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工夫与功夫”导写

合集下载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作者:杨红兵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11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70分)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的能耐和本领叫有功夫。

请以“工夫与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等。

“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考生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点,而且要将“工夫”与“功夫”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具体来说,二者有两种关系:一是必要条件关系,二是辩证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其两种关系中选择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同时呈现两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立意:1.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

“工夫”到“功夫”,其实就是多了一把力,但是如何加上这把力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来掌握。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让工夫变成功夫的过程就是我们成功的过程。

写议论文时,考生要注意选材新鲜;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围绕“工夫”与“功夫”的因果关系写作,不要跑题。

2.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

下了工夫并不等于有功夫,正如花费精力去做某件事却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寻找最佳捷径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所以,我们不仅要花工夫,还要懂功夫。

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综合论证。

3.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就会退化甚至丧失。

若写议论文,论证这个论点时,考生要注意从反面来选用事例或者进行反面论证;若写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如何花工夫成就功夫,或者一个人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而最终失去了功夫。

4.功夫与工夫之间的相互转化。

考生可以采用辩证法横向展开议论,从“用工夫打造精彩功夫”“用功夫缩短工夫”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佳作展示一】工夫与功夫朱钰凤中文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

工夫与功夫作文评讲

工夫与功夫作文评讲

高三(9)班、(11)班作文评讲张娟一、文题回顾阅读下面文字,请按要求作文。

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能耐和本领叫做有功夫。

请以“工夫”与“功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立意指导“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不能偏废任何一点,要将两个命题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而“与”所传达的正是两者的关联,两者可以有如下关联:1.必要条件关系: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2.辩证关系: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或者说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会退化甚至丧失。

这几种关系可以就其一点展开论述,将一点说透,让文章深刻起来。

或同时呈现几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三、原生态展示(一)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起到统筹全文的作用。

拟标题的原则是:准确、形象、巧妙、新颖。

1.优秀标题管盼盼《以工夫造功夫》田齐《付出工夫,得到功夫》乾荣梅《工夫里出功夫》叶壮《功夫出自工夫》吴玉婷《花工夫,练功夫》张天丽《得功夫得下工夫》朱正标《花工夫才能有功夫》评价:准确,观点鲜明!彭玉婷《用工夫铸就功夫》朱叶子《功夫需要工夫》邓飞《工夫到,功夫才到》熊春春《用工夫才会有功夫》黄若辉《练功夫就得下工夫》龙桂花、万蓉、游生浩、肖康康《工夫+功夫=成功》评价:巧用算式张锦涛《工+力=功》魏华《如何把铁杵磨成针》王栋《功夫不负有心人》吴雪俐《铁杵磨成针》评价:借用俗语、成语刘艳秋《滴水,穿石》李利琼《百炼成钢》刘锋《舍不得工夫,套不着功夫》龚念《苦下工夫,成就功夫》——评价:结构整齐2.解剖台《功夫与工夫》——评价:直取话题,缺少思考。

《功夫≠成功》——评价:材料是个关系型话题,但这个标题之写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奇妙汉字》——评价:曲解材料,没抓住中心意思。

《找准方向》——评价:与材料联系不紧密。

2023年深圳高二下期期末统考作文“笨功夫才是真功夫”导写及范文

2023年深圳高二下期期末统考作文“笨功夫才是真功夫”导写及范文

2023年深圳高二下期期末统考作文“笨功夫才是真功夫”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讲授《说文解字》时,既不带原书,也不带讲稿,却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所引之典,一字不漏,一字不错。

学生听他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有人问其秘诀,他说:“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

”意思是说,每次读书,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字也不识的愚人。

他读过的书,都写满蝇头小字和各种符号,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而且许多书还不止圈点一遍,比如《说文解字》,他至少圈点了五遍,每一遍都有新体会。

黄侃先生的读书方法,正好印证一句俗语:“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目。

材料第一段主要写了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读书的方法。

第一段材料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到“学生听他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主要写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讲授《说文解字》非常精彩,学生百听不厌,喜欢听他的课。

第二层从“有人问其秘诀”到“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字也不识的愚人”。

主要写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读书的秘诀——“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并解释了含义。

第三层从“他读过的书”到“每一遍都有新体会”,具体写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读书所下的功夫。

材料第二段是写作情景引导。

由黄侃先生的读书方法,引出俗语:“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由此,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

“笨功夫”,描述的是某种行为的过程,是过程量;“真功夫”,描述的是某种行为的结果,是状态量。

过程是具体的详细的,状态是概括的精炼的。

怎样的“笨”才能成就哪样的“真”,“笨”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就要在“笨”这个过程量上下功夫花笔墨。

过程量是量变,状态量是量变的结果,“笨”的量变引起“真”的质变。

天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当然是重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天赋,他就可能会做到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我们是无法决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天赋的,我们能够决定和支配的,就只有自己的时间和努力。

工夫与功夫_作文700字_高一议论散文_

工夫与功夫_作文700字_高一议论散文_

工夫与功夫工夫记录着你成长的点滴,用汗水滋养生命;功夫标志着你人生的精彩,凝聚着工夫的价值。

工夫与功夫,不可分割。

用工夫不代表有功夫。

花工夫是有功夫的基石,但盲目付出精力并不能收获想要的成功,只有把工夫用在恰当的位置,才能获得功夫的回报。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胸有成竹地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准备写一篇绪论。

为此,他翻阅很多书籍,在绪论上花了大量工夫,最终完成了长达万字的论作。

当他交给教授看时,教授只在他绪论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前后用小小的括号把绪论全都删去,这使季羡林清楚地认识到:“只为有意义的事物而写作,绝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人生短暂,我们总要坚守某个目标而不断前进,切不可在没有必要的事物上下工夫,要以获得功夫作为目标。

没有工夫,哪得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以其独有的神秘的“中国功夫”而世界闻名。

成龙便是中国功夫的主要传播者。

当初的他,年轻,桀骜不驯,在初具名气之后整天面对游戏,而忘记现实生活的艰辛,在几经失意后,他终于幡然醒悟。

只有用工夫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夫。

在他的许多电影作品中,那一招一式都是用自己凝聚着血迹的汗水锤炼出来的,他在表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作品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花样。

他的工夫成就他“功夫之王”的称号。

不论我们有多么狂傲,都不能忘却只有付出工夫,才会收获功夫,人生就应当是工夫连缀而成的!工夫与功夫相辅相成。

司马迁继承父业,不忘父训,编撰史书,但他却能在历史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认清自己的功夫,用工夫去践行。

春秋交替,崇山峻岭,处处都有他跋涉的身影,从民间搜集各类言论,整理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用一生的工夫换来的称誉,在世人眼中,他并不是以前的负罪之人,只是用生命取得功夫的圣人,世界承载了太多的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庸碌地度过一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功夫,用工夫去实践,达成人生目标。

用工夫画出你人生的轨迹,蘸上生命血色的墨汁,终将成就功夫,笑对人生!。

关于真功夫硬功夫的语文作文高中

关于真功夫硬功夫的语文作文高中

关于真功夫硬功夫的语文作文高中真功夫硬功夫,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吗?真功夫和硬功夫可不是一般的武术,它们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真功夫和硬功夫的故事。

我们来说说真功夫。

真功夫,顾名思义,就是真正的功夫。

它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术,既注重外在的招式动作,也讲究内在的气息和心境。

真功夫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李小龙的年轻人。

他从小就对武术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

他的真功夫不仅招式独特,而且富有创意,深受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如今,真功夫已经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一张名片,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接下来,我们说说硬功夫。

硬功夫,听起来有点像“硬汉”的意思,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非常坚韧的武术。

硬功夫的特点是力量大、速度快、技巧高,它要求练习者具备强大的体能和毅力。

硬功夫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甄子丹的武打明星。

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武术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硬功夫的精髓。

他的硬功夫让无数观众叹为观止,也为他赢得了“武打巨星”的美誉。

如今,硬功夫已经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一种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国武术的力量与美感。

那么,真功夫和硬功夫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真功夫更注重内功修炼,而硬功夫更注重外在表现。

真功夫讲究的是“以柔克刚”,通过巧妙的动作和呼吸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硬功夫则是“以刚克柔”,通过强大的力量和速度来击败对手。

这并不是说真功夫就不注重外在表现了,只是它更加内敛、含蓄;而硬功夫则更加张扬、霸气。

真功夫和硬功夫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真功夫和硬功夫。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自尊!。

再谈功夫与工夫

再谈功夫与工夫

再谈“功夫”与“工夫”摘要:现在有些人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产生了疑惑,它们是完全通用还是各有分工?近来的报纸杂志对这两个词语似乎是不作区分,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自“功夫”和“工夫”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对它们进行区别,这并没有干扰到文献的记载,所以现在也没有必要苛责。

关键词:功夫工夫区别《辞书研究》的1980年第四期和1981年第四期分别以《“工夫”与“功夫”》和《也谈<“工夫”与“功夫”>》为题,讨论了“功夫”与“工夫”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我们读了很受启发,但也发现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还有现在的报刊杂志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似乎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几乎可以说“功夫”和“工夫”是一个词的两种书写形式。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进行梳理。

一、“功夫”和“工夫”早期的基本义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四库全书》电子版(辅以纸质文献的校正)等资料显示,先秦典籍中还没有出现“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功夫”的出现要早于“工夫”。

“功夫”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司马彪的《续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续汉书》:“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关键不在于这两部书哪一个时间更早,而在于这两处“功夫”前一个意为“工程夫役”,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换言之,在西晋时期,“功夫”就已经在书面语言中存在两个义项,即“工程夫役”和“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工夫”最早出现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十四》:“闻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许,必当有异,便载驰竞逐,赴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

”《抱朴子·内篇十九》:“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前一个“工夫”意为“时间”,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真功夫和硬功夫作文800字

真功夫和硬功夫作文800字

真功夫和硬功夫作文800字
真功夫。

说到真功夫,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得付出真心、真情,还有
实打实的努力。

你看那些武林高手,一个个身手敏捷,其实背后都
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真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得靠时间、汗水和坚持。


像种花一样,得慢慢等它发芽、长大,不能心急。

只有这样,才能
练出真功夫,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其实,真功夫不仅仅是在武术上,生活中也一样。

学习、工作、做人,哪一样都离不开真功夫。

只有用心去做,用情去体验,才能
发现真功夫的魅力。

所以说啊,真功夫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生活和自己的负责。

只有付出真心、真情,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硬功夫。

说到硬功夫,那就是真刀真枪地干了!不像那些花拳绣腿,硬功夫可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要练硬功夫,首先得有个硬骨头。

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轻易退缩,得硬着头皮上。

只有这样,才能练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当然,硬功夫也不是一味的蛮干。

有时候,还得学会变通和灵活应对。

就像打太极一样,既要有硬劲,也要有柔劲。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刃有余,成为真正的赢家。

所以啊,硬功夫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只有拥有硬功夫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功夫与工夫作文范文

功夫与工夫作文范文

功夫与工夫作文范文功夫与工夫作文工夫记录着你成长的点滴,用汗水滋养生命;功夫标志着你人生的精彩,凝聚着工夫的价值。

工夫与功夫,不可分割。

用工夫不代表有功夫。

花工夫是有功夫的基石,但盲目付出精力并不能收获想要的成功,只有把工夫用在恰当的位置,才能获得功夫的回报。

___在德国留学时,胸有成竹地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准备写一篇绪论。

为此,他翻阅很多书籍,在绪论上花了大量工夫,最终完成了长达万字的论作。

当他交给教授看时,教授只在他绪论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前后用小小的括号把绪论全都删去,这使 ___清楚地认识到:“只为有意义的事物而写作,绝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人生短暂,我们总要坚守某个目标而不断前进,切不可在没有必要的事物上下工夫,要以获得功夫作为目标。

没有工夫,哪得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以其独有的神秘的“中国功夫”而世界闻名。

成龙便是中国功夫的主要传播者。

当初的他,年轻,桀骜不驯,在初具名气之后整天面对游戏,而忘记现实生活的艰辛,在几经失意后,他终于幡然醒悟。

只有用工夫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夫。

在他的许多电影作品中,那一招一式都是用自己凝聚着血迹的汗水锤炼出来的,他在表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作品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花样。

他的工夫成就他“功夫之王”的称号。

不论我们有多么狂傲,都不能忘却只有付出工夫,才会收获功夫,人生就应当是工夫连缀而成的!工夫与功夫相辅相成。

司马迁继承父业,不忘父训,编撰史书,但他却能在 ___潮流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认清自己的功夫,用工夫去践行。

春秋交替,崇山峻岭,处处都有他跋涉的`身影,从民间搜集各类言论,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用一生的工夫换来的称誉,在世人眼中,他并不是以前的负罪之人,只是用生命取得功夫的圣人,世界承载了太多的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庸碌地度过一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功夫,用工夫去实践,达成人生目标。

用工夫画出你人生的轨迹,蘸上生命血色的墨汁,终将成就功夫,笑对人生!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述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作文“工夫与功夫”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的能耐和本领叫做有功夫。

要求:请以“工夫与功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不能偏废任何一点,要将两个命题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而“与”所传达的正是两者的关联,两者可以有如下关联:1.必要条件关系: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2.辩证关系: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或者说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会退化甚至丧失。

这几种关系可以就其一点展开论述,将一点说透,让文章深刻起来。

或同时呈现几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例文
工夫与功夫
□朱钰凤
汉语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

二者读音相同,但从一般角度看来,可谓大相径庭。

“工夫”似拙,似乎只有庸人才会用大把工夫去做一件事;功夫则巧,历来贤者都有过人的“功夫”,做事得心应手。

而若仅限于此,便算不得什么妙。

这两个词最妙之处便在,看似矛盾的外表下实则相通的。

唯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

“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便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一根铁杵到一根针,有能力实现这样转化的人,不可谓没有“功夫”。

而这“功夫”是什么呢?不过是长年累月拿着铁杵磨,苦下工夫罢了。

这看似无聊机械的动作却是达成最终效果的必要条件。

若没有这平凡至拙的“工夫”,何来辉煌高超的“功夫”呢?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卖油翁,若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花工夫实践,如何做到油通过钱孔而一滴不沾呢?
“功夫”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古以来有“天道酬勤”的说法,而“勤”之一字概括的便是大量的“工夫”。

《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强调的本是“工夫”,但反观之,若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跬步,还能停在原地吗?若千万细流汇聚在一起,能不成江海吗?可见大量的工夫造就的定是功夫。

但相通并不代表相等。

把“工夫”变成“功夫”并不
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首先重要的便是“坚持”二字。

“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时的努力可谓“工夫”,却不能上升到“功夫”。

无论多么枯燥难忍,能凭借耐心与毅力坚持下去的人才是能练就“功夫”的人。

再者就是“方法”。

尽管通往同一个目标,选择的道路不通,沿途的风景也是千差万别的。

“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原因便在于此,只有用正确的方法花有用的工夫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练就“功夫”。

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么所花的工夫便也只能是猴子捞月般的“无用功”了。

“工夫”是前提,“功夫”是结果,正确的方法与坚持不懈的毅力连接二者,应作如是观而已。

评点
文章说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先从“工夫”与“功夫”的读音认知感受说起,易于读者接受,再分析“工夫”与“功夫”之间的条件关系,“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条件,“功夫”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最后又辩证分析了把“工夫”变成“功夫”的核心要件――坚持与方法。

由日常感觉到理性剖析,由表层到深入事理,这种思维品质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