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他出生于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祖父周福清是翰林院进士,父亲周伯宜是个读书人,虽只是个秀才,却对长子鲁迅严格要求寄予厚望。
母亲姓鲁。
鲁迅的童年时光在百草园度过,那里留下了他天真烂漫的记忆。
他从小就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通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鉴略》等,为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文学基础。
然而,在十二三岁到十八岁这段时期,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先是寄人篱下,后又奔波于当铺与药铺的辛酸历程。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后来又回到绍兴府中学任教。
鲁迅在绍兴的记忆并不都是愉快的。
13岁时,祖父入狱;15岁时,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
从那
时起,他多次回过故乡,最长的一次是在1910年,他在故乡任教职达一年时间。
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绍兴,卖房并将全家搬迁至北京。
综上所述,鲁迅在绍兴的经历包括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道中落的辛酸历程、求学和任教等阶段。
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小学趣味学习之名人故事: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绍兴名人

绍兴名人大禹姚长子1 句践陈洪绶1 范蠡祁彪佳1 西施章学诚1 马臻夏丏尊1 曹娥范文澜1 蔡邕钱三强1 王羲之董希文1 王献之谢灵运0贺知章0陆游王守仁汤绍恩徐渭蔡元培0徐锡麟0秋瑾0陶成章0鲁迅马寅初0竺可桢0周恩来0朱自清0王充1谢安1王冕1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禹受命治理洪水水患。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句践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
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
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
不得已与越议和。
前473年夫差被迫自尽。
句践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着《范蠡》二篇。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马臻马臻,东汉时期水利学家,于顺帝永和五年任会稽太守。
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1):名人故事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鲁迅原名周树人,诞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可仍旧特别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特别寒冷,可鲁迅还想连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方法。
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其次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
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始终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最终以第一名的成果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同学资格。
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宏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2):鲁迅故里在骄阳似火的一天里,我和妈妈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
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
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是鲁迅家产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设着桥和檐。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亮,多么凉爽。
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非常凉快,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
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
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
这里原种着两株茂密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
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常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房兼书房。
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里两楼两底。
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伴侣、同学。
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设着一张皮躺椅,听闻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时用来休息的原物。
除了会客厅,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房、夫人的卧房……突然,我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好像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我闲逛来到百草园。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1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
? 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后因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
民国元年(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
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
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
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
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
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
后寓居上海。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
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
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
常年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
民国22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绍兴历史名人

绍兴历史名人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几位绍兴的著名历史人物。
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11月初五-1940年3月5日),字静斋,号言谷,是中国近代教育家、爱国人士、科学家、文化名流,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行者之一。
蔡元培是绍兴理学第十七世嫡长传人,家族为绍兴十九家。
蔡元培早年留学日本,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从而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工作。
后来,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校的创办,更是在于其倡导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文化名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鲁迅的文学创作大部分都反映了中国民间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曾经说“我用我亲身经历的痛苦和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是中国最后精神的字句。
” 他的思想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
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流。
他是学者钱穆的儿子,在教育上受到了严格的庭训。
钱钟书早年身为学者,曾有多次留学生活,学成归来后是教育及文化界的名流,以其卓越的口才和学识广博而著称于世。
钱钟书对于中国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很高的声望。
特别是他的《围城》一书,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珠玉之作。
钱钟书对于文化的批判也非常尖锐,曾经说过,“我们要批判二百年以来的所谓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发展不能与人民共存。
这种文化是剥削所构筑的文化。
”邵逸夫邵逸夫(1907年11月2日-2014年7月21日),是中国著名的影视制片人、商业巨子、慈善家、文化名流。
他是香港邵氏家族的掌门人,执掌着全球知名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
邵逸夫一生从事影视行业,对于香港影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五篇800字(精选)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1200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赫然在列。
此书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因此书中入选的人物名单,无疑带有官方性质。
此前3年,绍兴名贤馆建成开放,展出的97位绍兴历代名贤中,同样包括朱自清。
大量的资料也显示,朱自清祖籍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
《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是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里面收集了67位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
其中一篇《文学优美、人格完美的大学者朱自清》,对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一生作了介绍,着重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气节,体现了绍兴人的骨气。
“这篇东西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有关资料,确实说到朱自清的祖籍是绍兴,他是绍兴人。
”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朱立元日前向记者表示,具体是哪篇资料,他已记不清楚,“但应该不会错”。
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对朱自清籍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文学优美》一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我是扬州人》。
在这篇作者晚年的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指清华大学——记者)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
”现在可以查到的诸多关于朱自清祖籍的资料,都来源于此。
现代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文斌告诉记者,朱家本姓余,且从朱自清的高祖起,他家就搬到了扬州。
“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遂改姓朱。
娶当地首富乔氏之女,生个儿子取名‘则余’,字菊坡,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文斌说,“则”是“即”、“乃”的意思,“则余”即表示不忘本姓。
朱则余后来做了海州府承审官,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时间是在1898年11月22日。
“四岁的时候,先父到邵伯镇(扬州高邮——记者)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
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出过很多名人,以下是一些绍兴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1. 鲁迅:鲁迅小时候喜欢在百草园中玩耍,他曾经在这里捉蟋蟀、挖何首乌、摘覆盆子等。
他还喜欢听祖母讲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他后来写作的素材。
2. 蔡元培:蔡元培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勤奋好学。
他曾经在冬天的寒夜中借着月光读书,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灯油。
3. 秋瑾:秋瑾小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她曾经在学校里组织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还曾经为了保护同学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4. 马寅初:马寅初小时候就对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在家里自己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昆虫和星星。
这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勤奋、好学、勇敢和创新精神,这些品质也成为了他们后来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