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合集下载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小学语文课文解读)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课文】教材内附【题目1】(40分)正确深入解读课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因为即使必须修炼的内功。

请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

提示:可从文体、题目、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解读;可从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等方面解读;可从编者为什么选编、对学生的写作有何帮助的角度分析;可从课文的特点、亮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分析。

避免概念化、表面地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题目2】(40分)请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你设定的学生年级与学生学习程度,考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学些什么?并什么理由。

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以及一定朗读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想像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深层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语文测试样卷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语文测试样卷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高中语文 应考教师须知: 1. 本卷分二部分,共5道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回答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分析(共80分) 1. 请你以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篇章(至少一篇)为例,阐述你对如何设置“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20分) 附:第三专题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课文篇目:《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校 姓名 报考学科 准考证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2-3题《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这样表述“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悟和思考“家园”“故乡”“根”这些人文话题。

2.调动自己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3.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通过对文本鉴赏的整合,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5.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或思考。

1949年,美国的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列举了教师叙写目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摘录如下三条:①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但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改变。

②列举课程所涉及的各种主题、观念、概论或其他内容要素,却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要素。

③采用过于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但没有具体指出这种行为运用于哪些领域中。

2. 请你根据专题教学要求和高一学生学情准确规范地叙写《想北平》的三维教学目标。

(20分)3.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理由。

(20分)4 . 散文“教什么”的思考对高中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请以“月色故乡明”专题为例,结合散文文体特征,谈谈你对散文文体特征的理解。

并就《我心归去》《前方》具体说说“这一篇”的特点。

素养测试样卷初中语文

素养测试样卷初中语文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初中语文(七年级)应考教师须知:1.本卷共三大题,6小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阅读附件材料《社戏》(鲁迅),完成下列题目。

一、文本解读(30分)1.课文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请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简述那夜的“好戏”“好”在哪里?(15分)2.试分析课文的写景艺术。

(15分)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目标设定(40分)3.教学《社戏》时,有位教师将“叙事的详略与景物描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试分析这位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是否合理?为什么?(25分)4.请你根据文本解读、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预设《社戏》的教学目标。

(15分)三、教学资源利用(30分)5.一位教师在《社戏》的教学活动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链接了一段与《社戏》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认为这个链接资料是否妥当适宜?请简述理由。

(15分)链接资料:‚《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作为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战斗者的鲁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情的往事。

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茏迷人的绿洲,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生活自由……,这是鲁迅先生换了另一种方式在战斗,‘呐喊’着!‛6.阅读人教社1988年版教材与2001年版教材,发现《社戏》的课后练习做了很大的调整。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

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期末考试(一整套40题)

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期末考试(一整套40题)

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期末考试(一整套40
题)
1. 选择题
1. 以下哪项不是优秀的教学教案的特点?
A. 目标明确,有针对性
B. 知识点不准确,不深入
C. 教学过程分析合理
D. 学情分析全面,并根据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指的是从何种角色转变为何种角色?
A. 传授者到引导者
B. 评判者到指导者
C. 管理者到协调者
D. 传达者到纠正者
3. 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方法?
A. 开展主题演讲
B.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
C. 制定严格的考试标准
D. 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
2. 填空题
1.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2. 教学设计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

3. 在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
3. 简答题
1. 请简述优秀的课堂教学特点。

2. 请阐述学生自主研究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3. 请描述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
4. 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5. 答案
1. B
2. A
3. C
...
考试时间为2小时,请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答完所有题目并及时交卷。

祝各位考试顺利!。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小学数学(一、二年级) 应考教师须知: 本卷分两大题,小题。

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一、本体性知识(每题分,共分) . 将,,,,,,这个数字填在圆圈和方框里,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一个整数算式.⨯÷○○=□=○○ .一架天平有克、克、克和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四个砝码在天平上能称出种 不同重量的物体。

.个是个十。

第一个“” 表示,第二个“十”表示。

小学中数的认识是采用计数方法。

一次游泳比赛,由甲、乙、丙、丁四人参加决赛,赛前他们每人预测比赛结果。

甲说:“我第一,乙第二。

”乙说:“我第一,甲第四。

”丙说:“我第一,乙第四。

”丁说:“我第四,丙第一。

”比赛结果显示无并列名次,且各人都只说对了一半。

比赛结果是:甲( ),乙( ),丙( ),丁( )。

甲乙丙三个物体的平均重量是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的倍还重千克,那么甲千克,乙千克,丙 千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内进位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准确率是;速度要求是—题分。

有一个正方形水池(图中阴影部分),在它的周围修一个宽是8米的草地,草地的面积为480平方米,那么水池的边长为米。

○、△、☆分别代表什么数? ()○○○ ()△○ ()☆☆☆☆ ○( ) △( ) ☆( ) 口袋里装有个红球,个黄球,个绿球,个白球,个黑球。

那么至少要摸出 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个球的颜色是相同的。

一个合唱队共有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人。

请问最少花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二、文本解读(每题分,共分)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页的例题内容。

说说教材编排的意图?你还能说出“”表示的其学校 姓名 报考学科 准考证号它含义吗?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上统计单元的例题内容。

小学语文素养考核试卷参考答案+(1)

小学语文素养考核试卷参考答案+(1)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小学语文课文解读)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课文】教材内附《鸟的天堂》【题目1】(40分)正确深入解读课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因为即使必须修炼的内功。

请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

提示:可从文体、题目、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解读;可从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等方面解读;可从编者为什么选编、对学生的写作有何帮助的角度分析;可从课文的特点、亮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分析。

避免概念化、表面地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 3 篇课文。

是巴金早期的作品,在这里,作者用他那清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淳美的自然风景。

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

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

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

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

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

作者还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数学测试样卷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数学测试样卷

温州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高中信息技术应考教师须知:1. 本卷共5道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1.必修2第一章、第二章为“立体几何初步” ,目录如下:在具体教学中,“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对有关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对相应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在选修系列2中将用向量方法加以论证。

(20分) (1) 立体几何初步在内容设计上遵循了什么样的原则?请做具体解析。

学校 姓名 报考学科 准考证号(2)在具体教学中,这样的教材编排出于什么样的意图?请简要分析。

2.对于课题必修1,1.2《函数的表示法》,“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20分)某教师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如下:(1)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作出简单的评价,并按照你的理解,写出改进后的教学目标(最好把三维目标综合在一起书写);(2)你认为该老师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位正确吗?按照你对教材的理解和你的学生情况,你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3.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新课结束后,针对这个内容要安排一节课进行复习。

(20分)要求:(1)列出知识结构的框图;(2)请编写在本节课使用3个数学题,并简要说明各题的使用用意(不需要解答该题)。

4. 教材必修2. 4.1.1《圆的标准方程》片段:我们称方程222)()(r b y a x =-+- 是 圆心为),(b a C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 例1.写出圆心为(3,4)A ,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

(分20分)(1)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这个问题改为以下的两个问题组进行变式教学,请在横线填上你认为合适的问题,并加以简要说明。

题组1: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ⅰ)5)3()2(22=-+-y x ;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初中科学(八年级)应考教师须知:1. 本卷共两大题,4小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 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一、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70分)1.如果把《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3节“水的密度”作为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回答:(30分)(1)写出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要求写得具体、明确、可操作)(15分)(2)确定该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15分)2.请根据本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提供的教材回答问题:(25分)(1)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某教师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关系”的理解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10分)(2)我们常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请你设计出一组问题来达成该节教学内容的完成。

(15分)3.《科学》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

《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是最能体现综合教科书优势的章节之一,请结合本章的第1至9节的相关内容,简要阐述本章如何利用“水”这个主题将分散的各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综合性?(15分)【附录】:《生活中的水》具体章节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30分)4.有位教师在上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时,在导入环节运用了如下材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请回答:(1)在评课时,不少老师都说这些材料用得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小学数学(一、二年级) 应考教师须知: 本卷分两大题,14小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一、本体性知识(每题4分,共40分) 1. 将0,1,3,5,6,8,9这7个数字填在圆圈和方框里,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一个整数算式.⨯÷○○=□=○○ 2.一架天平有1克、2克、4克和8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四个砝码在天平上能称出种 不同重量的物体。

3.10个1是1个十。

第一个“10” 表示_________,第二个“十”表示_________。

小学中数的认识是采用_______________计数方法。

一次游泳比赛,由甲、乙、丙、丁四人参加决赛,赛前他们每人预测比赛结果。

甲说:“我第一,乙第二。

”乙说:“我第一,甲第四。

”丙说:“我第一,乙第四。

”丁说:“我第四,丙第一。

”比赛结果显示无并列名次,且各人都只说对了一半。

比赛结果是:甲( ),乙( ),丙( ),丁( )。

甲乙丙三个物体的平均重量是31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的2倍还重2千克,那么甲_________千克,乙_________千克,丙 _________千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20以内进位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准确率是_____%;速度要求是____—___题/分。

有一个正方形水池(图中阴影部分),在它的周围修一个宽是8米的草地,草地的面积为480平方米,那么水池的边长为米。

○、△、☆分别代表什么数? (1)○+○+○=18 (2)△+○=14 (3)☆+☆+☆+☆=20 ○=( ) △=( ) ☆=( ) 口袋里装有42个红球,15个黄球,20个绿球,14个白球,9个黑球。

那么至少要摸出 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15个球的颜色是相同的。

一个合唱队共有50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

请问最少花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学校 姓名 报考学科 准考证号
二、文本解读(每题15分,共60分)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28页的例题内容。

说说教材编排的意图?你还能说出“0”表示的其它含义吗?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上统计单元的
例题内容。

你觉得这个统计图与一下相比
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怎样让学生体会这
种不同和感悟表示方法的价值?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主题图。

请谈谈
你对该图编排意图的理解,并拟定“100以内数的
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12页的内容。

在例1教学
之后,教材安排了三道“做一做”的练习题。

请你谈谈对这
三道练习设计意图、编排特点的理解。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小学数学(一、二年级) 一、本体性知识(每题4分,共40分) 1.3×6=18=90÷52.153.数量 计数单位 十进制 4.甲第四 乙第二 丙第一 丁第三5.甲46千克 乙 32千克 丙15千克 6.95 8107.7米8.6 , 8 , 5 9.6510.6分钟 二、文本解读(每题15分,共60分) 11.(15分) (1)0的认识。

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

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小猴吃桃、动态。

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其他含义:表示临界点;表示占位;表示符号等等 12.(15分) 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在这儿是一个过渡,使学生先理解这种思想。

报考学 准考证号
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不同和感悟表示方法的价值?
(1)注意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让学生学习以一代二的必要性。

(2)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用圆圈、划勾、写正字等方式来记录数据,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画“正”字是一种快捷又方便的记录方法,所以,教材突出了这种记录方法,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学生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也为以后学习以1当5的统计图做准备。

(4)给出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横轴上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纵轴上标明了数据和单位名称等,各种动物卡片数量的关系一目了然。

13.(15分)
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

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

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

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

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

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

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本单元的开始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

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

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14.(15分)
(1)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练习1、2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初步在学生头脑形成解决十几减九的计算过程,经历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计算过程,最终达到计算的自动化。

(2).练习3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

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