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原理第4章.

合集下载

第4章热压罐成型工艺(PDF)

第4章热压罐成型工艺(PDF)
胶膜制备
胶膜压延法
树脂含量可由胶膜 厚度,辊压力与间 距、纤维张力、加 热温度等控制
线速度大,效率高 树脂含量容易控制 挥发分含量低,污染小 制膜和浸渍过程分步进
行,减少对纤维损伤
预浸料制备
大纱束或织物难于浸透 高粘度树脂难于浸渍 设备投资高,纤维用量大
2 辅助材料 Auxiliary material
碳纤维 其热膨胀系数与所成型复合材料构件一致,质量轻,材料模量高,模具
复合材料
刚度大;适用于高精度的大型构件的成型,但材料成本高,耐温低,表 面易划伤,有吸湿问题
玻璃纤维 质量轻,材料价格低;但材料模量低,模具刚度差;一般用于简单成型 复合材料 或型面要求不高的结构
3 模具材料-模具的分类
根据模具用材料
可很好的排除挥发物
4 袋压成型——压力袋成型
密封装置
盖板
压缩空气
空气压缩机
压力袋
特点:
模具
复合材料坯料
通过向橡皮囊构成的压力袋(气压室)内注入压缩空气,实现对 复合材料坯料的加压,也叫气压室成型;
真空袋基础上发展而来,气压均匀垂直作用在毛胚的表面,压 力可达0.25-0.5MPa,对模具强度和刚度的要求较高;
真空薄膜
具有较好的强度、延展性、耐温性、耐磨性和韧性。使用时,用腻子 将成型中的构件密封在模具上,形成真空袋
密封胶带
具有常温下的粘性,高温下密封性好,固化后易清理和贮存时间长等 特点
吸胶材料
可定量吸出复合材料毛坯中的多余树脂,并有一定透气性能的材料。 有吸胶毡、玻璃布、吸胶纸等,其单位面积吸树脂量随材料而异
成型工 艺稳定 可靠
热压罐内的压力和温度均匀,可以保证成型构件的质量稳定。一般热压罐成型 工艺制造的构件孔隙率较低、树脂含量均匀,相对其他成型工艺热压罐制备构 件的力学性能稳定可靠,迄今为止,航空航天领域要求高承载的绝大多数复合 材料构件都采用热压罐成型工艺。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PPT课件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PPT课件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4.3 层合板与层合件设计
4.3.4 变厚度层合板设计
20
§4.2 设计选材与设计许用值确定
4.2.2 设计许用值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金属材料设计许用值以应力表示,称设计许用应力 ;复合材料 结构的设计许用值选择应变,称设计许用应变。
确定设计许用值的一般原则: ★ 结构的拉伸设计许用值主要取决于含孔试样的许用值,结
构的压缩设计许用值主要取决于含冲击损伤试样的许用值。 ★ 薄蒙皮或薄面板蜂窝夹层结构设计许用值的确定,还需根
§4.4 夹层结构设计
4.4.1 夹层结构的破 坏模式与设计 准则
(1)夹层结构破坏模式
37
§4.4 夹层结构设计
4.4.1 夹层结构的破坏模式与设计准则
(2)夹层结构设计准则
◆ 在设计载荷下,面板的面内应力应小于材料强度,或在设计载荷下,面 板应变小于设计许用应变;
◆ 芯子应有足够的厚度(高度)及刚度 ; ◆ 芯子应有足够的弹性模量和平压强度,以及足够的芯子与面板平拉强度; ◆ 面板应足够厚,蜂窝芯格尺寸应合理; ◆ 应尽量避免夹层结构承受垂直于面板的平拉或平压局部集中载荷; ◆ 胶粘剂必须具有足够的胶接强度,同时还要考虑耐环境性能和老化性能; ◆ 碳纤维层合面板与铝蜂窝芯子胶接面要注意防止电偶腐蚀问题; ◆ 对雷达罩等有特殊要求的夹层结构,面板、芯子和胶粘剂选择必须考虑 电性能、阻燃、毒性和烟雾等特殊设计要求。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的一种材料。

2.复合材料的特点有哪些?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重量轻、抗腐蚀性强、无疲劳断裂、易成型等特点。

3.复合材料的分类有哪些?按矩阵分类有无机复合材料和有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分类有无定向增强和定向增强。

第二章:基础知识1.复合材料的加工方式有哪些?常用的复合材料加工方式有手工层压法、自动层压法(RTM、RTM-L、VARTM等)、注塑法、卷制法、旋转成型法等。

2.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拉伸和压缩、剪切和弯曲等。

3.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包括热膨胀、热导率、热扩散系数等。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1.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增强材料和矩阵材料。

2.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聚合物纤维、金属纤维等。

3.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有哪些?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主要有四类,即金属基矩阵材料、有机高分子基矩阵材料、无机非金属基矩阵材料、无机金属基矩阵材料。

第四章: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1.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预处理、增强体制备、矩阵制备、复合成型和后处理等步骤。

2.复合材料的预处理有哪些?复合材料的预处理包括增强体表面处理、矩阵材料预处理、增强体和矩阵的匹配等。

3.如何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需要考虑到其应用环境和性能要求。

第五章: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1.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哪些?复合材料的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结构、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

3.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多材料复合、纳米复合、生物仿生等方向的综合发展。

[机械电子]复合材料原理

[机械电子]复合材料原理

热处理的高速钢,又叫作白钢。
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由难熔材料的碳化钨、碳 化钛和 钴的粉 末,在 高压下 成形, 经1350-1560摄氏度 高温烧
结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硬度,常温下 可达HR A92, 仅次于 金刚石 ;红硬 性很好 ,在1000摄氏 度左右 仍能保 持良好 的切削 机能; 具有较 高使用 强度, 抗弯
压电性
钛酸铅、锆酸铅
27
3、界面 界面、界面效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巨大影响正是复合材
料区别于一般混合材料的重要标志。 例如 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湿态力学性
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玻璃纤维和树脂间界面的粘结状态有关。 2)对于透光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好坏更是决定透光材
料使用寿命的依据。
28
改善基体和增强体的界面粘结状态,必须对增 强体进行表面处理 。 表面处理的方法: 1)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填料表面的结构发生改变; 2)用一种叫“偶联剂”的化合物引入增强体表面以实 现改变增强体表面结构的目的。
通用性好的万能型车床、加工精度高 的精密 型车床 和加工 效率高 的专用 型车床 的特点 于一身 ,是国 内使用 量最大 ,覆盖 面最广 的一种 数控机 床。 11.马鞍车床
马鞍车床在车头箱处的左端床身为下沉 状,能 够容纳 直径大 的零件 。车床 的外形 为两头 高,中 间低, 形似马 鞍,所 以称为 马鞍车 床。马 鞍车床 适
HRC62-65。约为45号钢硬度的2.7倍 。具有 一定的 红热硬 度,耐 温程度 可达560-600摄氏度 。韧性 和加工 机能较 好。高 速钢刀 具制造 简朴, 刃磨利 便,
为精车刀之用,但因红硬性不如硬质 合金, 故不易 用于高 速切削 。高速 钢材料 有带黑 皮的和 表面磨 光的两 种;前 者是未 经热处 理的高 速钢, 后者是 经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第二章 材料的复合原理
2.1 材料的复合效应:
二、非线性效应
(4)系统效应
多种组分复合后,复合材料出现了单一组分均不具有的新性能。
举例:
(1)彩色胶片是以红黄蓝三色感光 材料膜组成的一个系统,能显示出各种颜 色,单独存在则无此效应。
(2)交替层叠镀膜的硬度大于原来各 单一镀膜的硬度和按线性混合率估算值。
金属基复合材料(铝、镁、铜、钛及其合金,等) • 碳炭复合材料
第一章 绪论
(4)复合材料具体有哪些类型?
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 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晶须、 金属、颗粒)
功能复合材料(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声 学、生物、仿生,等等)
第一章 绪论
1.2 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新领域 1)多功能,机敏、智敏复合材料 2)纳米复合材料 3)仿生复合材料
第二章 材合材料的结构类型及其典型结构的特点 1、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
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增强体或功能体等共同组成。 由于他们在复合体中的性质、形态和分布状态不尽相同,因此根 据不同的性质或形态,他们可形成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复合材料。
基体通常是三维连续的物质,也就是将不同组分相形 成整体材料的物质。
复合材料原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明德 厚学 沉毅 笃行
《材料复合原理》
陆春华
E-mail:chhlu2019hotmail Tel: 13951739343
复合效应本质上是组分A、B的性能,及两 者间形成的界面性能,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使得复合材料在其组分材料性能的基础上产生 线性和非线性的特性。

第4章发明原理及应用

第4章发明原理及应用

第四章 40条发明原理及应用
使用技巧
对将要分割的系统(物理形式的或概念形式的)进行分析和评价,以 便对包含问题的部分进行分割或合并。
它不仅适用于几何概念的分割,也可以用于非实体领域,如心理学上对 概念的分割及合并。
第四章 40条发明原理及应用 发明原理2:抽取原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或属性
第四章 40个发明原理及应用
第 四 章 40个发明原理及应用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40个发明原理 2. 理解各发明原理的主要内容 3. 掌握各发明原理的使用技巧并能加以运用解决实际发明 创新问题
第四章 40条发明原理及应用
前言
发明原理是建立在对上百万的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蕴涵了人
类发明创新所遵循的共性原理,是TRIZ中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基 本方法。这40条创新原理是阿奇舒勒最早奠定的TRIZ理论的基础内 容。实践证明,这40条创新原理,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比较容 易学习和掌握,通常读者练习和实际使用的频率也较高。
第四章 40条发明原理及应用 发明原理12:等势原理
等势原理的具体描述
12a.改变操作条件,以减少物体提升或下降的需要
示例1:船舶通航
为在高低不同的水位之间实现船舶的通航,人们利用船闸来进行船体的升降
第四章 40条发明原理及应用
使用技巧
此原理主要是以最低的能量消耗来实施一个过程,并使用各种方式,在整 个过程或系统的所有的点或者方面获得相等的位势;或建立关联来支持均匀位 势;或使其支持均匀位势,成为连续的或完整互联的位势。
1c.提高系统的可分性,以实现系统的改造
示例1:挂式空调
挂式空调分解成室外机、室内机、遥控器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对应1a)
室内机

复合材料振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复合材料振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复合材料振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第一章绪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高模量、抗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结构件、薄壁器件、波纹管等。

然而,复合材料的振动特性却不同于传统材料,需要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振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第二章复合材料振动测试技术2.1 振动测试原理振动测试是测量物体振动响应的技术,常用于确定物体结构的共振频率、振型和各振动模态下的变形量、应力等,是评价机械结构、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的设计和性能的重要手段。

振动测试原理包括激励、传感器、信号采集、数据分析等步骤。

2.2 复合材料振动测试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的振动特性需要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自由振动测试、强制振动测试、谐振测试和反射测试等。

对于复合材料薄壁器件和波纹管的振动测试,常采用拉普拉斯光栅干涉法或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第三章复合材料振动数值模拟分析3.1 振动数值模拟基础振动数值模拟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和数值方法,通过建立物体或结构的数学模型,求解其振动模态、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振动响应特性的方法。

在可见光和红外成像、生物医学、机械制造、电子器件、工程结构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3.2 复合材料振动数值模拟方法复合材料具有不同的纤维排列方式、纤维长度和含量、界面剪切变形等特点,与传统金属材料的振动响应有明显差异。

因此需要采用适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模拟、模态结构分析、模态振型拟合、波数域方法等。

第四章复合材料振动分析综合应用案例4.1 复合材料杆的振动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具有椭圆截面的复合材料杆的振动特性。

将结果与传统圆形截面杆进行比较,探讨了杆截面形状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4.2 复合材料薄壁管的振动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具有不同纤维层数和角度的复合材料波纹管的振动特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和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和性能
CP = (mk • CPK /m) (TB - TB` )/ (T-TB)
5.1 PMC的热性能
5.1.2 比热
表 5-4 几种复合材料常温下的比热
复 合 材 料 比热(kJ/kg·K)
环氧/酚醛树脂
1.92
玻璃小球/硅橡胶
1.96
GF/硅橡胶/酚醛
1.34
尼龙/酚醛
1.46
GF/酚醛
1.67
石墨纤维/环氧
340
~ 220
~ 180
~ 130
~ 180
~ 20
~ 14
~ 60
~ 35
5.1 PMC的热性能
5.1.1 热传导
表 5-2 典型热固性树脂 35°C 下的导热系数
材料 酚醛树脂
环氧树脂
聚酯树脂
密度(g/ cm3) λ (W/ m·K)
1.36
0.27
1.25
0.29
1.22
0.20
1.18
0.29
λ: 导热系数,W/(m • K),表征材料的导热能力。 ¾ 材料本身的特性 ¾ 温度的函数
5.1 PMC的热性能
5.1.1 热传导
表 5-1 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W / mּK)
材料 金刚石 银 铜 铝 铜-35% 锌 钛 低碳钢
λ (300 K) λ (900 K)
600
-
425
325
400
-4.7
5.1 PMC的热性能
5.1.2 比热 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升温 1 ℃所需的热量称之。
CP = (1/ m) • (∂Q / ∂T )P CV = (1/ m) • (∂Q / ∂T )V
与别的性质不同,复合材料的比热与组材料的比热间的 关系比较简单,符合加和性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2.2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 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 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 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成功之处: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很 好应用,也被界面研究的实验所证实。 偶联剂在界面所起的作用:用 Br2 破坏偶联剂双键,制 品强度下降。 局限性: a、聚合物不具备活性基团; b、不具备与树脂反应的基团。 总结:对于复合体系的界面现象和结构的解释,不能单 纯以一种化学偶联或单纯以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解释。 若润湿理论和化学键理论都存在时,认为化学偶联作 用应是主要的,然后提高浸润性,则效果最佳。

4.2.2.3 优先吸附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化学键不能解释的现象。 当玻璃纤维被偶联剂覆盖后,偶联剂对树脂中的某些组 分“优先吸附”,这样,改变了树脂对玻璃表面的浸润性。 认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 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 脂对增强体的浸润;同时,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 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此“柔性层”极可能是一种欠固 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可以起到松弛界面上应力集 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粘脱。
(a) 简单立方体
(b) 简单单斜立方体
(c) 晶格原胞 (d) 二维Bravais格子 图4.3 晶胞结构
4.3.1.2
晶系 三斜晶系 单斜晶系
周期性
单胞基矢特性 a≠b≠c α ≠β ≠γ a≠b≠c a⊥b,a⊥c Bravais格子 简单三斜 简单单斜 底心单斜 简单正交 底心正交 体心正交 面心正交 三角 简单四方 体心四方 六角 记作bcp 备注
本章将介绍复合材料的结合特性。 4.1 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间最终界面的获得,一般分 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体在一种组分为液态(或粘流态)时发生接触 或润湿的过程,或是两种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均呈液态(或粘 流态)的分散、接触及润湿过程;也可以是两种固态组分在 分散情况下以一定的条件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形成结合并看 1、润湿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润湿过程。这种润湿过程是增强体与基体形成 2、固化过程。 紧密的接触而导致界面良好结合的必要条件。 2、液态(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要形成复合材料增强体 与基体间稳定的界面结合,不论是何种材料(金属、非金属、 聚合物)均必须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固化过程(凝固或化学反 应固化)。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本章要点:
1、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润湿理论、化学键理论、 优先吸附理论、防水层理论,了解可逆水解理论和摩 擦理论; 3、重点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4、重点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优化设计; 5、掌握界面分析技术。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15、简述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16、解释润湿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并指出其成功之处与不 足之处。 17、解释化学键理论与优先吸附理论,并指出其成功之处 与不足之处。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3.1 晶态非树脂基基体的结构特性 对金属基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往往是指增 强体与基体接触区间中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彼此构成结 合、能传递载荷作用的区域。 4.3.1.1 晶格的周期性
4.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4.2.2.1 润湿理论 指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 强体表面很好地浸润。 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 表面张力。 结合方式:属于机械结合与润湿吸附。 优点: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 注意:单纯以两者润湿好 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 不足:a、不能解释施用偶联剂后使树脂基复合材料界 粘结效果是不全面的。 面粘结强度提高的现象。 b、证明偶联剂在玻璃纤维/树脂界面上的偶联效 果一定有部分(或者是主要的)不是由界面的物理吸附所提 供,而是存在着更为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
胶束(胶粒):固化反应后,密度大的中心部位。 胶絮:固化反应后,密度小的中心部位。 树脂抑制层:在增强体表面形成的有序树脂胶束层。 结构:类似胶束的高密度区、类似胶絮的低密度区。 复合材料中界面区的作用使基体与增强体结合形成材料整 体,并实现外力场作用下的应力传递。 界面结构:Eg 环氧树脂的固化;增强体高表面能:内部致密层,外部松散层; 增强体低表面能:松散层; 连续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与非连续 纤维增强体一致。
这两个过程往往是连续的,有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在固态下制备的非金属基或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难 以区分这两个过程。
1、固化剂诱发树脂 4.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 官能团反应固化 4.2.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2、树脂本身官能团 热固性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进行反应固化。
4.2.2.4 防水层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玻纤经偶联剂处理后,湿态强度大 大改善的现象。 认为:清洁的玻璃表面是亲水的,而经偶联剂处理 并覆盖的表面变成疏水表面,该表面可以防止水的侵蚀 ,从而改善复合材料湿态强度。 不足:理论与实际有出入。
4.2.2.5 可逆水解理论 亦称为可形变层理论、减轻界面局部应力理论。 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 可以生成刚性较强的 Si-OH反应 水分进入界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 键与硅醇反应成原来 能力强于水 上竞争结合。 键、或键断裂后相对 1、产生排斥作用; 滑移,形成新键。 2、由于这种动态平衡,使界面上应力松弛; 3、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形成的动态结合状态使树脂 与增强体表面始终保持一定的粘合强度。
成功与局限:
1、对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系统的结合机 理能很好地解释
2、对于柔性聚合物就不一样了。
4.2.2.6 摩擦理论 认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 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 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 数。
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