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人口统计指标计算方法人口统计指标计算方法1、计划生育率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他说明期内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占出生人口总数的比重。
这一指标反映计划内生育与计划外生育的关系。
计算公式为:期内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计划生育率=──────────────×100%期内出生人口总数2、晚婚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如季、年)100名初婚的男性或女性青年中,符合晚婚年龄的人数。
初婚人数中符合晚婚年龄的人数(男或女)晚婚率= ──────────────────×100%初婚人数(男或女)这一指标是分别男、女性别计算的。
因为两者晚婚年龄要求不同,所以有时可能出现按男、女分别计算的晚婚率指标不一致,有时男性高些,有时女性高些。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晚婚年龄男性为25岁,女性为23岁。
3、晚育率按计划生育晚婚政策的规定,年满23岁初婚年内生育第一孩的妇女人数与年内生育第一孩的全部妇女人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为:符合晚育年龄妇女的全年生育数晚育率=───────────────×100%全年一胎出生人数4、综合避孕率指某一地区、某一时点(通常为年末)育龄妇女中采取各种避孕措施的人数占育龄妇女总人数的比率。
以百分率表示。
已采取避孕措施人数综合避孕率= ──────────×100%育龄妇女总人数5、独生子女领证率它反映已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中,在孩子存活的情况下,决心不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所占的比重。
即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育龄妇女占该人口该年已婚育龄妇女比例。
双胞胎及多胞胎不算独生子女。
计算公式为:育龄妇女中已生有一孩并已领独生子女证人数独生子女领证率=───────────────×100%已婚育龄妇女人数6、性别比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男性人口数性别比= ───────×100女性人口数7、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各年龄妇女生育率之和。
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

Chapter 3 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2.1 人口总数分析指标2.1.1人口学方程式(增长数量)M N E I D B P P t ∆+∆=-+-=-)()(0即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社会增长(机械增长),最基本方程式2.1.2 人口增长率(增长速度)基本公式:(%)10000⨯-=P P P R t 年算术平均增长率公式: %10021⨯+-=P P t P P R t t 年几何平均增长率公式:t t t t R P P P P R )1(%1001002+=⇐⨯⎥⎥⎦⎤⎢⎢⎣⎡-= 年连续平均增长率公式:tR t t e P P tP P R 003%100ln ln =⇐⨯-= 2.2人口结构分析指标人口结构就是根据人口集团的内容即性别和年龄等属性对人口集团进行的划分。
人口属性包括性别、年龄、配偶关系、教育程度、行职业构成、城乡居住地类型等,其中性别和年龄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其余属于社会属性。
人口结构分析适合于分组分析法,包括:自然结构:age and gender ,属于正规人口学范畴(formal demography ) 社会经济结构:民族,行职业,教育,家庭结构等,属于人口研究的范畴(population studies )。
性别结构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垂直条代表各年龄组(可以是1岁或5岁组)。
Excel 绘制人口金字塔时,选择条形图,并将女性人口设为负值。
2.2.1性别结构性比例性比例是指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公式为 %100%,100⨯=⨯=PP F P P M f p m p 性别比性别比是指以女性人口为100时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公式为100⨯=fm P P SR 一般而言,较大区域的人口性别比或性比例都比较稳定。
最新人口统计分析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世界人口增长放缓)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二)平均人口 概念:平均人口是时期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人
口规模的变动情况。是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 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均GDP等。 计算:(上年年末人口+本年年末人口)÷2
或使用年中人口(7月1日0时)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四、人口增长率及其计算 (一)、概念和公式。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现有人口 户籍人口,中国特有,在某地区户籍登记机关
登记,拥有当地户籍身份的人口。 常住人口,经常或久居本地人口,时间:半年
以上(或不到半年但已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 上),地理区域:本乡镇(街道)。 现有人口,一定时点上居住于某地的全部人口。 区别:流动人口,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 的人口
人口年增长率在4%的国家,只需要18年就能 人口翻番。而人口增长率为1%的国家,需要 70年才能人口翻番。 2009年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0.51%,排世界第159位,法国0.54%排156位, 英国0.7%排146位,美国0.86排137位 ,德国 0.28%排202位,日本0.11%排196位,印度 1.34%排100位,俄罗斯-0.07%排195位,巴 西0.91%排133位,世界平均1.16%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一)人口数是时点指标。指在一定时点、一定 地理区域内居住、按某一口径统计的全部存活 人口的总和。既是过去时期出生、死亡、迁入、 迁出等事件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是指:2010年 11月1日0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31个省、 市、自治区)居住的自然人,包括现役军人和 居住在境外但未定居人员,不包括其时在境内 居住的港澳台及外籍人员。
人口统计标准

人口统计标准
人口统计标准是指用于调查、统计和描述人口特征和组成的标准和方法。
人口统计标准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民族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发展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人口统计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国情、文化、经济状况和社会特点等因素,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口统计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统计需求和发展趋势。
- 1 -。
人口统计指标分析()

(2)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又称少年儿 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的年龄起止范围各国也不一致,国际上通用0 ~14岁人口为少年儿童。 公式=0-14岁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3)老少比:指人口中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 示,它说明每100个少年儿童所对应的老年人数。 公式=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0-14岁人口总数×100% 或65岁及以 上人口÷ 0-14人口总数× 100% (4)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总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 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表明整个社会中,每100名 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区分劳动年龄和非劳动年龄 的界限,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国际上通用的是:15~64岁为劳动年龄, 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或被赡养年龄。 公式= (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0-14岁人口总数) ÷15-64岁人 口总数× 100% 或(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比重) ÷15-64岁人口比重× 100%
1、人口死亡。其统计结构包括性别、年龄、死因。相关指标:人口死亡率 。一般在6‰-6.5‰之间。实际情况时,受殡葬制度、传统观念等的影响, 这个数越来越难统计上来。今年统计局公布的死亡率6.3,去年是6.47。死 亡率下降了0.17,不是死亡人数减少了,而是死亡上报人数减少了。受死亡 率的影响,今年全省的自增率(5.25)比去年增加了0.05个千分点。 2、人口迁移。其统计结构包括性别、年龄、时间、迁移原因。相关指标: 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迁移表述的是人口规模的机械变化。 3、人口增长。其统计结构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相关指标:人口自然 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统计与分析
省人口计生委发规信息处 苏建明 2012.9
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

• 时点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是一 定条件下的近似数,时点越多越接近现 实
医学课件ppt
7
当时点间隔相等的条件下:
PP21P2n...1Pn1P2n
医学课件ppt
8
年 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年 末 总 人100072 101590 102764 103876 105044 106529 108073 109614 口 ( 万 人 )
P
P P
医学课件ppt
24
(3)人口增长率(一段时期)
• 时期人口增长率表示一段时间内(两年 及以上)每年人口增长程度。
医学课件ppt
25
• 人口算术增长: 指人口在一定时期里每 年按一个固定数量增长:
P n P 0 b n r b 或
P 0 r b 1 % 00
1 2 ( P 0 P n )
•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
– 相同:将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掉,概括 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 不同:平均发展水平是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 差异;一般平均数是将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 标志值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加以抽象,是 静态分析。
医学课件ppt
4
(1)时期数列
• 一般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 • 如某地连续三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为8646,
8456 , 10097 ,则 平 均 出 生 人 口 数 量 为 9066。
B B1B32B3
医学课件ppt
5
BB B
1
2...Bn1
n
Bn
医学课件ppt
6
(2)时点数列
• 不可能确切到每个时点的统计,通常 每隔一段时间选取某一个时点的数字作 为代表进行统计;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人口统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课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口统计有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的知识点展开详细阐述。
首先,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是指对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总人口数,它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人口数量的统计是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用以确定人口的总体规模。
其次,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人口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周围的分布较为集中;在平原地区、沃土地带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分布也较为密集。
另外,在城市地区人口分布也相对较多,因为城市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进行分类的情况。
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人口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重要问题。
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它反映了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占比。
年龄结构的合理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总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也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迁移率。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人口统计在城市规划和决策制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人口统计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精确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利用人口统计数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统计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经济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人口数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年度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内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本资料中的出生率指年出生率,其计算公式为:‰1000⨯=年平均人数年出生人数出生率 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
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本资料中的死亡率指年死亡率,其计算公式为:‰1000⨯=年平均人数年死亡人数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1000⨯-=年平均人数本年死亡人数本年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总抚养比 也称总负担系数。
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计算公式为:%P P P GDR ~~100641565140⨯+=+其中:GDR 为总抚养比;P 0~14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P 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 15~64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老年人口抚养比 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