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第一章:学问的内涵与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学问的内涵,理解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2 教学内容:学问的定义与内涵学问的价值和意义学问与生活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问的定义与内涵,引导思考学问的价值和意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问与生活的关系,分享个人观点。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问的重要性。

1.4.2 讲解:详细讲解学问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学问的价值和意义。

1.4.3 讨论:分组讨论学问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学习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2.2 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分类与介绍学习技巧的实践与应用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学习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践学习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4.2 讲解:介绍学习方法与技巧,讲解如何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2.4.3 实践:引导学生实践学习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智慧的含义与表现3.1 教学目标:理解智慧的含义,认识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2 教学内容:智慧的定义与内涵智慧的表现形式智慧与学问的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慧的定义与内涵,引导思考智慧的表现形式。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展示智慧的表现。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

3.4.2 讲解:详细讲解智慧的定义与内涵,阐述智慧的表现形式。

3.4.3 举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展示智慧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智慧与学问的关系。

第四章:智慧的应用与培养4.1 教学目标:了解智慧的应用领域,掌握培养智慧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智慧的应用领域培养智慧的方法与技巧个人智慧的提升与运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智慧的应用领域,讲解培养智慧的方法与技巧。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文章中的经典句型,如“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具有很高的语言价值。
5.学问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了解学问与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中。
6.学问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学问与智慧在我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中通过古代学者的实例,展示了学问与智慧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对《学问和智慧》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问与智慧的精粹;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文章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学问和智慧》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通过文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探究兴趣,激发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意识。
举例:《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一句,是理解文章核心观点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精讲,对文章《学问和智慧》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解析,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学问和智慧》 教案

《学问和智慧》 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学问和智慧的概念,并认识到它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学问和智慧,做出明智的决策,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问和智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和智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以便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问和智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学问和智慧的概念:详细讲解学问和智慧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它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对学问和智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问和智慧的应用。

2. 组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学术竞赛、社会调查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改进:1.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资源:1. 课件和教学素材:提供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方便教师进行教学。

2. 案例分析材料: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材料,帮助教师进行案例教学。

《学问和智慧》的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语文教案第一章:学问的内涵与价值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学问的定义与内涵2. 认识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1.2 教学内容1. 学问的定义与内涵2. 学问的价值和意义3. 学问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的定义与内涵,分析学问的价值和意义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问定义与内涵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学问价值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第二章:智慧的理解与培养2.1 教学目标1. 理解智慧的内涵和特点2. 掌握培养智慧的方法和技巧2.2 教学内容1. 智慧的内涵和特点2. 培养智慧的方法和技巧3. 智慧在人生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智慧的内涵和特点,介绍培养智慧的方法和技巧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智慧在人生中的应用实例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智慧内涵和特点的理解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智慧应用能力的掌握第三章:学问与智慧的关联3.1 教学目标1. 认识学问与智慧的密切关系2. 学会运用智慧进行学问的探究和应用3.2 教学内容1. 学问与智慧的相互依存关系2. 智慧在学问探究中的应用3. 学问成果的转化与创新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与智慧的相互依存关系,介绍智慧在学问探究中的应用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智慧进行学问探究和成果转化3.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问与智慧关系的理解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运用智慧进行学问探究和成果转化的能力第四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实践4.1 教学目标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 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4.2 教学内容1. 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其重要性2. 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终身学习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其重要性,介绍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 实例分析法:分析终身学习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实例4.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2.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终身学习应用能力的掌握第五章:学问与智慧的传承与发展5.1 教学目标1. 认识学问与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2. 学会推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和技巧5.2 教学内容1. 学问与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2. 推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和技巧3. 现代科技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与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介绍推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和技巧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实例5.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重要性的理解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推动学问与智慧传承与发展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第六章:阅读与思考的力量6.1 教学目标1. 理解阅读对于学问与智慧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学会通过阅读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6.2 教学内容1. 阅读对于学问与智慧的作用2. 有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6.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阅读的重要性,介绍有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阅读练习,培养批判性思维6.4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测试: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第七章: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策略7.1 教学目标1. 认识交流与合作在学问与智慧获取中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技巧3. 学会在团队中进行有效学习和知识共享7.2 教学内容1. 交流与合作在学问与智慧获取中的作用2. 有效交流与合作的技巧3. 团队学习中的知识共享策略7.3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技巧7.4 教学评估1.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 个人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交流与合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8.1 教学目标1. 理解创新与创造力在学问与智慧发展中的重要性2. 掌握激发创新与创造力的方法和技巧3. 学会将创新与创造力应用于学问探究和实际问题解决中8.2 教学内容1. 创新与创造力在学问与智慧发展中的作用2.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的方法和技巧3. 创新与创造力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1. 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 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体验创新与创造力的应用8.4 教学评估1. 创意展示: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2. 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将创新与创造力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九章:科技与学问的融合9.1 教学目标1. 理解科技在学问与智慧获取中的作用2. 掌握利用科技进行学问探究的方法和技巧3. 学会评估和选择合适的科技工具进行学问研究9.2 教学内容1. 科技在学问与智慧获取中的影响2. 利用科技进行学问探究的方法和技巧3. 评估和选择合适的科技工具9.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技在学问中的作用,介绍相关方法和技巧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科技工具,进行学问探究9.4 教学评估1. 科技工具使用演示:评估学生对科技工具操作的熟练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科技在学问中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十章:道德与智慧的修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道德在学问与智慧修养中的重要性2. 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3. 学会将道德智慧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10.2 教学内容1. 道德在学问与智慧修养中的作用2.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3. 道德智慧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在学问中的作用,介绍相关方法和技巧2.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验道德修养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1. 道德讨论:评估学生对道德智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个人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道德修养的实践和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问的内涵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学问的定义与内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教案

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教案

九年级上册《学问与智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明确学问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掌握学习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学问转化为智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程,讨论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激发学生对学问与智慧的探究兴趣。

2.学问与智慧的关系(1)讲解学问与智慧的概念。

(2)通过实例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转化为智慧。

3.学问的重要性(1)讲解学问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分析学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4.学习方法(1)讲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学问与智慧的实际应用(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应用经验。

6.课堂小结(2)强调学问与智慧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2)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学问与智慧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是否有收获,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较高。

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科技馆等场所,感受学问的魅力。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学问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3.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学问与智慧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改进情况。

3.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第一章:学问的内涵与价值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问的内涵,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1.2 教学内容学问的定义与内涵学问的价值与意义学问与生活的关系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问的定义与内涵。

1.3.2 讲解:详细讲解学问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1.3.3 讨论:让学生分享学问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

1.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第二章:智慧的含义与培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慧的含义,学会培养自己的智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智慧的定义与特点智慧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2.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含义与特点。

2.3.2 讲解:详细讲解智慧的培养方法与途径,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3.3 实践: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解决实际问题。

2.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第三章:学问与智慧的平衡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3.2 教学内容学问与智慧的平衡发展的意义全面发展的人格特征与培养平衡发展在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问与智慧的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3.3.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发展的人格特征与培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3.3 实践: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3.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学习方法与智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方法的种类与特点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4.3.2 讲解:详细讲解学习方法的种类与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罗家伦教学目标:1、明白得学咨询与聪慧的区不与联系;2、连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存。

教学重点;1、明白得学咨询与聪慧的区不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存。

教学时刻:1课时。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形: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穷年探骊.得珠犀.锐..大窾.矻矻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能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咨询与聪慧的区不;第二部分〔4-6〕:论述学咨询与聪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咨询与聪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咨询,而且需要聪慧——需要以聪慧去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明白得文章是如何样来阐明学咨询与聪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杰出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咨询与聪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假如只有学咨询而没有聪慧,会如何样?相反假如没有聪慧只有学咨询又是如何样?假如同时具备学咨询与聪慧呢?明确:第一种那么是〝有学咨询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形那么可能不见得有专门好的学咨询或者是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

第三种那么是既有学咨询又有聪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专门的见解,关于学咨询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咨询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咨询题时作者采纳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纳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与智慧
年月日至年月日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
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但有时候,智慧又与学问息息相关,到底智慧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学问和智慧》
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2、积累字词各组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受禄,就拒收。

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疏通文意。

晦塞(sè)陶冶(yě)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大窾(kuǎn)
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字字珠玑(jī)
读书得间(jiān)
陶冶烛照渊博犀锐晦塞笼罩
熔炉疆域远瞻书橱映射斧凿肥皂泡
博而寡约瞬息幻灭推陈出新寸积铢累食古不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矻矻穷年无关宏旨探骊得珠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找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并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画出知识线。

特别注意第2段中心句应该是两个,第6段的中心句在段末
教师引导小结: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一个话题,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问题: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补充: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3、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物竞天择劳而无功读书得间鞭辟入里高头讲章读破五车浮光掠影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作者认为的学问与智慧的概念:学问:工具;智慧:能力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的题目是“学问和智慧”,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先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一2段),再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一6段)。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各组成员先自己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后各组抢答。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

智慧是能力,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

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曹冲智称大象司马光砸缸救人
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五、体会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师生总结其作用。

六、品析语言。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历史故事: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

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发愤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这一句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分类对比);
举例论证(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等事实根据);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各组同学选择语言的任意一个方面进行品析,品析是要求用“三步赏析法”。

第页(总页)
第页(总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