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统计

合集下载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在医学领域,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为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常用的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以及卫生统计学的应用。

一、人口统计指标1. 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的总人口数。

人口总量是分析人口健康状况的基础,也是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卫生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2. 年龄分布年龄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统计,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的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医疗和防疫措施提供参考。

3.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关系。

通过对性别比例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男女之间的健康差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性别相关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措施。

4.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一定地区或一定时间内出生的人口数量,而死亡率则是指在同样条件下死亡的人口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对于评估人口健康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统计指标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特定人群中新发疾病的数量。

通过疾病的发病率统计,可以了解到不同疾病的流行情况、传播途径以及患病风险的差异,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患病率患病率是指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总患病数量。

通过患病率的统计,可以了解到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和分布情况,从而指导医疗资源的分配和疾病管理措施的制定。

3.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特定时间和地点内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该病发病人数的比例。

病死率的统计有助于评估疾病的致死风险和严重程度,为疾病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4. 存活率存活率是指经过一定时间后,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中仍然存活的比例。

存活率的统计对于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预测。

医学统计学第版 第十九章 医学人口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医学统计学第版 第十九章 医学人口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分母
年平均人口数×1年 同年年龄组平均人口数×1年 同年活产儿总数 同年活产儿总数 同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活 产数 同年活产儿总数 同年活产儿总数 同年平均人口数×1年 同年患该病总数 同年内死亡总数
15
(二)死亡统计指标
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的指标
16
表3-7 人口死亡统计指标
指标
粗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率 围生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 率 孕产妇死亡率 死因别死亡率 某病病死率 死因构成比
分子
同年内死亡人数 同年年龄组死亡人数 同年<1周岁死亡人数 同年<28天死亡人数 同年围生期死胎数+死 产数+<7天死亡人数 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 数 同年孕产妇死亡数 同年内某原因死亡人 数 同年某病死亡人数 同年某死因死亡数
13
2.测量人口再生育的统计指标
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NIR) 。 粗再生育率(gross reproduction rate,GRR 净再生育率(net reproduction rate,NRR)
14
自然增长率(NIR)是粗出生率(CBR)与粗死亡率 (CDR)之差,即NIR=CBR-CDR。用来粗略的估计人口 增长趋势。由于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不能预测未 来人口的发展速度。 粗再生育率(GRR)是指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女儿数, GRR = 总和生育率×女婴占出生婴儿的比例。如前面提到 的某年某地的总和生育率为2.5,假设女婴占出生婴儿的 比例为0.47,则GRR等于1.18,表明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婴 数超过母亲人数。 净再生育率(NRR),在粗再生育率的基础上扣除了母亲 一代所生的女儿中0-49岁的死亡数,剩下的即为真正能取 代母亲一代的女儿数。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统计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统计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制定
总结词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能 够更精确地针对目标人群,提高预防控制措 施的有效性。
详细描述
在了解某地区疾病流行情况和人口特征的基 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例如, 针对某地区高发的某种传染病,制定针对特 定人群的疫苗接种计划或健康教育计划。同 时,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可以评估预防控制
人口老龄化
03
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
人口性别结构
1 2
性别比例
指某一地区或时点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
出生性别比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与女婴之比,正常值范围 是103~107。
3
性别平等观念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男女两性权 利、机会和责任等方面的平等与公正。
人口城乡结构
城市化率
某时间段内某疾病流行趋势与人口变化的关系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分析疾病流行趋势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传 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收集某时间段内某疾病的发病数据,结合同期人口变化数 据(如人口增长、迁移等),分析疾病流行趋势与人口变 化的关系。研究可能发现人口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如 人口增长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而人口迁移可能将疾 病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
02
例如,某些传染病在儿童和青 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该 年龄段人群的免疫水平较低有 关。
03
某些慢性病在老年人口中更为 普遍,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生理 变化和累积暴露于风险因素有 关。
疾病流行趋势与人口变化的关系
人口变化(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老龄化等)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趋势。

3.3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3.3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n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 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当死者患有多种疾病和损伤时,必须从中选出一种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作为死者的死因,称基本死因(underlying death cause)。
11
(四)小结
1、医学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为日常工作记录(报告单、卡、册)、统 计报表和人口调查三个方面。 2、描述人口学特征的常用指标有人口总数和人口学特征指标(年龄、性 别)。 3、有关生育的常用指标有出生率、生育率和人口再生产指标。 4、常用的死亡统计指标有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
9
n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rate under age 5)是近些年来国 际组织推荐并应用较多的综合反映儿童健康水平和变化的主要指标。
n 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CSDR)指某种原因(疾病) 所致的死亡率,也称某病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 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第三章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三、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1
n 医学人口统计(medical demography)是从卫生保健的角度研
究和描述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变动及其规律,研究人口与卫生事业发 展的相互关系,是卫生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n医学人口统计不仅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及确定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也 是了解人群健康水平及评价卫生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
类型 强度型(近似) 强度型(近似) 频率型(近似) 频率型(近似) 频率型(近似)
相对比 相对比 强度型(近似) 频率型(近似) 频率型(近似)
8
(1)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n 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CDR), 简称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反映当地居民总的死亡水平。

疾病负担常用的测量指标

疾病负担常用的测量指标

疾病负担常用的测量指标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了解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评估疾病的危害程度和所带来的负担,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测量指标。

这些指标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分配医疗资源以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疾病负担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发病率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为: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k ,其中 k 为比例基数。

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风险。

例如,如果在一年内,一个拥有10 万人口的社区中新发高血压病例为 500 例,那么该社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就是(500 / 100000)× 1000‰ =5‰ 。

发病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疾病的发生动态,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发病率受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之间的发病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二、患病率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患病率=(特定时间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 k 。

患病率反映了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新发病例和旧病例。

与发病率不同,患病率更侧重于反映疾病的存在状态。

例如,在某一时刻,一个 5000 人的村庄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为 200 人,那么该村庄糖尿病的患病率就是(200 / 5000)× 100% = 4% 。

患病率对于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制定医疗服务规划以及了解疾病的长期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但患病率容易受到病程长短的影响,病程长的疾病往往患病率较高。

三、死亡率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k 。

死亡率是衡量人群因病死亡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

医学常用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在医学领域,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些常见的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指标。

人口统计指标是描述人口特征和变动情况的重要参数。

首先要提到的是人口总数,这是最基本的指标,反映了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规模。

而人口性别比则能展现出男女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对于研究某些与性别相关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年龄构成也是关键的人口统计指标之一。

例如,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重点产生显著影响。

少年儿童可能更多需要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服务,而老年人口则往往面临更多慢性疾病的困扰,对康复护理、老年病治疗等方面的需求较大。

人口的自然变动指标,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增减情况。

出生率的高低不仅与人口的生育意愿有关,还受到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死亡率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

在疾病统计方面,发病率是一个常见的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通过发病率,我们可以了解某种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患病率则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与发病率不同,患病率考虑了现患病例和既往病例,更能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的存在状况。

病死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这个指标对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某种疾病的病死率较高,往往提示我们需要加大研究和治疗的力度。

疾病的构成比也是重要的统计指标之一。

它可以反映各种疾病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的比重,帮助我们了解疾病谱的变化,从而合理调整医疗资源的配置。

生存率则常用于评价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五年生存率可以反映出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存活五年以上的比例。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解读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解读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解读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特定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

在这个领域里,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流行病学指标,并详细解读这些数据的意义。

一、感染率感染率是衡量世界范围内或特定人群中疾病传播程度的指标。

它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方式获得。

感染率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受疾病感染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这对于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感染率的计算通常基于以下公式:感染率 = 受感染的人数 / 总人数 × 100%感染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着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当感染率较高时,说明疫情正在蔓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控制。

相反,感染率较低则意味着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并且人群的免疫力有所增强。

二、病死率病死率是一个衡量疾病致死风险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感染人数的比例。

病死率的计算常常变化,因为它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的进步。

病死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病死率 = 死亡人数 / 感染人数 × 100%病死率是评估一种疾病致命性的重要标志。

当病死率较高时,说明该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需要加强防控措施以减少死亡风险。

病死率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三、攻击率攻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群体中有发病的人数占这一群体总人数的比例。

攻击率的计算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传染性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程度。

攻击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攻击率 = 发病人数 / 总人数 × 100%攻击率高表示疾病在特定人群中传播迅速,对该群体的影响较大。

疫情暴发后,通过计算攻击率可以判断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四、保护率保护率是一种评估疫苗或其他预防措施有效性的指标。

它是指接种疫苗后,免疫人群中不患某种疾病的比例。

保护率的计算公式如下:保护率 = (未感染人数 / 总人数) × 100%保护率高表明疫苗或其他预防措施对免疫人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发病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病例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值取决于欲计算的发病率类型,K=100%时为粗发病率,K=100万/10万时为标准发病率,K=10万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 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可以了解某 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特点,为制 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间接法
利用人口普查资料或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通过推算出分年龄死亡率,再计算总死亡率。
生命表法
根据生命表资料计算死亡率,通常用于编制生命表和评估人口预测模型的准确 性。
应用场景
公共卫生监测
监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制定公共 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01
流行病学研究
分析不同疾病、不同死因的死亡率及其 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02
03
人口统计
评估人口增长、老龄化、性别比例等 人口学特征对死亡率的影响,为制定 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04
CATALOGUE
病死率
定义
病死率
指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死亡人数与同期该病平均确诊人数之比,它反映的是某种疾病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和 医疗水平,是评价医疗质量和衡量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病死率,可以评估疾病控制和治疗效果 ,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和改进医疗质量提供依据。
在评价病死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能简单地以数值高低评 价医疗质量和卫生状况。
05
CATALOGUE
疾病负担
定义
疾病负担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特定人群因某种疾病所消耗的资源或所带来 的损失。
疾病负担包括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直接负担指因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失能和 死亡等损失,间接负担指因疾病导致的劳动力丧失、生产力下降等社会经济损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际人口:某一时点,某一地区调查时实际存在的 人数(包括临时在该地的人)。
(2)法定人口:某一地区常住居民人数。
中国1-5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次别 普查时间 人口总数 性别比 年增长率% 1 1953.6.30 601938035 107.5 2 1964.6.30 723070269 105.46 1.83 3 1982.7.1 1031882511 106.3 2.1 4 1990.7.1 1160017381 106.6 1.48 5 2000.11.1 129533000 106.74 1.07
三、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
评价疾病防治的近期效果,一般可用治愈率、 有效率及病死率。但在研究肿瘤或研究其它预 后较差疾病的治疗效果时,则需要长期随访观 察,多用生存率来评价。
生存率:是指病人从某个规定时间(如发病、 确诊、开始治疗或手术时间等)开始,到某时 点的生存概率。
时间单位: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生存率, 三年、五年和十年生存率等。对于生存时间较 短的情况亦有以月或日为单位的。
Hale Waihona Puke 1976 24 21 19 16 14 14 13
1977 32 27 23 21 18 16
1978 25 23 20 16 16
1979 36 31 29 26
1980 25 23 19
1981 46 36
合计 243 213 154 120 85
66
46
33
17
某地胃癌根治术后八年生存率
术后年数(n) 1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 统计
疾 病统计
1.治愈率
接受治疗的病人中治愈的频率。 治愈率=(治愈病人数/受治病人数)100%
2.有效率
接受治疗的病人中治疗有效的频率 有效率=(治愈有效病人数/受治病人数)
100%
注意比较时:明确的标准;可比性。
9
3.某病病死率(case fatality)
人口连续不断变化过程 内人口的变化情况,包括由出
中某一时点的人口状况, 生、死亡引起的人口自然变动,
如人口的数量、不同特 征(年龄、性别、职业、
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迁移引起的机械变动,以及反 映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
民族、文化程度等)人 一个社会集团引起的人口社会
口构成。这类资料主要 变动。在医学人口统计中,主
缺点是计算相对复杂。
某地1974~1981年胃癌根治术后随访结果
年 份 例数
生存年数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974 29 28 25 23 19 18 17 17 17
1975 26 24 19 18 18 18 16 16
年生存率高的不合理现象,如上例
相成而得到一定年限的
出现七、八年两年生存率均高于第 六年的生存率;因迁移等原因而失 访或死于与所研究疾病无关的其它 疾病,观察未满一年者,这些均不 能用来计算生存率,从而损失了信
息。
生存率。
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的优点 是可以利用截尾资料,而且 结果不会出现后一年比前一 年生存率高的不合理现象。
概念: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某病患者中因 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病死率= 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 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 100%
上式分母中患病情况不同,指标的概念也不 同。如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分母为出院人数。 某一地区某病病死率的分母则包括该地区所 有患该病的病人。故医院的病死率不能代表 地区的病死率。
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
3.反映死亡的几个指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 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
二、疾病统计 1.反映疾病发生水平常用指标 :发病率、患病率
2.反映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治愈率、有效率、某病 病死率、生存率
16
医学人口统计分为两大类
静态人口统计:是反映 动态人口统计:反映某一时期
生存率的计算方法
直接法: 观察满n年的人数中 寿命表法:是应用定群
活满n年的比率。
寿命表的基本原理,先
n年生 存 观 活 率 察 n满 年 n年 满 的 的人 人 10% 数 数 0
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直观,在病 例较多时误差不大。缺点是当例数 较少时,有时会出现后一年比前一
计算出随访病人活满x年 再活下一年的死亡概率, 然后计算出相应各阶段 的生存概率,根据概率 乘法定律将各阶段概率
2
3
4
5
6
7
8
存活人数
213 154
120
85
66
46
33
17
随访满
243 197
172
136
111
79
55
29
n年人数
存活率(%) 87.65 78.17 69.77 62.50 59.46 58.33 60.00 58.62
小结
一、人口统计
1.人口金字塔 2.反映生育的几个指标:粗出生率 、总生育率、年
研究的起始点
起点:可以是疾病的确诊日期,病人接受治疗或出院日期 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终点: ①在随访期间病人死于所研究的疾病; ②在随访期间病人因其他疾病而不是因为所研究的疾病死亡; ③在随访期间病人因迁移等原因中途停止了观察; ④病人因生存期较长或开始进入随访的时间较晚,有些研究
对象到规定的随访截止时点仍活着,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未 知的。 以上后三种原因均未达到预期的终点(死于所研究的疾 病),这些资料无法获得观察对象的确切生存期,得到的 是截尾数据。在计算生存率时,因随访的起始时间不同, 算出的生存率也会不同,报告和分析比较时都应注意。
是通过人口普查获得。 要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作为其研
究内容。这类资料通常是通过
登记报告获得。
17
主要内容
一、人口数与人口构成 二、出生统计 三、死亡统计
18
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随时都有生有死,有迁入和迁出, 处于变动之中。因此,要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及各种构成,只能采用某一时点的资料。按一般惯例,采 用一年的中点,即某年7月1日0时(或6月30日24时)作 为标准时刻来进行统计。例如,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 人口总数为1133682501人,这就是1990年7月1日0时我 国的人口总数。这一数字包括了在标准时刻以前出生的人, 但不包括标准时刻以前死亡的人;在标准时刻以后出生的 人不应计入,死亡的也不应扣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