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课外诗四首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精选ppt
11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精选ppt
20
•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 荆门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
精选ppt
2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 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 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精选ppt
16
使至塞上
译文:轻车简从查 看边疆,途中经过 属国居延。我像征 蓬飘出边塞,又像 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huì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选ppt
4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 清晨我下地松 土除草,星月 下我扛着锄头 回家歇息。
精选ppt
《诗四首》课文原文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 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开心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抱负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乱,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颜色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比照,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背景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
背景
诗四首
这篇文章介绍了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
和背景信息。
本课主要涉及四首诗歌,分别是《秋思》、《问刘十九》、《赤壁怀古》和《夜泊牛渚怀古》。
《秋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朱熹。
它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时对故乡的
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
家乡的眷恋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问刘十九》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陆游。
它是一首抒发内心愤懑和对现实的
反思之作。
诗中以对刘十九的询问为引子,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
种不公和人情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
《赤壁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牧。
它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壮丽风采的向往和景仰。
《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杨巨源。
它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泊船时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中展现了一种对江南风景的赞颂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怀旧色彩。
以上是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
这四首诗各具特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作者们对家乡、社会现状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 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 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 怀。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 年多难更凭危‛ 通过叙事抒发了 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 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加线的词 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 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 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 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 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 领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揣摸诗中感情:
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苦闷抑郁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总结: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 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 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 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 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 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 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 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 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 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 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 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 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 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 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 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思想内容 表现久居异地之人 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 合,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 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 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 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 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 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 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 东坡居士)。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 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 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 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 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 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 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 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 “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 色彩美: 缕、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 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 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 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 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 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 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作 者 陶 渊 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
427),东晋著 名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 人。 著名的隐士,不 满于官场的黑暗, “不为五斗米折 腰”,隐居农村。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 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 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 之情。
作 者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 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 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 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
使至塞上
王维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 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 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 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 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 雄丽。
登岳阳楼
陈与义
jī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荒秽(huì ):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 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 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 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 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 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 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 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 欣然。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 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 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 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 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 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 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 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 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 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 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 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 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 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 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 生活情形。
提
示:
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诗的前四句记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 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 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 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 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 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 意愿就行了。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 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 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 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xǐyǐ
登岳阳楼
瓜分
陈与义
酒店或茶 馆的幌子 缓慢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徘徊
靠着 登楼 高处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 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 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 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 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 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 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 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收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