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厚道”

合集下载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3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3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33集观后感
在这一集中,蔡老师讲的那些道理,就像一个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些迷糊的脑袋。

蔡老师讲到的对长辈的态度,让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家有时候对待爸妈的态度,那真是有点惭愧。

我就像个任性的小怪兽,爸妈稍微唠叨两句,我就不耐烦,心里还嘀咕着“真啰嗦”。

可听了这集之后,我才意识到,爸妈的唠叨那是他们的爱呀,就像老母鸡总是咯咯咯地护着小鸡仔一样。

蔡老师举的那些例子特别生动,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展开。

他讲的那些古人对待长辈恭恭敬敬的故事,让我感觉古人就像一盏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道德的光辉。

再看看自己,真的差得太远了。

我想我得好好改改自己的臭脾气,对待长辈得像小棉袄一样贴心才行。

还有,蔡老师提到的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时也要遵循这些尊敬他人的原则,这也让我脑洞大开。

我就想到在学校里,有时候和同学有点小摩擦,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尊重对方。

比如说,别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我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打断,然后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这多不礼貌呀。

就像两只小羊都想过独木桥,互不相让,结果只能是僵持不下。

以后可不能这样了,我得像个有礼貌的小绅士或者小淑女,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才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这一集看完,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小海绵,吸收了好多有用的东西。

蔡老师的讲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和美好品德追求的那扇门。

我觉得自己要把从这一集里学到的东西,像宝贝一样揣在怀里,然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实践,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懂事、更受欢迎的人呢。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略讲(共一集)蔡礼旭老师2008/10/11中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持人:昨天早上,蔡老师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看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非常踊跃,提问非常热烈,所以今天晚上特别加一场交流,让大家离开庐江之前,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盛宴。

在交流之前,我们再次邀请蔡老师跟大家就有关《弟子规》如何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一些主题,做一些简单的报告。

接下来欢迎蔡老师。

蔡老师:首先非常佩服诸位长老、诸位长辈朋友们学习的这一份用心,这一份积极。

我们这几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不少,可能都有六个小时、八个小时。

而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一份认真不能只有三天,应该这一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热情能够保持到终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道德学问可以不断提升,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好学的典范。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到,中心非常着重推广的一本经典:《弟子规》。

而常常听到师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

他们深入去了解。

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

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

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

而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就像昨天我们长老也提到,他们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

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

蔡礼旭《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

蔡礼旭《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王秀红假期时我将蔡礼旭老师写的《幸福人生十八讲》这本书带回家,打算有时间就读一读,但直到现在我只读完了第一讲《正思想观念,创幸福人生》。

在这里,我想简单聊聊我的读书感想。

通过读书,我对蔡礼旭老师有了一些了解。

他专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

他的幸福人生讲座,以“落实德行教育、回到做人根本”为主题,影响遍及海内外。

这本书的名字叫《幸福人生十八讲》,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甚至有些人没有什么幸福的感觉,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像一只旋转的陀螺。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苦大于乐,忧大于喜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

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

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

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才会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这是《幸福人生》讲座的主题。

提到了修身与待人接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就是任何事情没有做好,要反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教不好功课不可以怪学生,性格不好不可以怪父母。

幸福的人生要靠自己去创造,靠自己去坚守。

对别人要学会宽容,对自己要懂得勉励和自省。

正所谓“知足而常乐”,简简单单的才是幸福的。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1今天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启发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反省的地方。

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我形容这个课程是:世上最贵的课程,却是免费的,而且提供食宿。

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免费让你学习,你愿意接受吗?参加学习的人没有年龄限制,下到咿呀学语的小孩,上到古稀之年的尊长,学乐融融,简直是人间仙境。

人间乐土啊;课堂上只有唯美,没有虚伪和猜疑,没有争斗,没有利益。

只有关怀与帮助,只有和睦相处,只有无偿帮助,只有爱。

通过4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

非常感谢中心的谭老师和义工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不为回报的为大家服务。

在学习的现场,他们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问好,称呼所有的学长都为老师,源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讲座的第一天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家和万事兴》、周泳杉老师讲的《新世纪健康饮食》。

通过蔡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家和的根本是夫妇关系,了解到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周老师告诉我们健康饮食源于素食,吃肉对身体的伤害,并对地球的影响,对环境的危害,原来都以为只有吃肉才有营养,听后才知道是错误的,病从口入,都是吃出来的。

讲座的`第二天上午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

告诉我们教育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实质重于学生的内心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或老师应是帮助改过,不应责备,教育其不再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专长。

多启发,少说教。

言教不如身教。

往往父母抱怨孩子管不住,或者觉得小孩不孝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小孩看在眼中,他们都是在模仿家长。

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1)集诸位学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学友一起来研讨[如何让人生能幸福],我们这是[幸福人生讲座]。

首先我先自我介绍,我姓蔡,礼貌的礼,旭日东升的旭,蔡礼旭。

我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后来才知道这个习惯也挺好,就是只要有长辈来到我们家,我只要听到他的声音,不管我是在何处,我一定先放下我手边的工作,到这位长辈面前跟他问好,我说叔叔好,阿姨好。

诸位学友,当我这么一鞠躬下去,抬起头来,长辈的表情非常高兴,摸摸我的头说,你这个孩子真乖,我也很满意,因为他肯定我,我也很高兴,我就走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做有德行的事,他在力行圣贤教诲,圣贤教诲我们要当一个有礼貌的人,当他真正鞠下躬去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内心会很欢喜,因为人本来就有好善好德之心。

所以我从小这个习惯就养成,后来也因为这个习惯得到非常大的益处。

有一次刚好我在上电梯的时候,有一位女士跟我母亲的年纪差不多,我先进电梯,后来她也进来,我就会问她说,[这位女士,请问您上几楼?]诸位朋友,您坐电梯会这么问的举手。

好,谢谢。

假如你进电梯的时候,有一个人跟你微笑说,[请问你上几楼?]诸位朋友,你的感受怎么样?很舒服,可能那一天心情都很好。

所以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这个礼貌不得不教。

所以我常常跟我们学生讲,还有跟学生的家长讲,我说[学礼貌重要,还是考九十八分到一百分重要?]问:是学礼貌重要,是学一生正确的态度观念重要,还是把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哪一个重要?答:学礼貌重要。

都觉得礼貌重要。

问:请问现在的家长,在做前者的工作,还中在做后者的工作?答:后者。

为什么?明明口头上都觉得做人做事重要,但是实际上遇到孩子的时候,都还是只逼他的功课。

问: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望子成龙。

那分数一好了,就望子成龙了吗?分数一好之后,他人生就幸福美满了吗?所以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都需要我们用智能去判断,才可能判断正确。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09讲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09讲

第九讲师道尊严(三):振兴师道(1)1)尊敬的诸位教育界的同道、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2)我们上堂课跟大家谈到“师道尊严”,这个师道尊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看,我们要能体会到教师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这是我们自重、自爱。

而我们也能进一步体会到,尊师这个风气对学习者的重要,尊师,学生才能够重道,这个是爱人。

一个教育工作者,并不是为了要求人家尊重,有这样的心,要当一个好老师就很困难,还要求别人尊重,事实上就不谦虚了。

是为了让孩子、让学生学习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必须带动尊师的风气。

其实圣贤教导我们都是要念念为学生着想、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去要求他人。

3)我们上节课也谈到,整个古代尊师的风气跟现在状况的比较。

要整个社会风气又回到尊师的良好状况,那第三个重点,就是要振兴师道,这是我们上次谈到的重点。

振兴师道要靠为师者自己来振兴,自重而后人重,自爱而后人爱。

师者,是要启发人家的智慧。

智慧在哪里体现?思考事情都是从根本思考,不是从枝末思考,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振兴师道,第一,是要自重而后人重。

第二,我们引了《群书治要360》的177句,这是我们上节课谈到的,一个为师者,从这个经句当中体会一个务本的精神。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

这段话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那应该是知为圣贤弟子者、知为圣贤学生者,然后可以为人师。

我们都不能当自己父母、自己师长、自己圣贤祖宗的好弟子,我们怎么可能去做人家的老师?我们有了这个认知,那要当一个好弟子,首先从尽本分做起。

我们现在从事教育工作,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分是什么?唐朝韩愈的《师说》当中讲到,这是我们第三个重点,振兴师道第三点,“知本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的本分。

5)曾经我在师范学院读书,我的导师尹老师他曾经问我们一个问题,说老师假如是传授知识,那老师能比得上电脑吗?没有吧?对啊,那老师不用了,电脑就好了,找资料又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8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8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6/12/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8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讲到这个幼儿园园长,她听完课之後,当下就很欢喜,觉得拿着《弟子规》、拿着这些经典,可以好好的给孩子紮这些德行的根。

为什麽她能够马上得这样的欢喜?很重要的,她确实是把这些孩子的人生放在心上,她有这分愿心。

所以我们人生有了这个福分,能当园长、能当老师、当校长,我们都要好好珍惜这个职位。

因为每一个职位的背後,它代表着一分责任在。

不是说给我们当老师的,给我们当校长的,觉得很得意洋洋,要人尊敬,这就枉费了我们这个职责。

有一个小学,这个小学也是相当不容易,它的教务主任,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教学也很认真,後来也升得很快,升到教务主任。

他来听了五天的课,听完课之後,很感叹跟我们聊的时候说,他上大学上了四年,四年所抄的笔记比不上他五天抄的多。

你看他五天所记下来的这些好的经句、好的例子,胜过他读四年的笔记。

那他四年在干什麽?四年能学多少东西?那挥霍掉太可惜!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在那里挥霍生命,我们看了很不舍!但问题是在成长过程我们忘了给他教孝,我们忘了教他立定人生深远的志向。

所以他一考上大学,没目标了,心里很空虚,就挥掷岁月。

这位教务主任提到了,第一点就是他笔记抄得很多,因为他已经有那分使命感,我这些东西要马上回去给我的老师们分享,教学生。

他有责任承担,学得效果就特别好。

接着他又说,他说他抽烟抽了好多年,十来年有了,他把它戒掉了。

因为他五天都没有抽烟,觉得我可以五天不抽,还这麽多人都没有抽烟。

其实很多人有坏习惯都是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很多人都这样,不是我这样而已。

结果看到一群人都不抽烟,给他很大的震撼。

我记得到温州去演讲,差不多来了四、五百人,听课都非常认真。

有一天,也是有一个男士过来,也差不多四十来岁,他就跟我讲:蔡老师,在这里听课,我连要抽烟的念头都不见了。

{经营管理知识}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讲座

{经营管理知识}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讲座

{经营管理知识}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讲座《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4/11/2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一五-01诸位学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学友一起来研讨「如何让人生能幸福」,我们这是「幸福人生讲座」。

首先我先自我介绍,我姓蔡,礼貌的礼,旭日东升的旭,蔡礼旭。

我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后来才知道这个习惯也挺好,就是只要有长辈来到我们家,我只要听到他的声音,不管我是在何处,我一定先放下我手边的工作,到这位长辈面前跟他问好,我说叔叔好,阿姨好。

诸位学友,当我这么一鞠躬下去,抬起头来,长辈的表情非常高兴,摸摸我的头说,你这个孩子真乖,我也很满意,因为他肯定我,我也很高兴,我就走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做有德行的事,他在力行圣贤教诲,圣贤教诲我们要当一个有礼貌的人,当他真正鞠下躬去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内心会很欢喜,因为人本来就有好善好德之心。

所以我从小这个习惯就养成,后来也因为这个习惯得到非常大的益处。

有一次刚好我在上电梯的时候,有一位女士跟我母亲的年纪差不多,我先进电梯,后来她也进来,我就会问她说,「这位女士,请问您上几楼?」诸位朋友,您坐电梯会这么问的举手。

好,谢谢。

假如你进电梯的时候,有一个人跟你微笑说,「请问你上几楼?」诸位朋友,你的感受怎么样?很舒服,可能那一天心情都很好。

所以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这个礼貌不得不教。

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还有跟学生的家长讲,我说「学礼貌重要,还是考九十八分到一百分重要?」问:是学礼貌重要,是学一生正确的态度观念重要,还是把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哪一个重要?答:学礼貌重要。

都觉得礼貌重要。

问:请问现在的家长,在做前者的工作,还是在做后者的工作?答:后者。

为什么?明明口头上都觉得做人做事重要,但是实际上遇到孩子的时候,都还是只逼他的功课。

问: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望子成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礼旭老师讲“厚道”--节选自蔡礼旭《朱子治家格言讲记》而我们学圣教,一定要从厚道开始学起,我们看「厚道」两字,「厚」,厚德才能载物,而且,这个「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载物就是表这个大地,浑厚。

而且,这个「厚」,很憨厚、很敦厚,宁肯自己吃亏,不占人家的便宜,所以「厚」表这个意思。

而且,「厚」也是慢慢不断的积累,等于是透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来培植自己的厚德,要「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自己的德愈厚,对家庭对社会就有更大的贡献。

而「厚道」,这个「道」,应该是时时存仁道、道义,设身处地的存心,这是厚道的精神。

具体落实,首先第一个,我们说人要积德,首先要从嘴巴开始积起,「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个嘴巴无德就造罪业。

所以第一个,不彰人短,不去彰扬别人的短处,有失自己的厚道。

在春秋时代,楚庄王刚好在宴请群臣,突然风太大了,把灯火给吹灭了。

因为大家饮了酒,难免行为有一点不当,就有其中一个臣子,去拉了庄王的妃子的衣服。

庄王这个妃子动作也很敏捷,她被拉了衣服以后,马上就把对方的帽带给扯下来,赶紧去给庄王讲,说有人非礼我,拉我的衣服,你赶快把灯点起来,那个帽带断的人,就可以抓出来。

那大家想一想,自己的妃子被人家拉衣服了,一般男人可能就不能包容,就要把这个人的错误当众羞辱他。

但庄王毕竟是一国之君,很有度量,他说我既然宴请大家,应该让大家尽兴,不能全了你的意,扫了这么多人的兴,而且因为喝酒有点失态,可能也是会发生的嘛。

结果庄王就下令:今天大家尽兴的喝,然后一定要喝到把帽带都扯断,这样才痛快。

结果大家听了以后就都把帽带给扯断,灯一点燃,就分不出来是谁了。

后来楚国跟晋国打仗,战局比较危急,结果有一个人驰骋沙场救了庄王。

结果后来,战争胜利之后,庄王就对着这个人讲,说往日我也没有特别照顾你,怎么你不顾生死来帮助我?结果这个臣子就说到,就是当初帽带被扯断的那个人,就想着怎么来报庄王这个恩。

所以我们看到,不彰人家的短,是种下这个因,感得别人救他一命。

假如庄王当时候彰他的短,那后面,可能他这一次的危难就躲不过了,甚至于当事人都会怀恨在心。

所以人一个处事的态度正确了是福,偏颇了就变成祸。

所以不彰人家的短,为了不让人难堪,能够掩盖人家的过失。

了凡先生的姑父,沈心松先生,他做得非常好,他还等于是帮人家掩过。

因为有一次,他带着仆人一起参加酒宴,结果他底下的人反而都喝醉了,本来他们回来的时候都要划船,下人都喝醉了,变成他主人亲自划船把他们给载回来,让他们的太太赶紧把他们都带回去休息。

隔天,沈先生睡得特别晚,他的太太非常好奇,也很纳闷,没看过他这辈子睡这么晚,就去叫他,说你今天怎么睡这么晚?其实他已经醒了,他就是不起床,他说我起得太早,那底下的人一看到我他会很难堪,不好意思,昨天喝醉酒了,还让主人亲自把他们送回来,那因为他喝了酒,今天一定晚起嘛,又看到他不是更难过?他说我等他们都出去工作了,我再起床。

所以柔软到不让人家难堪,不让人家没面子。

那我们看到这些故事,反省自己,以前不懂事,不懂厚道的处事态度,有时候跟人家争辩什么事,讲话讲到人家都对不上嘴了,都讲不出话来了,我们还自己觉得很得意,口才很好逼到人家讲不出话来,其实那个都是伤阴德处。

所以人明不明理,对自己的人生命运影响很大。

还有明朝一位读书人叫徐文贞,他请人家到家里来吃饭,结果刚好有一个客人起了贪念,把金色的金杯,想据为己有,结果就放在自己的帽子里面。

然后,因为这个客人也喝醉了,走路有点颠倒,底下人都在找那杯子怎么不见了?结果这个客人自己倒在地上,杯子掉出来,徐文贞已经知道了,他下人在那里说,怎么找不到,他说我收起来了。

结果看这个人倒下去,杯子又露出来,他赶紧过去把那杯子放在他的袖子里面,就不愿意让他当众出糗。

所以厚道的人,重义轻利,这杯子也是身外之物,把这个客人他的面子甚至于他的操守就因为这样就毁掉了,他也不忍心。

但我们想一想,这个人回到家里,醒过来的时候,咦,杯子本来在帽子上的,怎么会在袖子里面?慢慢他搞明白了,很惭愧。

所以古人都是那个厚德做到什么,让对方自自然然生起惭愧,而不是用言语去压别人,去羞辱别人,读书人不干这样的事情。

厚道,第一个不彰人短,再来,不占人家便宜。

这不占人家便宜,实在讲,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

比方我们历朝历代各国给我们中国送礼,我们一定都加倍还礼给他,这个就是不占人家便宜,而且又特别好客。

我们印象当中,小时候比较穷,但是只要客人来,家里面比较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客人吃。

而了凡先生他这个姑父,有一次,他的姑姑、姑父人都很厚道,了凡先生他举了一些跟人相处的细节。

其中提到他姑父生病,刚好他们底下一个农民主动的来探望他的姑父,结果来了之后他的姑姑就说到,这个农夫是坐船过来的,所以把船费给他。

再来,摆了很丰盛的食物请这个农人。

因为人家这么关心她丈夫的身体,这个是非常有情义的人,请他吃了丰盛的一顿。

然后,衡量他拿来的礼物,再加倍送还给他。

所以礼尚往来,也是一种厚道的精神。

这个让我想起我父亲,就有专门在记录给亲戚朋友这些婚丧喜庆包的礼,比方我姐姐出嫁的时候人家包多少,都把它记下来,等人家女儿出嫁了,再厚一点包还给人家。

所以我们上一辈,甚至爷爷奶奶辈,他们处事,你在很多细节当中去留心,都跟厚道有关。

比方说设身处地,小的时候都有记忆,在路旁,家里的老人、邻居,都煮一锅开水放外面,那是能为那些赶路的人着想。

那都不认识的人,但是能为他们想,那赶路口渴,到时候水分补充不足,昏倒了怎么办?甚至于是吃饭时间,都很有人情味的,「来,来我家吃饭」,这都是很厚道。

而这个设身处地,我们看到孔夫子,他假如刚好参加人家的丧礼,在有丧事的人身边,他都能感同身受,自己替他们悲伤,都不会吃饱饭的,就表达那种时时都能体恤别人的心情。

包含《了凡四训》举的十个行善的例子,让我们印象很深。

第一个,明朝杨少师荣,杨荣,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是以摆渡为生,划船的。

刚好当地大水,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惟救人」,所有的货物都没有拿,当地的人还笑他们愚笨,这么好得一笔横财的机会都不拿。

这就是时时那种厚道,就是体恤到人家有生命的危险,就拼了命的去救。

甚至于救完人,对于死去的人还赶紧把他们捞起来,因为能替去世的人的家庭着想。

假如这个尸首找不到,古代的人会抱憾终身。

所以其实整个《了凡四训》那些故事,我们最要学的,就是他们行善的那个设身处地。

包含另外一个读书人,他就是在大雪当中,发现一个人冻到半僵,都快死了,赶紧把他救回去,感同身受。

再来,这个「厚道」第三个点,是能够知恩报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养自己的厚道,时时不忘这一生当中谁对我们有恩德,要常常能够感念,进而能够常常去报曾经教过我们老师、曾经照顾我们的长辈,在春节、重要节庆都可以去看望他们,感谢他们。

念恩,还有念旧,人很念旧,不忘这些老朋友。

喜新厌旧,人就不厚道,刻薄了。

再来第四,能够不计较,多承担,这样的态度。

第五,能够多包容、多宽恕别人,这也是养自己的厚道。

在宋朝,宰相王旦,宰相肚里能撑船,当时候他的同事寇准打他的小报告,常常在皇上面前批评他,他不只没计较,当皇上听了寇准的很多批评,最后可能有一点看不下去了,就给王旦讲,「你看这个寇准,实在有点不妥,常常都批评你」,结果王旦不只没有不欢喜,反而对皇帝讲,他说,「寇准是爱国,我当宰相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过失,所以皇上你应该能体会他是忠于国家。

」我想这皇帝听了以后更佩服这个大臣。

而且他是宰相,是整个朝廷的表率,他有度量,其它所有的文武百官不就跟着效法。

所以王旦包容寇准,光是这一念心,功德无量,带动了整个朝廷宽恕不计较的风气。

那我们反过来看,一个人在一个团体当中位置很高,不能包容,一听别人批评了就跟人家对立,甚至于搞一派一派,那这个对团队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个造的罪业就大了。

所以人,位置愈高,愈应该有一种态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让这个团体的风气愈来愈好。

所以公门好修行,当官的、在高位的人好修行,因为他影响的面大;同样的,另外一个角度看,公门好造业,他态度不对了,带坏底下的人,带坏风气,这个罪孽就深重。

这第五点,包容、宽恕。

我们读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包容的心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动容。

就是一个司徒,马森,司徒算教育部长,他的父亲四十岁左右才生了孩子,生了一个儿子,家里很宝贝。

结果婢女有一天不小心,抱的时候失手,这个孩子跌下去,当场就撞到额头,去世了。

他首先发现了这个情况,他赶紧让这个婢女离开,赶快回家去了。

他一个父亲四十岁得子,当下遇到的是丧子之痛,他居然没有动怒,马上为这个婢女着想,让她赶快走。

结果自己主动说,是自己的不小心,孩子撞死了。

结果他的夫人看了伤心欲绝,控制不了情绪,撞他的身体撞了好几次,突然问了一句话,那个婢女去哪里了?结果她已经走远了。

这个婢女回到家,她的父母了解这个情况,每天向上天祈祷,这么好的人,你不能让他没有子嗣。

每天拜天地,祈求神明保佑他还能生贵子。

至诚感通,没多久他的夫人又怀孕,就生下来这个儿子就是马森,当了教育部长。

而且,这个马森生下来,头这边有一个胎记。

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原因?刚好我当初在澳洲净宗学院学习,有一起参与科学家研究这个轮回转世,是科学家研究的,他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个人生出来有胎记,他前世是什么原因?比方说他被人家打,这个地方打得很严重,打死了。

那身体坏了,人有灵性。

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身体是工具,坏了,再换一个工具。

但是他的意念很强,所以意念很强,「啊啊」,这里很不舒服,相由心生,生出来就有胎记。

有些人,天生就怕水,你一让他到游泳池练游泳,吓得一身冷汗。

奇怪了,别人不怕,为什么他怕得要死?了解到前世溺水死的,所以就很恐惧水。

所以人的灵魂不会死,但是,他会产生一个很深的印象,心理的作用,就会影响。

谈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什么事情很恐惧的?放下吧,那都是过去了,不要再折磨自己,是吧?还是你这一生想到什么事就都气得发抖,那就是自己讨苦吃,都已经过去了,厚道、包容了,宽恕了。

宽恕了别人,也是解救了自己。

那第六,是设身处地,刚刚跟大家提到。

其中有一个例子我的印象也很深,有一个读书人,杨诚斋的夫人,她七十几岁了家里有一些仆人,结果冬天很冷,她都一大早起来煮热粥。

孩子很不忍心,「您年龄那么大了,还起了大早在那里煮粥」,怕她太劳累。

她给她的孩子讲,天气这么冷,佣人起来劳动,肚子里没有点热气,特别伤身体。

等于是所有的佣人也都是父母的孩子,他伤了身,父母难过,所以这个态度是所有来到他们家的人,跟她有缘的人,她都应该用亲人的心来照顾他们。

我想,她这样的领导者一定很得她底下人的爱戴。

我们看以前,很多富贵之人,把底下的婢女都教导得非常好,为她一生着想,因为把她教懂事了,以后她出嫁,她的人生会幸福,她用心调教底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