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与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
社区全科医生慢病管理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实施及价值评析

社区全科医生慢病管理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实施及价值评析[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全科医生慢病管理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实施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社区卫生中心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社区慢性病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干预。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另采用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及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组内患者干预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服药依从性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社区全科医生慢病管理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服药依从性,其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生;慢病管理;高血压;防治[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by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Selection methods from June 2019 to June 2020 I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6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trea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random Numbers are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of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accepting community gp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diastolic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the two groups. In addition,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knowledge of disease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dexes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knowledge of disease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perio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by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高血压是目前临床困扰中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在我国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不足以及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诸多原因,导致高血压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2]。
浅谈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

浅谈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摘要】高血压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的疾病,直接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全科医生是一种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注重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健康照顾的基层医疗人才,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防、治、康等全方面的优质医疗,是"居民健康守门人"。
本文重点围绕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全科医生;高血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家庭;个体化管理;行为干预【引言】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也是引起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1]。
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2]。
目前普遍认为社区医院是有效控制居民高血压的一个主战场,而全科医生则是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承担着整个社区基层居民各种慢性病的防治、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服务。
在社区卫生防治过程中,全科医生可以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围绕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正文】1.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我国近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一直呈逐年增高趋势,大约有1/5的人有高血压。
2010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33.6%,而控制率仅为3.9%[3-4]。
另一项针对≥35岁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1.9%,而控制率仅为8.2%[5]。
另外,2017年的一项纳入全国31个省份170万社区居民的大型健康调查显示,我国35岁以上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控制率仅约为5.7%[6]。
这些研究结果足以证明我国目前高血压的防控形式非常严峻。
2.社区在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中的地位我国高血压人群主要由社区高血压患者组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7]也明确指出,加强高血压患者社区长期健康防治管理工作,定期定时测量社区血压、规范医疗管理、合理安排用药,是不断改善提高我国居民对于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根本。
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社区疾病干预模式,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行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优势。
目前,在国家推进下,社区正在逐步开展推进防控工作,如何利用社区全科团队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将成为近年来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模式;老年高血压引言:由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世界老年人口正在逐渐增加。
然而,这一趋势同时给世界带来了各种挑战,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慢性病患病率也相应增加,约80%的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疾病。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推进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疾病危险因素越来越多,这也对疾病综合防治提出了新要求。
高血压是一种老年人易患的慢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增加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的因素之一。
老年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的知晓率普遍偏低,因此,由全科医生建立的健康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对该模式下老年人高血压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一、全科健康管理模式内容分析全科健康管理模式是指基于健康管理而提供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健康管理是指对参与范围内所有个体或按某种特征分类的群体的健康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不仅仅包括对健康具体问题的咨询和指导,还涉及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现和干预。
对疾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是健康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用主动对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推迟疾病的发生及之后的被动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持健康。
目前,健康管理可针对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治手段,实现个体化健康管理。
全科医学是一个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面向社区与家庭,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每一个全科医学的参与者提供长期、有效的照顾。
高血压患者的全科健康管理总结

高血压患者的全科健康管理总结
摘要: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健康风险。
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全科医生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监
测等,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本文旨在总结高血压患者的全科健康管
理策略。
健康管理策略:
1. 患者教育:向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原因、症状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管
理的认知水平,促使其主动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2. 生活方式干预:鼓励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推广低盐、低脂和高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控制体重和血脂水平。
3.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科医生可以开具抗高血
压药物进行治疗。
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
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适合的用药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告知患者药
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4.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和其他相关指标对于高血压患者的
管理至关重要。
全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计划,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检验,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
疗方案。
结论:
全科健康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患者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综合策略,可以有效控
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科医生在高
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合作,共同致力于患者的健康纾困。
社区全科医生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

的治疗效果进行 对 比分 析。 结果 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异有统计学 意义( 差 P< 00 。 结论 社 区综合 . 5)
笔者在 2 1 0 0年 9月 ~2 1 年 1 月遵循高 血压 防治指南进行 01 1 高血压病社 区综合 治疗 研究 , 现报道如下 。
பைடு நூலகம்
123 合理体 育锻炼 ..
通过适 量 的体育锻炼 可 以消除 患者紧
张的情绪 , 制儿 茶酚胺 的 的分 泌 , 抑 改善 血液循 环 。社 区医生
应 坚决 禁 止 吸烟 ; 者 可 以少量 饮 酒 , 应该 严 格 控 制饮 酒 患 但
的 量 1。 2 ]
压的最有效措施是 “ 以社 区健康促进并 以控制危险 因素 为基 础 的综合 防治”_ l 】 。因此社 区全科 医生作为接触 高血 压病患者最 早 、 多的 医生 群体 , 治疗 高血压方面具有 至关重要 的作用 。 最 在
平均( 87467) ; 5 . - . 岁 病程 2个 月 2 年 , 8 平均 ( 02-62) ; 1. I . 年 - 合并糖尿病患 者 9例 , 心病患者 1 , 重者 1 ; 照组 冠 6例 超 7例 对 男3 5例 , 4 女 3例 ;年龄 2 7~7 8岁 , 均 ( 73±8 岁 ;病 平 5. . 2)
1 资料 与 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
16例 高血压 患者 均来 自社 区, 5 所有 患者 均符 合 《中国高 血压防治指南 》 的诊断标 准 ,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和对照组 , 每组 7 8例 。其 中治疗 组男 3 例 , 4 3 女 5例 ; 年龄 2 5~ 8 , 2岁
防控高血压_重点在社区

防控高血压 重点在社区柴林林 (北京顺义区张镇卫生院,北京 101307)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疾病的重要诱因。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估算,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中,50%左右和高血压有关。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3.3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但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1.6%。
因此,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防控高血压,社区防治很重要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后,其中很多内容与社区有关联。
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方式上看,无论是初诊高血压还是正常高值血压,进行血压管理的第一步都是生活方式干预;第二步是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风险分层;第三步是根据血压水平,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从整体流程上看,除了心血管风险高危和极危者,一般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也没有证据证明心血管风险低危和中危者能从用药中获益。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除了患者要有意识地执行,还需要社区进行有效统筹,引导患者重视高血压(见图1)。
图1 血压管理流程(1)社区通过宣传和引导,能让更多人了解、重视高血压。
比如社区提供测血压的设备,引导群众主动测量和关注高血压,有助于大家重视高血压这一疾病。
(2)引导患者主动治疗高血压。
从数据上看,国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为16.8%,反映出即便有人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压,但不会治疗和控制。
高血压社区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动治疗高血压。
(3)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心理、饮食、年龄、生活习惯等。
其中,一些危险因素可通过社区进行预防。
比如对于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的患者,社区可提供体育器械帮助其减肥。
此外,建设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能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一般性的诊疗。
25家庭保健社区高血压防治要点高血压防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
在社区防治中,落实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理念非常关键。
组建完善的社区医疗团队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与饮食、心理、运动等因素有关。
社区全科医生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成效的分析

时能够 与高血压 患者之 间开 展针对性 的互动 , 强患者对 自身疾病 的全 面 增
本 研究 主要 观察两 组患 者干预 前 后血压状 况, 用S S 3 开展 运 P S 1 .O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 ×2 检验。
4 结果
了解以及科学防治效果, 尤其是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引起重视 ,
f】 甘丰. 5 中药产业在W O T 中的希望【 . J 价格月刊,02(7. 】 20 , ) 0
社 区全科 医生开展 高血压综合 防治 干预成效 的分析
葛向前
( 宝应县郑渡 医 院 江苏 扬州 2 52 ) 2 8 8
【 摘要 】 目的: 研究社 区综合防治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效果 。 方法 : 对社 区中高血压患者以及其他居民进行研 究, 随机 、 平均分为干预
高了疗效。 常用的中药新剂型有胶囊剂( 包括硬胶囊剂与软胶囊剂)片剂, , 颗粒剂, 甚至有些中药被做成了注射剂使用, 如小柴胡注射液等 2 中药 化 学成分 的 现代化 提取 与分 离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 给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药提 取 的传 统方法 包括 浸渍 法 、 渗漉法 、 良明胶法 、 改 回流法 等 。 中 其 水煎煮法 是最 常用的方 法 。 传统方 法存在 较多 的缺点 :I 煮法 有效 成份 () 煎 损失较多 , 其是 水不溶性 成份 ;2提取过 程 中有 机溶剂 有可 能与有 效成 尤 () 分相互 作用 , 失去原 有效 用 ;3 非有效 成分 不能被 最大 限度 的除去 , 使其 () 浓缩率 不够 高 ; () 取液 中除 有效成 分外 , 4提 往往 杂质 较多 , 尚有 少量脂洛 }成 分 , 生 给
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

87 ・ 3
・
健 康 管 理 ・
高 血 压 患 者 全 科 团 队 式 社 区健 康 管 理 效 果评 估
沈序英 ,史 玲 ,王路 昌,李觅琼,沈夏英
【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 高血压 患者 实施 全科 团队式社 区健康管理 作 为研 究对 象 ,采取 全 科 团队 式 健 康 管 理 进 行 社 区综 合 干 预 ,干预 期 为 1年 ,评 价 干 预 效 果 。 结 果 1 在 基 线调 查 4 0名 基 础 上 筛选 出 2 2名 药 物 治 疗 者 进 行 健 康 管 理 , 实 际 完 成 健 康 管 理 者 2 9名 , 男 女 比 例 为 1 20 0 3 1 : .4,平 均 年 龄 ( 23± . ) 岁 。健 康 管理 前 后 患 者 对 高 血 压相 关 知 识 知 晓 率 、 对 全 科 医 生 管 理 的 满 意度 、服 药 依 从 性 、 日常 行 为和 6. 32
e n wld e s t fc in w t h e m, me i ain c mp in e, d i e a ir n lo r su e c a g s b t e n p e — d k o e g , ai a t i t e t a s o h dct o l c o a al b h v os a d b o d p e s r h n e e w e r y
血压 变化情 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 1 。结论 全科 团队式健康管理有 助 于提 高社 区居 民对 高血 压病 的知 晓 率 、 治 疗 率 、控 治 率 , 达到 控 制 血压 、 降低 其他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发 病 危 险 的 目的 。
【 关键词 】 高血压 ;社 区健康 管理 ;全科 团队 【 中图分类号 】R5 4 1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7 ( 00 3—07 0 07— 5 2 2 1 )0 8 3—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科医生与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作者:屈超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27期【摘要】高血压的社区综合干预已成为当前高血压防控的广泛共识,基层全科医生团队是管理的主题,但在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势必影响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本文提出几点供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全科医生;高血压社区管理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7-0156-04高血压是全球、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1],2010年对162个国家疾病检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的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3.5%[2],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4],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9.1%[5],75岁以上患病率达72.8%[2]。
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分别低于50%、40%和10%[6]。
由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很少需要住院治疗,其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多在基层社区,而全科医师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高血压等慢病管理的基层中坚力量,更应该重视高血压的社区长期预防和规范管理,而不仅仅满足于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质量,因此,如何在社区高血压的管理过程中更好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及减少高血压并发症,使得高血压患者最终受益,本文几点建议供全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1 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适宜性技术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适宜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适用性技术规范。
而现状是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即使是同一地市也很难有统一实施的技术层面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笔者走访过不同区域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社区的村卫生室),当问及管理高血压的理论依据时答案各异,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
2009年12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制定了基层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发布,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基层的国家级实用性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是基层医生培训的统一教材[7],我国先后制定了1999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但研究表明这些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师中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一直不理想[8-9]。
而2009年基层板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明扼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为广大基层医生掌握和应用[10]。
以往国内的临床和相关研究多选用140/90 mm Hg作为控制达标的标准[11],根据基层指南,不同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达标应有所区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压达标获益。
因此,全科医师团队在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前技术培训均应该以此基层版指南为理论和操作依据,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区域化管理,区域范围内全科医师实施高血压管理的适宜性操作技术的理论依据上也应当是统一的,便于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2 高血压患者的发现和血压的测量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的首诊测血压、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诊断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就诊、单位组织的员工年度体检也是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
患者的检出需特别注意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12]。
2005年初,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汞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标准”,该法虽有10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建议明确指出:血压测量是执行的“最不准确”的测量之一[13],故全科医师在发现和检出新患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准确获取血压值,研究显示,如果高血压诊断中收缩压从140 mm Hg调高至141 mm Hg,将使患病率由25.9%降至13.3%[14],可见血压值的获取准确与否,哪怕是1 mm Hg都将极大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诊断分级,同时也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决策和疗效判定。
因此全科医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测量和记录的质控意识,指式或腕式血压计可能不准确,应避免使用[15],建议使用水银汞柱血压计,并注意定期监测和更换老旧的血压计,对肥胖的测量对象使用加宽加长袖带血压计,应当认识到为血压计配备多种规格的袖带的紧迫性,以尽量减少袖带规格不当带来的血压测值误差[13],记录血压值时尽可能避免血压值尾数偏好的发生[16],鼓励动态测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被纳入慢病管理。
筛查中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3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群组干预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17]。
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高血压是该项目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不局限于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各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8-19]。
组建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群组干预管理以及实行家庭医师签约制服务是目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集高血压诊疗与管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护理、公共卫生等条线分块式的工作模式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同一管理小组成员就高血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相互支撑,群组干预管理也强调了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20]。
更能体现效率和效益优先。
同时这种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随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21]。
为了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控制率,美国的慢病保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已达50%,美国的管理群组由家庭医生、护士、临床药师或其他保健人员组成[22]。
我国慢病管理群组大多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及全科医师助理(社区义务社工)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23]。
因此,全科医生团队和患者都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主体,全科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依从性,利于管理和干预,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和效果。
但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相当的农村社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仍有村医承担,如何弥合城乡高血压管理中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干预范围,整合资源,形成新型更富成效的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仍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4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就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而言,90%的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有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了对高血压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的相关指标,而社区医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达标凸显出的不合理用药、降压过急过快、短期不达标盲目转诊等问题。
应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于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引发的心脑肾等血管事件、让高血压患者最大受益而非一味盲从达标率,是全科医师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根本出发点。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慢病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全科医师要注意到:在药物干预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的高血压,无论用什么药物降低血压,低盐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根本[24-25]。
研究显示,若膳食钠平均减少77 mmol/d可使收缩压下降1.9 mm Hg(1 mm Hg = 0.133 kPa)、舒张压下降1.1 mm Hg,长期限制食盐摄入,可使高血压脑卒中死亡下降14%、冠心病死亡下降9%,使血压正常的患者分别下降6%、4%[26],说服管理对象日控制食盐量在6 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的食盐量约是6 g)。
通过运动和科学饮食控制体重,力求将体重指数(MBI)控制在24 kg/m2以下,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将增加6.5 mm Hg,血压和体重指数直接相关[27],体重每减轻1 kg,收缩压可降低1.0~2.4 mm Hg[28]。
鼓励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坚持体力运动,体力活动自然、易行、成本低,已成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在1933年,就有人注意到经常运动者的静息血压低于不经常运动者,收缩压约低3 mm Hg,以后证实,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体力活动科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6~7 mm Hg[29],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药的非药物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述高血压相关危险因子调节,高血压基层实用规范和高血压基层版指南都做出了明确描述,是很好的参照,全科医生团队更要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实施门诊、随访时的或群组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现有效地知信行相统一。
对于非药物干预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要本着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及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用药。
选择药物干预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及其他情况,比如与患者在服治疗其他病症药物之间互相作用,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应当注意到有些患者同时服用的非常规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如他汀类贝特类调酯药、硝酸酯类等[30];针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首选药物之一,与硝酸酯类合用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SBP)而不降低舒张压(DBP),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多见于年轻肥胖高血压患者,应选择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α受体阻滞剂,除非心率快者一般不选择增加外周阻力的β受体阻滞剂[24];老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药物经济学和该药能否改善其预后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尿剂和ACEI均符合合理选择的要求[31],笔者工作中注意到,有些高龄记忆力差或者自理能力不足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有重复或漏服抗高血压药的风险,选择长效控释药物剂型、固定时间点服药以及取得监护人配合是切实可行的;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同时要重视那些血压达标但脉压增宽的人群,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宽脉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32];对于2级及以上的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并伴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33];在高血压的随访和治疗过程中,全科医生还应当警惕那些血压明显升高且有症状的患者,极有可能为高血压急症,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及时安排转诊,若发现降压后肾功能恶化者要考虑肾动脉狭窄的可能,高血压患者出现胸痛合并无脉要考虑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钾血症除了考虑是否使用利尿剂以外,还要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是这类疾病的特点也是诊断依据之一[25],此外还要留心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有45%合并高血压且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4];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严重临床情况活靶器官损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颈部及腹部有大血管杂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需明确诊断等情况的应向上级医院转诊,随访患者中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降压效果不好、血压平稳后再度波动且难以控制、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症状或靶器官损坏、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对于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合并急危重症的患者应现场边做紧急处理边联系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