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癔症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儿童癔症30例临床分析及心理治疗

[ ] 裴 竹英 , 新华 , 炯等 , 童心 因性 疾病 临床 特 点口] 中华 儿科 杂 3 包 秦 儿 .
志 ,2 0 ,4 0 2 O:2 3 6
作 者单 位 :7 6 0 云南省 维西 县人 民医 院 640
肛 瘘 并 发 破 伤 风 1例 的报 告
杨光元
【 键 词 】肛 瘘 ; 伤 风 关 破
根据有 关 的文 献报 导【 ,在青 春期 以前 的儿 童癔 症 的发 生率 一般 是 2 j 男女相 当 , 至还 出现男 多于女 的趋 势 , 甚 处于 青春 期 的女性 较男 性 明显增 加 , 随着 年 龄的增 长 , 女 比例 就 渐接 近 成人 , 但 男 即女 性 为多 。从 发 病 的 原因来 看 , 儿童 的癔症 多 由心理 刺激 或不 良暗示 引起 , 起病 甚 急 。由于 我 国家庭 里独 生子 女多 , 童教 育 问 题 日益 突 出 , 儿 对孩 子 过分 关 注 、 爱 和 溺 娇惯, 以至 于 造 成 孩 子 以 个 人 为 中 心 , 性 、 气 , 能 经 受 挫 折 和 失 败 , 任 娇 不 此 外 , 于儿童 心理发 育 不成 熟 , 应 激事 件 发 生后 , 造 成 大脑 皮 质超 由 当 易 限抑制 , 皮层 下功能 增加 , 引发 负诱 导 , 现相 应症 状 。 使 而 出 近 些年来 学龄 期儿童 的 发病 率 有 增高 的 趋势 , 这也 许 是 与社 会 环境 及 生活环 境 的影响 密切相 关 。 目前 相 当多的家 庭和 社会 与 学校 教育 过分 重 视智 力开 发 , 却在相 当程 度 上 忽视 了对 儿 童 开展 个性 塑 造 及心 理 教育 活动, 很容 易养成 其任性 、 自私 、 理承 受能 力差等 有 缺陷 的个 性人 格 , 心 这 是 形成癔 症 的心理基 础 由于 女性 儿 童较 男 性儿 童 青春 期开 始 要早 , 其 情 绪多 变 、 小 、 胆 情感 脆弱 , 比较容 易发 生心 理异常 。 现 总 结 本 组 患 儿 , 以 归 纳 出 如 下 临 床 特 点 : 女 性 患 儿 的 躯 体 症 状 可 ① 占多数 ; ②癔 症 的发病前 一 般有 精 神诱 因 ; ③癔 症 的症 状 易变 且 多样 化 , 不 能用一 般器质 性疾 病 来 解 释 , 助 检 查 也 正 常 ; 发 病 有 一定 的 目的 辅 ④ 性, 能通 过发 作受 压抑 的愿望 得到 一定程 度 的满足 ; ⑤暗示 治 疗及 心理 治 疗方 法 比较有效 。对 儿童 癔 症 要 以心 理 治疗 为 主 ,药 物 治疗 为 辅 , 同时 还需 家长 密切配 合 以 , 免 不 良暗 示 , 症 德大 多 数预 后 良好 , 反 复 发 避 本 但 作将对 儿 童个性 的发 育造成 不 良的影 响[ 。 总之 , 儿童期 塑造 一个 良好 的性格 可 明显预 防和减 少本病 发病率 。 在
癔症临床分析

完全康复
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正常生活 和工作。
部分康复
症状部分缓解,患者能够维持一定 程度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反复发作
症状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但患 者仍可维持一定程度的生活和工作 能力。
慢性残留
症状持续存在,但患者能够适应并 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对社会的影响
家庭关系
癔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可 能会影响家庭关系,导致家庭
心理动力学
探索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 以减轻癔症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 维模式和理
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 深呼吸、放松技巧、冥想等。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抑郁药物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可以缓 解癔症的症状。
抗焦虑药物
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 轻焦虑和恐惧。
其他症状
情感症状
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
睡眠障碍
如失眠、梦魇等睡眠障碍 症状。
自我意识障碍
如自我评价下降、自我否 定等自我认知障碍。
03
癔症的诊断和评估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以分离症状和躯体症状为主,包 括情感爆发、分离性遗忘、分离 性漫游等。
病程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相关,一般数日 数周,自然病程数周。
2023
《癔症临床分析》
目 录
• 引言 • 癔症的临床表现 • 癔症的诊断和评估 • 癔症的治疗 • 癔症的预后和转归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定义和背景
癔症是一种精神疾 病,主要表现为情 感、意识和行为方 面的障碍。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 不完全清楚,但研 究表明其具有一定 的遗传倾向。
癔症是一种多因素 疾病,其发生与心 理、社会、生物学 等多种因素有关。
精彩案例∶综合疗法治疗癔症

精彩案例:综合疗法治疗癔症类型:案例分析作者:戴影频一、病人一般资料:成XX,女,21岁,电子厂质检员,中专文化,未婚。
因突发双上肢瘫痪一月,伴头颈痛、胸痛,多方治疗无效,前来咨询。
一个月前,病人因公事与同事有不同意见,冲突时被同事用力将双手反扭至背后,经同事劝解后,争吵平息,当时很想找一个地方大哭一场,但工作耽误很多,只好赶紧做事,但心情极为愤懑,下班回家,正好表姐及其丈夫来作客,父母殷勤招待客人,成XX便埋头吃饭,由于成XX平时也不多话,大家也没留意。
成XX想到白天对方的粗鲁野蛮及自己的委屈,突然感到“一股气从双手经胸部往上冲,直达头顶部”,头痛,双颈活动受限,双上肢发麻无力,筷子跌落地上,不能自己进食。
当时病人及家属认为可能是“脑冲血”,很着急,即前往深圳市某区级医院内科就诊,体格检查与心电图、胸透、胸片均未发现异常。
回家后查阅医学书籍,怀疑是“中风”或“癌症”,再次前往市级医院就诊。
在病人反复要求下作钡餐透视、脑电图、脑超声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几天后前述表现一直存在,双上肢瘫痪、头颈痛、胸痛加重,酸胀、闷痛程度中等,昼夜无明显变化。
且在人多、别人询问、关心时更加严重。
患者自认为病重,已无法救治,表现情绪低落,话语明显减少,终日卧床或呆座,家人送其至多次到各大医院应就诊、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更加焦虑紧张。
既往无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史。
独生子女,幼年生长发育良好。
8岁入学,成绩一般,4岁时父母来深工作后与爷爷奶奶居住,对其特别娇惯,上小学二年级才到深圳与父母同住,与父母关系一般,认为与父母谈不来,但特别挂念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
病前个性内向、不爱说话,谨慎、认真、执着,有时候会跟自己较劲,尤其容易生气后闷在心里不说,看电影电视爱哭。
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化验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示正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仪态整洁,由全家六人(父母、表姐夫妇、爷爷奶奶)陪伴步行,双目环视四周,神色紧张。
40例青少年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word资料4页

40例青少年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近年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逐渐上升,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过分严厉,或是过分溺爱,使其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加上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家长和教师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品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诸多方面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现将我院2008―2009年收治的40例癔症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40例均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1)。
男15例,女25例,共计40例,其中大学生27例,中学生1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25岁,平均年龄19岁。
1.2 临床表现晕倒15例,占37%,表现为突然晕倒在地,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无任何外伤,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作性过度换气10例,占25%;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四肢麻木,胸片、心电图及血电解质检查无异常;痉挛性发作8例,占20%,发作时四肢抽搐,双目紧闭,无口唇咬伤或紫绀,无大小便失禁,双瞳孔直径正常,对光反射正常,脑电图检查正常;兴奋5例,占13%,表现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骂,摔东西,甚至打自己或自残;腹痛3例,占5%,表现为突发腹部疼痛,痛苦面容,腹部彩超检查无异常。
1.3 发病原因家庭收入较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让子女压力过大16例,占40%;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导致缺乏自信、自卑10例,占25%;父母离异或家庭纠纷6例,占15%;大学生谈恋爱失恋5例,占13%;与同学发生冲突3例,占7%。
1.4 检查结果以上病例虽有不同的症状及主诉,所有的患者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1.5 治疗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发病的诱因,家庭状况,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对策。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1.5.1 加强心理沟通,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更好的加以心理疏导。
28例癔症误诊分析论文

28例癔症误诊分析【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17-01癔症(husteria)又称歇斯体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1]。
有时与神经系统疾病在短时间内难以区别。
现将我院1996年~2010年6月收治的28例癔症患者误诊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讨论1.1 临床资料:28例患者男1例,女27例,年龄9岁~36岁。
其中儿童18例,平均年龄为10.77岁,成人10例,平均年龄25.67岁。
发病前有1例3个月前曾患类似疾病,至今肢体未愈(孕后33周~生后30余天)。
有1例患风湿性心脏病10余年,有16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1.2 误诊情况:本组有4例儿童,突然哭闹,四肢抽动,肌力增强,继之唤之不应和3例突然喘弊、面部青紫、四肢痉挛及3例成人发作性上腹疼痛、呕吐、呃逆、肢体麻木、继之失明、耳聋、抽搐、口唇发紫、意识不清,均误诊为癫痫;3例儿童突然头痛、呕吐、咽痛、眼痛、面红、晕倒后神志不清和3例低烧、头痛、呕吐、颈部抵抗感及2例突然头晕、咽痛、憋气、抽搐、四肢肌张力增强、膝腱反射亢进均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有4例成人因发烧、头痛、突然哭吵、继之发作性抽搐也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有3例儿童和1例成人,低烧声音嘶哑、说话声小或失音、不能进食、肌力差,突然倒地,不能站立和行走,膝腱反射消失和双下肢瘫痪,误诊为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1例3个月前有类似发作至今偏瘫,此次又突然头痛似有紧箍感,头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极度恐怖,误诊为脑梗死;1例突然意识模糊,双目呆滞,呼吸困难,偏瘫,抽搐,曾患风湿性心脏病10余年,误诊为脑栓塞。
1.3 确诊情况:有护师发现有的病儿有异常眼神,有的行为幼稚,有的双目呆滞让医师注意。
一个不能立和行走的9岁女孩,次日其母探视,主管大夫前去追问病史,其母讲患者因与妹妹打仗,被其父打骂后患病,经医护人员和其母解释,劝导等,约半小时余,她突然跑去厕所,双下肢活动自如。
癔症性抽搐12例临床分析

癔症性抽搐1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以抽搐为表现的癔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2例以抽搐为表现的癔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发病时间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鉴别诊断,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因不适应高强度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思想压力过大的8例(66.67%),爱情纠葛2例(16.67%),人际关系不良的1例(8.33%),原因不明的1例(8.33%);军训期新生发病的占66.67%,入学1年的占25%,入学1年以上的仅占 8.33%。
结论:以抽搐为表现的癔症患者发病诱因较多,发病率与入学时间成反比,应根据这些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癔症; 抽搐; 诊断【中图分类号】R74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56-02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以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方式出现[1]。
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但有癔症性人格基础。
起病常受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2]。
在2010年—2013年,我们按照《CCMD-3》标准,在西安一高校诊治了12例癔症性抽搐女性大学生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民办三本文科学院学生。
全部为女性,年龄17~24岁,都通过入学常规健康体检,无任何慢性病史。
均由同学搀扶过来或抬过来。
2.发病诱因2.1 新入学不适应高强度军训发病8例新入校学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主要以队列训练、体能训练为主。
训练形式军事化、规范化、标准化。
训练时间为14~21个工作日。
每天室外训练时间8~10小时。
室外气温最高33摄氏度,湿度最高可达60%。
训练内容、形式、气象条件对新入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和体力都是一种严峻挑战和挑战。
8例在军训中因体力不支、高强度训练、精神紧张、气温较高多次发生癔症性抽搐。
癔症诊断与治疗PPT

PART 4
癔症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康复训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 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加社 交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交流,
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情感冲突,帮助患者理 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家庭治疗:帮助患者与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改善家庭环 境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 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改善情绪和焦虑症状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症状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症状 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用于改善睡眠和缓解紧张情绪
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
误诊原因:医 生对癔症的认 识不足,容易 将其他疾病误
诊为癔症
防范措施:加 强医生对癔症 的认识,提高
诊断准确性
误诊原因:患 者对癔症的症 状描述不清晰, 容易导致误诊
防范措施:医 生应耐心倾听 患者的描述, 详细询问病史, 以便准确诊断
PART 3
癔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和思维模式
提高社交能力
家庭支持:家人和朋友给予 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
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家庭护理
保持良好的家庭 氛围,避免过度 紧张和压力
鼓励患者参与家 庭活动,增强自 信心和社交能力
关注患者的情绪 变化,及时给予 支持和安慰
癔症性抽搐20例的抢救与护理

癔症性抽搐20例的抢救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针对癔症性抽搐患者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例患者实施心理暗示及心理疏导。
结果患者均及时得到治愈。
结论心理暗示及心理疏导是癔症性抽搐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主题词】癔症性抽搐心理暗示护理癔症性抽搐是癔症病人躯体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
病人的躯体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常因心理因素引起。
发作时,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状态,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
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
一般发作10~20min,长者达1~2h。
2007~2010年,我院急诊科通过心理暗示治疗及心理疏导的方法,使20例患者均得以治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20例癔症性抽搐患者,其中女19例,男1例;年龄17-60岁;发病诱因是与他人生气或争吵而引起;所有患者神经系统均无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1.2.1 应急处理措施:患者抽搐发作时,立即给予吸氧、针灸人中、合谷穴,静注安定控制症状。
1.2.2 心理暗示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有效的措施。
心理暗示[1]是指在医患交往中,医护人员通过表情、手势、态度及含蓄的言语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与行为,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及躯体上的各种疾病与痛苦。
因该类患者突发抽搐,家属很着急,强烈要求使用好药尽快控制症状。
医生经过认真查体,明确诊断后,十分确定地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葡萄糖酸钙就是治疗抽搐发作的特效药。
护士遵医嘱缓慢静推10%葡萄糖酸钙10ml,用药后15分钟,医生坐在病床旁握住患者手臂。
当发现肌肉有松弛迹象时,立刻告诉患者,药物确实有效。
几分钟后,患者四肢肌肉果然较前松弛,肢体抽搐逐渐停止。
1.2.3 心理疏导: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向家属了解患者生气原因及平时的性格心理特征。
尽量使患者能充分倾诉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医生及家属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使患者症状彻底缓解,心情轻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 而 不 是 妄 想 , 以 附 着 者 并 不 是 永 远 不 离 开 被 附 着者 的 躯 体 , 所 发 作 时 的 语 言 和 行 为 是 患 者 在 代 替 附 着者 讲 话 而 不 是 自己 的语
言 , 体 症 状 的 发 生 还 与病 人 的经 历 , 理状 态 , 遭 受 的 精神 刺 附 心 所
紧 闭 、 默 不 语 , 声 呼 唤 仍 不 答应 , 双 目紧 闭 , 可 见 眼球 转 沉 高 且 但
动 ;例 ( .7 ) 现 为躁 狂 不 安 , 大 声 哭 叫不 止 , 1 66% 表 伴 力大 无 比 即 使 数 人不 能 控 制 , 作 持 续 长 达 4 小 时 。 症 症 状 带 有发 作 性 , 发 个 癔 常 在 夜晚或环境 刺激减少 时有加重 倾向 , 同时 也具 有 癔 症 的 多 亲 性 , 作性 , 仿性和易接受暗示性等特 点。 发 模
2 结 果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资 料 .
本组 共 l 例 , 3 , 1例 , 中汉族 9 , 吾 尔族 3 , 5 男 例 女 2 其 例 维 例 哈萨 克 族 3 。 龄 1 ~4 岁 , 均 3 岁 , 程 1 h 等 。 化 程 度 : 例 年 8 7 平 1 病 ~3 不 文 文 盲 l例 , 学 1 年 2 , ~ 1年 文 化 1 , 中 以 上 文 化 1 。 1 小 ~3 例 4 6 例 初 例
癔 症 属 于 精 神 病 科 疾 病 之 一 , 症 以 女 性 为 主 (6 9 ) 此 1 ~5 岁 低 龄 化(6 0 发 病 率 高 , 见 于 男性 。 1 ~3 岁) 少 由于 此 症 在 临 床上 可 以 多 种 多 样 的 疾 病 方 式 出现 , 不 能 及 时 认 识 此 病 , 如 往往 会误 诊 为 其 它 器 质性 疾 病 , 误 诊 断 与 治 疗 , 给 亲 属 、 延 会 同事 带 来 很 大 的 精 神 压 力 , 费 医疗 资 源 , 增患 者 的 经济 负担 。0 7 3 浪 徒 2 0年 月至 2 0 年 1 08 2 月 , 院 共 收 治 痣 症 患 者 1 例 。 文通 过 对 1 例 癔 症 病 人 的 临 床 我 5 本 5 治 疗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认 为 , 症 状 的 发 生 与 病 前 迷信 观 念 的 存 在 , 该 病 中接 受 不 良暗 示 或继 发 于 某 些 知 觉 障 碍 有 关 , 一 种 与 文 化 密 是
后 可被 人 唤 醒 , 醒后 主 诉 出现 头疼 眼花 、 心 呕 吐 、 体 乏 力 等 ; 恶 身 2
例 (3 3 % ) 现 为胸 F发 闷 、 部 有疼 痛 感 , 1 .3 表 I 胸 自觉 无 法 自主呼 吸 , 有濒 死 感 , 部 表情 较 为 夸 张 ;例( .7 ) 体呈 僵 直 状 态 、 关 面 1 66 % 身 牙
参 考 文 献
[】 郝 伟 . 神 病 学 [ 】第 5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0 4. 1 精 M . 版 北 人 20 【] 陈 灏 珠 . 用 内科 学 下册 【 . 1 版 . 京 : 民卫生 出版 社 , 2 实 M】 第 0 北 人
1 7. 99
本 文病 例 均可 查 到 与发 病 有 关 的 精 神 因素 , 中 家庭 纠 纷 或 其 生 活中的某些欲 望要求被 压抑而发病 4 , 然受惊 吓后发病 3 例 突 例 , 恋3 , 病 不 愈 而 悲观 失望 后 2 , 居 之 间 纠 纷 后2 , 失 例 久 例 邻 例 亲 人 死 亡 后 发病 l 。 且 , 例 而 发生 附 体 症 状 的 内 容 与 所 受 的精 神 因素
想 、 想 性 虫 兽 寄 生 感 鉴 别 , 鉴 别 要 点 是 , 症 的 附 体 是 一种 体 妄 其 癔
6 (0 ) 现 为 类 似 癫 痫 症 状 , 然 倒 地 , 肢 呈 痉 挛 性 抽 例 4% 表 突 四 搐 , 气、 屏 眼睛 上 瞪 、 智 不 清 , 续 数 秒 至 数 十 秒症 状 可 慢 慢 缓 神 持 解 ;例 (3 3 % ) 现 为 晕 厥 发 作 , 续 时 间长 短 不 一 , 者 晕 厥 5 3 .3 表 持 患
[】 林 霞 . 症 3 例 的生 活事 件 、 3 癔 8 个性 特征 与应 对 方 式[ 】 第 四军 J.
医大 学学 报 , 0 8 2 ) 2 0 . 2 0 (2 : 1 4
有 一 定 的 关 联 性 , 惊 吓 和 亲 人死 亡后 发 病 者 , 以 死 去 人 的 鬼 如 多
【 稿 日期 】 2 1 - 2 0 收 00 0 — 1
由于 条件所限 , 大部分病人 未能做人格测 验 , 只是在详细 的精神检
查的 基础上 , 根据 平素 陛格特点 结合制定 , 并将性格 特征分 如下4 类 种 型。 第一型 : 高度 的 自我 中心 , 感肤浅多变 , 情 易激 动 , 喜欢感情用 事 , 兴 趣爱 好较广 泛者 6 。 二 型 : 例 第 敏感 多疑 , 心直 1快 , 7 有丰 富的 幻想性 4 1 例。 第三 型 : 急躁 , 自尊心强 , 主观 , 具有 高度 的易感性 和易接 受暗示性 3 第 四型 : 例。 沉默少 语 , 胆小 怕事 , 实孤单 , 老 不善交 际 , 不愿暴 露 内心
临 床
医
学
CI OE N El L H A Rl D A NF GM C
匿固
1 癔 症 患 者 临 床 治 疗 分 析 5例
李 丁 妍
( 新疆 维 吾尔 自治 区库 尔 勒市 巴州社 会 福 利 院 新 疆 库 尔勒
8 10 ) 4 0 0
【 摘要 】目的 总 结癌 症患 者 临床 症状 表现 及 其原 因。 方法 选 择我  ̄ 2 0年 3 - 08 1 月1 例癌 症 患者 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性 0 7 月_2 0 年 2 5 { 分析 。 果 结 l例 留观 1h o 2 以上待 病情稳 定后 离院 ,例 经2 d 疗后症状 消失 离院 。 2 ~3 治 结论 癔 症 患者 的症状 大多 与癫 痫类似 , 多发生
体 验2 。 例 1 4 发 病诱 因 .
激 , 化 背 景 均 有一 定的 内在 联 系 。 文 此外 , 神 分 裂 症 早期 可有 附 精 体 症 状 , 是癔 症误 诊 为 精 神 分 裂 症 的 常 见 原 因 。 也 因此 , 癔 症 所 对 发 生 的 附 体 症 状 应 有 全 面 的 了解 , 文 分 析 中 认 为 家庭 的附 体 症 本 状 多发 生 女 性 , 化 程 度 低 , 迷信 观 念 的 人 群 中 。 文 有
女性, 文化程度 低 , 有速 信观念 的人 群 。 【 关键 词 】癌 症 附体 临床 治 疗
【 图 分 类 号 】R7 9 7 中 4 . 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0 4 (0 00 () 0 7 - 1 文 6 4 7 22 1 )4c- 0 5 0
切 相关 的综 合 征 。 现将 有 关 情 况 报 道 如 下 。
魂 附 体为 多 , 其他 则 以仙 神附 体 为多 。
1 5 实验 室 检查 . l 例 患 者 均 行 血 常规 、 糖 、 功 能 、 5 血 肾 离子 、 电图 等 检 查 。 心 除
4 女 性 患 者 血 常 规 检 查 Hb 轻 度 贫 血 外 , 述 检 查 未 见异 常 。 例 呈 上
C N F EGN HIA OR I ME C TR AT N 中夕 医疗 DIAL E ME T h
7 5
1 6 治 疗 .
患者一 经 确诊 , 即根据 不 同发作 类型 给予 吸氧 、 立 安定 肌注 或静 推镇静 。 静推 葡萄糖酸钙 、 点带颜 色药物的液体 及维生素c , 静 等 主要用 于补充 能量及心理 暗示。 采取 理治 疗 , 针对患者 的发病原 因给 予疏导 劝慰 , 以及 善意的关心 同情等方法处 理 。 例严重运 动障碍的患 者 , 有4 则 采用针 刺穴 位治疗 , 并配合 语言暗 示治疗 。
1 2 I 症 状 . l 缶床
本 组 患者 治 疗 效果 满 意 , 1例 留观 1h 有 0 2 以上 待 病 情稳 定 后 离 院 ,例 经 2 d 疗 后 症 状 消失 离院 。 2 ~3 治 3 讨 论 在 我 国 癔 症 的 意 识 改 变 状 态 最 常 见 形 式 之 一 就 是 附 体 状态 , 并 认 为 是 一 种 身 份 障 碍 , 一 种 原 始 反 应 , 文 化 发 展 史 上低 级 是 为 阶 段的 一 种 观 念 , 我们 认 为 癔 症 的 附 体 症 状 是 一 种具 有文 化 特 征 的地 方性痣病综合征 。 癔症 发病 常 与 患者 的性 格 特征 和 精神 因 素有 关 , 见于 青年 女 多 性 , 本组 病例 中 , 性 1例 , 在 女 2 占总 病例 数 的8%。 0 患者 常表 现 为假 性 癫 痫发 作 , 有运 动 、 觉 、 感 自动 症 、 意识 模 糊等 类似 癫 痫发 作 的症状 。 本组 共有 6 例发 病症 状 与癫痫 症状 类似 。 患者 多是 由于 精神 受到刺 激 后 发病 , 作 中哭 叫 、 发 闭眼 、 眼球 躲避 、 瞳孔 正常 等假 性发 作 的特 点 。 家 庭 的 附 体 症 状 在 临 床 中 应 与 着 魔 妄 想 、 兽 妄 想 、 信 妄 变 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