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原理第3章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6
1968年美国金刚砂公司研制出商品名为“Kynol” 的酚醛纤维Phenolic fibers;
1980年以酚醛纤维为原丝的活性碳纤维(Fibrous activated carbon)投放市场。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7
1988年,世界碳纤维总生产能力为10054吨/年, 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为7840吨,占总量的78%。 日本是最大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国,生产能力 约3400吨/年,占总量的43%。
碳纤维由高度取向的石墨片层组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沿纤维 轴向性能高,沿横向性能差。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3
3.1 发展历史
碳纤维(Carbon Fibre, CF或Cf)的开发历史 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 白炽灯灯丝,而真正作为有使用价值并规模生产 的碳纤维,则出现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13
2.根据原丝类型分类
(1)聚丙烯腈基纤维; (2)粘胶基碳纤维; (3)沥青基碳纤维; (4)木质素纤维基碳纤维; (5)其他有机纤维基(各种天然纤维、再 生纤维、缩合多环芳香族合成纤维)碳纤维。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14
3.根据碳纤维功能分类
(1)受力结构用碳纤维 (2)耐焰碳纤维 (3)活性碳纤维(吸附活性) (4)导电用碳纤维 (5)润滑用碳纤维 (6)耐磨用碳纤维
美国的碳纤维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欧洲在
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和工业方面的需求比较均衡,
而日本则以体育器材为主。
第3章复合材料增强体碳纤维
8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 的纤维状聚合物碳,是一种非金属材料。
第三章 单层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分析1

令:
m cos q
n sin q
2
sy
1
由平衡方程得
q t12 txy sx
s1 m2s x n2s y 2mnt xy
s 2 n2s x m2s y 2mnt xy
s1
t12 mns x mns y (m2 n2 )t xy
1 2
s2
t12
2 s x n2 2mn s x s 1 m s n 2 2 m 2 mn s T y s y 2 2 2 t xy t mn mn m n t xy 12
3(N) O 1(L)
2(T)
3.1.2 单层复合材料主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
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材料主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1 S11 2 S12 S13 3 23 0 13 0 0 12
0 0 S66
1 2 12
s 1 Q11 s Q 2 12 t 12 0
Q12 Q22 0
0 1 0 2 Q66 12
s 1 1 s Q 2 2 t 12 12
Q12 Q11 0
例3-1:已知HT3/5244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层的工程弹性常数为
E 1 140GPa; E 2 8.6GPa; G 12 5.0GPa; 12 0.35 试求单层受到面内应力分量为s1 = 500MPa ,s2 = 100MPa ,t12 = 10MPa 时的面内应变分量 1 ,2 和 12 。
复合材料导论

第一章 绪论复合材料的定义: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界面分明、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组分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构成的性能优越的多相材料。
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元通过宏观或微观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2)复合材料中各组元不但保持各自的固有特性而且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材料组元的特性,并赋予单一材料组元所不具备的优良持殊性能。
(3)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1)玻璃钢和树脂基复合材料 非常成熟 广泛的应用(2)金属基复合材料 开发阶段 某些结构件的关键部位(3)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功能复合材料等 尚处于研究阶段 有不少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分类*细观复合:一种或几种制成细微形状的材料均匀分散于另一种连续材料中宏观复合:两层以上不同材料的叠合,层合复合材料可以是几种单成分材料,也可以细观复合材料细观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特点:1基体相(连续相):Co 包围增强相并相对较软和韧的贯连材料,作用是粘结保护分散相材料和传递应力2界面:位于增强相和基体相之间并使两相彼此相连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与相邻两相有明显区别、能够在相邻两相间起传递载荷作用的区域3增强相(分散相):被基体相包裹分隔,具有比基体相高的模量和强度,起到抵抗变形和破坏的作用 细观复合材料的分类细观复合材料的分类 (按分散相分类)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包括连续纤维增强:“纤维的两端达到制成的复合材料构件的边界” 和 短纤维增强:"将长纤维或纤维束切断分散于基体中")2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3晶须增强复合材料按连续相分类 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第二章复合材料增强体(1.纤维2.颗粒3.晶须)一纤维增强纤维的分类:有机纤维:芳纶纤维聚乙烯纤维尼龙纤维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氮化硼纤维纤维增强体的形态复合材料中的纤维连续是合成纤维,是上万跟纤维组成的基本无捻的长丝束/纱,称为粗纱。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3章 复合材料界面

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 一种物质的表面上的现象叫吸 附,放出能量的过程 吸附物与被吸物之间靠分子间 力相互作用,形成共存体系。 吸附物与被吸物之间形成化学 键合的强相互作用。
⑶化学吸附
3. 界面形成及其作用
(4) 表面自由能F
物质表层分子受力不均(如液体的表层分 子),都有被拉向内部作用力,所以将内 部分子迁移到表层(增加表面),外界要 克服把分子拉向内部的力而做功(即提供 能量),这样一来使得表层分子比内部分 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这部分较高的能量称 “表面自由能”。
作用:纤维和树脂的桥梁
界面是桥梁,界面相很关键(力学、功能)
1.界面的重要性 研究界面的意义
⑴ 1cm3复合材料中,若含直径8μm的纤维50%时,界面达 数千cm2 ⑵ 界面是复合材料极为重要的微结构,作为纤维与基体 连接的“纽带”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都 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影响到纤维与基体之间的应力传递,从而决定复合材 料的强度,尤其是偏轴向强度 • 影响到复合材料损伤累积与裂纹的传播历程,从而决 定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 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耐环境、介质稳定性,甚至影响 其功能性
粗糙的 纤维表面
浸润一个粗糙表面时所形成的机械结合
3. 界面形成及其作用 5)静电吸引
当一个表面带净正电荷,另一表面带净负 电荷,两表面会产生吸引。
+ + + + + +
+ + + + + + - - - - - -
分子端部的阴离子群受另一 表面的阳离子群吸引导致聚 合物在表面的取向
由静电形成结合
界面的类型
(聚集态)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工程力学-课后习题

G12 GPa
98.07 38.60
8.83 8.27
5.20 4.14
试分别求应力分量为 1 =400Mpa, 2 =30Mpa, 12 =15Mpa 时的应变分量。
6. 一单层板受力情况, x = -3.5Mpa, y =7Mpa, xy = -1.4Mpa,该单层板弹性
别用最大应力理论、Tsai-Hill 强度理论和 Tsai-Wu 强度理论校核该单层的强度。
9. 有一单向板,其强度特性为 X t =500Mpa, X c =350Mpa, Yt =5Mpa, Yc =75Mpa,
S =35Mpa, 其受力特性为 x = y =0 , xy = 。试问在偏轴 45o 时,材料满足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
课后习题及作业题
第 1 章 绪论
1.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分类。 2.相关基本概念。
第 2 章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
H2A-书上习题 1. P44 T2-2 试证明 12 的界限不等式成立。
2. P44 T2-3 试由下不等式证明各向同性材料的泊松比满足
1 。 (已知 1 ) 2
常数为 E1 =14Gp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2 =3.5Gpa, G12 =4.2Gp, 21 =0.4, =60o,求弹性主轴上的应 力、应变,以及偏轴应变。
7. 一单层板受力情况, x = -3.5Mpa, y =7Mpa, xy = -1.4Mpa,该单层板强度
X t =250Mpa, X c =200Mpa, Yt =0.5Mpa, Yc =10Mpa, S =8Mpa, =60o ,分别按
2. 有一单向复合材料薄壁管,平均直径 R0 =25mm,壁厚 t =2mm,管端作用轴向
复合材料原理

第二章 材料的复合原理
2.1 材料的复合效应:
二、非线性效应
(4)系统效应
多种组分复合后,复合材料出现了单一组分均不具有的新性能。
举例:
(1)彩色胶片是以红黄蓝三色感光 材料膜组成的一个系统,能显示出各种颜 色,单独存在则无此效应。
(2)交替层叠镀膜的硬度大于原来各 单一镀膜的硬度和按线性混合率估算值。
金属基复合材料(铝、镁、铜、钛及其合金,等) • 碳炭复合材料
第一章 绪论
(4)复合材料具体有哪些类型?
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 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晶须、 金属、颗粒)
功能复合材料(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声 学、生物、仿生,等等)
第一章 绪论
1.2 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新领域 1)多功能,机敏、智敏复合材料 2)纳米复合材料 3)仿生复合材料
第二章 材合材料的结构类型及其典型结构的特点 1、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
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增强体或功能体等共同组成。 由于他们在复合体中的性质、形态和分布状态不尽相同,因此根 据不同的性质或形态,他们可形成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复合材料。
基体通常是三维连续的物质,也就是将不同组分相形 成整体材料的物质。
复合材料原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明德 厚学 沉毅 笃行
《材料复合原理》
陆春华
E-mail:chhlu2019hotmail Tel: 13951739343
复合效应本质上是组分A、B的性能,及两 者间形成的界面性能,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使得复合材料在其组分材料性能的基础上产生 线性和非线性的特性。
复合材料第3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钨丝/ 铜 Al2O3纤维 / 铜 Al2O3纤维 / 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铝 不锈钢丝/ 铝 SiC纤维(CVD)/ 铝
硼纤维 / 铝
镀铬的钨丝/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同一合金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铝(>580℃)
Al2O3纤维/ 钛 硼纤维/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纤维/强材料与含有两种以上元素的金属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反应产物后,反应产物还会与其它基体元素发生交换反应,产 生界面不稳定。
例如硼纤维/钛合金(Ti-Al-1V-1Mo),硼与钛在界面首先发 生反应:
Ti(Al) + B → (Ti·Al)B2 再发生交换反应:
(Ti·Al)B2 + Ti → TiB2 + Ti(Al) 电子探针证实了界面反应的最终产物是TiB2。
总体要求:
4①面.均希金匀望属、增有强基效材复地料传与合递基材应体力之料;间界具有面良设好的计润湿性,粘着强,有利于界
②增强材料与基体润湿后互相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保持适宜的 界面结合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强韧性;
③产生适量的界面反应,而界面反应物质地均匀、无脆性异物、 不成为复合材料内部缺陷(裂纹)源,界面反应能够得到一定控制。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基体与增强物复合的温度较高,基体与增强物 易发生相互作用而生成化合物,而基体与增强物互相扩散而形成扩散层.
第三章 纤维增强改性

2、碳纤维的性能 与玻璃纤维比较,碳纤维具有: 高弹性模量、在湿态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保 持率好; 较低的蠕变性和热膨胀系数; 更低的密度; 优异的导热与导电性; 自润滑性与耐磨性; 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
三、有机聚合物纤维
1、芳纶(芳香族聚酰胺)
耐高温的合成纤维,长期连续使用温度为-200-200℃, 最高使用温度达240℃,Tg>300℃,分解温度为500℃; 高阻尼特性和低磨耗性; 各向异性小; 在与聚合物的混炼过程中也不像玻璃纤维和碳纤维那样易于 脆性断裂。
按纤维的排列 单向、双向与三向纤维
按纤维的长度
连续、长、短与磨碎纤维 按纤维的材料组成 玻璃、碳、芳纶、金属 (如GFRP 、GFRTP、CFRP、CFRTP)
(3)按复合方式划分
预混复合、浸渍复合、层叠复合、骨架复合
二、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 基本单元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三种基本单元: 增强相(纤维) 基体相 1、纤维 2、聚合物 界面相
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冲击能量的分 散通常是通过纤维与界面的脱粘、纤维拔出、 纤维与基体的摩擦及基体的变形来实现。为了 同时获得较高的拉伸强度与冲击强度,需要使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有适度的界面结合 强度。 复合材料的韧性或冲击强度还与基体材料、纤 维长度及增韧剂有关。
6、蠕变与疲劳 加入增强纤维可以大大降低聚合物的蠕变和 应力松驰的程度; 纤维增强热固性聚合物的抗蠕变性比纤维增 强热塑性聚合物要好得多 ; 长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耐蠕变性比短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要好得多(尤其在高温 下) ; 增强纤维的加入还可提高基体聚合物的耐疲 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 及分布情况
复合材料基本性能
界面结合情况
?
如何体现?
58
59
3.5.1 增强体表面的物理特性与界面结合
比表面积
物理特性
多孔性 极性 结构均一性
结晶特性
60
3.5.1.1 比表面积
纤维种类
密度 (g/cm3)
玻璃纤维 硼纤维 碳化硅纤维 Thornel 50
而式 Wsl sv sl lv 称为Dupre公式。
θ角称为液相与固相之间的接触角,其确切定义为在气、液、 固三相交界处的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 由Dupre式可知, 当θ=0时,界面的粘附功最大:
Wsl.m ax 2 lv
当θ=180时:
Wsl.min 0
由此可知,接触角可以衡量液体对固体的浸润效果。
WAA 2
31
3.3.3.2 接触角 浸润现象 定义:固液接触后,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就称为浸润。
分类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设液滴发生微小位移时,使 覆盖固体的面积改变了△A,如图, 伴随的表面自由能变化△G是:
G ( sl sv ) lv cos( )
5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历程
6
复合材料的界面层,除了在性能和结构上不同于相 邻两组分相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厚度; (2)性能在厚度方向上有一定的梯度变化; (3)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 。
7
复合材料界面效应的分类
8
9
3.2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10
表面处理物质 I
增强体 F
当θ真实<90°,当R值增大的时候,θR将会降低。 当θ真实>90°,当R值增大的时候,θR将会增加。
对于由各种不同的小片组成的复合表面:
lv cos c f1 ( s1v s1l ) f 2 ( s2v s2 l) 或 cos c f1 cos1 f 2 cos 2
45
3.3.3.4 接触角的滞后
q浸润=Es-Esl
式中,Es为固体表面能,Esl为固-液界面能。
50
浸润热可以用量热法测定 , 浸润热的大小与固体表面的 物理化学性能,即结构、极性、不均匀性以及表面与浸渍液间 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界面现象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 ①复合材料中,作为细微的粉状粒子(0.1mm以下)的浸润热未 必与块状固体相同; ②浸润热是以不向固体中渗透、扩散和溶解为前提。
16
17
18
物质表面张力可以表达为两种形式:
W ldx
(3.1)
W dA
(3.2)
l为长度,x为位移,A为面积,W为所做的功;γ即为物质的表面张力。
式(3.1)中,γ可以理解为表征表层分子作用于单 位长度上的收缩力,单位是牛顿每厘米;
而式(3.2)中, γ可以理解为物质单位面积上的能 量,即发生单位面积变化时,外力所需做的功,其单位可 以是焦耳每平方厘米,又称为物质的表面能。
平衡时
lim G / 0
0
于是 sl sv lv cos 0
或 lv cos sv sl
在这类吸附浸润中,处于平衡态时
的浸润功W为:
为固—液界面的粘附功,
Wsl sv sl lv
Wsl lv (1 cos )
图3.5 液滴在固体表面形态
41
式 sl sv lv cos 0 称为Young公式,
2.50 2.70 3.50 1.63
直径d (um)
10 101.6 101.6
6.8
比表面积 (m2/g)
0.16 0.015 0.012 0.37
对界面的影响:是导 致复合材料中的界面 存在并引起界面效应 的根本所在。
一般认为:增强体的比表 面越大,与基体结合的物 理界面大,对粘合强度的 贡献大。当然存在浸润的 因素。
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解吸过程是吸热的。
吸附按作用力的性质,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6
3.3.2.1 物理吸附 当固体表面的原子的原子价被相邻的原子所饱和,
表面分子与吸附物之间的作用力是分子间引力(范德华 力)。 特点:
1)、无选择性,吸附量相差较大; 2)、吸附可呈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3)、物理吸附、解吸速度较快,易平衡。 一般在低温下进行的吸附是物理吸附。
1
2
3.1 界面效应
物理化学领域: 表面:把物体与空气接触的面叫该物体的表面。 液体表面——液体与饱和了的空气所接触的面。 固体表面——固体与它接触的空气面。 界面:把几个不同相相互交界部分叫“界面”。
界面包括表面,比表面范围大。
3
界面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聚集态,可以得到五种类型的界面,即气-液
61
3.5.1.2 多孔性
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表面 的孔隙(或空隙)上。
对任何增强体:表面 总亦多多少少地存在 部分孔隙;且孔隙中
存在有气体;
对界面的影响:部分孔 隙能被基体填充,部分 由于很难完全浸润,界 面结合不好,成为应力 传递的薄弱环节。
62
不易与树脂结
合,但易使树
脂浸透,能使
纤维间的空隙
被树脂填充得
(g-l)、气-固(g-s)、液-液(l-l)、液-固(l-s)、固-固 (s-s)界面。
通常的研究中,习惯于把气-液(g-l) 、气-固(g-s) 界面分别称为液相表面、固相表面。
由此可见:在物理化学中的界面是没有任何厚度的曲面。
4
复合材料的界面的定义
图3.1 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示意
(a)含界面物质; (b)不含界面物质
表面处理技术
增强体
F 表面 F/I 界面
表面处理物质层
I 表面 I 结构
增强体
F/I 界面
表面处理物质层
复合技术
基体
I/M 界面
基体 M
增强体 基体
F/M 界面
11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1)增强体表面有关的问题:
①、增强体表面的化学、物理结构与性能; ②、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界面层的结构与性质及对增强 体表面特性的影响; ③、增强体表面特性与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两者间的相 互作用(增强体未处理时); ④、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的界面作用; ⑤、增强体表面特性与复合材料特性的相互关系。 (2)表面处理物质的有关问题: ①、最外层的化学、物理结构及内层的化学、物理结构; ②、表面处理物质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表面处理物质对基体的影响; ④、处理条件及处理剂层的特性; ⑤、处理剂层随时间的变化; ⑥、处理剂层与复合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
Zisman等发现对于同系的液体,cosθ(前进角)通常是 γl的单调函数。 提出:
cos b l 1 ( l c )
式中,a、b、 β均为常数,γl为同系液体的表面张力 ,γc为临界表面张力
48
49
3.3.5浸润的热效应 若将洁净固体表面浸入液体,通常有热释出,即所谓浸润
热q浸润,可表示为:
界面上单位长度的力和单位表面积的能量在数学上 是相等的。
19
20
21
22
23
24
恒温、恒压条件下,任何物质都有自动向自由能减小 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因此,表面能也有自动减小的趋势。
降低表面能的措施: 1)、通过自动收缩表面积实现; 2)、通过降低比表面能来实现。
25
3.3.2 表面吸附作用
27
3.3.2.2 化学吸附
当固体表面的原子的原子价被相邻的原子所饱和,
还有剩余的成键能力,在吸附剂及吸附物之间还有电子
转移生成化学键的吸附。
1)、无选择性,吸附量相差较大;
特点:
2)、吸附可呈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1)、有选择性;
3)、物理吸附、解吸速度较快,易平衡。
2)、只能单分子吸附,且不易吸附或解吸;
由Young式,可以得到:
cos sv sl lv
42
由此可知:
cos sv sl lv
43
44
影响接触角的因素: 1.表面的粗糙度 2. 接触角的滞后
3.3.3.3 不均匀表面的接触角 当固体表面不均匀时,接触角可以用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真实=R 投影
对粗糙表面: cos R R cos 真实
二元胺
-9
-13
多元胺
-2
-31
阳离子苯乙烯基
-6
+2
环氧基
-6
-39
30g树脂中加5gSiO2,SiO2用0.5%硅烷溶液处理。
55
3.4.2.2 偶联剂分子结构及偶联结构的影响
增强体在用不同偶联剂处理时,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同, 会影响到粘结剂对增强体的浸润效果,也会影响到复合体 系的流动特性。
钛酸酯偶联剂
第3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1、了解界面的分类; 2、掌握复合材料的界面层,除了在性能和结构上不同于相 邻两组分相外,还具有的特点; 3、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4、掌握与表面张力有关的因素; 5、掌握吸附按作用力的分类及特点; 6、掌握导致接触角的滞后效应的原因; 7、掌握固体被液体的浸润性; 8、了解界面的相容性与粘接; 9、了解浸润动力学; 10、重点掌握增强体的表面特性及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 影响。
吸附: 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物质表面上的现象,
或者说,物质在相的界面上,浓度发生自动变化的现象。
固体吸附的原因: 由于固体表面质点处于力场不平衡的状态,即具有表面能,
这一不平衡的力场为了趋于平衡态,可以吸附别的物质而得 到补偿,以降低表面能(表面自由能),所以固体表面自动地 吸附那些能够降低其表面自由能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