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苹果成投资图腾 股票隐藏巨大隐患
巴菲特出手之后,各类投资人会如何评估苹果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出手之后,各类投资人会如何评估苹果公司的股票?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本文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转载*经过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本周确认,消息现在应该已经得到官方证实:世界上公司市值最大的美国技术创新的象征——苹果公司是“价值型”股票。
这一消息可能喜忧参半。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
价值投资是一种寻求价格低估、且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的方法,由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他1949 年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出。
巴菲特将自己投资方法的形成归功于格雷厄姆的启迪。
因此,当巴菲特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它已于上季度投资了十亿美元苹果股票时,价值投资者都在关注。
晨星评级评出的最近五年最成功的大型价值型股票共同基金——斯米德价值基金(Smead Value Fund)的经理人比尔·斯米德(Bill Smead)说:“我们刚刚又看了一遍,在我看来,任何无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一想法的人都得自行承担风险。
”通常在众多投资者中,价值型股票是不受欢迎的,他们的股票往往受到短期收入和盈利业绩不太理想的冲击。
他们交易的股票市盈率(一种常见的估值指标)通常也非常低。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股票的表现将优于其它股票,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它的预期很低。
在今天,市场上出现了无数追求战略变化的价值投资者、价值共同基金和价值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其中许多机构现在可能在考虑将苹果公司的股票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如果他们还未购进苹果股票的话)。
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苹果研究资深分析师托尼·萨科纳吉(Toni Sacconaghi)说,苹果“将会吸引更多的价值投资者,他们正在寻找遭受负面情绪打压的个股。
苹果公司共同创始人卖掉10%苹果股份买金条的结局

今年高龄80的苹果公司共同创办人韦恩(Ron Wayne)已经退休,现在靠支领社会安全津贴度日。
但他接受彭博电视专访时表示,他从未后悔当初离开苹果的决定。
1976年,韦恩以800美元卖掉10%的公司股份,改买黄金,如今看来这笔投资亏大了,不过,韦恩坚称“并不后悔”。
韦恩日前拍卖具历史意义的早期苹果文物,他接受彭博电视访问时表示,当年他脱售苹果股权后,用售股收益买黄金。
他说:「未雨绸缪第一。
过去40年来,我的积蓄都用来买黄金‘保值’。
」根据这些年来苹果股价与金价的变化来看,若纯粹以报酬率计算,韦恩当时的投资策略可谓大错特错!苹果公司(当时称为苹果电脑)在1980年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倘若韦恩那年把售股所得的800美元换购金条,这些金条如今约值1,750美元,连通胀的损失都抵不上。
而若是他抱牢苹果股票,早已坐拥数十亿美元财富!韦恩与已故的前苹果执行长贾伯斯在Atari共事时结识,韦恩的工作是为游戏系统编纂操作手册,与岁数大约小他一半的贾伯斯和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相处融洽。
贾伯斯与沃兹尼克邀违恩参与他们的电脑专案,协助建立公司,并设计「苹果一号」(Apple-1)的说明书、绘制第一款公司商标图案。
今年高龄80的韦恩已经退休,现在靠支领社会安全津贴度日。
但他接受彭博电视专访时表示,他从未后悔当初离开苹果的决定。
韦恩说,贾伯斯与沃兹尼克个性像「一阵旋风」,而且表示自己喜欢创造新产品,担心一辈子就在撰写电脑使用说明手册中度过。
他说:「假如我一直待在苹果,我或许早就成为整座公墓里最富有的人。
当时我身为产品开发工程师,不愿意自己未来20年的岁月在文件堆里耗费掉。
我有自己热爱的事物。
」。
证券投资的经典案例

证券投资的经典案例证券投资的经典案例之一是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投资案例。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由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创立的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以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卓越的资本配置能力而闻名。
以下是该公司的几个重要投资案例:1. 古德里奇公司(Geico):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早期的一次成功投资。
1976年,巴菲特花费了4,600万美元以一股价10美元的价格买入了Geico的大部分股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Geico公司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之一,伯克希尔的投资获得了极高的回报。
2.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1988年开始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并逐渐增加了股份。
随着可口可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不断增长。
这个案例显示了巴菲特长期稳定持有股票的投资策略的成功。
3. 苹果公司(Apple):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16年开始购买苹果公司的股票,并在2018年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这个投资案例表明巴菲特对苹果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潜力保持了极高的认可,也显示了他对科技公司的看好态度。
4. 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伯克希尔公司在1964年首次投资美国运通公司,并成为其最大的股东之一。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长期持有和信赖帮助了公司度过了几个不利时期,并获得了巨大回报。
这些经典投资案例展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功的投资策略和巴菲特对长期投资的坚定信念。
他以价值投资和寻找优质股票为主导,避免了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此外,这些案例也揭示了投资决策背后的深入研究和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以及对市场趋势和行业变化的敏锐洞察。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案例并不是投资中的常态,投资者需要在全面了解市场风险和自身投资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333773_苹果背后的代价

封面COVER STORY一半是世界顶级品牌, 一半是血汗苹果背后的代价作为影响人类历史的第三只伟大“苹果”,苹果公司能否摆脱其背后的原罪阴影?本刊记者|赵萌近日,中国内地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防拐骗演练。
演练下来,结果大出老师家长们的预料:面对零食和玩具的诱惑,小朋友们的表现大都很不屑,但当记者无意中拿出iPad时,全班的36名小朋友,竟然有10名被“骗走”。
这个故事从某种角度说明,苹果产品在中国的魅力非同一般。
细想一下,当下无论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苹果公司本身,还是它的领袖乃至领袖的自传,都成了全世界媒体竞相报道和消费者狂热追逐的对象。
Mar1 - Mar15,2012WORLD VISION 2012.NO.05C F P 供图2012年2月9日,美国纽约,多个社会团体的抗议者来到位于纽约中央车站旁最大的苹果专卖店,递交超过2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呼吁苹果公司改善海外代工厂,尤其是中国工厂的工作环境。
2010年5月26日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苹果公司当天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微软,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
而七年以前的2003年,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
短短七年,公司市值增加40倍,这中间还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干扰。
苹果创造的奇迹震惊业界。
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 Kantar World panel ComTech 此前公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苹果在美国地区的市占有率由2010年同期的25%上升至36%,而在英国的市占率则自21%上升至31%。
但事实上,对急速增值的产品和快速扩张的品牌,公众的目光早晚会落在对资本原罪的审视上,无论你有没有引导时代的灵魂人物,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产品。
或者不如说,正是因为这是个“伟大的产品”,它的原罪才更会引人注目。
苹果的“原罪”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韩国代表部举行的“OECD政策发布会”介绍,苹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润达150美元,为销售价格的30%。
经济学人-商政不分家 各国政治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人商政不分家各国政治变动对经济的影响Business: Schumpeter: Risky business商业:熊皮特:冒险的生意Managers need to watch political risk in developed markets as well as emerging ones.管理者不仅需要留意新兴市场,还要关注成熟市场的政治风险。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ve always paid careful attention to political risk in the developing world.跨国企业向来密切关注发展中市场的政治风险。
No surprise there, given the risk premium attached to investment in emerging markets.鉴于那些新兴市场投资的风险溢价,这样积极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
Western businesses turn for advice to consultancies that keep a watchful eye on alarming developments in far-flung places.远离西方世界的地区因政治原因导致市场发展令人担忧,顾问公司对此密切关注,西方的企业便向这些公司寻求帮助。
There is booming demand for political-risk insurance that can protect companies against shocks, be they coups in Turkey,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or a debt default by Venezuela.政治风险保险大受欢迎,它能保护企业不受政治变动的影响,例如土耳其的政变、针对俄罗斯的仲裁、以及委内瑞拉的债务违约等。
国外自甘风险典型案例

国外自甘风险典型案例国外自甘风险典型案例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不少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创新和创业。
虽然创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与之相伴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有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益和发展,不惜冒险采取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导致了一些国外自甘风险的典型案例。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入评估和研究,向大家介绍一些国外自甘风险的典型案例,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国外自甘风险案例之狂热投资狂热投资是指投资者或企业盲目追逐热门行业或项目,对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不具备充分理性判断的行为。
在过去的几年中,比特币的崛起引发了狂热投资的浪潮。
许多投资者看到比特币的高收益,不顾风险因素,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
然而,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和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许多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狂热投资现象,我认为适度的投资是应该鼓励的。
然而,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应该全面考虑风险和回报,并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
二、国外自甘风险案例之安全漏洞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忽略了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许多互联网企业在收集用户信息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用户隐私,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黑客窃取和利用。
对于安全漏洞这一问题,我认为企业在追求发展的也应该注重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升级和优化,以避免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三、国外自甘风险案例之追求短期利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经常采取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为了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降低产品质量,违反法律法规,甚至做出虚假宣传。
这些行为不但损害了企业形象,也对消费者和市场造成了伤害。
在我看来,企业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同时也要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守诚信、遵守法律,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苹果:翻过山顶,就是下坡

首先,苹果越来越依赖于iPhone的表现。
事实上,iPhone手机销售收入已经chengwei市场分析师及股票权威人士评价苹果公司业绩表现的指标。
其原因就在于,从2012年开始,iPhone手机就在苹果营收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到了刚刚过去的2015财年一季度,iPhone占到苹果公司营收的69%。
反观苹果的其他硬件产品:iPod已经进入消亡期,基本被iPhone取代了;iPad连续四个季度销售收入环比下滑且创新不足,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差距已经不大;MAC虽然持续增长,但整个PC市场的萎缩决定了其增长的天花板已经不远了。
一个公司如此依赖某一个明星产品,就如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这时就需要深入剖析这个明星产品的高增长背后的动力到底有多大。
苹果公司的一个弱点就是基于不同价格定位的产品覆盖不足。
目前的苹果iPhone都定位于高端(包括650美元的iPhone6、750美元的iPhone6+和499美元的iPadAir2),曾经的中端产品iPhone5C遭到了市场的冷遇。
那么,如果发达国家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拥有iPhone的渗透率较高,高端市场对iPhone新产品的热情就会下降,导致苹果后续的增长乏力。
2014年iPhone在北美市场销售收入增长只有区区4%,而在2013年则是9%,在2012年是50%。
欧洲市场的销售收入,2012年增长31%,2013年增长4%,2014年增长8%。
不管是欧洲还是北美,iPhone的销售收入增长都在明显放缓,这预示着苹果的主要目标市场已经渐趋饱和。
对于2015年一季度的财报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爆发所导致的。
在iPhone6/6+发布之前,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从来没有同时纳入到苹果的全球发布体系中。
特别是占市场规模七成的中国移动的加入,让大量的在享受iPhone卓越体验的同时要忍受低速2G的用户,真正得到了解脱。
可以说,未来不会再有这样压抑已久的巨大市场一次性的在苹果面前打开。
stop doing list在投资中具体案例

stop doing list在投资中具体案例
在投资中,“stop doing list”可能指的是一系列应该停止进行的活动或行为。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不做空:做空操作存在无限风险,一旦失误可能导致严重损失。
例如,一些投资者曾试图通过做空特斯拉股票获利,结果反而遭受巨大损失。
不借钱投资:借钱投资股票或期货等高风险资产可能带来巨大压力,一旦市场波动导致亏损,可能会陷入债务困境。
不盲目扩大能力圈:每个人的投资知识和经验有限,盲目扩大能力圈可能导致对新的投资领域了解不足,增加投资风险。
不频繁交易:频繁交易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还可能影响投资心态,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不追逐短期利益:短期市场波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追逐短期利益可能忽略长期价值,增加投资风险。
不轻信市场传言:市场传言往往没有可靠依据,轻信可能导致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不盲目跟风:跟随其他人的投资决策可能跟随市场的盲目行为,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分析。
不忽视风险控制:在投资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不重视风险控制可能导致在市场波动中遭受巨大损失。
以上是一些具体的“stop doing list”案例,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同时,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原则,保持理性冷静的投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人:苹果成投资图腾股票隐藏巨大隐患
2012年03月23日
苹果股价一路上扬,得益于业绩的出色,更得益于资本市场的超强信心
导语: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印刷版刊文称,苹果不仅是一个著名品牌,得益于公司业绩的飙升,其股票也已经成为投资市场顶礼膜拜的图腾。
但这种投资热情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以下为文章全文:
股价飙升
3月16日上市的新iPad是这款平板电脑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版
本。
苹果仅用了4天时间就卖出了300万台。
但部分买家却在论坛中报告该产品存在过热问题。
类似的争论也出现在苹果股票中。
过去一年间,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83%,今年以来的涨幅也接近50%。
苹果现在已经凭借约5650亿美元的市值,轻松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远超排名第二的埃克森美孚(4080亿美元)。
自今年以来,苹果市值上涨了1870亿美元,几乎与宝洁、强生或富国银行等公司的整体市值相当。
苹果一家公司的市值就超过全美零售板块的整体规模。
该股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占比为4.5%,在全球股市中的比例也高达 1.1%。
由于苹果会大幅扭曲实际结果,部分银行分析师开始将其排除在全美企业盈利报告之外。
根据瑞士银行的报告,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企业去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长6.7%,但如果将苹果剔除,增幅仅为3.6%。
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对冲基金持有苹果股票,包括SAC Capital 和Greenlight等大牌基金。
有些公司甚至大举押注苹果。
截至12月31日,Citadel持有51亿美元苹果股票,约占其投资组合的12%。
很多对冲基金仅凭借苹果一只股票就在去年获得了优异表现。
市场情绪
该股今年涨幅不仅提振了股东信心,还点亮了整个股市的前景。
标准普尔500指数今年的涨幅有10%归功于苹果,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比例则高达39%。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分析师霍华德·希尔沃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表示,其他任何一只股票都无法这么快对一个指
数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该股仍在飙升。
3月20日,也就是苹果宣布动用现金储备(截至2011年底约为976亿美元)派发季度股息,并回购100亿美元股票的前一天,其股价报收于605.96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这是苹果17年来首次分红。
以往从不投资苹果股票的分红基金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有可能进一步推高苹果股价。
多数分析师仍然看好该股,甚至有人认为1万亿美元的市值也将很快实现。
最乐观的情况如下:苹果在PC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较低,而且能在中国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再吸引数百万用户。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苹果的创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去年10月去世的灵魂人物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但新iPad的发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的担忧。
苹果还准备进军电视和移动支付等新领域。
该公司仍然拥有大笔现金,可以投资新品,并抵御新的威胁。
数据分析公司Asymco分析师贺拉斯·德迪乌(Horace Dediu)估计,即使在派发股息和回购股票后,苹果今年年底的现金储备仍将较去年增加350亿美元。
由于静态市盈率仅为22倍,因此该股或许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贵,而如果按照动态市盈率计算,该股的吸引力还将更大。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测算,苹果2012财年的收入至少将增长51%,2013财年增长23%。
其他分析师认为,业务前景并非推动苹果股价大幅上涨的唯一因素。
该股最近几周涨幅惊人,导致很多投资者经不住诱惑而买入该股。
以纳斯达克100 或标准普尔500等指数为投资标的的基金经理们,
也因为苹果在指数中的权重过高,而不得不重仓持有该股。
“苹果的上涨速度和规模吓怕了那些没有买入的投资者。
”证券公司Monument Securities的安迪·阿什(Andy Ash)说,“危险在于,大家最终买入该股或许并不是因为他们想买,而是因为别人都买了,所以不得不买。
”
泡沫担忧
有人担心,该股最终可能会催生泡沫。
苹果的市盈率远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科技股,AOL 1999年时的市盈率曾经达到不可思议的154倍。
但反向操作的人却很少。
咨询公司Option Pit分析师马克·塞巴斯蒂安(Mark Sebastian)表示,很少有人看空苹果,买入期权的成本远高于卖出期权。
据彭博社统计,在关注苹果的54名分析师中,只有1人给予该股“卖出” (Sell)评级。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认为,对苹果发展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该股的“疯狂”热情,让人想起了泡沫时期的状况。
“你可以参与泡沫,因为它或许还没破,但我不会买苹果股票。
”他说。
尽管泡沫说有些夸张,但只要苹果的业绩继续符合盈利预期,便足以支撑更高的股价,只是难度通常会越来越大。
历史经验表明,一旦一家公司达到巅峰,股价的表现就会弱于大盘,因为其灵活度会有所降低,而且更有可能遭到监管者和媒体的攻击。
由于基数过高,很难继续实现令人惊讶的利润增长。
即使是略低于预期,也会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当今的苹果股东已经多了很多浮躁情绪。
倘若苹果股价下跌,就将波及更大范围。
科技投资者对苹果股票的配置较高,因此最易受到影响。
例如,在以科技股为主的Power Shares QQQ ETF基金中,苹果权重超过18%。
更不安的因素源于一些背离投资准则买入苹果的基金,包括一些原本专注于小企业的共同基金。
“如果苹果波动,就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市场动荡。
”经纪公司Newedge的阿莱克·莱文(Alec Levine)说。
对冲基金的损失可能最大。
他们买入该股后获得了巨大涨幅,因此现在看来似乎是明智之举,但等到股价下跌而亏钱时,他们就会无言以对。
有人或许会质疑,既然只是买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些对冲基金凭什么收取那么高的费用?特色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