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合集下载

论师爷佐幕的价值观

论师爷佐幕的价值观
办公室业务·办公史话
文 / 钟小安
论师爷佐幕的价值观
【 摘 要 】 师 爷 讲 究“ 才、 识、 品 ” , 为民立品,惩恶扬善,他们凭借自己的聪 明才智,得到各级行政主官器重而地位日 隆。在师爷眼里,寄人篱下固然可悲,但 更可悲的是大丈夫只为温饱衣食而生存, 而“济天下”的大志难以实现。尽管命运 的安排是如此的不公平,但很多师爷仍 然一身傲骨。幕友之道,尽宾之义,贵在 以公事为重。官幕之间, “利”之外,尚 讲 究 行 为 规 范, 注 重“ 道 义 ” ,即所谓 “幕道” 。就官方而言,对幕僚之求首在 “品” ,以“品端学醇、人厚忠恕之士”为 良幕。 【关键词】师爷;幕道;公正;廉洁 清朝初年,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统 治者从巩固封建政权、平定边疆叛乱以及 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 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 施,从而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国 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师爷 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借自己 的聪明才智,纷纷投入官府,并得到各级 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 等。其担任的职务,有稿案、漕务和刑名 等多种。王春龄在衙门做事,事无巨细都 有记录,做到有凭有据。这些手稿的价值 主要有: 一 是 可 以 使 我 们 了 解 旧 时 衙 门 中, “师爷”运作的基本形式。 刑名师爷、钱 谷师爷、书启师爷、账房师爷等,他们开 展工作情形,都可在这些“纸堆”和“账 本”中找到影子。他们为“他人家作嫁 衣”的面目跃然纸上。 二是有利于我们了解师爷们在衙门 里的生活。师爷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进 出衙门也是清白的。师爷们在衙门中拿到 的“节赏” ,都有明细账录,他们在衙门 里借用物件,都得出借条。离任走出衙 门,还要办理《移交清单》 。 三 是 反 映 出 师 爷 中 不 乏 有 识 之 士。 他们有忧国忧民的传统思想,愿意为百姓 做点有益的事,而不是鱼肉乡亲。如有一 份乐清县的“禀” ,是鞭挞﹑揭露乐清县 差役横行乡里,敲诈百姓的行径,立场非 常显明。 王春龄在衙门做事,非常谨慎。他起 草的文稿,必有一稿、二稿……如《复办 理鄂蜀赈捐县正堂汪大令函》就有两份。 一稿、二稿都有改正字迹,一俟定稿,即 送知县审阅,再画押,然后抄录存查。他 的谨慎、周到还表现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 方面。如《诸暨向章文官迎霜降》一事: 既有事前规划、启动时间、交代谁去办、 为什么,也有办事人姓名、办事人任务以 及事毕的处理等,全都一一记录在案。 手 稿 中, 记 载 了 几 件 小 事, 可 以 看 出师爷的品行。有一份“批” ,手稿原文 是: “尔系衙门书吏,应知理法,乃以养猫 细故,辄与妇女计较,已属不合。又敢来 案妄渎,更属荒谬。着记过一次,以示薄 惩。原章掷还。 ”说的是一个民妇打死了 衙门书吏家的一只猫,书吏去告状。王师 爷批评这个书吏,这点小事也要和妇女计 较,还来告状,真是荒谬。最后给书吏记 过一次,作为惩戒。读了这个批复,真让 人拍手称快。 佐 幕 公 正 在 于 心 正, 首 先 要 为 人 廉 洁,在钱财面前保持立心要正。如果立心 不正,办案时就会心偏徇私。绍兴名幕汪 辉祖入幕前曾对母亲发誓说: “决不负心造 孽,非份之钱,一个也不敢入私囊。 ”他 一生佐幕确实也实践了对母亲的誓言,做 到了廉洁自守。曾经有人以厚利诱引他 徇私,却被他严词拒绝,利诱者不得不叹 道: “此君操守可信。 ”汪辉祖还指出,幕 友“以效力于百姓,使邑人皆曰主人贤, 庶几无愧宾师之任。 ” 《续佐治药言》记载汪辉祖初入幕道 时,在长州县做刑名师爷。刚至县衙,就 有个大胡子的幕友向他传授收受贿赂之 术,并且对他说: “非此不足以济贫。 ”汪 辉祖心里虽然很反感,但想到自己是后进 新学,不能顶撞前辈,所以只是虚与委蛇 一番。 大胡子在列举了前几任师爷的例子 后,话锋一转,就开始向汪辉祖介绍某位 愿意送贿的诉讼当事人(被告) 。汪辉祖 新来乍到,也不愿意张扬,只是笑笑,未 置可否。大胡子还以为他同意了,当晚就 介绍那位被告前来送贿银。结果汪辉祖当 场将对方赶出。贿赂者不知就里,还以为 汪辉祖嫌钱少,第二天晚上增加银两,再 度上门行贿。汪辉祖见状大怒,把他赶走 后,立即起草一个拘押被告的批文。正 巧大胡子前来观察动静,见了批文大吃一 惊,连问汪辉祖是为何缘故。汪辉祖为保 全他的面子,只推说是主人的意思。 当年七月,汪辉祖向主人告假去南京 参加江南乡试,主人于是找了个师爷暂时 代理。大胡子见状故技重施,又去兜售他 那一套伎俩,结果那位代理师爷欣然接受 了,照计施行,才两个月时间就捞了一大 笔钱。可是好景不长,等汪辉祖考试完毕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俗话说“无绍不成衙”,如同山东的响马,徽州的朝奉,河间府的太监,扬州的妓女,绍兴藉的师爷也是天下一绝。

而在绍兴,师爷大多数都出自安昌。

撰文/郑骁锋等幕僚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

安昌地理位置示意图师爷云云,其实只是民间的叫法,这个行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幕僚”,即官员聘请来辅佐治事的参谋或者助手。

不过,相对于书面化的“幕僚”,口语中的“师爷”更精确地体现了这群人的特殊气质。

官员自有朝廷核准的品级身份,而凡游幕者,都是功名不就的潦倒布衣,尊卑高下原本壁垒森严。

但一经聘用,两者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长官一般都会尊称幕僚为“先生”或者“老夫子”,自称“晚生”或“兄弟”;幕僚也无须称长官“老爷”,而是“东家”、“东翁”。

彼此平礼相见,很多时候还得长官屈居卑位:很多清人笔记都曾经提到,长官如若与幕僚共餐,须得幕僚动了筷子酒席方可发动。

航拍安昌古镇一言以概之,双方是主人与宾客,事主与顾问,甚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幕僚对于长官,名副其实亦“师”亦“爷”。

起码明后期起,“绍兴师爷”就已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冒藉的假货。

有这样一则轶事在安昌广为流传:某位知府履新,为了从众多候选师爷中甄别出真正的绍兴人,竟煞费苦心布了一局,每有应征者,便大鱼大肉招待,最终如愿以偿地锁定了一双屡屡舍弃山珍海味,却对一碟霉豆腐情有独钟的筷子——绍兴人对于各种口感怪异的霉腐类食物的强烈嗜好,早已世所共知。

绍兴师爷馆将籍贯作为选择幕僚最重要的标准,数百年后听来似乎有些荒唐,不过在当时,这番机心却大受赞誉:某种程度上,如同世俗人家安放于门楣的“泰山石敢当”,明清以来,一个“绍”字,已然被奉为一道隐秘的镇符,与紫禁城颁发的印绶互为表里,共同护持着天底下的每一座衙门。

绍兴并不太大,安昌更是弹丸之地。

雇主们对于师爷行当近乎固执的地缘挑剔,究竟如何形成?寻常的解释不外是此处人多地仄,稻粱得从书中谋出,故而文风甚盛;然又僧多粥少,科举名额有限,大量高素质的铩羽者需要另寻饭碗;而游幕佐治,正是这群求官不得的失意人退而求其次的出路。

巧戏绍兴师爷民间故事

巧戏绍兴师爷民间故事

巧戏绍兴师爷民间故事乾隆年间,方安县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水灾,原县令因治水不利,被朝廷罢官免职。

新任县令名叫穆白飞,此人博学多才,为官清廉。

这日,穆白飞又为治水的事情愁眉不展,身旁的师爷马天行马六爷轻声道:“穆大人,距此三十外的青峰山上有一隐居奇人,此人学识渊博,如果能请他出谋划策,这水患必然能治。

”穆白飞听后微微一笑,几天来,他一直在等马六爷这句话。

早在穆白飞还没有上任时,他就听说过马六爷有句名言:铁打的师爷流水的官。

他还知道这马六爷是绍兴人,读了一肚子的书,熟谙文牍卷案,做人很圆滑,心地却不坏,只是时不时借机发点儿小财。

马六爷从不打诳语,刚才听他说有治水的方法,看来他必然胸有成竹,只是穆白飞还不清楚,眼前这位师爷会如何借用这件事来为自己“赚”闲散银子,而且还做得滴水不漏。

果然,还没等穆白飞细问,马六爷便一脸难*道:“只是这位隐居奇人*格怪异,不贪图名利,不关心世事,要想请他帮忙,恐怕比登天还难。

”穆白飞干脆来了个顺水推舟:“马六爷聪明过人,想来必有妙计引奇人出山,如果这件事情需要多花些银两,马六爷但说无妨。

”马六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但稍纵即逝:“穆大人过奖了,人人都有弱点,奇人也不例外,我费尽周折才打听出他喜欢吃一道叫‘万绿一点红’的菜肴,如果想请他帮忙,我们可以在这道菜上做点文章。

”穆白飞点点头:“那我们应该怎样在这道菜上做文章?”马六爷脸上再露难*:“不瞒穆大人,这几天来我派人在各大酒楼打听,有哪位厨师能做出此菜,但结果并不让人满意,根本就没有人听说过这道菜。

不过……县衙如果能出些银子,贴出悬赏告示,谁能做出此菜,便赏纹银五百两,我想民间卧虎藏龙,定有高人会做出此菜,到时候我就有办法利用此菜将奇人引出。

”穆白飞沉默了半晌,点头道:“眼下治水之事迫在眉睫,破费些银子并无大过,马六爷,就按你刚才的主意,在天黑之前将告示贴遍县里的大街小巷。

”马六爷一脸喜*,赶紧去张罗此事了。

一连过去三天,事情没有丝毫进展,穆白飞不免有些心急,忙将马六爷招来,想商议另一套治水方案。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祖
沈文奎
徐渭
明:初形成
清:由盛转衰 两次高潮:
一、雍正、乾隆时期: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 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 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二、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 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
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
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 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
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
才,为己所用。
一、就幕宜慎
二、律己立品
三、尽心事主
清末,绍兴师爷逐渐衰微以至没落。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 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趋没落。
一、文风炽盛,人才辈出。
明朝
绍兴籍举人2275人,占浙江省总数的21%;
绍兴籍进士997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二。 清朝 绍兴籍举人2755人,进士744人,进士人数位列全国第六。 绍兴籍状元10人,榜眼5人,探花5人,会元4人。 资料来源:《绍兴市志》
格魅力。但是,从少数来看,从后期的一小时段来看,绍兴师爷与其它任何 社会群体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出现了一些“污垢”,而这正是绍兴 师爷没落的重要内在原因,也是值得后人常读的反面教材。
四、保民便民
一、绍兴师爷为国家留下了资治学识。
大量的“佐治药言”既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幕学理论,又涉及
了众多的学说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正在越来越
引起更多的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刑名方面 2、钱谷方面 3、文牍方面

谈对绍兴师爷职业道德的继承与发扬

谈对绍兴师爷职业道德的继承与发扬

谈对绍兴师爷职业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作者:何云超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7期文/何云超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

他们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佐治或佐幕。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优秀的职业道德与雇主之间形成一种“亦幕亦友”的关系。

他们虽然不是官, 不能发号施令, 但在掌理公务等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成为我们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秘书群体。

从师爷杰出代表的古籍中,笔者学习到师爷的从幕道德,从而联想到现代秘书应该对此进行继承和发展。

一、将“忠心事主”演绎为“辅佐领导,甘当配角”从“忠心事主”到“辅佐领导,甘当配角”,我们继承的不仅仅是师爷忠心不二、尽心尽言的古典主义道德行为标准,更是人格独立,有伟大事业心、进取心的主人翁精神。

秘书人员的事业心不仅是一种对工作成就感的认可,也是一种永不言弃、永不服输的精神。

这是秘书职业道德现代化的升华。

(一)古代师爷从幕基本原则——“忠心事主”。

师爷的走马上任是因为受到了主官的赏识和提拔,主官根据师爷的工作表现给予师爷一定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礼遇和厚待。

那么主官对于师爷就有知遇之恩,师爷也以忠心耿耿、尽心竭力为主官服务作为回报。

师爷不仅要及时指出主官处理事务时的某些错误,更要勇于表达自己对事件处理的看法和建议,帮助主官更好地断案。

但是,师爷还是保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正如著名师爷汪辉祖所说:“贵席珍而待聘,不自售以眩人”,言明师爷虽为官所聘,然官幕是平等的,不必降格攀枝,应以真才实学示人。

(二)“辅佐领导,甘当配角”是“忠心事主”的现代诠释。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秘书人员的思想境界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许多在职的秘书都会认为,自己所拟的发言稿经过了自己日夜修改不断斟酌之后,却由领导在重要会议上宣读,泯灭了自己的工作成果,自己的真才实学没有让人发现。

其实不然,师爷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现代秘书必须具备的品德。

师爷的故事:改字判良田_职场故事

师爷的故事:改字判良田_职场故事

师爷的故事:改字判良田
清时,绍兴西郭门外有个财主,虽有良田千亩,仍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凡与他阡陌相连的田地,总是千方百计霸占过来。

乡民们咒骂他是“狗头财主”。

某年,狗头财主看中了陈阿二的两亩良田,便趁阿二嫂生病急需用钱之机,借五两银子给阿二,要他用两亩良田作押。

押契上写明“一能回赎,二可找绝”的字样。

但当陈阿二赎田时,财主却将押契改了,在“一”字上加了三笔,改成“不”字;又将“二”字添了四笔,变成“只”字,于是原押契的八个字成为“不能回赎,只可找绝”,企图霸占这两亩良田。

此时,刚回绍兴探亲的浙江抚台衙门折奏师爷骆照闻悉此事,非常气愤,当即写了个条子,让陈阿二去找山阴县刑名师爷张广才。

张师爷
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一加三笔“不”字篡,二添四点“只”字变。

“不能回赎”天日暗,“只可找绝”是杜撰。

千古奇冤事一件,骆大执笔代鸣冤。

张师爷见是骆大师爷的亲笔,哪敢怠慢,立即亲自审理此案。

(www。

rensheng5。

com)
张师爷摊开押契用灯光一照,果见墨色有异,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不”字上又加了一点一撇,变成“亦”字,并在“只”字旁添了一个“戈”字,把“口”下两点连成一横,这样就把写绝的押契改活过来,并判道:“亦能回赎,或可找约。

还本付息,原主管业。

财主刁恶,示众三日。


狗头财主不服,张师爷把押契丢下去,叫他睁眼细看,狗头财主目瞪口呆,瘫软在地。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师爷”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各级地方官员私人聘请的衙门顾问,他们没有正式的官职,社会地位较高,一直以来被视为官民衔接的纽带。

明清以来,各司、道、府、州、县均设置了师爷这一职位。

这一时期绍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涌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来自民间,游幕四海,在各地府衙中扮演者智囊团的角色。

尤其是清初以来,绍兴师爷群体逐渐庞大,以其专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清朝各级官场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群体。

清朝民间更是有“徽州算盘,绍兴刀笔”的俗语广为流传。

自此,“师爷”成为绍兴的品牌名片,“绍兴师爷”也逐渐与“湘军”、“徽商”一样成为独具地方代表性的代名词。

“绍兴师爷”兴起的原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在东汉永建四年(即公元129年)起,山阴、会稽等地即设郡守,明清时期的绍兴府下设余姚、萧山、会稽、山阴、诸暨等8个县。

可以说,自从秦汉至明清,绍兴一直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中心。

清朝时期,绍兴府与杭州府东边紧靠钱塘江湾,延钱塘江西去可直达江西与福建,南边与宁波相邻,浮海可至粤闽,北部通有运河,亦可直抵中原,可谓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

绍兴府内也是水道纵横,河湖交织,有效地沟通了府内八县。

这些因素为绍兴本地的士人学子提供了四处游幕的基础条件,交通便利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在历史文化因素上,绍兴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学,求取功名的历史传统。

根据史籍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今之风俗好学……弦诵之声,比屋相闻”。

在我国历代王朝之中,东南文化一直没有停止发展,东晋和南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南移,中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绍兴也一度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绍兴人才辈出,然而面对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他们不得不面对僧多粥少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落榜文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暂时选择师爷这条道路。

明朝史籍记载:今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万历年间沈德符说:“一人衙门,则前后左右皆绍兴人。

《绍兴师爷》生动好看 背后“师爷”谋划有功

《绍兴师爷》生动好看 背后“师爷”谋划有功

《绍兴师爷》生动好看背后“师爷”谋划有功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3
【摘要】春节前后,电视连续剧《绍兴师爷》在浙江电视台及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同时播出,浙江历史上曾闻名于世的人文特产“绍兴师爷”一时间走红国内影视界。

【总页数】1页(P18-18)
【关键词】浙江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省级电视台;市场化;文艺现代化;投资方;电视剧;读书意识;选题策划;影视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绍兴黄酒·绍兴师爷 [J], 傅建伟
2.绍兴师爷群体性现象及其成因探析——以"安昌师爷"为例 [J], 金剑栋;余慧菁;谭莹洁;陈立钢
3.绍兴师爷散论——从《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的师爷人物个案说起 [J], 何宝梅
4.“法表儒质”:清代刑名师爷理案原则初探——以“绍兴师爷”汪辉祖为例 [J], 周国平
5.首届“绍兴师爷”暨中国幕府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绍兴举行 [J], 俞婉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
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
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
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

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

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

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

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

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

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

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

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

辉祖当时在休假,回来一看,立刻反对。

他说,孤儿寡妇不受遗产,却让不相干的族人收去,“不但无此政体,也无此风俗”,遂为俞氏争回田产。

他的仁厚悲悯,大抵如是。

算起来辉祖作幕友的时间足有34年,在江苏9年,在浙江25年,共经历16个主人,直到他56岁考中进士,到湖南宁远当县令,才结束游幕生涯,也正好一试在幕中练就的仁心妙手。

宁远县有少数民族,民风粗野,又有不少挑拨生事,借以牟利的讼棍。

辉祖就先整典型,处治恶讼师黄天桂,使其仓皇逃逸。

随后黄氏报复,匿名投书侍郎傅森,诬告辉祖。

傅森派人调查,百姓皆称辉祖“湖南第一好官也”,于是辉祖声名愈著。

接下来,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随后,辉祖又漂亮地处理了一桩关系民生的“盐引之争”。

当时卖盐需要盐引,也即一种类似许可证的东西,按地域划分,比如持淮盐引,就只能卖淮盐。

宁远县按律当食淮盐,但邻境多食粤盐,而粤盐的价格又比淮盐低几倍,宁远县的百姓就常私买粤盐。

知府得知,派牟侦捕,民心惶惶。

辉祖觉得这不合理,就给上级写信,希望改宁远的淮引为粤引,却久不得回复。

他就自己发布公告:零买10斤以下食盐者,允许选择粤盐。

民间举额相庆,而官场一片哗然。

还好,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比较开明,幕中也多名士,认同辉祖的做法,遂开盐业零售之禁。

时人赞称辉祖为“莽知县”。

但这“莽知县”在断案上,却又一点不“莽”。

他轻易不肯动刑,认为受刑之供多不可信,即使可信,也是用刑逼出来的,自己良心上不能安。

而遇到罪人当杖,辉祖就呼之前,说:“法律不可违背,然而你的肤体受于父母,怎能因行不肖而亏辱之呢?”再三语,直到罪人哭,辉祖也哭。

当时民间争讼,常至于倾家荡产,因为打官司的草民既要负担官员的贿赂,又要对付胥吏、讼师等的讹诈,若输了还可能被重罚。

辉祖对此有清楚认识,他在《佐治药言》里引民谣“堂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以为县官应体恤民生,不可峻刻,否则“下笔时多费一刻之心,涉讼者已受无穷之患”。

问案之外,相验(验伤、验尸)也是县官重要职务。

辉祖幕友出身,深知仵作、杂佐可能在此环节舞弊,因此无论寒暑远近,必亲临现场相验。

在60多岁时,他还远赴200多里外的山区,验一起命案,结果轿夫失足将他摔下山崖,伤了左足。

偏巧此前上司要派他去桂阳办一起棘手的案子,加上他平日清直耿介,得罪过不少小人,遂被安了个“迁延规避”的罪名,革职斥退。

辉祖离开宁远县的时候,众多百姓哭泣相送,牵连不舍,至县境犹不忍返,可见其得人心之厚。

他辞归后,又被大吏邀去主持西江塘的水利工程,此工程最初预算28900缗,结果在辉祖主持下,工程规模扩大了一倍,且异常坚实,而实际用钱却省了6300缗。

古今相似,兴修水利均常是上下其手的好机会,辉祖却一介不取,那是信守对他两个母亲的承诺。

早先他作刑名幕友时,二母不悦,以为刑名多自百姓劫中求财,辉祖就立誓决不枉收一钱,他也做到了终身守约。

有人曾当面称赞辉祖“官声好”,“一介不取”,辉祖却不高兴地回应说:“这有啥好夸的呢?就像良家妇女不乱搞一夜情,那是分内之事,没什么好表扬的”。

辉祖的意思大约是说,不贪污只是道德底线,而非道德高端,因此不值得赞扬。

辉祖大半生在幕中,后又为县令,尘务缠身,学问上自然说不上太好。

但他在史学尤其姓氏学上,也颇有心得,著有《元史本证》、《史姓韻编》、《二十四史同姓名录》等书,而《韻编》还是最早的《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其《学治臆说》、《佐治药言》二书,对地方行政实务有不少精湛论述,且饱含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其自撰年谱《病榻梦痕录》及《梦痕录余》,胡适称赞为“中国自传文学中最佳一部”,瞿兑之则认为可当一部“乾隆六十年中社会经济小史”,亦有不凡价值。

辉祖曾给章学诚写信,声称自己只做州县的幕友,不做督抚的幕友。

因为州县幕友与主人地位相当,可分庭抗礼,不合则去,才能真正佐治,裨益民生;而督抚幕友虽华贵舒适,但必须察看主人颜色,献策也难以专为治民。

官至督抚的阮元可算辉祖知音,他读了辉祖的佐治著作,忍不住感叹说,要是有司之治皆若汪君,就好了。

阮氏又作《循吏汪辉祖传》,
说:“天下虽大,州县之积也。

州县尽得孝廉者治之,则永治矣。

”而今日我们若考察现实,也可发见,折腾百姓最烈的,往往就是污秽的基层吏治。

基层吏治若得澄清,则民生大幸。

关于辉祖的盖棺论定,洪亮吉为其拟的墓志铭说得好:“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又为醇儒……君亦可为完人矣”。

除“醇儒”略有溢美外,余皆实词。

“完人”汪辉祖活了76岁,在当时也算得寿。

他外表平凡——个头矮小、眼睛近视、表情温和,却怀揣一颗价值连城的仁心,也终于在淤泥中开出洋溢人性温暖的莲花。

【参考文献.姓氏拼音为序】
鲍永军,《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
钱仲联主编,《广碑传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
汪辉祖,《汪辉祖自述年谱二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张养浩、叶留、汪辉祖撰,文青校点,《为政忠告.为政善报事类.佐治药言.学治臆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