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之绍兴师爷

合集下载

师爷故事

师爷故事

师爷故事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

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

这是个充满智慧性的群体,尤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

这里带来一组绍兴师爷的智慧故事。

巧治恶钦差清康熙年间,皇帝派某钦差来到浙江巡视,考察行政官吏。

该钦差因未受到绍兴府下会稽知县的宴请送礼,回京后即以会稽知县在祭禹大典上东张西望、大有犯上之心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状。

康熙帝当即下旨,令绍兴府台查核此案。

绍兴府台接旨后,回想当时祭禹情景,始终未见会稽知县有什么越轨行为。

钦差告此恶状,其中必有蹊跷。

面对此桩冤案,本来只要写一纸呈文,即可了结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难办:若如实向皇上申报,那钦差知晓后必然怀恨在心,此人阴险奸诈,岂肯善罢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祸及自身;若顺势谎报,那属下会稽知县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处死,也得罢官,于心不忍。

在左右为难之际,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绍兴师爷。

师爷问明情况之后,对府台说:“此事不难,鄙人心中已有一计,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府台详问其意,师爷说:“你只需对皇上实说,钦差来到绍兴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参加,按例站在会稽知县的前面,祭典开始后,又虔诚叩头跪拜,未能顾及身后之人是否遵守仪礼。

”府台一听,顿觉这一计策妙极:既不说钦差诬告,也不说会稽知县失仪,还表现了自己敬禹之真诚,正是一石三鸟,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

于是,他按计行事。

皇上见过绍兴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于心,随即传讯钦差问罪,说:“你告会稽知县祭禹大典中不守仪礼,可是实情?”钦差一口咬定说:“若有谎报,愿受重罪。

”皇上接着又问:“祭禹之时,照大清律例,你位于府台之前,会稽知县更位于府台之后,若专心诚意参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后的第二个人有大不敬的行为呢?”钦差无言以对,只好从实招认,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终于被革职查办。

智斗洋神父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胡作非为。

当时,云南发生了一起当地民众联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员耿公达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纣为虐、横行霸道的洋教徒给抓了起来。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

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

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

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

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

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

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

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

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

名幕与循吏:绍兴师爷汪辉祖

名幕与循吏:绍兴师爷汪辉祖

70人与事法史春秋间还清了欠债。

幼年丧父的巨大阴影,两位母亲的勤劳付出,塑造了汪辉祖勤奋坚毅的品格,更让他从小就有一颗仁慈之心,体察了世态炎凉,为他日后辉煌的法律人生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一代名幕汪辉祖丧父家贫,两位母亲却用尽一切力量供他读书科举。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汪辉祖勤奋刻苦,17岁便考中秀才,可惜此后屡试不第。

23岁那年,汪辉祖感到自己必须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恰逢岳父王宗闵担任松江府金山县令,于是汪辉祖便进入岳父的幕府,开始了自己的师爷生涯。

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对法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很快便在一众幕僚中崭露头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法律也开始走向儒家化,董仲舒很多人听说过“师爷”这个词,尤其是绍兴师爷,可谓天下闻名。

在清朝的官场上,有句谚语叫“无绍不成衙”,可见绍兴师爷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隋唐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很少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远离社会治理实践。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得这一弊端更为严重,新选拔的官员们几乎不懂如何处理基层政务,尤其是司法裁判,而这恰是地方父母官工作的主要内容。

因此,地方官员必须依赖专业的幕僚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这些幕僚俗称师爷。

在师爷群体中,以绍兴师爷最为著名。

在绍兴师爷中,又以汪辉祖的名声最大,在中国法律史上影响深远。

苦难童年汪辉祖(1731—1807),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

萧山今属杭州,但在清朝属绍兴府,因此汪辉祖是地道的绍兴人。

其父名叫汪楷,娶妻王氏,妾徐氏。

徐氏生有一子,即汪辉祖。

汪楷苦读诗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未能高中。

绍兴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但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有限,因此大量的绍兴落第士子便走上了师爷道路。

当时学幕,没有专门的学校、教材,主要靠亲友、同乡之间的传授、举荐,久而久之便有了绍兴师爷的群体与传统。

汪氏家族并不富裕,无力供汪楷专心读书,于是汪楷只好循着家乡先辈们的足迹,成为一名师爷养家糊口。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俗话说“无绍不成衙”,如同山东的响马,徽州的朝奉,河间府的太监,扬州的妓女,绍兴藉的师爷也是天下一绝。

而在绍兴,师爷大多数都出自安昌。

撰文/郑骁锋等幕僚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

安昌地理位置示意图师爷云云,其实只是民间的叫法,这个行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幕僚”,即官员聘请来辅佐治事的参谋或者助手。

不过,相对于书面化的“幕僚”,口语中的“师爷”更精确地体现了这群人的特殊气质。

官员自有朝廷核准的品级身份,而凡游幕者,都是功名不就的潦倒布衣,尊卑高下原本壁垒森严。

但一经聘用,两者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长官一般都会尊称幕僚为“先生”或者“老夫子”,自称“晚生”或“兄弟”;幕僚也无须称长官“老爷”,而是“东家”、“东翁”。

彼此平礼相见,很多时候还得长官屈居卑位:很多清人笔记都曾经提到,长官如若与幕僚共餐,须得幕僚动了筷子酒席方可发动。

航拍安昌古镇一言以概之,双方是主人与宾客,事主与顾问,甚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幕僚对于长官,名副其实亦“师”亦“爷”。

起码明后期起,“绍兴师爷”就已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冒藉的假货。

有这样一则轶事在安昌广为流传:某位知府履新,为了从众多候选师爷中甄别出真正的绍兴人,竟煞费苦心布了一局,每有应征者,便大鱼大肉招待,最终如愿以偿地锁定了一双屡屡舍弃山珍海味,却对一碟霉豆腐情有独钟的筷子——绍兴人对于各种口感怪异的霉腐类食物的强烈嗜好,早已世所共知。

绍兴师爷馆将籍贯作为选择幕僚最重要的标准,数百年后听来似乎有些荒唐,不过在当时,这番机心却大受赞誉:某种程度上,如同世俗人家安放于门楣的“泰山石敢当”,明清以来,一个“绍”字,已然被奉为一道隐秘的镇符,与紫禁城颁发的印绶互为表里,共同护持着天底下的每一座衙门。

绍兴并不太大,安昌更是弹丸之地。

雇主们对于师爷行当近乎固执的地缘挑剔,究竟如何形成?寻常的解释不外是此处人多地仄,稻粱得从书中谋出,故而文风甚盛;然又僧多粥少,科举名额有限,大量高素质的铩羽者需要另寻饭碗;而游幕佐治,正是这群求官不得的失意人退而求其次的出路。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本文导读:师爷在古代等同于幕僚,因为将领出征常常以幕为府,所以出谋划策的人便称为幕僚。

清朝时期,各个衙门都会聘请一位师爷,担任主官的助手,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

不过师爷中最出名的便是绍兴师爷,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师爷会单独分出一个“绍兴师爷”?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绍兴籍的师爷很多,而且流传度广,所以一时变成了师爷的统称。

绍兴师爷究竟是有多出名呢?浙江绍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仅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兰亭公园,大禹陵),物产名品(绍兴酒),还有一些历史轶事,比如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从一些清代笔记小说中听过,但是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业呢?先说说“师爷”,这个职业大家肯定在古典小说听说过,最有名的莫过于公孙策了,当然,公孙策是虚构的人物,但师爷这个职业却是存在的,不过师爷并不是朝廷官员,他是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顾问,毕竟古代官员很多可能都只读过经典,对刑名、钱谷、文牍等繁琐地方事务不熟悉,需要顾问。

而封建制度最顶峰的清朝,师爷制度最盛,清代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令,皆聘有幕宾(师爷的别称),而清朝的师爷,通常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到了后来“绍兴师爷”更是成为师爷的别称。

清代绍兴师爷有多盛呢?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可以说师爷已经成了绍兴的地域性职业了,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更是实在受不了,下诏:“禁六部经承专用绍兴人”,为啥呢?因为“山阴、会稽、萧山之人,专习钱谷刑名之学,盘踞天下大小衙门,相传已久,积弊渐多”。

可绍兴为什么多出师爷呢?这就和绍兴地方文化有关,实际上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绍兴师爷帮”的前身“绍兴胥吏帮”。

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绍兴古称越州,因为此处为古越国都城)。

姜金顺绍兴师爷汪辉祖的职场故事

姜金顺绍兴师爷汪辉祖的职场故事

姜金顺绍兴师爷汪辉祖的职场故事知否,知否,事如春梦可留痕一北宋元丰二年(一〇七九),由于乌台诗案的缘故,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过了短暂的不适应,苏轼很快接受被放逐的生活,“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描述的就是作者此时安于现状的心境。

对于后半句诗,清代著名的州县幕友、州县官员汪辉祖表示难以接受:如果说过去的人生或者理想如同一场虚无缥缈的春梦,梦醒了也就跟着忘了,那么人生的意义又该向何处寻找?为了拒绝遗忘,他宁愿选择相信春梦可以留痕,“余不敢视事如梦,故不免于痕。

虽然梦虚也,痕实也。

实则诚,诚则毋自欺。

硁硁之守,实即在此”,这也是他将个人年谱命名为《病榻梦痕录》的由来(《病榻梦痕录·自序》,《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〇七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2页)。

表面上看,汪辉祖纠缠于“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提法与一起私人恩怨有关。

结束了漫长的幕友生涯之后,汪辉祖先后担任过湖南宁远知县、署理道州知州等低级官职,而满洲镶蓝旗人恩长是他的上司。

结合各方面的记载来看,恩长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八年(一七八六至一七九三)担任湖南按察使的官职。

在此期间,恩长还曾多次短暂署理过湖南布政使。

这种官职上的微小变化,直接导致恩长对待“错案”的态度前后不一致。

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汪辉祖审理过刘开扬、成大鹏争夺坟山的案件。

事后查出,汪辉祖的判决与当时的法律规定存在出入,理应受到处分。

时任署理湖南布政使的恩长出面求情,理由是汪辉祖过去审理了很多上级官员转交的委审案件,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只要改正判决即可、没有必要追加处分(《病榻梦痕录》,188—190页)。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汪辉祖审理上级官员转交的桂阳县何刘氏命案。

根据汪辉祖的描述,这起案件存在诸多疑点,需要从其他地区征调经验丰富的仵作;再加上勘验其他案件现场的过程中,汪辉祖跌伤左脚、无法行走,结果导致何刘氏命案超出了二个月的法定期限。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祖
沈文奎
徐渭
明:初形成
清:由盛转衰 两次高潮:
一、雍正、乾隆时期: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 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 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二、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 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
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
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 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
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
才,为己所用。
一、就幕宜慎
二、律己立品
三、尽心事主
清末,绍兴师爷逐渐衰微以至没落。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 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趋没落。
一、文风炽盛,人才辈出。
明朝
绍兴籍举人2275人,占浙江省总数的21%;
绍兴籍进士997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二。 清朝 绍兴籍举人2755人,进士744人,进士人数位列全国第六。 绍兴籍状元10人,榜眼5人,探花5人,会元4人。 资料来源:《绍兴市志》
格魅力。但是,从少数来看,从后期的一小时段来看,绍兴师爷与其它任何 社会群体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出现了一些“污垢”,而这正是绍兴 师爷没落的重要内在原因,也是值得后人常读的反面教材。
四、保民便民
一、绍兴师爷为国家留下了资治学识。
大量的“佐治药言”既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幕学理论,又涉及
了众多的学说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正在越来越
引起更多的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刑名方面 2、钱谷方面 3、文牍方面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作者:马佩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08期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

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

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

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

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

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

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

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

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

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

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

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

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

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

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

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

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

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壶酒, 万卷书, 宦海沉浮任漂流 官印在你身 学问偏我有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 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 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 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 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 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 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 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 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 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 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 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 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 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 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 “原贯以浙绍为多”。
“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 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 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 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 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 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李鸿章任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 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 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 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 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 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 但被他婉辞了。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 任“师爷”的角色呢?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 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 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 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 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 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
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 (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 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 “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 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 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 数量极多。 “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 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 想当于现在的顾问/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 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绍兴师爷”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 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 政制,消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 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 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 之弱化。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 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 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 生 100 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 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 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 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徐渭 字文长,号天池山 人,明代文学家、书画 家、戏曲家。
明代三大才子:解缙 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