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通用5篇)

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通用5篇)

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通用5篇)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过去的实践活动,倍感充实,收获良多,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地进行总结了。

为自己以后能更好的走向社会做准备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机械制造工艺实践报告1实践目的一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许多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同学们学了一门机械制图课,对一些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缺乏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切身的操作、实践。

因此学校专门组织了本专业同学去西工院工业中心进行精工实习,西工院工业中心是一个专门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些机械制造行业设备的教学基地,这里不仅拥有数十台车床、铣床、刨床等设备以及钳工所涉及的一些加工设备,如折弯成型机、塑型机、配套铸造设备和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电火花切割机、激光内雕等。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操作的实践平台,从而培养广大学子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内容学校组织同学进行为期16天的实习:分为传统制造和先进制造。

传统制造:铣床→钳工→车床→焊接→铸造等工序。

先进制造: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火花切割加工→激光内雕等工序。

首先让同学们去认识、了解一些传统加工设备,首先进入铣床车间进行铣出一个毛培,然后进入车工间应用车工技术进行对毛培的加工,精加工以及打磨出一个榔头,从中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钳工的一些要领技术,并且培养学生的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钳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就是进入车工车间,进行加工一个榔头手柄,该工序也是培养同学们的一种看图实图的能力。

焊接在机械加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栅栏等钢件的链接,如北京奥运鸟巢就是通过焊接技术制造的。

该工序让学生加一些钳工余料焊接在一起。

剩下最后一到传统制造程序就是铸造!经过的八天的传统制造我们也收获颇多,其实先进制造就是建立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之上,只不过是通过一些先进技术将传统设备自动化、精确化。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学院(系):专业:2011年12月实验一刚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包括夹具)—工件—刀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是一弹性系统;2.了解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熟悉机床动刚度的测定方法;4.巩固和验证所学工艺系统刚度和误差复映的概念。

二.实验内容用动载荷测定法测定机床部件刚度。

三.实验记录1.实验条件:机床名称、型号及规格: C620-1普通车床。

刀具名称及材料:硬质合金外圆车刀。

几何形状及参数: K r=45°,r0=10°,λs=0°走刀量: 0.1量具: 175-200千分尺、游标卡毛坯(试件)材料:45号钢2.实验记录及结果:表13.计算机床部件刚度(含计算过程):四.分析讨论题1、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有什么影响?2、减少误差复映的措施?实验二机床加工精度及尺寸分布规律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此方法综合分析零件尺寸的变化规律;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加工零件精度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工艺规程,以达到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目的,进一步掌握统计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运用分布曲线法对100个工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记录1.实验条件:机床名称、型号及规格:量具规格:毛坯(试件)材料:2.实验记录及结果:(1)磨削后的零件的尺寸表1 全部零件磨削后的尺寸记录(2)确定实验数据并记录表2尺寸分散范围=(Xmax—Xmin)=分组数k= (当工件N=100件时,k=6—10)尺寸间隔宽度ΔX=(Xmax—Xmin) /k=式中:X max——100中零件最大值;X min——100件中零件尺寸最小值;k——分组数。

表2 零件尺寸实测值注:表中n 是测量的工件数。

(3)画分布曲线以表2中频率m/n 为纵坐标,以尺寸范围的中点x 为横坐标,画分布曲线。

1020304050频率(%)尺寸(m μ)图1(4)计算 样本均值1i xx n ==∑分散范围6σ=(2s = ,样本标准差s 是总体标准差σ的无偏估计) 公差带中心= 分散范围中心= △系统=工艺能力系数Cp=T/6σ= 四.分析题判断工序精度6σ能否满足加工精度要求T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习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习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系本科生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参加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实习活动。

本文旨在总结我在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二、实习内容1. 实习目标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习中,我的主要目标是:•熟悉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如车削、铣削、钻削等;•学习使用相关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钻床等;•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理解和掌握常见加工工艺的实际应用。

2. 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为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是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实习基地。

3. 实习内容和安排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在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等。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参与课堂讲解,我们了解了每种工艺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2 学习使用加工设备在实习期间,我们有机会亲自操作各种加工设备。

我们先从简单的车床操作开始,逐步学习了铣床和钻床的操作技巧。

老师们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每个设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步骤。

3.3 安全操作规范机械加工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此学习安全操作规范非常重要。

在实习期间,我们接受了相关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急停按钮的使用、危险区域的警示标识等。

我们也学习了如何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护目镜、手套等。

3.4 加工工艺的实际应用除了学习基本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操作,我们还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艺应用案例。

在工厂实习基地,我们组成小组,与工人们一起进行实际的机械加工操作。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们能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了解工厂实际生产线上的各项工作。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通过实习过程,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机械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

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来完成不同类型的零件加工任务,并且了解了每种工艺的优缺点。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的调整和实验数据的收集,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工程中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确定、加工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熟悉常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巧。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性能测试2. 不同工艺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3. 加工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实验步骤:首先,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对其硬度、强度等性能的测试,了解其加工性能。

然后,我们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的调整,如切削速度、进给量等,观察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最后,我们使用了常见的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等,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其使用和操作技巧。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加工性能,对于不同的工件,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和参数,才能获得理想的加工质量。

同时,我们也发现加工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对加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经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学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此方法综合分析零件尺寸的变化规律。

2.掌握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正确的绘制加工误差的实验分布曲线和x-R图并能对其进行正确地分析。

3.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加工零件精度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工艺规程,以达到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目的,进一步掌握统计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用材料、工具、设备1.50个被测工件;2.千分尺一只(量程25~50);3.记录用纸和计算器。

三、实验原理:生产实际中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不能以单个工件的检测得出结论,因为单个工件不能暴露出误差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单个工件的误差大小也不能代表整批工件的误差大小。

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即有系统性误差因素,也有随机性误差因素。

在连续加工一批零件时,系统性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或是保持不变或是按一定的规律而变化,前者称为常值系统误差,如原理误差、一次调整误差。

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的静力变形系统性误差。

如机床的热变形、刀具的磨损等都属于此,他们都是随着加工顺序(即加工时间)而规律的变化着。

在加工中提高加工精度。

常用的统计分析有点图法和分布曲线法。

批零件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如果是无规律的变化,则称为随机性误差。

如毛坯误差的复映、定位误差、加紧误差、多次调整误差、内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等都属于随机性误差。

鉴于以上分析,要提高加工精度,就应以生产现场内对许多工件进行检查的结果为基础,运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处理这些结果,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四、实验步骤:1.对工件预先编号(1~50)。

2.用千分尺对50个工件按序对其直径进行测量,3. 把测量结果填入表并将测量数据计入表1。

表内的实测值为测量值与零件标准值之差,单位取µm五、 数据处理并画出分布分析图:组 距: 44.59)35(1411min max =--=--=-=k x x k Rd µm 5.5=d µm 各组组界: ),,3,2,1(2)1(min k j dd j x =±-+ 各组中值: d j x )1(min -+16.1111-==∑=ni i x n x µm 28.12)(1112=--=∑=ni i x x n σ六、 误差分析1.加工误差性质样本数据分布与正态分布基本相符,加工过程系统误差影响很小。

13机制本科03班机械制造工艺学报告

13机制本科03班机械制造工艺学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生产实习报告任务书一、实习目的1.掌握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和特点。

2.熟悉工件加工时的定位、夹紧方式及所使用的夹具。

3.了解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测量方法和所使用的量具。

4.掌握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

5.熟悉主要机加设备的构造原理、主要结构、加工适用范围和精度特点.6.了解生产厂的生产规模、组织形式、物流过程。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1.了解所在厂的生产规模和和生产组织形式。

2.分析所看到的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及时画出工序草图。

3.认真分析零件的定位、夹紧原理和所用的夹具,及时画出夹具原理简图并分析定位工件的自由度。

4.认真分析轴类、齿轮、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技术要求,典型表面的工艺过程和方法。

了解工件的材料、毛坯的结构形式及时效处理、热处理工艺安排,分析各加工工序的定位、夹紧和所使用的夹具,了解典型工艺过程,并掌握工件的检验方法和所使用量具的测量原理。

5.了解车、铣、刨、镗、齿轮加工的典型机床的主要性能、规格、结构特点。

6.了解机器的装配过程,熟悉装配的工作方法,掌握典型零件的装配工艺,了解装配时所用的设备、工具等。

7.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结合其它技术要求,能制订简单的加工工艺路线。

认真分析现场工艺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三、具体实习过程实习地点:兰州机床厂实习日期:2006年6月12日到7月9日。

目录第一部分关于《机械制造工艺》生产实习 (1)第二部分实习工厂概况 (3)第三部分典型箱体的加工工艺过程 (4)第四部分典型机床分析 (11)第五部分轴类、齿轮、箱体类典型零件的技术要求 (17)第六部分实习总结 (22)第一部分关于《机械制造工艺》生产实习一、实习目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为了更好的掌握该课程,需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实习,通过对现场生产情况的实习和认识,达到如下目的:1. 掌握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和特点;2. 熟悉工件加工时的定位,夹紧方式及所使用的夹具;3. 了解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测量方法和所使用的量具;4. 掌握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5. 熟悉主要机加工设备的构造原理、主要结构、加工适用范围和精度特点;6. 了解生产厂(车间)的生产规模、组织形式、物流过程等。

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报告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报告引言:机械制造工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通过实验研究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探索不同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机械加工中的切削力、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优化加工效果。

实验装置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数控车床、切削力测量仪和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等。

材料方面,我们选用了常见的铝合金材料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铝合金材料固定在数控车床上,选择适当的刀具和切削参数。

2. 接下来,我们进行切削力的测量。

通过切削力测量仪,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切削过程中的力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在切削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进行测量。

使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我们可以得到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并进行分析。

4. 最后,我们对加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以评估加工精度。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发现切削力与切削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切削速度增加时,切削力也会相应增加;而切削深度和进给量的增加则会导致切削力的进一步增加。

这提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合理选择切削参数,以平衡加工效率和切削力的关系。

其次,我们观察到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与切削参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切削速度较高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较大;而当切削深度和进给量较大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表明在实际加工中,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以获得满足要求的加工表面质量。

最后,我们对加工件的尺寸进行了测量,并与设计要求进行了对比。

实验结果显示,尺寸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我们的加工精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精度都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报告一、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机械加工和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是机械制造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本报告将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二、课程内容1.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包括机床结构与原理、刀具与夹具的选择和使用、加工工艺参数以及加工精度控制等内容。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同种类机床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掌握切削力分析方法,并能够根据零件形状选择合适的夹具和刀具。

2. 数控加工技术包括数控系统结构与原理、数控编程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数控加工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内容。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数控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能够编写简单的数控程序并进行仿真操作。

3. 模具设计与制造包括模具结构设计原理、模具材料选择、模具加工工艺和模具制造质量控制等内容。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制造流程,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和加工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来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和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教学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相关技术。

2. 课外拓展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实际场地考察,如去参观机械厂家、模具厂家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机械加工和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技术应用。

3. 个性化辅导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或者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重点辅导,以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四、实验教学1. 数控车床操作实验在数控车床操作实验中,老师会先介绍数控车床结构原理及其编程语言,并通过仿真操作来让学生了解数控车床的操作流程和程序编写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学生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技能。

2.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验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实验中,老师会先介绍模具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了解模具加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实际加工操作来让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的基本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2011年12月
实验一刚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床(包括夹具)—工件—刀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是一弹性系统;
2.了解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3.熟悉机床动刚度的测定方法;
4.巩固和验证所学工艺系统刚度和误差复映的概念。

二.实验内容
用动载荷测定法测定机床部件刚度。

三.实验记录
1.实验条件:
机床名称、型号及规格:C620-1普通车床。

刀具名称及材料:硬质合金外圆车刀。

几何形状及参数: K r=45°,r0=10°,λs=0°走刀量:0.1
量具:175-200千分尺、游标卡
毛坯(试件)材料:45号钢
2.实验记录及结果:
3.计算机床部件刚度(含计算过程):
四.分析讨论题
1、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有什么影响?
2、减少误差复映的措施?
实验二机床加工精度及尺寸分布规律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此方法综合分析零件尺寸的变化规律;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加工零件精度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工艺规程,以达到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目的,进一步掌握统计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运用分布曲线法对100个工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记录
1.实验条件:
机床名称、型号及规格:
量具规格:
毛坯(试件)材料:
2.实验记录及结果:
(1)磨削后的零件的尺寸
表1 全部零件磨削后的尺寸记录
(2)确定实验数据并记录表2 尺寸分散范围=(Xmax—Xmin)=
分组数k= (当工件N=100件时,k=6—10) 尺寸间隔宽度ΔX=(Xmax —Xmin) /k= 式中:X max ——100中零件最大值;
X min ——100件中零件尺寸最小值; k ——分组数。

注:表中n 是测量的工件数。

(3)画分布曲线
以表2中频率m/n 为纵坐标,以尺寸范围的中点x 为横坐标,画分布曲线。

1020304050频率(%)
尺寸(m μ)
图1
(4)计算 样本均值1
i x
x n ==

频率(%)
分散范围6σ=
s=,样本标准差s是总体标准差σ的无偏估计)
(2
公差带中心=
分散范围中心=
△系统=
工艺能力系数Cp=T/6σ=
四.分析题
判断工序精度6σ能否满足加工精度要求T。

分析工艺能力等级。

实验三夹具的作用和组成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原理和特点;
2.熟悉典型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掌握典型夹紧机构的作用原理和特点;
3.巩固所学六点定位原理的概念,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二.实验设备
典型的钻床夹具、铣床夹具、车床夹具多套,以及相应的成套工具模型。

三.实验内容
通过熟悉现场典型夹具结构与分类、加强对六点定位原理的认识,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四.实验记录
1)你在实验室看到了哪些夹紧机构?哪些定位元件?哪些定心机构?哪些分度装置?
2)在实验室任选一铣床夹具,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定位原理、夹紧方法、安装方式、对刀块等)。

画出夹具的定位方案原理图。

3)在实验室任选一钻床夹具,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定位原理、夹紧方法、钻模、钻模套的结构形式、安装方式等)。

画出夹具的定位方案原理图。

4)任选一夹紧机构,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夹紧方法、安装方式等)。

画出方案原理图。

5)试述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分散范围6σ=
s=,样本标准差s是总体标准差σ的无偏估计)
(2
公差带中心=
分散范围中心=
△系统=
工艺能力系数Cp=T/6σ=
四.分析题
判断工序精度6σ能否满足加工精度要求T。

分析工艺能力等级。

实验三夹具的作用和组成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原理和特点;
2.熟悉典型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掌握典型夹紧机构的作用原理和特点;
3.巩固所学六点定位原理的概念,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二.实验设备
典型的钻床夹具、铣床夹具、车床夹具多套,以及相应的成套工具模型。

三.实验内容
通过熟悉现场典型夹具结构与分类、加强对六点定位原理的认识,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四.实验记录
1)你在实验室看到了哪些夹紧机构?哪些定位元件?哪些定心机构?哪些分度装置?
2)在实验室任选一铣床夹具,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定位原理、夹紧方法、安装方式、对刀块等)。

画出夹具的定位方案原理图。

3)在实验室任选一钻床夹具,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定位原理、夹紧方法、钻模、钻模套的结构形式、安装方式等)。

画出夹具的定位方案原理图。

4)任选一夹紧机构,说明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夹紧方法、安装方式等)。

画出方案原理图。

5)试述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