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
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
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
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
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
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
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
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
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
名幕与循吏:绍兴师爷汪辉祖

70人与事法史春秋间还清了欠债。
幼年丧父的巨大阴影,两位母亲的勤劳付出,塑造了汪辉祖勤奋坚毅的品格,更让他从小就有一颗仁慈之心,体察了世态炎凉,为他日后辉煌的法律人生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一代名幕汪辉祖丧父家贫,两位母亲却用尽一切力量供他读书科举。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汪辉祖勤奋刻苦,17岁便考中秀才,可惜此后屡试不第。
23岁那年,汪辉祖感到自己必须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恰逢岳父王宗闵担任松江府金山县令,于是汪辉祖便进入岳父的幕府,开始了自己的师爷生涯。
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对法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很快便在一众幕僚中崭露头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法律也开始走向儒家化,董仲舒很多人听说过“师爷”这个词,尤其是绍兴师爷,可谓天下闻名。
在清朝的官场上,有句谚语叫“无绍不成衙”,可见绍兴师爷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隋唐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很少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远离社会治理实践。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得这一弊端更为严重,新选拔的官员们几乎不懂如何处理基层政务,尤其是司法裁判,而这恰是地方父母官工作的主要内容。
因此,地方官员必须依赖专业的幕僚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这些幕僚俗称师爷。
在师爷群体中,以绍兴师爷最为著名。
在绍兴师爷中,又以汪辉祖的名声最大,在中国法律史上影响深远。
苦难童年汪辉祖(1731—1807),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
萧山今属杭州,但在清朝属绍兴府,因此汪辉祖是地道的绍兴人。
其父名叫汪楷,娶妻王氏,妾徐氏。
徐氏生有一子,即汪辉祖。
汪楷苦读诗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未能高中。
绍兴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但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有限,因此大量的绍兴落第士子便走上了师爷道路。
当时学幕,没有专门的学校、教材,主要靠亲友、同乡之间的传授、举荐,久而久之便有了绍兴师爷的群体与传统。
汪氏家族并不富裕,无力供汪楷专心读书,于是汪楷只好循着家乡先辈们的足迹,成为一名师爷养家糊口。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俗话说“无绍不成衙”,如同山东的响马,徽州的朝奉,河间府的太监,扬州的妓女,绍兴藉的师爷也是天下一绝。
而在绍兴,师爷大多数都出自安昌。
撰文/郑骁锋等幕僚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
安昌地理位置示意图师爷云云,其实只是民间的叫法,这个行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幕僚”,即官员聘请来辅佐治事的参谋或者助手。
不过,相对于书面化的“幕僚”,口语中的“师爷”更精确地体现了这群人的特殊气质。
官员自有朝廷核准的品级身份,而凡游幕者,都是功名不就的潦倒布衣,尊卑高下原本壁垒森严。
但一经聘用,两者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长官一般都会尊称幕僚为“先生”或者“老夫子”,自称“晚生”或“兄弟”;幕僚也无须称长官“老爷”,而是“东家”、“东翁”。
彼此平礼相见,很多时候还得长官屈居卑位:很多清人笔记都曾经提到,长官如若与幕僚共餐,须得幕僚动了筷子酒席方可发动。
航拍安昌古镇一言以概之,双方是主人与宾客,事主与顾问,甚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幕僚对于长官,名副其实亦“师”亦“爷”。
起码明后期起,“绍兴师爷”就已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冒藉的假货。
有这样一则轶事在安昌广为流传:某位知府履新,为了从众多候选师爷中甄别出真正的绍兴人,竟煞费苦心布了一局,每有应征者,便大鱼大肉招待,最终如愿以偿地锁定了一双屡屡舍弃山珍海味,却对一碟霉豆腐情有独钟的筷子——绍兴人对于各种口感怪异的霉腐类食物的强烈嗜好,早已世所共知。
绍兴师爷馆将籍贯作为选择幕僚最重要的标准,数百年后听来似乎有些荒唐,不过在当时,这番机心却大受赞誉:某种程度上,如同世俗人家安放于门楣的“泰山石敢当”,明清以来,一个“绍”字,已然被奉为一道隐秘的镇符,与紫禁城颁发的印绶互为表里,共同护持着天底下的每一座衙门。
绍兴并不太大,安昌更是弹丸之地。
雇主们对于师爷行当近乎固执的地缘挑剔,究竟如何形成?寻常的解释不外是此处人多地仄,稻粱得从书中谋出,故而文风甚盛;然又僧多粥少,科举名额有限,大量高素质的铩羽者需要另寻饭碗;而游幕佐治,正是这群求官不得的失意人退而求其次的出路。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本文导读:师爷在古代等同于幕僚,因为将领出征常常以幕为府,所以出谋划策的人便称为幕僚。
清朝时期,各个衙门都会聘请一位师爷,担任主官的助手,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
不过师爷中最出名的便是绍兴师爷,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师爷会单独分出一个“绍兴师爷”?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绍兴籍的师爷很多,而且流传度广,所以一时变成了师爷的统称。
绍兴师爷究竟是有多出名呢?浙江绍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仅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兰亭公园,大禹陵),物产名品(绍兴酒),还有一些历史轶事,比如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从一些清代笔记小说中听过,但是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业呢?先说说“师爷”,这个职业大家肯定在古典小说听说过,最有名的莫过于公孙策了,当然,公孙策是虚构的人物,但师爷这个职业却是存在的,不过师爷并不是朝廷官员,他是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顾问,毕竟古代官员很多可能都只读过经典,对刑名、钱谷、文牍等繁琐地方事务不熟悉,需要顾问。
而封建制度最顶峰的清朝,师爷制度最盛,清代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令,皆聘有幕宾(师爷的别称),而清朝的师爷,通常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到了后来“绍兴师爷”更是成为师爷的别称。
清代绍兴师爷有多盛呢?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可以说师爷已经成了绍兴的地域性职业了,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更是实在受不了,下诏:“禁六部经承专用绍兴人”,为啥呢?因为“山阴、会稽、萧山之人,专习钱谷刑名之学,盘踞天下大小衙门,相传已久,积弊渐多”。
可绍兴为什么多出师爷呢?这就和绍兴地方文化有关,实际上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绍兴师爷帮”的前身“绍兴胥吏帮”。
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绍兴古称越州,因为此处为古越国都城)。
晚清湖南知名“绍兴师爷”王光焕

摘 要 :论 文第一部分介绍 了晚 清时期湖南绍兴 师爷 的主要情 况,及 王氏在其 中的地位;第二部分介绍 了王光 焕的几个
主要 弟子的情况;第三部 分分 析 了王光焕的 蕨庵诗 存》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王光焕 ;绍兴 师爷;蕨庵 诗存 ;湖 南;晚清
中图分类号 :K820
文献标识码 :A
家 资至数十万金一事 ,经查明 ,所开典 当均系他 人经手 ,各 典号 共存银约合五 万六千余 两 ,尚无 “二十余 万金之 多”; 又如 说 “邬 同寿现 既辞 出府署 ,又未在湘省作幕”,因此建 议 朝廷 “邀免置议”。这样就避免 了对其弟子邬 同寿等人证 据 不确的牵连 。lj 所 以任麟后来并没有 回籍 ,而是一直居住 在长 沙梧 庄 。邬同寿的 一砚 楼诗 草》中有多首诗便 是涉及 与任 师在 长沙的交往 。如 嘉平月 (十二月 )朔 任师招陪韩 古农观察 同宴梧庄 》, 春 日宜兴任 师招陪 同学诸友宴 游梧 庄 ))等等。
第 39卷 第 2期 2018年 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1.39 No.2 Feb-2018
晚清湖 南知名 “绍 兴师爷 " 王 光 焕
王 兴 国
(湖 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船 山学 社 , 湖 南 长 沙 410003)
“无幕 不成 衙”之说 。 幕 业的分工 比较细 ,有刑名、钱谷 、书启、挂号 、朱墨、
账房和 折奏等等 。 挂 号、朱墨只 要有 一定 的知识基础和衙 门中的关系 ,便可入幕就 业 ;书 启 和折奏 则主要 取决于举 业 的功底 。刑 名和钱谷 这两种 行 当 ,则 由于 其 知 识 、技 术 具 有 很 高 的专 业 要 求 ,必 须 经 过 专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作者:马佩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08期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
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
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
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
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
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
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
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
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
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
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
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
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
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
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
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
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
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
绍兴名人之绍兴师爷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 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 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 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 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 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 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 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 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 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 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 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 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 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 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 “原贯以浙绍为多”。
“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 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 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 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 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 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李鸿章任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 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 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 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 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 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 但被他婉辞了。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 任“师爷”的角色呢?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 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 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 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 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 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
绍兴师爷阅读理解

绍兴师爷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故乡,在汉末虽曾经虞仲翔先生揄扬过,但是那究竟太早了,后来到底免不了产生所谓“绍兴师爷”,不过也并非男女老少全是“绍兴师爷”,别的“下等人”也不少。
这些“下等人”,要他们发什么“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那样热昏似的妙语,是办不到的,可是在无意中,看得往这“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的道路很明白: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
但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
他们一敞同乡“下等人”一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
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正人君子”的意思是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②作者写《无常》有何用意?答案:(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2)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3)怎么可能办到呢?(4)无常是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的招人喜爱的鬼。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并且想告诉人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水平
• 古能写诗赋,洋能说英语 • “师爷,不仅多才,更要博学,须有多方面的知 识。” 王如尧如此认为。 • 王春龄书读古今,事通中外,书法好,文字通达 ,能写奏、禀、启、示、告、信等文体,还精习会计 。 • 做师爷,有时也得“雅”一下。 • 从王春龄留存诗稿的《自叙》中说:“……幕中诸君 子,皆风雅士,得子公余之暇,联文字交,因出旧作 就质乃谬……诸君忻然乐任其役,为之参酌,校订, 择其稍可……” •
脾气
批小吏居然和民妇为猫争吵 “师爷”的工作,是为主人或出谋划策,或参与机要; 或起草文告,或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或裁行批复 ;或奉命出使,或联络官场。 “很多人心目中绍兴师爷的形象是:奉迎拍马、包打官 司、谋财害命等。近些年,由于舞台艺术形象的广泛 传播,更是给绍兴师爷在鼻子上添加了白色,成了丑 角。”王如尧说,这其实是冤枉了“绍兴师爷”。 • 王春龄的手稿中,记载了几件小事,可以看出师爷 的品行。 • 有一份是“禀”,实际上是揭发乐清县差役横行乡 里的公文稿,王春龄站在老百姓一边说话,立场非常 鲜明。 •
• 这就是说,师爷还得帮助知县修改、抄缮诗 作,然后去刻印。 • 到了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日渐增多,除 了传统文化,师爷也不可避免地要涉猎西方 文化。 • 翻看王春龄留下的书籍,竟还发现了《英语 读本》等。 • “随着西方势力的侵入和近代化的起步,仅 靠传统的游幕经验已无法胜任,因此,英语 也成为师爷需要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
• 又如光绪二十二年,一个民妇打死了衙门书办 家的一只猫,书办去告状。王师爷就批评书办 ,这点小事也要和妇女计较,还来告状,真是 荒谬。最后给书办记过一次 ,表示惩戒。 • 原文是:“尔系衙门书吏,应知理法,乃以 养猫细枝,辄与妇女计较,已属不合。又敢来 案妄渎,更属荒谬。着记过一次,以示薄惩。 原章掷还。” • 读到这个批,真让人拍手称快。 • 当然,都是绍兴老乡,师爷之间也会结成一 个巨大的关系网。确实也有一些人利用关系, 把持政务,为非作歹,坏了“绍兴师爷”的名也懂英语;收红 包,生活仍清苦;很小心, 还刻个“实事求是”的章 •古时,就有“无绍不成衙” 之说。
师爷原生态生活
• 职责: 知县走海路,师爷代他保管“护照 ” • 在手稿中,一份禀稿里记载:乐清县衙机构 庞大,差役就有360名,需要精简。 • 在县衙账记里,记载了从知县到一般工作人 员的工资、奖金等情况; • 驿函抄存里,收集师爷往来信件31封,就好 像一张联络图,知县往来的时间、招待规格 等清清楚楚。
生活
• 红包要收,草帽也要还 • 师爷的收入是怎么样的?王春龄没有 明确的记载。但是,他记录了一种名目 繁多的“规费”。 • 所谓规费,其实就是“红包”。 • 当时,官场有个潜规则,所有进入衙 门的公私事件都得给师爷“规费”,这 笔钱也是师爷的主要收入。
行事
• • •
一世小心,还刻个“实事求是”的章 绍兴师爷,怎么做事? 在衙门做事,事无巨细都有记录,做到有凭 有据。 如在庚子年仲秋(1900年)的《日记》里, 详细地记录了每天衙门进出的文稿。从记录 的内容看,这本日记是在德清县衙门任职时 留下的。 当时师爷的办公用纸都十分粗糙,本子也是 他们自己装订的。数张“公文套封”也当作 文件夹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