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官故居看家风
古镇小练笔

古镇小练笔也是昨晚突发奇想,明天是去黄瓜山还是去松既呢,想想如果是在温暖的阳光下走在古镇里一定很有味道,睡前就想明天天气好些吧,运气不错,早上起床,很果断的起床了,运动了下洗澡磨蹭吃饭,终于出门了,去松既的路大概有一小时车程,又要胡思乱想了~去松既的路上不怎么舒服,没想过路上的灰尘这么重,还好没怎么吃到,不过眼睛不怎么舒服。
中途在修路停停等等磨蹭,中途停了3次。
下车后看到的是,人工复古的街道,不过对我这样挑剔的人肯定看不上~在新街一个人傻转,也不喜欢问人,还以为自己被坑了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转进了百花深处,看见了历史,看见了老人,孩子,还有我想看的,古镇的巷子不宽,不过曲折让人想这前方的店铺的神秘,在路过一家老人开的理发店时我被一张很有特色的椅子吸引,其雕刻的风格,历史痕迹,还有黄铜的转角,和老人聊了几句,这椅子年龄吓死人民国时的东西,听他这么说我又看了看这椅子,真牛,从一条巷子转向另一条,在一间茶坊的门口看见一位在买书的老人,看我在看他摆的书便向我说明~宋美龄和松既古镇的故事,我也被他的书吸引,想了想,挑了一本,他说要给我签名,还吧把我吓到了,原来这还真是牛人,这位老先生生在民国,虽没经历战争,不过他是以为教了42年语文的老教师,真正有料的人,在聊了一会后,他给我指路去一些景点,不过我好二,差点就走过了在路口老先生又叫到我,小兄弟走错了,左转,当时囧了,不过我和老先生的缘分还没结束,在回去的路上还有,在老先生的指导下,我又走在古镇的小巷里,小巷的人家门口都开着,我很好奇里面的景色,大着胆子进入看别人的庭院,有小时候乡村的感觉,继续走,走到县衙,一位老奶奶在看门进入观看要交5快钱,我感觉有看点,交了就去了,衙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复的不过还是有感觉,有雷池,有囚笼,我还去试了试,如果我全身脱光他就关不住我了这囚笼太假了衙门后面有耳房,还有那种古朴的床,有韵味,继续走街穿巷在一家人门口看见了,文化园,三个字。
扬州朱自清故居观后感

扬州朱自清故居观后感
我曾经去过扬州朱自清故居,这是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故居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生前的艰苦和奋斗历程。
故居中的陈列物品和照片让我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此外,故居中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居中的庭院和房屋都保留了朱自清先生生前的原貌,让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的生活气息。
在参观完故居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也更加敬佩他的为人和品德。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为我们的社会和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扬州朱自清故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别徒留“家风不再”的感慨■文/毛建国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
有“富二代”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还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自古文人重家风。
家风林林总总,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
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
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
在种种“神回答”中,虽有调侃,但也见其式微。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
其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
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却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头之日。
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只会削弱。
而且,我们处在同一条船上,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
这种责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证。
还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
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
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
更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
“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
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
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
近代扬州为何名门迭出答案就在名人家风里 扬州名门

近代扬州为何名门迭出?答案就在名人家风里扬州名门在扬州这座城市中,自古名门迭出,在那些看似寻常的街道巷陌中,看上去很寻常的人家,往往接连走出令人赞叹的人物来。
在何园中,有着《何氏家训》的教导,一位位何家后人,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在吴道台宅第,测海楼中的藏书,也滋养了一代代的吴家人杰……为何扬州名门迭出?当然和家家户户的家风有关。
韦明铧、韦艾佳的《家风——漫话近代扬州名门》一书,从家风的角度,写出扬州名门的世代传奇。
家规家训家教熏陶扬州出了不少文化世家所谓家风,就是家族内部的价值观念与处世方法的综合,用文字来规范家人为家规,用观念来训导家人为家训,用行为来教育家人为家教,三者不能分割,总称为家风。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优秀的家风能够促进家庭兴旺。
对于社会而言,纯正的家风可以增进和谐氛围。
韦明铧说,家风首先是道德的教育,包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等,南宋末年在扬州抗元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宁死不降,为国捐躯,自称“宁为玉折兰摧,不为瓦砾长存”,就是得益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
好的家风中,还有知识教育。
明末扬州推官王徴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他童年受到数学教育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要从小实行。
在这方面,清初王士祯是一个好例子。
清朝建立不久,扬州的文化和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就扬州文化复兴而言,与王士祯的关系最为密切。
王士祯是山东新城人,清初诗坛领袖,顺治进士,初任扬州推官,他创立了清代诗坛上的“神韵说”。
王士祯的建树与他的家庭有直接关系。
王士祯在扬州五年,最有影响的事情是举办红桥修禊,吸引江南名士云集扬州。
在优秀的家风熏陶之下,家学渊源成为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方式。
扬州自古来有许多蜚声全国的文化世家,清代以后,这种现象愈加普遍。
就扬州学派而言,汪中、王喜孙父子,焦循、焦廷琥父子,阮元、阮福父子,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祖孙,都是通过血缘关系传承学问的名门。
晚清的小盘谷周氏、测海楼吴氏、寄啸山庄何氏,都是读书数代,未尝中断,各有所成,名满天下。
扬州朱自清故居作文

扬州朱自清故居作文
《游扬州朱自清故居》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扬州的朱自清故居吗?我去过,那里可有意思啦!
朱自清故居在一个安静的小巷子里。
一走进大门,就能感觉到一种古朴的气息。
房子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
故居里有朱自清先生的书房,里面摆着一张旧书桌,仿佛能看到他在这儿认真写作的样子。
我听说朱自清先生写文章可厉害了,他的《背影》感动了好多好多人。
还有他的卧室,简单的床铺,朴素的家具,让我知道他是一个生活很简单的人。
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树,花开的时候,满院子都香香的。
我想,朱自清先生也许会在桂花树下喝茶、思考呢。
在故居里,我好像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朱自清先生,也更加了解了他的故事。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机会,也一定要来看看哟!
《扬州朱自清故居之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扬州朱自清故居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朱自清故居。
一进门,我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住了。
故居里有好多房间,每一间都有不一样的东西。
有一间屋子里挂着朱自清先生的照片,他看起来很慈祥。
妈妈给我讲了他的好多故事,比如说他小时候读书很努力,长大了写的文章特别好。
我还看到了他用过的笔和纸,感觉好神奇呀,就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写出那么棒的文章。
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井水凉凉的。
我想,以前朱自清先生是不是也会从这口井里打水呢?
这次去朱自清故居,我学到了很多,也更加佩服朱自清先生了。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感受一下吧!。
名人故居之旅 江苏扬州瘦西湖

名人故居之旅江苏扬州瘦西湖名人故居之旅:江苏扬州瘦西湖江苏扬州瘦西湖,作为中国四大名胜之一,以其别具一格的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瘦西湖周边散布着许多重要的历史名人故居,这些故居见证了扬州的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的风采。
本文将带您一同踏足这片美丽的土地,探索名人故居之旅。
1. 杨修故居杨修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被尊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故居位于瘦西湖东南岸。
故居坐北朝南,占地广阔,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典雅。
现在,杨修故居已经被修复成了一个博物馆,展示着杨修的生活和文化。
2. 茅盾故居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他的故居位于瘦西湖东岸。
故居是一座仿古建筑,以红砖砌筑而成,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特色。
茅盾故居内部布置典雅,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写作成就,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茅盾当年的创作场景。
3. 勾连庄故居勾连庄是清代著名的近代企业家和教育家,他的故居座落在瘦西湖南岸。
故居建筑风格独特,以花岗石墙和黑色瓦片为特色,展示了勾连庄的雄壮气势和商业头脑。
故居内部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家族文化遗迹,让人了解到勾连庄家族的兴衰沉浮。
4. 鲍家花园鲍家花园是瘦西湖周边最具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之一,位于湖边的南岸。
鲍家花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私家花园,融合了江南园林和西洋花园的特点。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园林景观、品味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习俗,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家园。
5. 林则徐故居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名士,中国近代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居坐落在瘦西湖东北岸。
故居以其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林则徐的事迹和家族背景,感受他的家庭生活和习惯。
总结:名人故居之旅,带您走进江苏扬州瘦西湖,探索历史名人的足迹。
每个故居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游览这些名人故居,您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名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和时代背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修养。
游曾国藩故居

游曾国藩故居曾国藩,字文谦,号楚臣,江苏丹徒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曾国藩故居位于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5.7亩。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即内院、中院和外院。
内院是曾国藩的家庭起居区,也是整座建筑群的核心。
这里有曾国藩的住宅、家族祠堂和花园等。
曾国藩的住宅是一座两层砖石结构的楼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住宅平面呈"户"字形,有东、中、西三个部分。
东部是曾国藩的起居室和书房,中部是客厅和起居室,西部是家族祠堂。
这座住宅保存完好,展示了曾国藩当年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
中院是曾国藩的办公区,也是他处理政务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中院有一座三进式的宅院,宅门上方悬挂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形象地表达了曾国藩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之志。
院中建有一座小型山石园,园内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景色怡人,给人以清静和宁神之感。
外院是曾国藩的军事训练和娱乐活动场所。
这里有一座练武场,是曾国藩及其门下子弟进行军事训练的地方。
场边有几座凉亭,供人休息和观看。
外院还有一座假山和一片花坛,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
曾国藩故居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塑造了曾国藩形象和家族地位的重要场所。
整个建筑群体现了曾国藩"勤学、守礼、勇毅、忠诚"的家训和家族的家风。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曾国藩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氛围,了解他的世家背景和教育理念。
曾国藩的故居在民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幸好经过修复和保护,现已对外开放。
游客可以参观内院、中院和外院,欣赏曾国藩的住宅和办公场所,了解他的一生事迹和贡献。
也可以领略到古建筑的精美和古人的生活方式。
曾国藩故居是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参观曾国藩故居,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海瑞故居观后感

海瑞故居观后感
去了海瑞故居一趟,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和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官来了一场超时空对话。
一走进故居,那古色古香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院子不大,但每一处角落都好像在诉说着海瑞的故事。
看着那些老式的建筑结构,我就在想,当年海瑞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啊。
他是不是就在这个屋檐下,思考着怎么惩治贪官污吏,怎么为老百姓谋福利呢?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海瑞刚正不阿的那些事迹介绍。
这家伙,简直就是官场里的一股清流。
在那个到处都可能藏污纳垢的时代,他居然敢跟那些权贵对着干,就像一只独自挑战一群狼的小羊,可这小羊还特别勇猛,让狼都有点怕怕的。
什么权贵,什么达官显贵,在他眼里,只要犯了错,就得按照规矩来。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把明亮亮的宝剑,在黑暗的官场中闪闪发光。
再看看他住的地方,真的很朴素。
这让我不禁感叹,一个这么有权力的人,居然过着如此简单的生活。
要是放到现在,那些稍微有点钱有点权就开始享受奢华的人,真该来这儿好好看看,学学海瑞的廉洁。
我甚至想象他晚上在那简单的屋子里,点着一盏油灯,苦读那些治理百姓、反腐倡廉的书籍,心里满满都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的决心。
从海瑞故居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他的故事。
他就像一颗超级明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
他的这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质,不应该只存在于历史故事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也非常需要啊。
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海瑞一样,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坚守自己的原则,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一趟海瑞故居之旅,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正能量满满的强心剂,让我对做一个正直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清官故居看家风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6-03-02 08:48分享朋友下扬州时送我一部民国年间出版的《清代吏治丛谈》。
我如获至宝。
他说:“书中有篇《江都令之贪污》。
”因为读过这书新版本,我就笑道:“其中还有《甘泉令之贤明》、《阮云台之政治事功》等篇。
”继而,他埋怨道:“扬州到处都有盐商豪宅,就是没有清官宅第。
”我说:“扬州人文丰富多彩,这里流传着许多清官廉吏的千古佳话。
譬如宋代苏东坡曾任扬州太守,体恤民艰,罢开万花会;再如清代张伯行止饮江南一杯水,廉洁奉公,民爱之如父母;又如郑板桥爱民如父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扬州还有许多清官故居及其遗踪……”于是,我们怀着类似祭祖的虔敬,叩访扬州清官故居——一扬州有一条毓贤街,其实是一条狭窄的陋巷,“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文宗”阮元宅第及其家庙就在那里。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扬州仪征人,素有“贤相兼大师”之称。
人称贤相,是因为他久任督、抚,晚年进京任大学士,勤政廉政,有守有为,德高望重;人称大师,是因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凡经史、文学、天算、舆地、金石、文字、音韵、训诂、目录、校勘等无不涉及,穷极隐微,多所阐发,“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
(《清史稿·阮元传》)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封疆大吏,道光皇帝在祭文中称其“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跨进“太傅文达公家庙”,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楹联:“万古流芳昭祖德,千秋垂泽纪宗功。
”走到第二道门,除了楹联“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外,还可看到墙壁上有阮元手书并尊崇的四个字:忠、孝、节、义。
至此,您还可看到道光御制楹联“敭历宣勤嘉茂绩,优游养福锡蕃釐”。
照壁“出门见喜”四字亦是道光亲笔。
阮元是扬州有史以来官阶最高的名臣,没有父荫,走的是科举之路,靠的是勤政廉政。
阮元每任职一地,必先兴修水利、剿灭匪乱,然后力倡办学,保护搜求地方旧籍,主持修志,指导后学著述。
值得一提的是,阮元禁烟之举比林则徐还早。
得知英国商人凭借坚船利炮走私鸦片,疾恶如仇的阮元毫不畏惧地予以打击,狠狠打击了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阮元严惩了十三行总商伍绍荣等内鬼,收到了很好的禁烟实效。
阮元虽然官高位尊,但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一生没受到过六科给事中的弹劾问罪,没有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记录。
生辰避客即是突出一例。
每逢正月二十他的生日,阮元就会避客煮茶于竹林,不受部下、门生一缣一烛之贺,称为“竹林茶隐”。
年年如此,成为常例。
当然也有所得,收到寿文、寿诗颇多,一时称为美谈。
阮元为官时时以民生疾苦为意。
他在《冬日昭通道中》诗中写道:“一年农事最关心,较雨量晴直到今。
”他登山临水,感风叹雨,每每念及生民。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反映民众的苦难,表现出对民众疾苦的深厚同情与关心。
阮元善于体察民情,施行德政,现略举数例:浙江金华民间生女孩多溺死于水,相沿成为风俗。
阮元的对策是:凡有生女者报郡学教授注册,奖给喜银一两,作为哺乳之资。
然后按籍稽查,违者按故意杀害子孙罪论处。
从此,百姓不敢溺死其女,活者甚众。
任两广总督期间,阮元得悉英德、清远两县原纤道已经三百余年未修,纤夫行走艰难,乃实地察看,用银五万余两,修筑纤道,建桥一百四十五座。
纤夫有口皆碑,称颂其德。
阮元疾恶如仇,最恨贪官污吏营私舞弊,每至一地,必肃清吏治,革除弊端。
嘉庆初年,浙江官场贪污、挪用、浪费公款成风,全省各属仓库共亏缺白银一百八十八万两。
阮元到任之后,立即明察暗访,参革贪官污吏,责成各州县官痛改前非,摒除浮费,节省开支。
经过阮元整饬,贪官畏服,上下肃清,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云南盐政久积多弊。
阮元调任云贵总督后,严加稽查,参劾贪官污吏,杜绝走私之弊。
原来,云南盐课每年无不缺课十余万两。
阮元到任以后,盐课奏销不仅正额完成,且有溢余之银一千五百两,翌年溢余之银又数倍于上年之数,遂将溢余之银一半造收报部,一半存于藩库,以备边境防务之用。
以前,云南办理边防急务无闲款可支,往往延误时机。
自有溢余之银,边防得到很大加强,边民安居乐业。
阮元的父亲阮承信是个乐善好施之人。
每遇贫民有难,阮承信都会慷慨解囊。
尽管儿子阮元身居高位,他仍经常教子清廉从政,而且严于律己。
有年生日,朋友送来银票贺寿,阮承信怒斥道:“吾生平耻苟得财,故贫耳,君奈何无故而为我寿,不恤千金。
若有乞于吾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万一,而以此污之乎!君以礼来,吾以礼相待;君以贿来,若非欲受国法制裁?”那人无地自容,羞愧而去。
阮元之子均无纷华声色之好,服浣濯之衣,甘淡泊之食,尤其长子阮常生在户部任职,前后有十五六年,除了薪水外,从不妄取一丝一粟,尤其任永平府知府时悬瓦示警,秉承了阮元清廉风范。
二该去延禧堂看看了。
延禧堂位于广陵路218号,是清代广西巡抚张联桂故居。
张联桂(1838-1897),字丹叔,扬州江都人。
乡举不中,协助当知县伯父管理县政,后以捐资得太常博士。
同治年间,京官考察得一等,补外取分发广西任庆远府同知,累转迁灵川县、贺县知州、全州知县,此后历任广东高州、惠州、潮州等地知府。
因陈《海防十二策》,受到朝廷赏识,被赐二品顶戴,调任湖北荆宜昌施道,继而升迁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所在均有政声。
同治八年(1869),张联桂被选授为广西庆远府理苗同知而外放,尚未到任,又改任桂林府盐运、水利同知。
而此时的张联桂是“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诗囊”。
(《自嘲》)离京前夕,时任直隶知州的伯父张镕一再告诫:“汝此去必作州县,须为好官,勿贻祖宗羞。
”路过扬州告别父母,其父张薰更是千叮咛万嘱咐,最后总而言之:“官不易,荣辱全在汝。
”对伯父、父亲的诫勉之言,张联桂牢记在心。
他曾写一首《励志》诗,诗云:“人生希富贵,庶免寒与饥。
岂知富贵来,时时蹈危机。
任大责必重,利害形影随。
素餐固可耻,偾事尤足讥。
何以恤民隐,何以化民私?鉴空而衡平,此理谁能知!片念苟不正,众嫉指其疵。
所期与古人,戒惧以防微。
”张联桂洁身自好,还常捐出自己的养廉银,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
在灵川任知县时,张联桂闻知常有百姓来被虎噬死,立即发出了《捕虎示》,号召乡民猎户参与捕虎,并拿出养廉银以矜其功。
在贺县任知县时,张联桂带头捐修桂岭沿江桥路、养济院和书院。
在惠州知府任上,张联桂带头捐款修浚惠州府城沟渠、甘公堤和育婴堂。
也正因为如此,张联桂经常入不敷出。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张联桂接到朝廷补授庆远府知府的调令,还未到任,父亲谢世。
噩耗传来,张联桂立即启程回乡丁忧。
好友许其光闻讯送来赙仪,张联桂坚辞不受,并说父亲遗言辞赙。
有感于此,许其光送来挽联:“有子擢专城,喜丹诏飞来,犹及桑榆承爱日;遗言辞众赙,叹素冠归去,依然藜藿旧家风。
”张联桂将这副挽联悬挂于灵堂之上,可见未收同僚及其部下的赙仪。
张联桂丁忧在家不久,其母吴氏相继谢世,又办丧事。
苦于娶亲要在热孝里,否则就要等三年,儿子张心泰要结婚,弟弟张联庆要续弦,全要他花钱操办,只好四处举债,结果年底债主上门讨要。
丁忧期满,光绪二年(1876),张联桂复任广东高州府知府,翌年改任惠州府知府,债主竟然跑到惠州找张联桂讨要。
张联桂在惠州作诗慨叹:“归耕空有愿,避债竟无台。
”(《早起》)据《清实录》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永淳县遭受洪涝灾害。
张联桂专门向朝廷上了免缓征受灾地区钱粮的奏折,而其时永淳县知县潘天秋却“亏款延缴,潜回原籍”。
张联桂查清情况后,奏请朝廷革除潘天秋知县职,以其“籍产备抵”。
张联桂在广西巡抚任内,正值中法勘定广西与安南(今越南)边界。
由于清政府妥协退让,中法最初绘图,部分中国领土成为失地。
其中金龙洞长六十余里、宽十六余里,四周皆山,为广西边境险要之地,已划归越南。
张使用较先进的“西法”,对一千九百余里的边界线进行勘测,在谈判过程中据理力争。
在谈及我国龙州屏障金龙洞时,法方代表拔出手枪进行威胁,他当即拍案而起说:“张某人是不怕死的!”致使法国人改变旧图,金龙洞最终重归中国版图。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张联桂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力争不得,愤懑致疾,遂辞职归里。
行前乃上疏《遵旨筹议开源节流》奏折,提出铸银元、加洋税、兴商务、节糜费等十项切中时弊的措施,多为清廷所采纳。
延禧堂是张联桂在任广西巡抚后购置的。
辞职以后,他一直在这里养病,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九岁。
观其一生“廉明笃实”,居官无愧,确为“疆吏中矫矫者”!(刘坤一《奏以现在旗藉大员当堪起用折》)三有朋自远方来扬州,几乎都要我带他们去叩访高邮西后街王安国故居。
究竟已经多少次来这里,我已记不清了。
王家是世代书香门第。
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
祖父王式耜为副榜贡生,父亲王曾禄为拔贡生,终生以讲学授徒为业,所教百人皆成江南名儒。
王安国秉承家训,从小熟读经书,雍正二年(1724)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直至兵部、礼部、吏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
据《清史稿·王安国传》记载:“(他)由巡抚入为尚书,衣食器用不改于旧。
”他中年丧偶,不续弦、不纳妾;饭后公余,不理杂事,潜心学习,深研经籍。
王安国的子孙就是著名的“高邮王氏父子”。
“高邮王氏父子”这一名词是清代学术界定下来的。
王安国之子王念孙(1744-1832),乾隆进士,官至给事中,性喜俭约,素以秉公持正著称,业余探究古书文义,是著名的音韵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
王念孙之子王引之(1766-1834),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任内勤政廉洁,敢于秉公直言,继承其父念孙音韵训诂之学,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阮元撰《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云:“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
”曾国藩也推崇王氏父子:“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炎武)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
”(《曾国藩家书·谕纪泽》)王氏故居现已修扩成为纪念馆,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戬穀”(音jiǎn gǔ)两个砖刻阳文。
“戬穀”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律尔戬穀。
”“戬穀”是除恶灭凶以致“尽善”的意思,这里自然也包括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这就是王氏的家训和为人的规范。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