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故事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
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
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
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
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
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
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
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
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
绍兴师爷读后感

绍兴师爷读后感读完关于绍兴师爷的那些事儿啊,真觉得这是一群超有趣又超有故事的人。
一开始,我就好奇这绍兴师爷到底是干啥的呢?读着读着才发现,他们就像是官场里的“幕后智囊团”。
这些师爷们可都是脑袋瓜灵光得很。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还有那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在官场里左右逢源。
你想啊,那些当官的遇到各种头疼的事儿,从处理复杂的案件,到怎么和上头、下头的人打交道,全得靠师爷在背后出谋划策。
我特别佩服绍兴师爷的那股子聪明劲儿。
他们好像有一双能看透迷雾的眼睛,一件事儿,别人还在云里雾里的时候,他们就能迅速理清头绪,想出应对的办法。
就好比那些探案故事里的神探一样,不过他们探的是官场和民间事务的“案子”。
而且他们的点子还特别巧妙,既不得罪人,又能把事儿办得妥妥当当,这情商和智商的搭配,简直绝了。
还有啊,绍兴师爷那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很吸引人。
为啥绍兴这块地方就盛产师爷呢?肯定和当地的文化氛围、教育传统分不开。
感觉绍兴就像一个巨大的“师爷训练营”,那里的人打小就受到熏陶,读书识字、研习典籍,为成为师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呢,这些师爷也不是没有烦恼。
他们虽然在背后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毕竟还是寄人篱下。
得看当官的脸色行事,万一跟错了人,或者是自己的主意不被采纳,那也只能干瞪眼。
这就像给别人打工,老板不听你的,你也只能憋着。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官场百态。
绍兴师爷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们的经历,能反映出当时官场的规矩、潜规则,还有那些明争暗斗。
感觉那个时候的官场就像一个大舞台,当官的在台前唱戏,师爷就在幕后指挥怎么唱。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穿越到了那个有师爷的时代,看到了一群穿着长衫、摇着扇子、脑袋里装满智慧的人在官场和民间穿梭忙碌。
这绍兴师爷啊,真的是给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让人回味无穷呢。
师爷的故事:按规矩坐楼梯_职场故事

师爷的故事:按规矩坐楼梯
晚清时期,绍兴有位退职的陶成龙师爷,因久居家中闲着无事,便去大上海游玩。
一天,他在马路上东走西逛,不觉到了中午,就走进了一家装潢时新的面馆。
陶师爷进了面馆,为图个清静,就在楼上挑了个雅座,坐了下来。
当堂倌问他要吃点什么时,他说:“我要吃碗阳春面。
”
那堂倌见他土里土气的模样,心中早已有三分轻视,再听说吃的是阳春面,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态度极不和善,并且要拖着陶师爷下楼。
陶师爷在衙门做过事,吃过几年官饭,颇有些傲气,见堂倌如此无礼,也忍不住生气了。
他责问堂倌这是为何,堂倌要陶师爷去看墙上的布告。
原来,布告上写着: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座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
陶师爷对此极不服气,决定从中找点岔子进行报复,于是又仔细看了布告,果然发现问题:吃大肉面者楼上,吃阳春面者楼下,而吃小肉面者无规定坐处,遂搬来一条凳子,坐在楼梯中间,堵住了上楼下楼的交通,将顾客全堵在楼梯两端。
当老板和堂倌赶来训斥时,陶师爷以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室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为借口,说自己要吃小肉面,这不上不下,就是该坐在楼梯中间。
老板急了,动手来拉,于是两人拉拉扯扯地到了衙门。
在公堂上,陶师爷装成十分委屈的样子,说自己是个绍兴乡下人,粗识几个文字,按面馆规定去推算,吃小肉面坐在楼梯中间没有错,如今面馆老板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乡下佬,要求青天大老爷秉公断案。
审判官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就惩罚了面馆老板。
老五和高子英师爷的故事

老五和高子英师爷的故事老五和高子英师爷的故事老五是一个小镇上的年轻人,生活过得插不上翅膀。
他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在照顾年迈的母亲。
他曾经找过几份工作,但是都下岗了,现在靠做些零工维持生计。
老五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大侠,左右江湖。
有一天,他在镇上的小酒馆里听到一个传说。
传说中有个光明寺的高僧,叫高子英,是江湖人称的“师爷”。
师爷被认为是武林最高境界的存在,拥有无敌的武功。
他据说在深山老林中修炼了多年,得到了一种神奇的武功秘籍,可以使人无坚不摧。
这个传说让老五对高子英的武功充满了向往。
老五决定去找师爷,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武艺远远不及师爷,但是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他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寻师之旅。
老五长途跋涉,穿过山岭,跨过河流,终于来到了光明寺。
光明寺坐落在一个山谷中,周围是苍松翠柏,景色十分优美。
老五踏入了光明寺,朝着一个佛堂走去。
佛堂里坐着一位枯瘦的老僧,正闭目打坐。
老五走到他面前,弯下腰行了个礼。
老僧慢慢睁开眼睛,看着老五微微一笑:“年轻人,你来这里有何所求?”老五羞涩地说道:“师爷,我听说你拥有无敌的武功,我想向您学习。
”老僧点点头,静静地看了老五一会儿,然后说:“年轻人,武功并非无敌,你的心态很重要。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武者,就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内心。
”老五有些沮丧,他以为师爷会传授他一些绝世武功。
但是老僧的话让他开始思考,他懂得了武功的真正含义。
老五开始在光明寺里修行,每天默默地打坐,锻炼身体。
他努力控制自己的内心,修炼内功。
几年过去了,老五的武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师爷的境界。
有一天,老五听说光明寺要举办一场擂台赛,师爷将亲自观摩。
老五决定参加这场比赛,他希望能够得到师爷的指点。
擂台上,众人观众簇拥,只见高子英师爷站在一旁,目光深邃,扫视着四周的选手。
老五跨上擂台,紧紧握住手中的剑,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最强实力。
比赛开始了,老五和其他选手进行了激烈的搏斗。
【民间故事】刘师爷改状词

【民间故事】刘师爷改状词从前有个叫刘师爷的人,他是个好心肠的人,非常善良。
刘师爷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他在乡间有着极高的威望。
每当村里遇到什么麻烦事,大家都会去找刘师爷求助。
刘师爷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人,为人服务。
不过,刘师爷有一个坏毛病。
他非常喜欢在写文书的时候把人们的好话给改成坏话。
无论是公文、私信,还是奏折、诉状,刘师爷总是会把其中一些字或者短语修改得有些另类,让当事人感到有些困惑,甚至愤怒。
有一天,一个叫做陈秀娟的妇女来找刘师爷帮助解决一个问题。
陈秀娟告诉刘师爷她的丈夫被人打了,她想要向县府上报此事,但她不太懂怎么写,所以希望刘师爷能够帮助她写一封正式的申诉信。
刘师爷同意了,于是他拿起笔来开始写这份信。
陈秀娟看着刘师爷写的字,感到很高兴。
但是,等到陈秀娟拿到这份申诉信的时候,她发现刘师爷把原本真实的事情给修改了,把被打的人名字从“陈永强”改成了“陈流氓”,并且把打人的人名字从“张志刚”改成了“张奸商”,这样一来这份信看起来就像是一份谩骂信。
陈秀娟非常吃惊和生气,她怒气冲冲地跑回去找刘师爷。
“师爷,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她问道。
刘师爷有些迷惘,他本来是想要帮助陈秀娟,怎么变成了这样呢?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决定要改正这种坏习惯。
于是,刘师爷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
不仅在写信的时候,他还会在与人交流时引导别人用正面的词语,鼓励大家多向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师爷在乡间的威望愈发地高。
他的行为和言语都非常正面和友好,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刘师爷告诉人们,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习惯和言语调整得更加友善和正面,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赞赏和信任。
从此以后,乡间的人们都叫他“刘善良”。
老五和高子英师爷的故事

老五和高子英师爷的故事一日,芦台八卦掌师徒们小聚。
席间,八卦掌第五代嫡传张用富对众徒儿发话:今年是你们师爷高子英诞辰110周年,为表怀念之情,准备出书一本,望人人动手书写文章。
本人竟一时冲动,当场举腕表态:我写一写老五和高师爷之间的故事。
——题记老五何许人也?他本来有大号,但从没听周围的人叫过。
连年来,大家与他见面都是直呼他的别称——老五。
可是,您万万不要误解,这样的称呼,大家可没有一丝的对他不待见,反倒包括着更多的尊重和爱意。
一样,老五本人也愿意他人这样称号他,说是感觉亲切,没有距离感。
老五是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人,1969年5月诞生。
老五长得白白净净,一米八五的大个子,身体壮得象座山,走路腰杆挺拔,呼呼带风,特别是那大大圆圆如猫的双眼闪烁着亮光。
2000年秋的一天,老五一头磕在了张用富师父的门下,成了八卦掌的第六代传人。
别看老五拜师较晚,但八卦系列无论是拳和掌,仍是刀枪剑棍等器械他练就得已是炉火纯青,在宁河这块土地上已是名声大噪。
圈内人都知道,老五引人羡慕的武功,除张用富师父的精心指点,再就是若干年前,他仍是十五六岁小屁孩的时候,就取得过武功盖世的高子英师爷的真传。
那是1984年春的一天,老五在发小张俊红(张用富师父侄子)的引领下,来到张用富师父家中串门。
一走进院落,他们便看到一名老者正在指导张用富师父和其他几位壮汉们练拳。
见此光景,自幼喜爱武术的老五立时眼睛一亮,急忙凑上前去。
老五定睛观看那位老者:年逾古稀,面容慈祥,双眼深邃而炯炯有神,个头不高身躯健硕,一口京腔不急不缓。
此时的老五依稀感觉到,这位平易近人的老者满身上下散发着习武之人少有的磅礴气场,绝非等闲之辈。
这时,老五见老者正与其中一名壮汉交手过招,突然老者的一只手抖腕发力,就见那壮汉立马被弹得踉跄倒退,一下子便贴到了身后几步远的墙上。
“太棒啦!太棒啦!......。
”眼前的情景不由让老五鼓掌叫起好来。
老五的鼓掌叫好声引来了那位老者的目光。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作者:马佩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08期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
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
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
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
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
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
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
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
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
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
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
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
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
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
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
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
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
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
绍兴师爷的故事读后感

绍兴师爷的故事读后感
绍兴师爷,古之智者也。
其故事,余读之,读后感,遂抒怀于兹。
夫绍兴师爷,非徒一介书生,乃是通晓世故,明达事理之士。
其智谋,犹如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辩才,似诸葛孔明,舌战群儒。
彼以笔墨为戈矛,以机智为甲胄,于纷繁世事之中,游刃有余。
读其事迹,如观棋局,一着三思,步步为营。
其在官场之上,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于江湖之间,若隐若现,妙手回春。
是以,绍兴师爷之名,传于四海,誉满天下。
余读其事,感叹不已。
思其人之才华,实乃我辈之楷模。
其处世之道,圆滑而不失刚正,机智而不陷奸邪,诚可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然,世间之事,非一己之力所能周旋。
绍兴师爷虽有千般计策,万种机巧,终难逆天行事。
是以,其生平,亦有坎坷,有挫折。
然而,彼以其坚韧不拔之志,百折不挠之心,终成一代宗师。
故,读其故事,余不禁深思:人生于世,岂能事事如意?但当以坚毅之心,应对万变之世,或能于逆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绍兴师爷之事,如镜,可鉴人心;如书,可启人智。
余读之,心悦诚服,感慨良多。
愿吾辈学其智慧,效其为人,亦能在人生棋局中,走出一片天地。
此文,乃余读绍兴师爷故事之感,不敢妄自菲薄,但愿以此,与诸君共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爷故事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
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
这是个充满智慧性的群体,尤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
这里带来一组绍兴师爷的智慧故事。
巧治恶钦差清康熙年间,皇帝派某钦差来到浙江巡视,考察行政官吏。
该钦差因未受到绍兴府下会稽知县的宴请送礼,回京后即以会稽知县在祭禹大典上东张西望、大有犯上之心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状。
康熙帝当即下旨,令绍兴府台查核此案。
绍兴府台接旨后,回想当时祭禹情景,始终未见会稽知县有什么越轨行为。
钦差告此恶状,其中必有蹊跷。
面对此桩冤案,本来只要写一纸呈文,即可了结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难办:若如实向皇上申报,那钦差知晓后必然怀恨在心,此人阴险奸诈,岂肯善罢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祸及自身;若顺势谎报,那属下会稽知县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处死,也得罢官,于心不忍。
在左右为难之际,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绍兴师爷。
师爷问明情况之后,对府台说:“此事不难,鄙人心中已有一计,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府台详问其意,师爷说:“你只需对皇上实说,钦差来到绍兴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参加,按例站在会稽知县的前面,祭典开始后,又虔诚叩头跪拜,未能顾及身后之人是否遵守仪礼。
”府台一听,顿觉这一计策妙极:既不说钦差诬告,也不说会稽知县失仪,还表现了自己敬禹之真诚,正是一石三鸟,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
于是,他按计行事。
皇上见过绍兴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于心,随即传讯钦差问罪,说:“你告会稽知县祭禹大典中不守仪礼,可是实情?”钦差一口咬定说:“若有谎报,愿受重罪。
”皇上接着又问:“祭禹之时,照大清律例,你位于府台之前,会稽知县更位于府台之后,若专心诚意参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后的第二个人有大不敬的行为呢?”钦差无言以对,只好从实招认,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终于被革职查办。
智斗洋神父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胡作非为。
当时,云南发生了一起当地民众联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员耿公达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纣为虐、横行霸道的洋教徒给抓了起来。
耿公达想:抓了洋教徒,那洋神父肯定会出来交涉。
果然不出所料,耿公达的侍从送来洋神父的信,要求保释刚刚被逮捕的洋教徒,措词傲慢而强硬,并以上告领事馆相威胁。
当时在幕府中的一位绍兴师爷十分钦佩耿公达的正义气概,看过洋神父这封信后,便如此这般地献了计策。
第二天,耿公达开庭,以严词训斥那洋教徒,并当着洋教徒的面,把洋神父的信撕得粉碎扔在地上,又将那洋教徒打了四十大板,下了大狱。
洋神父得悉后,气得浑身发抖,亲自赶至衙门质问耿公达,要拉耿公达去领事馆对质。
此时,耿公达泰然自若,坦然一笑,取出了神父的信,让神父当众出丑,并说:“昨天我所撕的是这个无赖的一张供状,他在公堂之上不但未招认罪行,反而诬陷好人,所以我把它撕碎了。
”当洋神父看到自己那封信完好无损时,自知理亏,只好求情放人。
耿公达却理正辞严,以洋教徒欺辱华人、作恶多端、惹是生非、挑拨离间为由,表示绝不放人。
洋神父到此已无话可说,只好悻悻地拿着信回去。
原来在公堂上撕碎的信是绍兴师爷假造的。
绍兴师爷这一计谋,使洋神父和洋教徒中了圈套,落了个搬弄是非的罪名。
寻找『三十六』清末民初,在上海租界的巡捕房里,有不少绍兴师爷协助办案。
有一个叫周小月的绍兴人,长得身高力大,且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
他是去上海租界探望姑妈的。
在一次闲逛中,适逢外国水兵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中国妇女。
周小月见义勇为,出手相助,打伤了外国水兵,被洋警察捉住,送进捕房。
恰巧,值班理事的是一位姓袁的绍兴师爷。
袁师爷按惯例先询问了周小月的姓名和住址,见他是绍兴昌安门外人,就暗自思忖:一个初到上海的乡下人,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殴打洋人,定是那个外国水兵酗酒行凶激起他的义愤。
于是问他为何打伤洋人,周小月如实说了经过情况。
袁师爷一听,果然不出所料,好在此时堂上没有中国警察,周围全是洋警察。
袁师爷决心救他,便问他:“你既是绍兴人,可晓得三十六?”周小月很聪明,这“三十六”就是绍兴人常用的歇后语,即所谓“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这分明是绍兴师爷叫他逃走的意思,他二话没说,连忙表示知道。
袁师爷就让他去找“三十六”,在旁的洋警察以为这是师爷叫他去找同案人,就没有拦阻,稀里糊涂地让周小月走了。
过了个把时辰,袁师爷还一本正经地责问洋警察,要他们去把周小月和“三十六”一起抓来受审,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按规矩坐楼梯晚清时期,绍兴有位退职的陶成龙师爷,因久居家中闲着无事,便去大上海游玩。
一天,他在马路上东走西逛,不觉到了中午,就走进了一家装潢时新的面馆。
陶师爷进了面馆,为图个清静,就在楼上挑了个雅座,坐了下来。
当堂倌问他要吃点什么时,他说:“我要吃碗阳春面。
”那堂倌见他土里土气的模样,心中早已有三分轻视,再听说吃的是阳春面,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态度极不和善,并且要拖着陶师爷下楼。
陶师爷在衙门做过事,吃过几年官饭,颇有些傲气,见堂倌如此无礼,也忍不住生气了。
他责问堂倌这是为何,堂倌要陶师爷去看墙上的布告。
原来,布告上写着: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座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
陶师爷对此极不服气,决定从中找点岔子进行报复,于是又仔细看了布告,果然发现问题:吃大肉面者楼上,吃阳春面者楼下,而吃小肉面者无规定坐处,遂搬来一条凳子,坐在楼梯中间,堵住了上楼下楼的交通,将顾客全堵在楼梯两端。
当老板和堂倌赶来训斥时,陶师爷以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室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为借口,说自己要吃小肉面,这不上不下,就是该坐在楼梯中间。
老板急了,动手来拉,于是两人拉拉扯扯地到了衙门。
在公堂上,陶师爷装成十分委屈的样子,说自己是个绍兴乡下人,粗识几个文字,按面馆规定去推算,吃小肉面坐在楼梯中间没有错,如今面馆老板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乡下佬,要求青天大老爷秉公断案。
审判官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就惩罚了面馆老板。
设计救兰香会稽县大盐商鲍老爷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娶了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做二房。
这天,丫环兰香端了一碗西湖藕粉给二房,谁知二房吃后居然死了。
鲍家大奶奶一口咬定兰香出于醋心,害死了二房,兰香遂被当地衙门打入死牢。
兰香之父深知鲍家二房之死绝非兰香所为,为洗不白之冤,向杭州府衙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求救。
此时离兰香秋后处决已没有几天了,刑部发往会稽县衙处决兰香的公文已到。
情急之际,周师爷突然想到自己两年前刚刚进入杭州府衙时,曾收到刑部发给杭州府衙的公文,竟是一个空信封,在愤慨之余,以“查无此案,原件退转”将其打回刑部。
如今,这件笑料竟给周师爷带来了一条绝妙巧计:让公文进行长途旅行。
于是,周师爷从公文堆中找出了另一封同时从刑部发往边远地区衙门的公文,调换了里面的案卷和批文,照原样封合。
这样,会稽县衙收到的就会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公文,自然要“原件退转”,而兰香的案卷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路远迢迢的边区衙门,等退转京城需数月,周师爷以此赢得了延缓处决兰香的时间,争取复审案件的机会。
在复审时,周师爷明查暗访,找出了口供中的漏洞和决案时的伪证,原来那些作伪证的人纷纷退避三舍,生怕牵连自己。
最后,案件真相水落石出,原凶正是那个大奶奶。
她“香火”要传,“眼中钉”要拔,于是嫁祸于兰香,满以为来个“移花接木”就可以瞒天过海,谁知害人反害己。
巧治奸商绍兴有位姓鲁的师爷。
这天,鲁师爷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妇坐在街边啼哭,身边放着一只小竹篮。
鲁师爷上前询问,得知此妇家道贫困,因为丈夫生病了,所以她把家里存的五斤鸡蛋卖给王记蛋行的老板,以便凑钱给丈夫抓药治病。
哪知蛋行老板把农妇鸡蛋过秤后,故意少算两斤,说只有三斤,强行买下农妇的鸡蛋。
鲁师爷动了怜悯之心,并决心惩治一下这个刁店主。
他摸出一两银子,叫农妇去为丈夫抓药,当农妇不收时,鲁师爷笑着说:“你尽管收下,我这一两银子只是本钱,会赚回一百两银子来的。
”接着,鲁师爷回衙换了旧长衫,并在衣袖中放了一只熟鸡蛋,故意去王兴记蛋行买蛋。
鲁师爷挑了好一阵子,又不想买了。
当鲁师爷离开店堂时,王老板发现他衣袖中露出的一个鸡蛋,就断言他偷鸡蛋。
鲁师爷当然不承认,说鸡蛋是从家里带来当点心的。
两人争吵到了县衙,鲁师爷据理力争,将王老板引入事先设下的圈套。
王老板不知是计,还说若鲁师爷的鸡蛋是当点心的,那必定是熟的,而自己店中出卖的鸡蛋都是生的。
王老板要求敲破鸡蛋,当堂验证,如果鸡蛋确实是熟的,就赔一百两银子给鲁师爷。
待鸡蛋敲破,确为熟蛋,王老板才知上当,但也只好按自己承诺的赔偿一百两银子。
改词惩恶棍绍兴有个容山村,村子里有一恶棍,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他仗着自己懂些拳术,经常拦路抢劫,奸淫妇女。
由于他能言善道,刁猾诡诈,即使告到官府也难以将其治罪,弄不好还会受到他恶性报复,所以左邻右舍见到他,都像见到活阎王。
一次,这恶棍闯进一户人家,看到一个病妇卧在床上,他就翻箱倒柜,大肆抢劫,还揭开棉被将病妇手腕上一只玉镯也捋去,吓得病妇大呼救命。
刚好有位勇士从此家路过,遂将恶棍扭送至县衙,县老爷把恶棍当堂收押,要病妇丈夫补写状纸。
病妇丈夫系当地秀才,请了几位同窗,拟定恶棍罪名为“揭被夺镯”。
写好以后,秀才忧心忡忡,生怕打虎不死,反受其害,于是进城请教一位姓李的刑名师爷。
李师爷问了案情,看了状纸,略加思索就提笔把“揭被夺镯”四个字改为“夺镯揭被”。
状子送到县衙,县老爷立即提审恶棍:“夺镯可属事实?”恶棍回答说:“属实。
”县老爷又问:“你将病妇被子揭掉,想要干什么?”恶棍回说:“夺镯。
”县老爷怒喝:“大胆刁民,揭被分明为了强奸,你还敢狡辩!”拍案而起,让其画押。
秀才这才明白李师爷调整词语顺序的意义。
县老爷怒斥恶棍不但抢劫,还企图奸淫病妇,情节恶劣,因而处以重刑。
当地老百姓莫不拍手称快,盛赞李师爷为民除害。
改字判良田清时,绍兴西郭门外有个财主,虽有良田千亩,仍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凡与他阡陌相连的田地,总是千方百计霸占过来。
乡民们咒骂他是“狗头财主”。
某年,狗头财主看中了陈阿二的两亩良田,便趁阿二嫂生病急需用钱之机,借五两银子给阿二,要他用两亩良田作押。
押契上写明“一能回赎,二可找绝”的字样。
但当陈阿二赎田时,财主却将押契改了,在“一”字上加了三笔,改成“不”字;又将“二”字添了四笔,变成“只”字,于是原押契的八个字成为“不能回赎,只可找绝”,企图霸占这两亩良田。
此时,刚回绍兴探亲的浙江抚台衙门折奏师爷骆照闻悉此事,非常气愤,当即写了个条子,让陈阿二去找山阴县刑名师爷张广才。
张师爷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一加三笔“不”字篡,二添四点“只”字变。
“不能回赎”天日暗,“只可找绝”是杜撰。
千古奇冤事一件,骆大执笔代鸣冤。
张师爷见是骆大师爷的亲笔,哪敢怠慢,立即亲自审理此案。
张师爷摊开押契用灯光一照,果见墨色有异,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不”字上又加了一点一撇,变成“亦”字,并在“只”字旁添了一个“戈”字,把“口”下两点连成一横,这样就把写绝的押契改活过来,并判道:“亦能回赎,或可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