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课 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 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 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雷履泰 中国票号创始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山西商人……把农民身上的淳 朴,和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 这种道义感,全部移到了商业 文明当中来。”
——余秋雨
3.“日升昌”的建筑特点:
①建筑布局:商号店铺前店后宅的典型体现; ②个性特征: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 具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4.历史价值: 保存了大量原始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 物 遗珍,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活化石”。
3.古城的建筑布局: (1)布局: ①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传统礼制安排的,方正端
庄,中轴对称。 ②它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
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2)文化内涵:
反映了儒家传统礼制的思想,和当时“神人共治”和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价值: 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建筑、 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特点: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②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3)文化内涵: 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是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平遥

高中历史-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省一等奖】

高中历史-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省一等奖】

人教版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八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黄石有色一中李莉莉教学目标:1、理解平遥古城和古民居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2、了解“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理解“日升昌”票号的文化内涵;3、认识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人文精神,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遥古城、古民居和“日升昌”票号的分析,认识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结合一些比较直观的视频、图片等材料,加深学生对平遥古城、古民居以及“日升昌”票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课外合作探究,增强学生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这里保存着中国现今最为完好的古城,这里有3000多处明清时期的院落,这里是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

这里是山西的平遥古城。

这个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的古城,却早在199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平遥古城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城,去感受它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板书:课题——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本节课我们主要围绕这4个问题展开:1、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平遥古城布局文化)2、平遥古民居有何特色(平遥古城民居文化)3、“日升昌”票号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平遥古城商业文化)4、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新课学习】一、【平遥古城布局文化】平遥古城的历史及建筑布局教师:我们看一座“古城”,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平遥古城的历史。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视频:从西周到明代,平遥古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播放视频)教师:好,通过这段视频,结合我们教材的第一段,思考:从西周到明朝,平遥古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由土墙变为砖墙,规模更大,防御功能更强等。

高中历史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高中历史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地位:
整座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国内目前 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3.古城的建筑布局: (1)布局:
(2)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价值:
西寺庙
日升昌
县 衙 武 庙
清 虚 观
城 隍 庙
文 庙
3.古城的建筑布局:
(1)布局:
①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传统礼制安排的, 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②它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 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2)文化内涵:
反映了儒家传统礼制的思想,和当时“神人共 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价值:
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 建筑、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1.明清经济繁荣,平遥商业发达——票号创立的背景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 都有山西商人”
知识结构:
2.古城墙的结构: (1)城墙外观呈方形,墙上建有3000个垛口, 还有71座敌楼和一座魁星阁。
城墙上有3000个垛口 ,72座敌楼 ,用来象征 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
2.古城墙的结构:
(1)城墙外观呈方形,墙上建有3000个垛口, 还有71座敌楼和一座魁星阁。
(2)城墙四角筑有角楼,六座城门外面筑有瓮城, 上面建有城楼。
瓮城早在商代就已出现 , 因为大多状似大瓮所以 形象地称之为“瓮城” 。 瓮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中 重要的建筑,也隐含如 果敌人进入为平遥城设计了六道城门,每 道城门外各有一瓮城。
• 北门瓮城是灵龟之尾,南门瓮城是灵 龟之首,而且在其两侧各有一眼水井, 来象征龟的双目。
1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课时作业1:第1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课时作业1:第1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一、选择题1.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两座古城赫然在目,下图被称为中国的“古城双璧”之一,它是()A.北京紫禁城B.丽江古城C.山西平遥古城D.承德避暑山庄解析根据该图中的代表建筑“市楼”判断该城是山西的平遥古城。

故选C。

答案 C2.平遥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是在()A.唐代B.宋代C.明朝初D.清朝初解析平遥原是土城,到明朝初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

答案 C3.平遥古城城墙上有垛口3 000个,观敌楼71处和一座魁星阁,在城东南墙顶,建有祭祀孔子的文庙,这体现了()A.地域的重视B.对文化感召力的信心C.以上驭下的传统D.古人的迷信无知解析平遥古城讲究对称,建有文庙及3 000个垛口,72个观敌楼,分别对应孔子收徒3 000,72贤能,可知平遥古城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崇。

答案 B4.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

它是()A.唐代飞钱B.四川交子C.山西日升昌D.民国洋行解析山西票号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私人金融机构,其中以日升昌为代表。

答案 C5.清朝后期,平遥城曾流传“平遥城,聚宝坑,填不满、拉不完”之说,从中我们可知()①平遥金融业发达②大量金银流入平遥③平遥经济的繁荣④平遥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平遥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现代的事情,与清朝后期时间相距太远。

故选A。

答案 A6.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①神人共治②儒道佛三教合一③天人合一④万有引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平遥古城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

答案 A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周宣王时期……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7.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配套习题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7.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配套习题及解析

1、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A城墙B市楼垛口D吊桥答案:B2、平遥最早作为县治所在地是在()A秦代B汉代北魏D唐代答案:3、平遥古城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A夏朝B商朝西周D战国答案:4、平遥古城形成现在的规模是在()A唐代B元代明代D清代答案:5、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的要求A道家思想B墨家思想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答案:D6、平遥古城有()之称A牛城B羊城龟城D象城答案:7、我国最早的一种私人金融机构称()A票号B飞钱柜坊D银行答案:A8、清代有山西第一票号之称的是()A日升昌B华康康泰D江南答案:A9、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的创办者是()A顾拜旦B雷履泰孟尝君D顾炎武答案:B10、下图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对其叙述错误的是()A寺中有彩塑三千多尊B双林寺始建于北魏双林寺重建于北齐D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答案:D11、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

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

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

材料二:作为晋商文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

日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强化训练楼院,即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协统一。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回答:(1)日升昌成立于何时,创办者是谁?(2)日升昌票号有何建筑特色?(3)“日升昌”票号的创立有何意义?。

【人教版】选修六:5.8《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六:5.8《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系密切”。

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②;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国朝④因之。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注释】①后魏:即北魏。

②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

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④国朝:本朝。

这里指清朝。

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

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

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

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

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高中历史 7.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 7.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素材平遥古城墙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公元前827—728年),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旧为夯土城垣,平遥城筑于北魏初。

初称平陶,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年)改名平遥。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

按照相传的“山水某某,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古城近于方方正正,但不同的是一般城池只有4个门,而平遥那么是6个城门,东西各有上下两座门,6门都有专名。

据说这是取一头一尾4只爪的龟形为城,可能是建造者以龟寿来祝福古城的永存,果然不负所望,龟城至今屹立。

龟尾偏甩,所以南北二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

下东门是直通式城门,与远处一塔相对,传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系住龟足,以免龟城走动。

其余东西城三门都弯过来出入侧门,既为便于防御,也以示龟足的弯曲。

南门前有对称的一对井(正待发掘),象征龟的两只眼睛。

南城墙不是直线,而作水波流动状,似乎龟在划动。

明清两代先后有25次维修,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四周间筑马面,上建敌楼,城顶砖墁,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

清时又重建城楼,角楼,并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四周垛堞现为3 000个,敌楼筑为72座。

此外,还在东城墙点将台上建了高真人庙,东南角城顶上筑了魁星楼和某某阁。

整个内城外郭,固假设金汤!平遥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 162.7米,墙高10米,顶宽3-5米,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砌女儿墙,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

环城每隔50-100米有一个突出的敌台(也称马面),台上筑有敌楼一座,共有72座,垛口3 000个,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每座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城墙四隅角楼四座,城墙外四周有深宽各3米的护城壕,六门外原设有吊桥,沿河植槐柳。

平遥城墙,规模宏大,设计严谨,是研究中国古代城池建制的珍贵实物遗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六《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六《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在,荣確归故認里匯、票耀並祖非光偽宗的造传之统後观,念便支如配下數,兌纷付纷現投銀入。巨资置买房 产……民居建筑创作进入了巅峰。 光耀祖宗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出平遥商人怎样的特点? 诚信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平遥古城为何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讨论评语)
给你一座立体的明清古城,平遥古城是中 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 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 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四合院
正房 厢房
1)平遥古民居的布局特点:中轴对称+按“礼”而建 2)平遥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孝道为先
安全舒适 四合院结合窑洞结构
多子、多福、多寿
华丽大气
探究三:平遥之商业(人)
雷履泰 中国票号创始人
日升昌 中国第一家票号
1)日升昌票号创立背景:商业繁荣、商人众多、商务繁忙
10米
明清古民居
四大街
八小街
七十二巷
填不平、拉不完的平遥城
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探东门(左)
西门(右)
县衙 武庙
城隍庙 文庙
南门
1)平遥古城建筑呈现的布局特点:中轴对称+按“礼”而建 2)平遥古城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神人共治 +三教合一 +天人合一
探究二:平遥之古民居
来。参按加劳認动票的又一認律人管的饭。辦法,仔細仁辨爱認票據無誤。可是, 誰乔能家相每信到一过個年都乞给丐贫的穷手的裡同竟乡送能面拿送出肉如,此门大口拴額着的几匯头票牛呢,
同?乡而可以且随匯意票使已用過;期數十年,於是這位夥計詢問大掌櫃 如4何、古處城理的。兴二盛人得問益于清明匯清票时來期歷晋,商崛又起翻,查…數…十(年平遥的商帳人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系密切”。

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②;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国朝④因之。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注释】①后魏:即北魏。

②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

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④国朝:本朝。

这里指清朝。

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

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

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

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

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隆庆三年⑥,知县岳维华增筑敌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仍于六门外制吊桥,立附城门,佥夫防守,各筑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

……万历三年⑦,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视往倍固。

万历五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濠,修葺圯坏。

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

自是金汤巩固,保障万年矣。

至本朝康熙二十三年⑧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

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

三十六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

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

三十七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

三十九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

四十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

四十一年五月,补修北西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

四十二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

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

四十三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

四十四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

四十五年,沿城植槐柳。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二,《建置志·城池》〔材料二〕平遥旧称“古陶”,老城位于今县境西北12里处,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

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大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增修瓮城,创吊桥,四河植树,使平遥城墙规模完善。

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周长6 157.7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

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

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如磐石,金汤永固。

据传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南门曰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

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城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四座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以及上东门曰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曰亲翰门,其外城门经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

每座城门外都有重门瓮城,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

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

──李彬《山西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材料三〕平遥城墙设计精巧,境与神合;布局严谨,气度如一;工艺深湛,妙驰心机;形体完整,纵横健法,是观处,无不给人离世绝俗,神存两妙之摄精夺髓的感受。

而更令人惊诧的是它于每一细微处蕴涵着的天地同流,复根归命的思想文化火花。

平遥城墙上所设置的3 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的3 000弟子,72个门贤,以文配武,天下归公,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寺庙对称,文武相衬的一一对应理论。

──吴天弃、王炫文《梦断黄沙──平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解读】平遥古城,为周宣王的大将尹吉甫所建,洪武三年(1370)改土墙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此后虽屡经修葺,但仍保存洪武的规制未变,为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其他三座为辽宁兴城、湖北荆州、福建崇武)。

【注释】①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

②洪武三年:1370年。

③景泰:1450—1456年。

④正德四年:1509年。

⑤嘉靖十三年:1534年。

⑥隆庆三年:1569年。

⑦万历三年:1575年。

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4.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古城的规划与设计完全依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制”与民间礼俗,呈现了明显的以礼为本的历史特征。

首先是城方3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由作为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制规定严格的标准,绝对不能逾越。

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次一等的诸侯都城或州郡府城,城方为五里到七里;县城通常为三里。

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等级要求的完整范本。

其次,在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四合院落,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维”、“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

──曾晓华等《从西安到平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71页【解读】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完全遵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制而行,整体建筑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是严格对称布局。

街道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儒家传统所提倡的和谐、厚朴、严整、宁静的四合院形式。

它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5.市楼平遥古城南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楼耸立,雄踞全城。

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

市楼屋顶为重檐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底层成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

市楼高三层,高18.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横跨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在楼东南侧有砖阶木梯可登上第二层楼面,中有菩萨像,两墙有彩画,是关公故事。

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构成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

市楼造型挺秀,平座疏朗,屋瓦琉璃灿烂,斗拱装饰精巧,实为古城增添秀色。

登楼凭栏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城垣四周,青山隐隐,古人留有诗句:“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视烟云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

”──李彬《山西之旅》,第37页【解读】市楼起源于汉代的长安城,是一种为了“俯察百遂”、管理市场而建的高耸的阁楼,主管市场的官署就设在这里。

后来,这种市楼逐步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平遥的市楼,位于古城的中轴线上,即南大街的北端,“纵目可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成为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6.晋商山西商帮又称晋帮,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业集团。

这个集团是借助明政府开中法①的实施,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

该集团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

该帮雄踞国内商界达500年之久。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页【解读】明清时期,平遥的繁荣与晋商的崛起与兴盛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平遥商帮就是晋商之中的一支劲旅,他们不仅在平遥开设许多店铺商号,兴建许多深宅大院,而且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带动了其他票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平遥商业的繁盛,因而有了“填不平、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注释】①开中法:是明政府为鼓励商人输送粮食等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

规定凡商人运粮至北方缺粮的边塞,由政府发给一定数量的盐引,商人可持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运到指定的地区贩卖牟利。

此法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改纳粮为纳银,开中法遂告废除。

7.山西票号产生的历史条件……而票号产生于山西,进而在山西得到较大的发展也有它的客观条件。

第一,从明代兴起的晋帮商人,在清代其资本积累已相当雄厚。

第二,山西商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资金投入大而周转慢,资金不足时就需借贷。

第三,晋商的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各分号的盈利均需解回山西总号;而且总号与分号之间常有资金需要调拨。

因此,可以说是晋商的商业经营对现银兑汇机构的迫切需求而使票号得以产生。

──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解读】票号是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一种特有形式。

票号之所以出现在山西,这与山西商人在清代已积累起相当雄厚的资本,他们又多从事长途贩运,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的分商号这些特点有关。

8.日升昌票号的创立及其布局〔材料一〕中国第一家票号于道光三年(1823)左右诞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前身是设于城内西大街的“西裕成”颜料庄。

颜料业当时在平遥县较为发达。

明代以来,山西潞州(今长治市)、泽州(今晋城市)是全国三大丝织专业区之一。

丝织和绵织业带动了染坊和颜料业的发展。

平遥的颜料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