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刺参育苗中常见病害的防治

在刺参育苗过程中由于一些病害的发生,导致减产,甚至育苗失败,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屡见不鲜。
下面就我们在今年的刺参育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处理方法总结如下:l 烂胃此病多发生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
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
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
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抗菌素3~5 mg/L全池泼洒有良好疗效。
2 烂边该病也多在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可达7O%~8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发病原因:由于一些细菌感染幼体导致此病发生。
防治措施:主要是用抗菌素抑制。
预防可用青霉素(2~3)×10-6全池泼洒,每日一次。
治疗则用5 mg/L的抗菌素全池泼洒,每日一次,直至痊愈。
3 化板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
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
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达1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
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
冬季海参保苗特点及管理方法

冬季海参保苗特点及管理方法
11月至次年3、4月份,为冬季保苗期,此期间温差大,易造成应激反应;成本高、换水量受到限制;容易因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发肿嘴、吐肠、化皮等病害:
“冬季保苗、重在预防”!管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简介如下:
1、水温调控:建议10月末根据水温情况应开始缓慢升温,升温过急、过大均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6000头左右大小的参苗,建议升温至15~17℃左右。
2000头左右大小的参苗,温度可在10~12℃左右饲养。
2、饲喂量的控制及饵料处理:饲喂量不宜过大,应坚持拜水安+拜激灵拌料饲喂(每公斤饵料使用原液3~5克左右),尤其12月~3月参苗的抵抗力相对较差,拌料添加可有效的提高参苗的抗病能力,并促进增长。
3、水质管理:及时检测水质指标(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换水量;定期投放诺碧清生物净水剂+拜生源进行水质、底质改良,冬季水温低,微生物分解有害物质的活动能力相对下降,切忌已出现如池底腥臭味或参苗出现不适反应时再采取措施。
4、可适当定期使用消毒药剂,定期消毒。
刺参亲参大棚越冬培育技术初步探讨-畜牧渔业论文

刺参亲参大棚越冬培育技术初步探讨-畜牧渔业论文刺参亲参大棚越冬培育技术初步探讨于丽娜1,白海锋,鲁媛媛1,林华剑1,闵文武1,李晓光2(1.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珊瑚馆,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在北方地区冬季没有锅炉加热培育用水的条件下,利用大棚晒水进行刺参亲参越冬培育试验。
培育水温1.8~14.2 ℃,海水平均盐度31.8‰,pH 值7.8~8.5,溶解氧大于8 mg/L,经过6个月的饵料投喂对比,试验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亲参越冬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分别为98.3%、32.1%,对照组分别为95.5%、11.4%。
同时,从水温控制、入池时间和暂养密度、饵料的配比以及栖息位置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刺参亲参越冬成活率的影响。
关键词:刺参;亲参;大棚;越冬;培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permata)、游走亚门(Eicutherozo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ia)、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是温带种,自然分布主要在北太平洋沿岸,包括我国的黄、渤海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大连、山东及江苏北部等沿海地区[1]。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中重要的经济种类,在我国21 种可供食用海参中, 刺参以质佳味美居上乘。
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几年来我国北部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种类[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刺激了北方地区刺参养殖的规模和刺参加工产品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养殖户为了较早地获得大规格苗种进行养殖,纷纷采购室内控制温度繁育的早苗,而刺参的亲参培育就是其关键的生产环节。
目前大部分育苗厂家亲参的越冬培育还主要以利用锅炉加温进行。
在目前国内燃煤紧张,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如何降低刺参亲参越冬生产成本,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刺参育苗成活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刺参育苗成活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作者:赵冰海白海锋鲁媛媛朱美桦李晓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水质、苗种、饵料是经济水生动物苗种培育的三个关键方面。
本文针对刺参苗种培育过程中最容易影响成活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认为:水泥碱刺激和机械油污染、苗种选用不当以及饵料搭配不科学都会很大程度导致育苗失败。
这些影响因子在新开发和新改造的育苗室是最常见的。
针对减少和预防这几种影响因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刺参;人工育苗;饵料;应激反应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Selenta,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刺参纲Holothuroidea,自然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的自然海域,因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特别受人们青睐。
本世纪初,随着刺参自然资源的锐减、国内对刺参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刺激了刺参苗种人工培育的迅猛发展[1]。
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耳状幼体培育及稚参阶段的前期培育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而此过程中水质、苗种、饵饵三大问题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本文就目前新开发的育苗室容易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了刺参育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材料与方法1.1育苗设施和培育用水。
育苗室选用辽宁盘锦二界沟一间经改造和处理后的废旧河蟹育苗室,共有池子16个,每个池子有效存水量约为40m3,实际育苗水体500m3(14个池子)育苗室基本设施齐全。
培育用水是天然海水纳入蓄水池,经过24h沉淀后,用高压泵抽到砂滤罐砂滤后进入苗室。
进入苗室的水用脱脂棉网袋和300目网袋双层过滤后注入池中。
1.2耳状幼体及培育密度。
耳状幼体来自同一批次种参的不同批次的选育个体,每批个体发育同步,形态整齐,游动正常、健康。
布苗后每天逐渐加水30cm至150cm[2]。
第一批耳状幼体1.09亿个,第二批耳状幼体1.04亿个,第三批耳状幼体0.34亿个,平均布苗密度0.20-0.25个/mL。
刺参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威海荣成-好当家,职工10000多人,总资产达
35亿元。拥有15处食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 “好当家”牌海洋冷冻调理食品和即食系列食品, 年生产能力10万吨。
刺参养殖主要问题及 今后发展思路
• 刺参为典型的温带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
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刺参的食疗价值日益得到大众认可, 刺参的增养殖产业迅速发展。 • 2007年,刺参增养殖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 在刺参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 们应该吸取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国对虾、 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等品种种质退化、病 害发生、一蹶不振的沉痛教训,避免刺参 养殖业重蹈覆辙。
一、刺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刺参自然繁育区遭人为因素破坏
• 许多刺参自然繁育区周围分布着港口、排
污口,石油、有机污染物、农药、生活污 水等的直接排放及由此形成的有机质沉积, 破坏了刺参的自然栖息环境。 • 同时,因农业生产、港口建设、住宅建筑 等海岸人工围海工程直接破坏了刺参养殖 的栖息地。
(四)推行刺参健康养殖模式
• 加大刺参养殖技术推广力度,提升技术服
务水平,指导养殖户科学生产,健康发展。
海参立体式养殖
(五)加强刺参增殖放流工作
• 实施刺身增殖放流,增加刺参的资源量。
选择适宜的海区,进行增殖放流。
(六)政府搭建平台,实施品牌战 略
•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加大对“明
星企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实 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效应。
健全刺参良种繁育体系,保护好我国优质 的自然刺参种群。
(三)加大科学投入,加快科技攻 关
• 加强刺参优良品种选育、健康养殖模式等
关键技术的研发; • 整合科研院所技术资源,加快对刺参全价 饲料的研发和病害防治药物的研发; • 加强刺参深加工技术研究,大力研发冻干 海参、即食海参、刺参口服液等食品加工 工艺。
海参养殖技术之四刺参越冬保苗期管理理的几点建议

海参养殖技术之四刺参越冬保苗期管理理的几点建议
赵希纯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 刺参作为水产业的朝阳产业和北方地区养殖结构调整的重要水产品种,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但由于现在的养殖方式比较粗放,养殖工艺相对落后以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众多原因,刺参育苗发病率高,产苗量不稳定,此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笔者根据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就刺参越冬保苗期如何减少疾病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种产量提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赵希纯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基于海参生存环境的海参养殖技术研究——以刺参为例 [J], 赵鲜鲜;林杭宾;王飞
2.刺参越冬保苗期管理的几点措施 [J], 赵希纯
3.海参养殖技术之三刺参育苗及增养殖技术 [J], 薛辉;王怀明
4.罗非鱼养殖技术之四罗非鱼高密度越冬保种技术 [J], 施军
5.刺参养殖技术之三:刺参塑料大棚保苗及越冬技术 [J], 霍良友;赵永益;王洪瑞;孙显武;吴明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参

半岛地区刺海参苗种越冬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刺海参越冬保苗普遍存在着越冬期长、水温低、换水量小、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种种问题一旦处理不及时或者操作技术不到位往往造成海参大面积发病从而影响海参的成活率。
笔者于2009年开始在青岛即墨田横恩裕海参良种场进行刺海参越冬保苗工作,对如何减少疾病发生、降低成本提高海参苗种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海参越冬保苗技术总结如下:一、苗种选择苗种是关键。
好的苗种肉眼观察体表干净,无损伤,肉刺坚挺且完整,参体自然伸展、活力强,粪便较干且呈粗长条状。
反之则是病苗。
1、1苗种规格越冬苗不宜规格过小,最好选择在2000-10000/kg之间。
因为这样规格的苗生长快、增重空间大并且到翌年5月份基本可以达到出池的理想规格。
1、2保苗管理放养2000-10000/kg时,适合密度为0.5kg/m3,放养规格在600-1000/kg时,放养密度为1~1.5kg/m3。
1、3水质调控1)水温2)PH值参苗生长在8.0~8.5之间为宜,通常海水PH值在8.2~8.7,PH值过低偏酸性(低于7.5)海参苗种会出现吐肠等症状。
3)饵料一种配合饵料:马尾藻25%,鼠尾藻20%,配合饵料20%,鱼虾粉2%。
海虹粉1%,壮参素0.5%,海参电解多维0.5%,海泥25%。
可根据海参苗种不同阶段和生长及时速度调整饵料配方,满足参苗生长的营养需要。
4)合理投喂水温与摄食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水温10~13一、慎重处理单胞藻培养用水单胞藻培养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作为生产性藻种培养用水,必须要经过煮沸灭菌,冷却至室温后再使用,在冷却过程中必须加盖,无盖的容器可用清洁的白纸盖在瓶口。
而二、三级藻类的培养用水可用化学方法来消毒,即在已经清洗过的池子中,放入经过沙滤或用脱脂棉过滤处理后的海水,再在池内海水中放入若干量的漂白粉,使池内海水中有效氯的含量为20~30毫克/升,充分搅拌均匀后经过8~10个小时的消毒,再进行强充气,一般曝气10小时左右,再加入等当量的硫代硫酸钠,来中和水体中可能残留的有效氯,并经测定水体中无残余有效氯后即可使用。
如何提高海参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

如何提高海参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
海参圈苗种成活率低的原因
投苗方式不当:
许多养户从经济实惠角度出发,喜欢秋季投放一斤4000-5000头苗种,并直接泼洒入塘。
幼小参苗,活力较差,不适应塘底环境,
成活率大打折扣。
另外,苗种运输时间,运输方式,投苗当天气候,投苗早晚时间等方法细节,也影响苗种成活率。
塘底环境不良:
苗种本身质量:
提高海参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的方法
1、选择质量好的苗种:常年选定育苗场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养
出的苗种,保证苗种入塘后对环境的适应性,尽量少用药物苗。
3、减轻塘底负荷,抑制大型海藻过旺繁殖后死亡:通过人工除草,药物控草,配合人工使用气泵船冲刷塘底等方式,改善底部环境。
4、池塘架放增氧设备:可以选择罗茨鼓风机,叶轮增氧机,空
气压缩机等进行增氧。
5、改善底部酸性环境:池塘每年定期使用2次生石灰,亩用量
为2-4公斤。
除此之外,根据海参连养模式,以及轮捕轮放养殖特点,我们重点推广海参养殖经典保健及环境修复技术。
该技术强调在春秋两季,海参生长期的保健及底部环境修复同步进行。
采取边养边复壮,边
养边修复的方法。
每次放苗前泼洒植物活性物质(全效倍力健),全
年泼洒倍力健6次,使得投放对头一年的苗种成活率提高到8成以
上,对头二年成活率达5-6成。
还可达到海参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产量提高50%以上的效果。