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中徽州意象的色彩语言运用模式
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走进徽州,走进徽州的村落。
像很多落户徽州的宗族一样,西递的胡氏,也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一片山水之间的。
《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说,西递的胡氏本来姓李,他们的祖先出自帝王之家,他们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落在徽州,便长成西递的平常人家了。
胡门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递生根发芽,然后枝繁叶茂。
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
走马楼坐落在西递村头,这一幢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建筑,是西递的胡家常说常新的话题。
我们从走马楼上下来,走了很远的路,还能听到落日的楼头,传过来的琅琅书声。
2000年的岁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说,这样的乡村是古老文明绵绵不绝的化石,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宏村。
前来宏村考察的专家说,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蕴含着无限的优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古老而朴素的民居和宁静又悠深的街巷,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是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城市,像宏村这样的乡村,真是举世无双啊。
聚住在宏村的是汪氏宗族,宏村的故事,它的开始与西递并无二致。
“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是牛形的村落。
在宏村的承志堂,我们见到了大堂之上,安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徽州。
承志堂是清末宏村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四处奔波经营有方然后腰缠万贯的汪定贵最明确的想法是,富贵不归故里光宗耀祖,就像是穿一身华丽衣服在黑夜里行走。
如果说流水使宏村添了隽秀和灵动,那么,坐落在宏村的南湖书院,使这一方水土,又多了几分书卷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第二集:八千里路徽州人不蹲家,经营走八方。
无徽不成镇,离开家园的徽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商帮集团。
山和山环抱之间的徽州,流水是进出的道路。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
在徽州,因为新安江,这条徽州的母亲河,这流水两岸美丽的风景,才有了沧桑的意蕴。
“歙山多田少,况其地瘠,其土骍刚,其产薄,其种不宜稷粱,是以其粟不支,而转输于他郡,则是无常业而多商贾,亦其势然也。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应用]电影中的色彩分析ppt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应用]电影中的色彩分析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48083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应用]电影中的色彩分析ppt摘要: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艺术手段,著名导演张艺谋更是将这一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他执导的电影不论在思情意旨上,还是在电影美学探索上,都给中国观众、电影界乃至文化界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
摄影师出生的他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
关键词:张艺谋;色彩电影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
比如:文学是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用声音来论释,舞蹈用动作来叙述,而电影则用画面来表现。
而画面当中,色彩所占据的分量无疑是很重要的。
张艺谋可能对色彩有天生的鉴赏力,或者是由于摄影训练的影响,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在哪个是很精妙。
色彩频繁而不多余,浓重而不俗气,超越现实而令人感到真实。
(一)多重意境的“红”色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
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
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兜肚、红衣女子等等。
在影片的布景上,他也格外注意色彩的搭配,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怪诞的问题。
《红高粱》中,红绒花、红盖头、红轿子、红兜肚、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夕阳、鲜血、大火以及“我奶奶”透过红盖头看见的红色的天与地、“我爹”眼中的主观化了的血红太阳、血红天空和血红的高粱在飞舞。
这红色基调,经过张艺谋的修饰与夸张,一切都具有了无限的文化意味,携带了主观的审美信息。
它既象征着青春、生命、自由,又喻示着为争得这种自由同扼杀自由的恶势力所进行的充满血与火的肉搏以及付出的代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在这一片沉重的灰色迷雾中能有一点暖色调――红色,无疑会给人以一丝慰藉、一丝希望。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导语: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愈发频繁,体现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符号与审美进行研究。
一、徽文化符号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体现了徽文化独特的审美元素。
1.服饰: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通常会穿上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服饰,如汉服、徽州传统衣饰等。
这种服饰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2.建筑:在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也常常通过建筑元素的运用进行展示。
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京剧表演场地,采用了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徽文化的独特韵味。
3.文化符号:当代影视作品中还会借助徽文化的各种符号元素,如徽州木雕、徽州八字墙、徽派山水画等。
这些符号元素的运用,使得影视作品更具有徽州地方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为观众带去了不一样的视觉与审美体验。
二、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徽文化的符号与审美研究,是对当代影视作品对于徽文化的运用与呈现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
通过分析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的关系,可以揭示出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所体现的审美价值观念。
1.历史文化记忆的唤起与认同: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符号常常可以唤起观众对于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徽文化符号的运用,使得影视作品更具历史感与文化底蕴,引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2.审美意象的塑造与表达:徽文化符号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对于审美意象的塑造与表达。
徽文化符号所体现的审美元素,丰富了当代影视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表达,使得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与审美情趣。
徽州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的启示

免有些平淡和单调。本文通过对徽州建筑色彩的成因分析,发 现选择不同色相的建筑材料、降低色彩的纯度和明度以及结合 徽元素运用色彩都可以达到丰富装饰色彩的目的,为安徽地区 的建筑装饰色彩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永婕.徽州地域自然色彩提取在文创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包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设计与装饰
徽州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的启示
童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 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在安徽地区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本文通过 对徽派建筑装饰的色彩的成因和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找寻古徽州建筑中的色彩特征,为当今安徽地区建筑装饰的色 彩运用提供参照。 关键词 徽州建筑;建筑装饰;色彩
2 色彩运用启示 2.1 利用材料原色 现代建筑装饰中油漆的运用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
遮挡了建材原有的颜色。古徽州的建筑则更多的利用了建材原 有的颜色,三雕艺术也提供了如何在保留原色的前提下进行建 筑装饰的方法。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建筑材料,就可以直接利 用材料原色进行装饰设计。
2.2 降低纯度明度 徽州的建筑色彩偏向于无彩色,因此在使用有彩色进行 建筑装饰设计时,可以降低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让建筑意象更 加高雅。尤其是当建筑空间中的主要色彩如顶棚、地面、墙面 明度或纯度较高时,使用一些低纯度低明度的颜色进行软装设 计,降低视觉疲劳,平衡色彩冲突。反之亦然。 2.3 适当选择徽元素 在进行徽派建筑装饰的设计时,除了硬装和软装,还可 以选取某种传统徽元素作为主题,运用徽元素结合色彩进行设 计。例如绿色可以结合徽州的竹海元素进行装饰设计,红色可 以结合花鼓灯元素做建筑小品,大面积的色彩碰撞可以结合徽 州老染坊元素做装置设计等等。这样既能增加色彩的数量,也 能发挥设计创意。
《2024年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范文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篇一一、引言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其审美价值,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揭示徽文化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徽文化,发源于古代徽州地区,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饮食习俗、艺术形式、民间传说等方面。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1. 建筑符号: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徽派建筑,如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典型建筑,通过镜头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2. 服饰符号: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穿着徽州特色的服饰,如旗袍、马褂等,展现徽州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3. 艺术符号:徽剧、徽州剪纸、徽州木雕等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呈现徽文化的艺术魅力。
4. 民俗符号:影视作品通过描绘徽州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展现徽州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审美价值1. 地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徽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呈现地域性审美特色,使观众对徽州地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历史性审美: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感受历史性审美价值。
3. 情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展现徽州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之美,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4. 艺术性审美: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
五、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影响1. 传承与发展:影视作品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徽文化,进一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2. 文化交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将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徽州元素

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徽州元素作者:卞行健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2期【作者简介】电影《菊豆》剧照电影《卧虎藏龙》剧照无论是山水还是人文,徽州几乎涵盖了历史上人群聚落的所有元素。
它的地面文化遗存既有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黄山、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黟县的宏村和西递古村,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的积淀都使得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特色和价值,并成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极佳的天然外景地。
自从1979年拍摄的故事片《小花》在徽州取景获得空前的成功以来,各种影视艺术摄制组纷至沓来,将徽州特别是徽州文化的元素,镶嵌进主题故事的叙事空间场景当中,从而使得影视剧深深地打上了徽州的烙印。
影视剧中的导演为何要选择徽州元素作为影片的文化积淀呢?鉴于以徽州为背景场地的电视剧过多过滥,且大多未有领悟和吃透徽州元素特别是徽州文化元素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故本文仅以张艺谋拍摄,获199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及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等奖项的《菊豆》和李安执导,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两部电影为例,来具体阐释徽州元素在影视剧视觉表达和气氛烘托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徽州自然元素——青山绿水成为电影艺术作品的绝佳空间徽州拥有自然馈予的纯天然宝藏,峰峦叠嶂、山林荫翳、溪流湍急,导演根据故事叙事内容和情景的需要,极易寻找到电影所需的山水元素,并以此来揭示作品的主题与情节,刻画出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空间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影片《小花》中何翠姑抬着伤员的担架,几乎是用膝盖一步一步跪着攀爬黄山百步云梯的片段,《卧虎藏龙》画面中宛若仙境、云雾缭绕的黄山玉屏楼美景,以及《菊豆》中杨金山晕倒于荒山路边阴暗的画面,都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画面高山的壮丽,而是为了衬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与形象,而精心选择,有意而为之。
论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

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使电影由黑白两色转向了彩色的斑斓。
色彩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在电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选择场景,准确布置色彩与光线,拍摄出风格迥异的优秀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也许就在此。
一、营造意境与氛围在现在的电影创作中,色彩也开始上升为一种风格化的造型元素,成为一种符号,刻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与婉丽的抒情风格相协调,电影画面则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晨雾般迷蒙的色调,出色地传达出海外游子怀恋童年故土的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李安的《卧虎藏龙》,整体的画面是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灰白”色光线基调,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
因是具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武侠片,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传达给观众有如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
竹林里两个白衣人飞跃打斗,长镜头所呈现出的竹林背景,大量的翠绿让人记忆深刻。
在中国,竹林长久以来被士大夫赋予君子的象征,如宋画家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所以在此绿色的竹子具有君子与文人的道德象征意义。
在色彩学的感性语汇中,白色象征着和平,纯洁,善良,虚无。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仁慈,再生,希望等内涵。
由色彩的语汇联想,也隐喻出本片追求儒家思想的虚无与和平的境界。
再如,影片《芙蓉镇》那条石块铺就的路,道两旁有破旧木屋的街道,在漆黑的夜晚,在浓雾的早晨,门缝里挤出的一丝橙黄油灯的光线,梅雨染湿了的大地……暗淡的青紫色调,在银幕上托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特定的人性压抑的江南水镇。
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造型同男女主人公当时的悲惨境遇完全相合,让人觉得和谐而统一。
芙蓉镇的街道设计,从人物复杂的心态来看,便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夜晚街道的气氛多悲,早晨街道的气氛多喜,白天的街道氛围热闹中多阴谋,雨中的街道氛围中又多悲愤……这样,镇街上的一切便具有脉脉的人情味了。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代战争剧,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视觉上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达人性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可能性。
其中,水墨画风成为了电影的重要视觉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水墨的笔触、色彩和构图来描绘出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和纷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剖析《影》中的视觉符号,探究水墨下的人性之美。
一、水墨画风在电影中,水墨画风的运用显得十分精准而又恰到好处。
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传统文化意味。
它以墨汁勾勒描摹出自然界和人物的形态,其用水加墨色的流淌与画面的遮蔽与露出,如同情感的流淌、内心的复杂与变化。
因此,水墨画的构图和色彩对于人的情感和内心变化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在《影》中,水墨画风的运用极为丰富。
首先,电影的开头便是一幅天空与鸟的水墨画,这也与电影结尾的飞鸟有了呼应,象征着人类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蓝色天空的自由之意。
其次,电影中使用了许多水墨画的构图手法,比如多层次的画面叠加和画面局部遮蔽,来展现出角色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波澜起伏。
而且,尤其是在电影中描绘战争场景和战斗戏份时,水墨画风更是体现了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张艺谋导演的独特视角。
这种画风的使用不仅让电影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而且也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二、黑白分明的色彩黑白分明的色彩是《影》中另一个重要的符号。
黑白分明的色彩不仅充分体现了水墨画风,更是为观众讲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影片中,黑、白、灰三种颜色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将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黑色和白色在电影中分别被用来代表两个势力,即护国军和南国兵。
黑色代表护国军,象征着强势、坚决、充满战斗力,而白色则代表南国兵,象征着柔弱、蒙昧、不堪一击。
其次,电影中运用灰色来代表内心矛盾、摇摆和难以取舍的情感,如电影中张诚骄傲的意识和袁婕和张诚彼此的爱情,通过灰色的运用来展现角色内心的矛盾,这一点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中徽州意象的色彩语言运用模式
作者:何俊威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7期
摘要:徽文化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影视传播中。
色彩语言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不仅可以塑造形象、烘托主体,更能够表现情节和渲染主题。
本文从色彩的自然视觉认知、心理情感感受、人文象征意义三个层次对电影中徽州意象的色彩语言运用作出剖析,梳理了基本模式。
关键词:徽州意象;徽文化;色彩语言
一、电影中的徽州意象
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三大地域文化,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缩影,因而具有丰富的视觉符号,徽州意象为电影色彩语言的应用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电影中的徽州意象是以电影为载体,以徽州地区作为背景,进行徽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意象。
如今徽州文化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影视传播中,本文以电影《卧虎藏龙》、《菊豆》等为例探讨徽州意象在影视中的色彩语言运用模式。
在影片中,通常运用色彩语言表达意象、塑造角色、渲染气氛、烘托主体,乃至参与推动剧情的发展,从侧面表达影片主题。
二、徽州意象的色彩语言
(一)自然色调——青绿的山水秀色
青翠欲滴的竹林绿海、滔滔不息的新安江水系、层叠的千峰翠色和山峦剪影,山水环绕的秀丽环境给了徽州意象天然的绿色背景。
而在心理层面上,绿色对应着草木植物,因此有生机和谐的感觉,往往象征着生命、和平、宁静。
这种自然色调的象征性在具有徽州意象的影片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例如《菊豆》中南屏村坝上的清澈流水烘托着天青菊豆短暂的和谐生活、《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盗剑时蜻蜓点水而过的宏村月沼象征着被打破的宁静。
最为人熟知的场景,莫过于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之上的打斗,演员一袭白衣,以木坑竹海、黄山翡翠谷这些徽州天然意象为背景,借助威亚特技完成了高难度的打斗,人影上下翻飞,穿梭闪现在青山绿水之间,营造出了空灵高妙的意境,以景语作情语,使人体会到玉娇龙的躁动慌乱是如何被李慕白的君子之风抚平,也为后面动情拜师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二)情感色调——红黄的浓烈血脉
张艺谋、杨凤良执导的《菊豆》中大量使用了浓烈的红黄色调,由徽州染坊里的染剂和布料等道具生发情感,红色象征着生殖欲望、本能的原始冲动和违反伦理的暴力,而相反的冷蓝色象征着宗法秩序、理性克制与压抑,在片中作为反衬暖色的背景出现。
红橙黄等浓郁的暖色往往使人产生太阳、火焰、血液、土地等主观联想,并进一步催生抽象概念上的客观联想,因此有温暖、明快乃至灼热的感觉,同时也有暴力、危险的感觉。
在天青视野中初登场的菊豆穿着一身少女纯真的粉色,随后变成了俏丽的明黄色,如此青春少艾却遭受暮年老人蹂躏,菊豆的经历无疑使他沉寂麻木的内心升腾起了灼热的同情和爱欲。
天青从象征着母体的地窖中取出一坛血红的染料,倾倒进天井改造成的原本冷色的池水,饱含热血的情绪也呼之欲出。
当两个人终于冲破伦理束缚完成媾和时,血红的染布从脱离阻碍的轱辘上飞快地落入红色染池,象征着二人获得了爱的自由。
私结连理诞下孩儿之后,升出天井的染布变成了明快愉悦的红黄。
而片尾处天白将生父天青暴击致死的人伦惨剧发生前后,染池和布料的红黄色彩都发生了饱和度和明度上的急剧衰退,变得破败灰暗,可以说色彩运用非常极致。
我们在张艺谋后来在商业成就上更为卓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英雄》等影片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使用夸张浓烈的色彩进一步加强主题的手法,即运用不同色系,或讲述不同的故事情节,或营造不同的氛围,并在角色服饰道具、空间场景、整体色调等层面加以突出。
(三)人文色调——灰白黑的写意水墨
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斑驳的墙霉形成的灰度渐变、朦胧的烟雾(包括自然中的云雾和村落中的炊烟)。
徽州地区的建筑色彩崇尚黑白明暗的对比,徽州人家经典的家风家训以楹联匾额的形式呈现出来,背后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徽州地区浓郁的儒家文化。
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中,镖局那典型的徽派天井,垂直的光照环境为导演妙用,利用顶光塑造萧杀气氛,成为玉娇龙与俞秀莲决斗的绝佳场景。
而玉娇龙盗剑时蜻蜓点水划过的宏村月沼,又像是黑白畫框里一面宁静的镜子,映射出主人公与之格格不入的躁动内心。
皖南山区降水丰沛,成云致雨、云雾缭绕的气象较为常见,村落中又常在晨昏之时飘散炊烟,在全景和远景中往往具有朦胧氤氲的美感,呈现在电影之中,自然而然地贴近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浓浓的书卷之气。
电影中表达的徽州意象,往往运用黑白灰色调象征徽州文书背后强大的儒家宗法制度,同时也蕴含着封建纲常冰冷无情的意味。
创作者将抽象概念通过色彩的营造传达给观众,将主观性的理解塑造成了固有的徽州意象、徽州色调,巧妙运用黑白灰的色彩语言,构建起一个兼具古中国田园画卷的诗意,和刀剑江湖的快意恩仇的徽州电影意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有的徽州意象电影,多数与武侠电影、古装历史题材电影重合,故而同样适宜从色彩的自然视觉认知、心理情感感受、人文象征意义三个层次来表现。
经过主观艺术创作传达一定信息内容色彩,从人们熟知的徽州意象的视觉经验来让观众认知;用色彩营造的徽州氛围使受众产生心理共鸣;从色彩的象征意义来更深层次地诠释影片的内在主题,结合电影其他表现手法,能够通过视觉上直接的表达,与观众产生共鸣,引导反应,控制情绪。
因此,成
熟的色彩语言的运用模式可以确保电影作品的质量,从而更好地营造徽文化氛围,完成徽州意象在电影中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欣欣.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申元东.浅析电影画面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研究——电影视觉艺术浅探[J].电影文学,2011(15).
作者简介:何俊威(1990-),江苏新沂人,硕士,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影视批评。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山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类)《影视作品中的徽州意象与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xhwh015.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