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闸北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5-2016语文中考二模试题【市北】

2015-2016语文中考二模试题【市北】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3道小题。

其中,第1—7小题为“语言积累及运用”;第8—22小题为“阅读”;第23小题为“写作”。

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27分】(一)诗文默写与理解【本题满分13分】1.根据提示默写。

(10分)①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苏轼)②因思杜陵梦,。

(《商山早行》温庭筠)③,野渡无人在舟自横。

(《滁州西涧》韦应物)④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⑤,风多杂鼓声。

(《从军行》杨炯)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三峡》郦道元)⑦,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⑧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⑨,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⑩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艾青)2.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西北边塞,秋风萧瑟,长烟落日,词人范仲淹面对此景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既有怀念家乡亲人的愁思,又有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

B.《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表达了诗人坚持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C.《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写诗人兵败被俘,面对强敌,他舍生取义。

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壮志未酬的感叹。

D.唐朝诗人白居易看到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景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14分】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

初三语文2016年上海各区二模卷

初三语文2016年上海各区二模卷

2016年普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考生注意: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2、,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4、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5、,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翻似”在诗中的意思是。

(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的地方。

B、“闻笛赋”借嵇康《思旧赋》体现怀念之前C、以“烂柯人”表达诗人遭贬23年的感慨。

D、全诗表达诗人虽遭贬谪但依然乐观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3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主要写桃花源中人的问讯、款待及嘱咐。

B、“咸来问讯”写出桃花源中人向往外界生活。

C、桃花源中人的自述表明他们追求和平的愿望。

D、末句表明桃花源中人不愿意被外面的人打扰。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攫已,即去。

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4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上海市2016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

(《雨晴》)2.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5.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和_________。

(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卷A卷(含答案)

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卷A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2.,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3.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 ,下见小潭……(《小石潭记》)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列词、曲,完成6--7题(4分)甲: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乙: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甲词中“卷帘人”是指。

乙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分)7.下列对甲、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都刻画了女子形象。

B. 都抒发了伤怀情感。

C. 都表现了暮春景象。

D. 都向往着美好爱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狼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8.请按要求完成下表(5分)9. 对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待狡猾的狼,不能心慈手软。

B.对待狡猾的狼,要能背水一战。

C.对待狡猾的狼,不能心存幻想。

D.对待狡猾的狼,要能机智勇斗。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齐张充,绪①之子也。

上海市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1.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又是一年春来时,2016年2月18日至3月31日,第三届上海梅花节在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举行。

千亩梅花迎霜吐蕊,竞相开放,游客徜徉于公园的小径,犹如置身在香海雪涛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最美馈赠。

(1)以下不适合作为梅花节主题活动项目的是______ 、______A、“印像梅花”摄影大赛B、海派美食品尝活动C、梅花手工饰品现场秀D、梅花书画作品展E、梅花节垂钓大赛F、“红梅赞”歌舞演出(2)为了感悟梅文化的魅力,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梅韵》小报。

①请你根据同学们收集的相关资料,把《梅韵》小报的“导语”写完整。

【资料一】梅。

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白、红等颜色,味香。

【资料二】诗人陆游这样写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也有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资料三】中国人视梅为吉祥之物,梅与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梅与竹、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导语:人们爱梅,爱它那高雅的气质,人们爱梅,爱它那______ ;人们爱梅,爱它那______ 。

②《梅韵》小报需要一幅插图,某同学建议以张谓《早梅》中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为内容画一幅画,请你展开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

(50字左右)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各题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两首诗词都写了雨后山村的景象。

B、两首诗词都有直接点明季节的诗句。

C、两首诗词都写到了秋天山水的特点。

D、两首诗词都通过色彩来描绘景物。

上海市2016学年九年级中考二模测试(含答案)

上海市2016学年九年级中考二模测试(含答案)

2016学年度九年级模拟测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2.,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3.胡未灭,,。

(《诉衷情》)4.,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论学》)5.然则北通巫峡,,,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甲)·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甲)词的词牌名是,(乙)词的标题是。

(2分)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词的作者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B.两首词都表达了渴望从戎报国的愿望。

C.两首词都是被罢职免官后的悲愤之作。

D.两首词里都有对宏大场面的精彩描写。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上文选自《》,主要记述的是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事迹。

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卷D卷(含答案)

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卷D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一、文言文(39分)3.人面不知何处去, ______ 。

(《题都城南》)5.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A.文中借天下易生之物来阐述观点。

B.本文以学弈二人作对比论述观点。

C.本文阐明了抵御外部诱惑的道理。

D.本文显示了说理雄辩有力的特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1分)异日者,更羸①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②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③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注】①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

③孽:本指植物从根部生A.要有真本领,敢于克敌制胜。

B.要仔细观察,善于见微知著。

C.遇到紧急的事情要沉着冷静。

D.败军之将有严重的心理阴影。

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①在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只是第二目标,是优秀的副产品。

②我说的优秀,就是让天赋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德、智、情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和丰富的心灵,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③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④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

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

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

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

自己能支配的事情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去瞎想了。

闸北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闸北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造化钟神秀, . (望岳)2、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晨兴理荒秽, . (归园田居)4、予谓菊, . (爱莲说)5、 ,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de)诗,完成第6—7题.(4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6、诗中“班马”(de)意思是 .(2分)7、下列理解错误(de)一项是( )(2分)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de)友人和自己.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de)关切.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8、上文节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人名)所写(de)文章 (篇名).(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de)句子.(3分)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0、下列理解正确(de)一项是()(3分)A.以老人小孩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B.太守宴席(de)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C.宾客(de)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de)沉闷形成鲜明(de)对比.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事已高、精神不济.(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2分)俗以喜人面○1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2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3,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 ①面:当面.○2(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3直道:正直(de)方式.事:对待.1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⑴外官不易为.()⑵汝言亦不为无见.()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是因为 ,本文讽刺了那些(de)人.(5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柳和折柳赠别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de)柳枝送给远行(de)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de)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de)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de)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远怀(de)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de)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de)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de)标志,在春天里摇曳(de)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de)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de)柳条,希望他到新(de)地方,能很快(de)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de)崇拜.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de)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de)自然界(de)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de)神话中,太阳西沉(de)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de)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de)装饰,送葬(de)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de)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de)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de)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de)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de)....认识..(de)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de)祝福---祝远去(de)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de)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de)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14、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de)诗句依次应该是( )(3分)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15、第⑥段加点词“这样(de)认识”是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6、古人折柳赠别(de)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本文是从“折柳送别”(de)________、原因和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de),文章(de)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de)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de)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de)嫩芽.柳树顽强(de)再生力、旺盛(de)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de)古人留下了深刻(de)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挖笋记①好友相约,今年我们两家又一起挖春笋.②来得早了,笋还少,人却很多.为了找笋,人们三三两两地,这里挖挖,那里刨刨,恨不得掘地三尺,将笋一网打尽.我也不例外.凡有竹叶拱起(de)地方,我必手脚并用,一探究竟,实在称得上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地,我在林中越走越远,还不时蹲下来,翻开一层层灰黄(de)、快腐烂(de)竹叶,甚至翻起一块块奇形怪状(de)石头(不晓得竹林里哪来(de)那么多石头).一不小心,惊扰了睡在叶下、石缝(de)小虫、蚯蚓.骤然暴露在天光下,吓得它们扭作一团,抽出身来,便惶惶逃走.它们不知道,其实我被吓得更惨只听“嗡”地一声,头皮发麻,一身毛毛汗.欲待求援,然而四顾无人,身畔只有茂林修竹环绕.③忽而一阵风过,竹叶沙沙,一股奇异又熟悉(de)香气飘来.不是青草,不是春泥,也不是任何一种花,更像是青草、春泥和落花之香(de)集合.一时间,我辨不出这香,不由得有些焦急,就像和一个久未谋面(de)朋友相遇,你惊喜地张开嘴,却偏偏呼不出他(de)名字.④我只有低下头,闭上眼,深深呼吸,在日渐模糊(de)记忆里慢慢搜寻.此时,香气变得更熟悉了.终于,我辨出了其中(de)一种香.睁开眼,我紧紧盯着脚下翻开来(de)、那一层层竹叶遮蔽下(de)黝黑(de)泥土.俯下身去深吸一口气,我惊异地发现:正是这肥沃、潮湿(de)腐殖土,在散发着这奇异(de)香气可是,若非竹叶fù盖,春笋萌动,又何来这异香它应当只属于这片竹林,只属于这个时节.⑤去年(de)这个时节,我也在这同一片竹林里.想必也闻过这种香气,可那时遍地春笋,我们挖笋尚且不及,哪里还有暇他顾今年呢,那些钻出地面时,总喜欢把几片小小(de)、黄绿色(de)笋衣,像面旗帜一样举在头顶(de)春笋去哪里了它们似乎一直在躲着我.久寻未果,我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此时,我发现了今年(de)第一个竹笋.不一会儿,又发现了一个.原来,竹笋近在眼前,只是我视而不见.⑥莫非,今年这片竹林要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于我⑦此刻,我(de)世界就是这一片森林.它用自己(de)落叶,为我滋养出一个安静而又丰富....世界....小虫在叶下栖身,蚯蚓在土里奔突,春笋在泥........(de)中拔节,期待有一天冲向云霄.我们总喜欢追索这世界(de)意义,偏偏忘记了怎样去感受这世界本来(de)样貌.细细看,慢慢找,静静感受,也许意义就在其中.19、根据拼音写汉字.fù盖(2分)20、第⑤段画线句运用(de)修辞手法是 ,其作用是.(5分)21、第⑥段加点词语“另一种方式”指(de)是 ,而第⑦段中“一个安静而丰富(de)世界”(de)含义是.(6分)22、围绕这次挖笋经历,文章第②—⑤段写了三件事,分别是:(1);(2);(3) .(6分)2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文章主旨(de)一项是()A.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de)是发现美(de)眼睛.B.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de)成功.C.仔细观察并静下心来感受世界,才可能发现蕴含其中(de)意义. D.对于难以实现(de)目标不要过于执着,惊喜往往会等着你.三、综合运用(11分)阅读下面(de)材料,完成第24—26题.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de)轿厢,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梦幻华丽(de)感觉.作为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位于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曲阜路站(de)上海大悦城SKYRING摩天轮采用和伦敦眼相同(de)拉索技术,整体设计浪漫,轻盈,时尚,直径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de)轿厢,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梦幻华丽(de)感觉.去年冬季,浓浓(de)复古英伦风也萦绕在摩天轮光环下(de)上海大悦城,在南座一楼一辆从维多利亚时代驶来(de)马车,带来了伊丽莎白花店,1972中英茶叶铺,莎士比亚图书馆,一战邮局等各种有趣(de)门店,可以买到干花,英式红茶,英文版图书等各种文艺系礼物.24、有原研哉设计(de)SKY RING视觉形象将不会出现在()上.(3分)A.SKY RING摩天轮门票B.上海大悦城会员卡C.上海借书证D.地铁曲阜路站广告牌25、陈列在莎士比亚图书馆(de)图书,是英国作品(de)一项是()(3分)A.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B.凡卡、竞选州长C.我(de)叔叔于勒、孔乙己D.二十年后、变色龙26、在英国展一隅,印有前英国首相丘吉尔(de)着名演讲词“never,never,never give up”链接一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讲座,那天丘吉尔走上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停住大家雷动(de)掌声,说:“我(de)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放弃)第二是, never,never give up 第三是,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de)演讲结束了”链接二“never”可翻译成“决不”或“从未”.如果让你来翻译丘吉尔(de)演讲词,你会译成“决不放弃”还是“从未放弃”呢请说说你(de)理由.(5分)四、写作(60分)27、题目:最后才发现要求:⑴写一篇600字左右(de)文章;⑵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⑶不得抄袭.闸北区初三二模参考答案一、文言文(39分)(一)(15 分)1.阴阳割昏晓2.衣带渐宽终不悔3.带月荷锄归4.花之隐逸者也5.朝晖夕阴(1 -5每空3分,每错一字扣1分)(二)(4 分)6.离群(de)马,这里指载人远离(de)马(2分)7.B(2 分)(三)(8分)8.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9.(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de)场景,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3分,判断句及“坐”“而”“众”)10. A(3 分)(四)(12分)11.⑴做⑵见识,见解(各2分,共4分)12. 有一个要去外省做官(de)京官,去和他(de)老师告别.[3分,倒装句(定语后置和介宾后置)及“于”“其”各1分]13. 他(de)老师也是个喜欢戴高帽(de)人(3分)喜欢听好话(言行不一)(2分)二、现代文(40分)(一)(18 分)14. D(3 分)15. (1)柳树是顽强生命力(de)象征(2分)(2)柳树是消灾祈福(de)工具(2分)16. (1) “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可表达惜别之意.(1分)(2)杨柳是春天(de)标志,可传达“春常在”(de)祝愿.(1分)(3)柳条插土就活,希望友人到新(de)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1分)17. 来历(来源)(1分)文化源头(1分)逻辑顺序(1分,有错别字扣1分)18. 第④段(1分).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de)再生力这一特点 (2分),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de)中国古代神话,棺材上(de)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de)原因.(2分)(二)(22 分)19. 覆(2分)20. 拟人、比喻(2分)把笋衣比作“旗帜”,把春笋当作旗手,生动形象地写出春笋刚钻出地面时充满生机甚至有些调皮(de)样子,也表达了对春笋努力冲破阻碍、昂扬向上(de)精神(de)赞美(3分)21. 不同于去年满足“我”挖笋这一物质需求(de)方式,而是带给我精神上(de)愉悦(2分)由落叶、泥土、小虫、蚯蚓、春笋等共同构成(de)竹林世界,远离人类(de)喧嚣与功利,还原了大自然(de)本来面貌.带给人丰富(de)精神享受和启迪(4分)22. (1)翻竹叶找笋时惊扰了叶下小虫,也被小虫惊吓(2)发现竹林里(de)奇异香气是由腐殖土发出(de)(3)静下心来才发现了一直找不到(de)竹笋(6分,每空2分)23. C(3 分)三、综合运用(11分)24. C(3 分)25. A(3 分)26. 表态(两者皆可)(1分)“决不放弃”是“坚决不放弃”(de)意思,(2分)强调态度(de)坚定是成功(de)奥秘.(2分)/“从不放弃”是“从来没有放弃”(de)意思,(2分)强调一贯坚持(de)态度是成功(de)奥秘.(2分)四、写作(60分)27.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闸北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考生注意: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造化钟神秀,。

(《望岳》)2、,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晨兴理荒秽,。

(《归田园居》)4、予谓菊,。

(《爱莲说》)5、,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班马”的意思是。

(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名)所写的文章《》(篇名)(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老人、孩子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时已高,精神不济。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俗以喜人面①谀者曰:“喜戴高帽”。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

”师怒曰:“吾辈直道③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①面:当面。

②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

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③直道:正直的方式。

事:对待。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外官不易为为()(2)汝言亦不为无见见()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是因为,本文讽刺了那些的人。

(5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柳和折柳赠别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

《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比如“乙”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和“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拂,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十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十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实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

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是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晨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

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

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逐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驱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贵重,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愿——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4、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是()(3分)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15、第⑥段划线句“这样的认识”指的是(1)(2)(4分)16、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1)(2)(3)(3分)17、本文是从“折柳赠别”的,原因和等方面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3分)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 题(22 分)挖笋记①好友相约,今年我们两家又一起挖春笋。

②来得早了,笋还少,人却很多,为了找笋,人们三三两两地,这里挖挖,那里刨刨,恨不得掘地三尺,将笋一网打尽。

我也不例外,凡有竹叶拱起的地方,我必手脚并用,一探究竟,实在称得上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地,我在林中越走越远,还不时蹲下来,翻开一层层灰黄的、快腐烂的竹叶,甚至翻起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晓得竹林里哪来那么多石头),一不小心,惊扰了睡在叶下、石缝里的小虫、蚯蚓,骤然暴露在天光下,吓得它们扭作一团,抽出身来,便惶惶逃走,它们不知道,其实我被吓得更惨!只听“嗡”的一声,头皮发麻,一身毛毛汗,欲待求援,身畔只有茂林修竹环绕。

③忽而一阵风过,竹叶沙沙,一股奇异又熟悉的香气飘来,不是青草,不是春泥,也不是任何一种花,更像是青草、春泥和落花之香的集合,一时间,我辨不出这香,不由得有些焦急,就像和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遇,你惊喜地张开嘴,却偏偏呼不出他的名字。

④我只有低下头,闭上眼,深深呼吸,在日渐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搜寻,此时,香气变得更熟悉了,终于,我辨出了其中的一种香,睁开眼,我紧紧地盯着脚下翻开来的,那一层层竹叶遮蔽下的黝黑的泥土,俯下身去深吸一口气,我惊异地发现:正是这肥沃、潮湿的腐植土,在散发着这奇异的香气!可是,若非竹叶fu盖,春笋萌动,又何来这异香?它应当只属于这片竹林,只属于这个时节。

⑤去年的这个时节,我也在这同一片竹林里,想必也闻到过这种香气,可那时遍地春笋,我们挖笋尚且不及,哪里还有暇他顾?今年呢,那些钻出地面时,总喜欢把几片小小的,黄绿色的笋衣,像面旗帜一样举在头顶的春笋去哪里了?它们似乎一直在躲着我,久寻未果,我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此时,我发现了今年的第一个竹笋,不一会儿,又发现了一个。

原来,竹笋近在眼前,只是我视而不见。

⑥莫非,今年这片竹林要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于我?⑦此刻,我的世界就是这一片竹林,它用自己的落叶,为我滋养出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

小虫在叶下栖身,蚯蚓在土里奔突,春笋在泥里拔节,期待有一天冲上云霄,我们总喜欢追索这世界的意义,偏偏忘记了怎样去感受这世界本来的样貌,细细看,慢慢找,静静感受,也许意义就在其中。

19、根据拼音写汉字,fu盖(2分)20、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5分)21、第⑥段划线词语“另一种方式”指的是,而第⑦段“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的含义是(6分)22、围绕这次挖笋经历,文章第②——第⑤段写了三件事,分别时(1)(2)(3)(6分)2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德眼睛。

B、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C、仔细观察并静心感受世界,才可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

D、对于难以实现的目标不要过于执着,惊喜往往会等着你。

三、综合运用阅读以下内容,完成第24——26题(11分)作为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位于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曲阜路站的上海大悦城SKYRING摩天轮采用和伦敦眼相同的拉索技术,整体设计浪漫、轻盈、时尚。

直径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的轿厢。

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一种梦幻华丽的感觉。

去年冬天,浓浓的复古英伦风也萦绕在摩天轮光环下的上海大悦城,在南楼一楼一辆从维多利亚时代驶来的马车,带来了伊丽莎白花店、1972中英茶叶铺、莎士比亚图书馆、一战邮局等各种有趣的门店,可以买到干花、英式红茶、英文版图书等各种文艺系礼物。

24、由原研哉设计的SKYRING视觉形象将不会出现在()(3分)A、KYRING摩天轮门票B、上海大悦城会员卡C、上图借书证D、地铁曲阜路站广告牌25、陈列在莎士比亚图书馆的图书,是英国国家作品的一项()(3分)A、《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B、《凡卡》、《竞选州长》C、《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D、《二十年后》、《变色龙》26、在英伦展一隅,印有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演讲词“never,never,never give up!”【链接一】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的讲座,那天邱吉尔走上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放弃),第二是never,never give up!第三是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的演讲结束了!”【链接二】“never”可翻译成“决不”或“从未”。

如果让你来翻译邱吉尔的演讲词,你会译成“决不放弃”还是“从未放弃”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5分)四、写作(60分)27、题目:最后才发现要求:(1)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一,文言文(39分)(一)(15分)1. 造物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最后一句“一览众山小”应该是脍炙人口的。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