肋疼痛。
2. 筋会阳陵:治疗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瘫要穴。
3.小儿惊风:配人中、太冲、合谷。
【操作】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肝脾疼痛、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有积极治疗效应 。
【主治】
1、头痛,偏头痛,眩晕 2、眼病:青盲、视物不清、目翳 3、鼻病:鼻塞、鼻渊
【操作】
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精品文档
5、风池﹡:治风要穴(祛外风、熄内风要穴)
【定位】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精品文档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 不可深刺,孕妇禁刺;可灸。
精品文档
7、日月:胆募穴
【定位】当乳头直下,第七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1.胸胁痛, 口苦, 善太息,湿热黄疸。 ——胆俞有疏胆利胁之功效。
主治胆囊炎、胆绞痛、胆道结石等。 2.胃脘痛, 呃逆,呕吐。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沿肋缘走行方向, 不能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及肺脏,发生气胸。
【操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精品文档
耳前三穴位比较
”
穴名
定位
耳门
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 髁突之间凹陷处
听宫
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 突之间凹陷处
听会
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 髁突之间凹陷处
“焦小胆
归经 三焦经
小肠经
主治
平补平泻:耳聋、 耳鸣
偏补:善治耳聋
胆经 偏泻:善治耳鸣
精品文档
耳周穴位比较
听会
听宫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dg, GB
精品文档
足少阳胆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侧头、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 肢外侧中缘、足部。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 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 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 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趾蹼缘。
下关
耳鸣,耳聋,聤耳
耳鸣,耳聋
齿痛,口歪, 面痛
齿痛
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口歪, 面痛,齿痛
治疗耳疾为主
治疗面部疾病为主
精品文档
3、阳白﹡
【定位】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
1、前额头痛。 2、眼病:目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
【操作】
提捏进针,向下平刺0.3~0.5寸。
精品文档
4、头临泣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
❖ 本经计44穴。
精品文档
(一)经脉循行
❖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 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下肢外侧 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 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 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 肝经相接。
❖ 体内:络肝,属胆。
精品文档
(二)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头走足 位置:头—侧腹—下肢外侧中缘 属性:阳经 联系脏器:属胆、络肝,膈、耳、眼、咽喉。 属络关系:属胆络肝 起止穴:瞳子髎—足窍阴 交接关系:上接手少阳三焦经,下交足厥阴肝经
精品文档
(三)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侧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
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外经病:肩痛,腰腿痛,下肢痿痹、不遂。
精品文档
(四)足少阳胆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44个腧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 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 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 、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 、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 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 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